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年度報告敲警鐘:雷曼式把戲正在死灰復燃

6月24日,有“央行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BIS)趁著週末,發佈了一份重磅年度報告。在報告中,國際清算銀行警告稱,多家銀行可能採用了雷曼兄弟當年用過的招數來掩蓋龐大的對外借款,財務報表中的許多內容確實是被粉飾過的。

這對於全球的投資者以及央行行長來說是個讓人憂慮的信號,雷曼兄弟倒閉帶來的資本巨痛已經十年,而各國央行對於“這種老招”依舊沒有什麼好的應對方法。

“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原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雷曼兄弟倒下後的吶喊言猶在耳,但國際市場上虛加槓桿與粉飾財報的行為,已開始故伎重演,甚至變得司空見慣起來。

虛加槓桿的雷曼兄弟

2008年9月14日,華爾街迎來了自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慘淡的一天: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佈破產,道指暴跌504點,創近7年來單日最大跌幅。緊跟著,全球金融市場勢如山崩。

當時,銀行的資本槓桿基礎如此之高,以至於其標的資產的細微變動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時,槓桿率高得令人咂舌。根據雷曼兄弟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報告,2007 年年底之前,其槓桿率為30.7︰1。而這一比率在此前的幾年攀升勢頭明顯,2004年槓桿率為23.9︰1,2005年為24.4︰1,2006 年達到26.2︰1。居高不下的槓桿率將銀行置身於經營險境,尤其是在與住房相關的市場中,因為存在大量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風險極大。

所謂債務抵押債券,是指以某些可以交易的債務為抵押的有資產擔保的證券。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債務抵押債券一夜之間成為過街老鼠。

在債務抵押債券中,銀行將一定金額的貨幣借貸給借款人,然後以債務抵押債券的形式將回收貸款的權利出售給第三方。

通過債務抵押債券,提供貸款的銀行轉移了貸款壓力,所以他們對貸款是否能收回毫不在意,其結果就是無所顧忌地亂放貸,甚至不惜貸款給那些毫無償還能力的借款人。

在未發生違約之前,這一切看起來是一個積極且可持續的市場,銀行欲罷不能地大舉買入和賣出債務抵押債券,甚至那些從事債務抵押債券發行和銷售的銀行也參與到遊戲中來。

但這些愉快的玩家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或者說,他們情願相信當炸彈爆炸的時候自己不會是受傷的那一個。

“回購105”再現江湖

對許多境外銀行的管理層來說,每逢季末,就到了“做假賬”季節。

和雷曼兄弟當年的遭遇一樣,在意識到狀況開始變差的時候,不少銀行高層在結算日之前所想到的,也是儘量掩蓋經營風險,讓財務狀況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健康。

2001年,雷曼首次採取了在資本市場上臭名昭著的“回購105”的操作手法。而在破產前的幾個月裡,更是完全依賴這種手段去粉飾財務報表:他們曾經將500億美元資產臨時移出資產負債表來掩蓋債務危機。

“回購105”交易方式的實質就是花錢“消災”。看似與一般證券回購協議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一般回購交易抵押品扣減率為2%,即抵押方每借100美元,需要以價值102美元的債券作抵押,而雷曼則以5%的扣減率進行交易,即每借100美元資金的抵押品價值為105美元。

在美國的會計準則下,這種操作帶來的資金將會被歸結為“銷售”而非“融資”,這就意味著,雷曼一方面可以從市場獲得短期資金來償還債務;另一方面,可以從資產負債表中暫時抹去問題資產,讓賬面看起來漂亮些,等季結過後再把它們重新移回資產負債表。雷曼利用暫時從資產負債表中移除的方法,在2007年四季度末隱藏了39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2008年一季度末隱藏了49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二季度末隱藏的問題資產達到了500億美元。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介紹,這種粉飾方法並不難,通過回購市場就可以操作:美聯儲以極低的利率操作逆回購,向銀行提供國債、收回銀行體系的流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逆回購與中國的逆回購的方向恰好相反:中國的逆回購是央行回收債券,釋放流動性;而美國的逆回購則是發行國債,收回美元。

在投資者看來,由於國債屬於高質量抵押品,因而財報中持有的國債越多,銀行的運營情況就比真實好看得多。

而其中粉飾報表的關鍵,就在於季末或者年末這些監管文件上報的日期。

每到監管文件上報之前,銀行就會拋出風險資產而購入國債,其“優化”後的資產結構不僅可以應付監管審計,也能優化損益。而且這種措施的成本極其低廉:只需要每年操作四次,它就可以使債務比例維持在監管要求的範圍之內。

銀行之所以主動去粉飾報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滿足《巴塞爾協議III》中關於槓桿比例的要求。作為巴塞爾委員會制定的在全球範圍內主要的銀行資本和風險監管標準,《巴塞爾協議III》對於全球銀行及其他資本機構均具有規範及制約作用。

根據《巴塞爾協議III》,槓桿比例要求的是季末數據,而其他監管的要求卻是建立在當季日均數值的基礎上的。統計季末數據的統計規則導致不少銀行把“面具”放在季末統計前一刻才最終帶上,這樣的情況在年末統計的時候尤其嚴重。

這種“百利而無一害”的粉飾行為對銀行充滿了誘惑。每逢季末,不少銀行都會通過結束部分逆回購合約、獲得融資資金從而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發展態勢。這樣的操作辦法可以改變銀行在數據上報期內的槓桿比率,從而使得銀行報表更加符合監管要求。

換句話說,為了幫助銀行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加健康,美聯儲或在有意無意間削弱本國貨幣政策的影響。美國金融博客Zerohedge曾提及,“美聯儲上調逆回購參與者的最大配額,或許就是在默許銀行大肆粉飾資產負債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