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施壓:美國遷怒歐佩克急於對伊朗釜底抽薪

馬曉霖

7月2日,在世界石油價格經歷過3年來罕見高漲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不顧市場恐慌再次放出狠話,既抨擊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操縱油價,又警告歐洲盟友不要與伊朗靠近,同時公開敦促沙特開足馬力增加200萬桶產能,以安撫市場情緒,避免波及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經濟穩定運行。很顯然,特朗普政府已鐵了心要對伊朗施加極限壓力,並從切斷其經濟命脈石油出口下手。但是,知易行難,特朗普的發飆表明,把伊朗從石油市場徹底趕出去牽一髮而動全身,阻力相當大。

釜底抽薪:美國盯死伊朗的“油葫蘆”和“錢袋子”

路透社稱,特朗普是在接受美國福克斯電視訪談時做出上述表態的。在他被問及是否有人操縱市場和油價時,特朗普直截了當地說,“就是歐佩克,它們最好停手,因為我們在保護這些國家,其中很多國家”。特朗普同時警告歐洲企業,如果與伊朗開展貿易就將面臨制裁,而且表示將“說到做到”。

歐佩克於1960年成立,現有14個成員,大部分是美國的長期盟友,它們的石油產量和出口均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這個組織的領頭羊正是美國最重要的中東搭檔之一沙特。特朗普公開抨擊歐佩克操縱油價,讓歐佩克主要成員特別是沙特非常難堪,也讓致力於維持伊核協議的歐洲夥伴特別是英國、法國和德國進一步感受到雙方的立場分歧之大已難以彌合。

自5月8日特朗普宣佈退出伊核協議後,美國一方面提出讓伊朗全面放棄過去40年在中東擴張成果的“12條”要求,另一方著手編制圍剿伊朗的封鎖網,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切斷伊朗的石油出口,迫使伊朗要麼屈從美國意志,要麼滴油不出而陷入經濟崩潰。

伊朗是歐佩克創始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和天然氣存儲國,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佔全球的10%和15%,歷史最高產能曾達每日550萬桶。2015年伊核協議簽署前,伊朗產能也有過日產350萬桶並出口200多萬桶的記錄。但在美國製裁升級後,出口一度被壓縮到100萬桶,目前已將產能和出口分別恢復到360萬桶和240萬桶,位居世界第五,成為影響世界能源安全的主角之一。伊朗的主要石油貿易伙伴依次為中國、歐盟、日本、印度、韓國、土耳其,其中中國的輸入量約佔22%左右。

伊朗經濟結構並不合理,是典型的“荷蘭病”患者,其經濟命脈長期仰仗石油工業。雖然一直嘗試實現產業多元化,但是效果不障,石油收入長期成為政府開支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保障,也是其發揮地區及國際影響的有力槓桿。據統計,2016年伊朗石油出口創匯佔所有出口收入的80%,當年12月,伊朗依靠石油美元使外匯儲備快速恢復並達到1350億美元,人均GDP回升到3700多美元。

特朗普認為,伊核協議並沒有從根本上遏制伊朗潛在的核能力和核野心。相反,過去3年多石油出口鬆綁的結果是,伊朗利用解凍資金和石油美元在中東進一步實施地緣擴張。不僅對沙特等海灣溫和阿拉伯君主國完成戰略包圍並進行導彈襲擊威脅,還以保衛敘利亞政權的名義擴充軍事存在並試圖尋求長期化,進而對美國另一個核心盟友以色列構成前所未有的直接威脅。而以色列與伊朗日益嚴峻的軍事衝突,有可能擴大為新的地區戰爭並將美國再次拖入中東泥潭。這一前景,不僅威脅到美國在中東的核心利益,也妨礙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收縮。

因此,特朗普政府公佈了遏制伊朗發展核能力、彈道導彈打擊能力,及地緣擴張的“12條”苛刻條件,其切入點就是對伊朗實施最嚴厲制裁和封鎖,包括打擊一切敢於與伊朗開展經貿活動的外國企業,包括西方國家公司,旨在對伊朗釜底抽薪,切斷它的“油葫蘆”,端掉它的“錢袋子”,使伊朗財政吃緊而被迫進行戰略收縮。

石油大戰:伊朗肯定受傷,美國未必完勝

伊朗畢竟是石油市場的重要供貨商,每天幾百萬桶出口維持著整個市場的供需平衡。即便各國迫於美國霸權而中斷與伊朗的石油貿易,但是,市場出現的短缺將引發一系列新的問題,不僅將傷害正在全面復甦的世界經濟,也將對美國自身的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作用。

首先,世界經濟總體向好,意味著對能源需求的旺盛勢頭將保持一段時間。儘管目前市場供大於求是個基本面,油價也維持在70多美元的恰當區間,但是,產油大國委內瑞拉的產量和出口正在一路下洩並可能在2019年全面停止,另一個主要產油國利比亞因政局不穩導致日產量由85萬桶銳減為30萬桶。一旦伊朗石油徹底中斷,市場將出現200多萬桶的短缺進而助推價格上揚,加重世界經濟復甦的成本。

其次,受過去3年低油價的刺激,以及全球性節能減排共識特別是《巴黎氣候協議》的約束,高油價時代似乎一去不復返,導致多數產油國在石油領域投入乏力,產能提升空間普遍有限。

其三,儘管美國拋棄綠色能源政策,放開對石油天然氣開採與出口管制,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是,美國的產量已由2005年的580萬桶實現翻番而達到創紀錄的1090萬桶,基於長期投入不足、管道滿載和勞動力不足等原因,已無更大提升潛力。新出產的石油被中國等新買家吸收,無力彌補伊朗撤離後留下的市場空額。更何況,最近美國的石油庫存減少1000萬桶,而主要進口來源之一的加拿大也因技術原因對美輸出7月將減少35萬桶左右,美國自身面臨著庫存告急的窘境。

此外,特朗普與共和黨面臨中期選舉,此前制定的減稅計劃及放鬆聯邦監管等一系列吸引選票的主張,一旦遭遇油價上漲,其效果將大打折扣。CNBC預測說,特朗普懲罰伊朗很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導致美國的汽車消費者今秋將付出更多的燃油開支,進而在中期選舉中改換門庭讓民主黨人控制參議院。受上述諸多因素影響,石油價格在過去3個月已上漲14%,美國的汽油自2014年至今年4月已漲價3美元。

特朗普未雨綢繆,一方面“關門留縫”,拋出新條件希望迫使伊朗讓步而美國重返修訂版的伊核協議,另一方面預留半年寬限期,希望在11月4日之前讓各國企業陸續斷絕與伊朗的經貿往來,同時尋找備份產能來穩定市場。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連續派員分別前往歐洲和中東,既試圖說服歐洲夥伴死心塌地參與對伊朗的制裁特別是石油禁運,也動員甚至逼迫沙特等海灣產油國盤活閒置產能,逐步增加產量避免市場波動,遏制油價上漲勢頭。其中,沙特就成為美國特別倚重的壓艙石。

6月下旬,沙特等歐佩克成員與俄羅斯達成新的增產協議,籠統表示將多產百萬桶石油。但是,各方似乎均信心不足,它們希望將油價維持在合理價位,即保持足夠的石油收入,也不願意出現高油價刺激新能源產業發展而最終革了自己的命,但非常實際的問題就是產能的確難以快速提升。

30日,特朗普發推文稱,沙特國王薩勒曼已同意增加200萬桶的石油生產。但是,業界觀察家判斷,沙特5月的產能已高達每日1000萬桶,幾乎達到極限。即使設法挖潛,7月份也只能增加80萬桶至100萬桶。而沙特寧可放任油價繼續適度上浮,也不會耗盡所有閒置產能,儘管它與美國一樣迫切地想使伊朗屈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