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海儿的”盖州,海鲜美食闻名八方

“本海儿的”盖州,海鲜美食闻名八方

盖州沿海属“辽东湾”,所产鱼虾味道鲜美,为别处海域所不及,故远近闻名。在当地市场出售鱼虾的摊主,多爱喊“本海儿的唻”,以招徕买主。

鱼类主要有:

大头宝鱼、黄花鱼、小黄鱼、花鲈、带鱼、鲅鱼、风摆鱼、铜鳞鱼、凌鲫鱼、梭鱼、巴梢鱼、墨斗鱼、海兔鱼、鲙鱼、箭扣鱼、面条鱼等。

家炖黄花鱼,煎咸黄花鱼驰名远近。过去黄花鱼是盖州最有名的鱼类。每年春夏之交,沿海各渔场为“大海市”,可捕捞黄花鱼近百万斤,近年产量锐减。有一张老照片是清末民初盖州城东关护城河河道里,几十挂马车在贩卖黄花鱼,蔚为大观。

虾蟹类有:对虾、白虾、花虾、毛虾、蠓虾、夹板虾、虾爬子、飞蟹、赤甲红、小蟹等。

对虾是盖州沿海体型最大的虾,现在已经少见。

白虾和花虾在春季“三月三”开海后上市。白虾皮薄肉鲜,价格高于花虾。过去城里或城郊,开海后几乎家家都要买虾,剥出虾肉和韭菜、猪肉一起和馅,包一顿三鲜馅饺子吃,已经成家的儿女还要买一二斤虾给老人送去,包三鲜饺子。吃不到三鲜饺子,算是当年的一个缺憾。

盖州过去有一个调侃的趣话。

甲:“我今年死了不屈了!”

乙:“怎么的呢?”

甲:“吃到三鲜饺子啦!”

一方面体现了盖州人的幽默风趣;一方面说明三鲜饺子在老盖州人心里的地位。

花虾多油炸,连皮一起吃,酥、脆、香。

白虾和花虾可以晾干做成“海米”,为调味佳品。

盖州的虾皮,体积较外地的虾皮大、肉厚,当地叫“大板虾皮”。

蠓虾是一种体积最小的虾,不宜直接做食材,须加工成另一种食品。可以制成卤虾油、卤虾酱,为调味佳品。

现在养殖虾大量出现,弥补了由于海域污染和过度捕捞而造成的野生虾稀少的不足。

贝类主要有:毛蚶、花蚬子、白蚬子、文蛤、笔管蛏、牡蛎、海螺、香螺等。

毛蚶有水煮毛蚶、葱炒毛蚶、菠菜温拌毛蚶、毛蚶肉蘸辣根等吃法。

花蚬子有水煮花蚬子、辣炒花蚬子。

海螺可煮熟蘸姜汁或辣根;还可切片烧葱。

白蚬子吃法基本同前。

堪称天下第一鲜的盖州文蛤,皮薄、肉嫩、味美,可葱烧,可入汤;文蛤炖茄子,味道异常鲜美。但近年来文蛤产量稀少,已成为罕见珍品。

还有一种不过一两厘米大的“小蛤蜊”,也是盖州人喜爱的家常海鲜。小蛤蜊,又称咸泥溜,是盖州海滩盛产的一种小型贝类。外壳白色,长仅一公分多一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物资紧缺,食物匮乏,由于小蛤蝼生长在海滩容易获取,于是有壮汉骑自行车,带一只铁丝耙,一个袋子,就去海滩“扒小蛤蜊”,然后到城里沿街巷叫卖,一角钱三斤。小蛤蝼价格便宜,烹饪方便,是那时盖州人日常主要的海产品。现在仍然是家庭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菜肴。

盖州的海蜇,驰名中外,产量居全国之首,出口量占全国60%,为全国第一。每年秋季,沿海的渔民待时机已到,百舸争流,纷纷入海捕捞海蜇。人们捕捞到海蜇后,先用石灰、明矾浸制,榨去体内水分,盐渍。食用时再以清水漂洗干净。海蜇为腔肠动物,是一种暖水性大型水母,雌雄异体,在水质半咸半淡,泥沙底质的河口附近飘游生活。盖州海蜇产区分布西起大清河入海口,南至归州沿海。

主要品种为绵蜇(碗蜇)和沙蜇。绵蜇味美肉嫩,色紫白,为海蜇中的上品,约占海蜇群体的70%。其次为油蜇和沙蜇。沙蜇肉厚色白,无杂质,以个大体重为特点。最大沙蜇如碾盘,重量达数百千克。

海蜇的吃法,以凉菜为主。新鲜的海蜇,切丝凉拌,放辣椒、香菜、酱油、糖、醋等,清凉爽口滑润。榨去体内水分,盐渍后的海蜇,也是切丝与黄瓜丝、白菜丝等一起拌凉菜。海蜇身上最好的部位是蜇头,“老醋蜇头”是营口地区名菜。盖州还有海蜇拌青萝卜皮的吃法,别有风味。

上面这些食材,为盖州地方饮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