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孔子“述而不作”,其深意原本在此?

考证/所谓孔子“述而不作”,其深意原本在此?​​据《汉书·艺文志》记,西汉时至少曾流传三种《论语》文本,每种篇数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即:“鲁论”二十篇,“齐论”二十二篇,“古论”二十一篇。 “齐论语”据说为子张所传。“鲁论语”据说为思孟(曾参、子思、孟子)一派所传。“古论语”,则可能为卜商子夏所传。

三种《论语》传承各有自,重点殊不同。 汉代儒家区分为今文、古文两大学派,斗争激烈,势同水火。汉武帝支持的董仲舒属于今文学派,倡导的是子夏、荀子一派外儒内法、古为今用的学说。 而在西汉后期,反对汉武帝搞大一统的刘姓贵族以及阴谋篡汉的王莽及附庸文人刘向父子则支持古文学派。魏晋以后古文儒学兴盛至于隋唐。齐鲁皆为古文学派大本营。

故汉代后期以传习“鲁论语”、“齐论语”者居多。子夏一派的“古论语”,则随同今文学派而式微,后来失传。 西汉末期,安昌侯张禹以“鲁论”为主,采择“齐论”,汇纂而成《张侯论语》。

这个版本即今本《论语》之由来。

到东汉后期郑玄以《张侯论语》为底本作《论语注》,遂成为东汉以后《论语》的通行本。 孔子生前的代表作是他亲手编订并向弟子传授的“五经”体系,即:——《诗经》、《书经》、《礼经(包括乐经)》、《易经》、《春秋经》。 孔子生平“述而不作”,以“五经”学术传授弟子。“五经”学术才是孔子及先秦儒家学术及道统的代表作。

所谓《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也都不是孔子之所作。 《四书》与《五经》的意义完全不能并列。《五经》传授可以溯源到孔子以及先秦。而《四书》之成编,则是南宋时期由朱熹所编撰。

四书中的“大学”、“中庸”,摘自汉代以后出现的《礼记》(并非孔子所传之《礼经》),传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作。(按孔子门下有两个子思,一位是原宪字子思,一个是曾参弟子、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出自哪个子思历代也有异说。) 《论语》、《孟子》也都是汉代以后人所编撰之书,皆不能列于先秦之儒家经典。可信之先秦儒家经典只有《五经》体系。 韩非子说孔子身后儒分为八,思孟学派,只是八家中之一而已。

考证/所谓孔子“述而不作”,其深意原本在此?​ 孟轲在汉唐时代并不具有与孔子并列的地位。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仅仅是孔子之道,而绝对不是孔孟之道。 孟子的抬头始于晚唐的韩愈。韩愈著《原道》,祖述儒家道统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这一道统南宋得到朱熹的弘扬,据此而编著《四书》。但是孟子正式被朝廷封为"亚圣"而得以与孔子并列,则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此时,距孟子去世已1800多年了。

在此之前孟子只是先秦诸子之一,一位平民思想家。也就是说:所谓“孔孟之道”,从来不曾流传2000多年,其形成以及存在,至今也不过4—5百年而已。

孔子死后,弟子散诸四方而传其学。韩非子说“儒分为八”,荀子则著文批评“十二子”,特别批评同属儒家的子思、孟轲。 实际孔子身后儒学脉络对后来影响巨大的大概有三派:鲁阙里之学(曾参、子思、孟子)、魏西河之学(子夏、吴起、魏文侯)以及晚出的齐稷下之学(荀子,师出于子弓及子夏)。

齐国贵族田常曾与孔子交往,好儒术。其专政齐国后,重用孔子弟子子贡、颜涿聚、宰我等。田氏篡齐后,至后齐桓公(田午)乃造学宫兴起稷下之学。荀子曾为稷下学宫主席、祭酒,因而形成讲述“五经”的齐鲁派儒学。到汉初通过贾谊、晁错、董仲舒而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

在孔子身后,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大略可分为以下三期。 第一期是子夏西河传经,到荀子主持稷下学宫,再到汉武帝用董仲舒独尊儒术,这一阶段的儒学主流是今文派儒学。 第二期是西汉后期特别是王莽时期,以刘向、刘歆父子为代表而倡导兴起的古文儒学,直到唐初唐太宗编订《五经正义》,综合南北,杂糅今古文两派学术,是以古文派为儒学主流的时期。 第三期则始自晚唐韩愈著《原道》开始提倡孟子,将孟子作为孔子的嫡系传人。此论在南宋为朱熹所弘扬而编撰《四书》取代《五经》。

至明、清此论得到国家的正式承认,遂以《四书》为主题而立八股取士制度,于是形成以《四书》为主体的所谓“孔孟之道”。

考证/所谓孔子“述而不作”,其深意原本在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