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海兒的」蓋州,海鮮美食聞名八方

“本海兒的”蓋州,海鮮美食聞名八方

蓋州沿海屬“遼東灣”,所產魚蝦味道鮮美,為別處海域所不及,故遠近聞名。在當地市場出售魚蝦的攤主,多愛喊“本海兒的唻”,以招徠買主。

魚類主要有:

大頭寶魚、黃花魚、小黃魚、花鱸、帶魚、鮁魚、風擺魚、銅鱗魚、凌鯽魚、梭魚、巴梢魚、墨斗魚、海兔魚、鱠魚、箭扣魚、麵條魚等。

家燉黃花魚,煎鹹黃花魚馳名遠近。過去黃花魚是蓋州最有名的魚類。每年春夏之交,沿海各漁場為“大海市”,可捕撈黃花魚近百萬斤,近年產量銳減。有一張老照片是清末民初蓋州城東關護城河河道里,幾十掛馬車在販賣黃花魚,蔚為大觀。

蝦蟹類有:對蝦、白蝦、花蝦、毛蝦、蠓蝦、夾板蝦、蝦爬子、飛蟹、赤甲紅、小蟹等。

對蝦是蓋州沿海體型最大的蝦,現在已經少見。

白蝦和花蝦在春季“三月三”開海後上市。白蝦皮薄肉鮮,價格高於花蝦。過去城裡或城郊,開海後幾乎家家都要買蝦,剝出蝦肉和韭菜、豬肉一起和餡,包一頓三鮮餡餃子吃,已經成家的兒女還要買一二斤蝦給老人送去,包三鮮餃子。吃不到三鮮餃子,算是當年的一個缺憾。

蓋州過去有一個調侃的趣話。

甲:“我今年死了不屈了!”

乙:“怎麼的呢?”

甲:“吃到三鮮餃子啦!”

一方面體現了蓋州人的幽默風趣;一方面說明三鮮餃子在老蓋州人心裡的地位。

花蝦多油炸,連皮一起吃,酥、脆、香。

白蝦和花蝦可以晾乾做成“海米”,為調味佳品。

蓋州的蝦皮,體積較外地的蝦皮大、肉厚,當地叫“大板蝦皮”。

蠓蝦是一種體積最小的蝦,不宜直接做食材,須加工成另一種食品。可以製成滷蝦油、滷蝦醬,為調味佳品。

現在養殖蝦大量出現,彌補了由於海域汙染和過度捕撈而造成的野生蝦稀少的不足。

貝類主要有:毛蚶、花蜆子、白蜆子、文蛤、筆管蟶、牡蠣、海螺、香螺等。

毛蚶有水煮毛蚶、蔥炒毛蚶、菠菜溫拌毛蚶、毛蚶肉蘸辣根等吃法。

花蜆子有水煮花蜆子、辣炒花蜆子。

海螺可煮熟蘸薑汁或辣根;還可切片燒蔥。

白蜆子吃法基本同前。

堪稱天下第一鮮的蓋州文蛤,皮薄、肉嫩、味美,可蔥燒,可入湯;文蛤燉茄子,味道異常鮮美。但近年來文蛤產量稀少,已成為罕見珍品。

還有一種不過一兩釐米大的“小蛤蜊”,也是蓋州人喜愛的家常海鮮。小蛤蜊,又稱鹹泥溜,是蓋州海灘盛產的一種小型貝類。外殼白色,長僅一公分多一點。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物資緊缺,食物匱乏,由於小蛤螻生長在海灘容易獲取,於是有壯漢騎自行車,帶一隻鐵絲耙,一個袋子,就去海灘“扒小蛤蜊”,然後到城裡沿街巷叫賣,一角錢三斤。小蛤螻價格便宜,烹飪方便,是那時蓋州人日常主要的海產品。現在仍然是家庭餐桌上經常出現的菜餚。

蓋州的海蜇,馳名中外,產量居全國之首,出口量佔全國60%,為全國第一。每年秋季,沿海的漁民待時機已到,百舸爭流,紛紛入海捕撈海蜇。人們捕撈到海蜇後,先用石灰、明礬浸製,榨去體內水分,鹽漬。食用時再以清水漂洗乾淨。海蜇為腔腸動物,是一種暖水性大型水母,雌雄異體,在水質半鹹半淡,泥沙底質的河口附近飄遊生活。蓋州海蜇產區分佈西起大清河入海口,南至歸州沿海。

主要品種為綿蜇(碗蜇)和沙蜇。綿蜇味美肉嫩,色紫白,為海蜇中的上品,約佔海蜇群體的70%。其次為油蜇和沙蜇。沙蜇肉厚色白,無雜質,以個大體重為特點。最大沙蜇如碾盤,重量達數百千克。

海蜇的吃法,以涼菜為主。新鮮的海蜇,切絲涼拌,放辣椒、香菜、醬油、糖、醋等,清涼爽口滑潤。榨去體內水分,鹽漬後的海蜇,也是切絲與黃瓜絲、白菜絲等一起拌涼菜。海蜇身上最好的部位是蜇頭,“老醋蜇頭”是營口地區名菜。蓋州還有海蜇拌青蘿蔔皮的吃法,別有風味。

上面這些食材,為蓋州地方飲食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