爲何聽書崛起,必然要搶知識付費大咖的飯碗?

為何聽書崛起,必然要搶知識付費大咖的飯碗?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面對這樣一個熱點,各知識付費平臺都紛紛推出了一系列相關活動,這裡做了一份粗略的統計。

為何聽書崛起,必然要搶知識付費大咖的飯碗?

在其統計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各平臺都開始主打“聽書”這一促銷點,這也說明用戶聽書需求的崛起,正在成為行業共識。

而聽書也是繼KOL知識付費之後的又一次風口,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聽書在本質上與KOL知識付費有著一定的衝突,並形成新的趨勢。

為何“聽書”與KOL知識付費,彼此構成競爭關係

用戶收聽KOL知識付費課程,背後的本質需求,是在通勤、運動等相對固定的時間範圍內獲取知識信息的需求,而收聽相關知識類書籍,表面上雖然內容不同,但實際上對KOL構成一定的競爭,對很多用戶來說,彼此也是可以互為替換的關係。

“聽書”要搶KOL知識付費飯碗,有著哪些優勢

未來一定會出現部分用戶想要通過收聽知識類書籍,來替換掉原有的KOL知識付費課程,這裡我們從用戶角度出發,從整體上來看,聽書相比於知識付費課程到底有著怎樣的優勢?

1)聽知識類書籍的風險更低,出版社出版一本書,本質是一件高風險的市場行為,一旦一本書無法讓用戶收穫到價值,那麼其在中間付出的印刷成本、宣傳成本、渠道成本都將血本無愧,甚至高額虧損。

但反過來看KOL知識付費,大咖生產成本接近於0,渠道成本為0,而平臺也只需付出少量的營銷成,因此基本可以看成是0付出,100%收益。

這樣一來,也意味著風險全部轉移到了用戶身上,要判斷一場專欄的質量(因人而異),用戶不僅需要投入金錢,更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風險相對於紙質書來說更高,而很多大咖專欄課程在開設第二次時部分用戶不再續訂,原因也在於其不能在質量上滿足用戶。

因此,從整體上來看,作為出版類圖書,其本身就已經降低了用戶的風險,而當其作為有聲書,湧入原本存在的市場需求中時,必然會對大咖KOL課程造成一定衝擊。

2)聽書的焦慮性更低,KOL知識專欄的屬於固定時間的更新,而一旦用戶沒有收聽,則很容易產生付費之後,自己沒有認真學習的焦慮感。

同時從內容層面來看,知識專欄的內容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每次的內容都依賴KOL隨機生成,因此,很多抱著學習心態的用戶,會擔心自己錯漏了一些關鍵信息,併為之焦慮。

而一旦用戶訂閱的多個課程都沒有收聽,則這種焦慮會加強,久而久之痛苦不堪。

但有聲書相對來說,能夠降低給用戶帶來的這種焦慮感,因為書籍內容已經完全確定,其所有章節都已經書寫完畢,用戶可以隨時想聽就聽,不會有錯漏感,同時也可以隨時退出,無需像看kol專欄那樣保持跟隨狀態,心態上可以更為輕鬆。

4)書的時效性更弱,KOL知識付費專欄,天然更帶有媒體屬性,用戶永遠對其新內容有渴望,例如吳曉波的專欄“聽見吳曉波”在播放第二期時,就很少會有用戶去訂閱其其第一期的內容。

但是一本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出版的經典書籍,卻在今天依然銷售,經過時間的考驗之後更加經久不衰,例如塔勒布的《黑天鵝》、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論》等等這些十年前出版的經典書籍,在今天依然有著廣泛購買群體。

因此大量的經典圖書,正在藉助於有聲書的形式重生,而用戶原本就有的閱讀需求,也可以很好的被聽書的形式重新滿足,也必然會替換掉一部分用戶原本用於收聽KOL內容的時間。

KOL們可以怎麼辦?

對於各平臺的KOL來說,有聲書必然會衝擊自身的市場,因此可以提前思考佈局。

2)解讀自身出版的圖書,像在喜馬拉雅中,就有著樂嘉親自對自身出版的書進行解讀,開闢了《樂嘉性格色彩》系列課程,而馬東也親自帶領團隊,解讀自己的《好好說話》系列課程。

當聽書衝擊KOL知識付費,對平臺的預測

1得到,得到的知識付費專欄必然會遭遇一定的增長瓶頸,但是由於得到在大規模佈局解讀版有聲書,因此後者將會是未來更為重要的增量市場。

3)樊登讀書會,作為本身依靠樊登個人IP讀書崛起的平臺,其在未來一階段既有增長的潛力,同時又會遭遇到更多的競爭對手,例如知乎讀書會、得到以及喜馬拉雅的解讀版圖書,通讀版圖書等等,對其團隊有著更大考驗。

4)喜馬拉雅FM,喜馬拉雅佈局相對來說最廣,KOL專欄、解讀版有聲書、通讀版有聲書,都有著大量佈局,而其又將其融入到會員機制,因此對於平臺來說依然處於上升期。

但其也必須認識到知識付費遭遇增長進入瓶頸,有聲書正在崛起的事實,因此也必須從更高的維度進行思考,KOL知識付費課程與有聲書的內部競爭關係,既要考慮幫助KOL跟上時代,同時也需要考慮如何加速佈局有聲書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