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戰的鐵鍋,到如今的防彈頭盔,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而來的?

晏少忠

古代行軍打仗,將士們都是戴著頭盔,身著甲冑,以防禦敵人刀劍和箭矢的攻擊,效果很好。

但隨著槍械的出現,子彈的威力越來越大,盔甲的防禦作用也越來越小。18世紀以後,盔甲漸漸的退出了戰爭舞臺。

士兵們改穿各式各樣的軍服,戴輕便的軍帽,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頭盔。英軍是大簷帽,美軍是蒙大拿式的野戰帽,法軍是龍騎兵頭盔。

後來,在一戰剛剛開始不久的1914年,德軍炮擊法軍陣地,一名法軍士兵順手將鐵鍋扣在頭上,成功保住性命,僅受輕傷。

此事引起法國將軍路易斯·亞德里安的注意,他認為給士兵配備鋼盔能夠有效減少傷亡。於是要求研製鋼盔,這就是現代軍用鋼盔的鼻組---“亞德里安鋼盔”。

亞德里安鋼盔內部有懸掛系統,可以吸收衝擊力,抵禦流彈和彈片襲擊。英國人看到後,也跟進開發了MK1型鋼盔。這種鋼盔面積很大,對垂直方向防護效果很好,主要抵禦從天而降的彈片和馬克沁機槍的縱深散佈射擊。

英國MK1鋼盔

德國立即應對,於1916年裝備了M16鋼盔。m16頭盔保護面積很大,能夠覆蓋耳朵和枕骨,戰術思想先進,這種思路一直沿用到今天。

德國M16鋼盔

二戰期間,頭盔繼續發展,德軍在m16的基礎上推出了著名的m35頭盔。做工更精細,結構緊湊耐用,還有迷彩、鐵絲網等各種附件,提升了頭盔的實用性。

英軍繼續使用與MK1類似的MK2頭盔。1942年美軍推出M1頭盔,懸掛性能良好,抗衝能力強,可以抵禦0.45口徑手槍彈和彈片。

美軍M1頭盔

二戰後,頭盔快速發展,新材料不斷被使用。瑞士生產的PSH-77鈦合金頭盔是其代表作,鈦合金頭盔非常堅硬,防護效果非常好,但是比較重,加防彈面罩後重3~4斤。

鈦合金頭盔被一些特警和特種部隊採用,俄羅斯的阿爾法特種部隊早期就裝備PSH-77鈦合金頭盔,後來蘇聯開發了K6系列鈦合金頭盔,又加裝了通訊裝置,更新材質逐步升級成“阿爾金”頭盔。

俄羅斯K6-3頭盔

美軍則傾向於使用凱夫拉材料製作頭盔,其PASGT凱夫拉頭盔質量輕,防護也很棒。

至此,頭盔一步一步的演變升級為現代的防彈頭盔,為保護士兵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