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射殺了李敢,爲什麼他沒有獲罪?

leejq1985

李敢是飛將軍李廣的第三位兒子,是李陵的叔父,漠北大戰中,父子齊出陣,李廣屬衛青部隊,李敢則跟隨霍去病部隊,此役,李敢奮力衝殺,奪得左賢王鼓旗,殺敵很多立下大功,回朝後,漢武帝封李敢為關內侯,並擔任郎中令。


而他的父親李廣則沒有那麼幸運了,前119年,漢朝已控制河西地區,但東北部的單于及左右賢王勢力仍在,不時挑釁漢朝,襲擊右北平和定襄郡,為了重擊匈奴根除後患,漢武帝派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自帶五萬騎兵和幾萬步兵,分東西兩路深入漠北,尋找伊稚斜單于決戰,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李廣分在衛青這一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本來武帝因李廣年老不打算讓他出戰,李廣苦苦哀求甚至以死相逼要求出徵,武帝只得答應讓他為前將軍,但暗中交代衛青儘量不要讓他接戰,一來年老二來怕他運勢有問題“數奇”而影響戰局。出塞後,衛青把李廣調為右路軍命令從東邊出擊,李廣請求為前部願力戰單于,衛青不允,之後,便發生迷路事件,大軍大獲全勝而李廣“失途”未能及時和大軍合圍。漠北戰況須向朝廷書面報告,官員便向李廣詢問迷路的事,李廣認為是恥辱,不願接受後輩質詢,於是自殺。


漠北大戰後第二年,李敢打聽到父親的真正死因,覺得衛青擅自調動是造成悲劇主因,心存怨恨,在路上堵住衛青質問,問到情緒激昂時,暴跳如雷打傷衛青,左右的人急忙攔住隔開,衛青命令手下不要與李敢計較,這件事情便不了了之了。紙終包不住火,李敢打傷舅舅衛青的事被霍去病得知,一聽也是憤怒不已,便想代衛青報仇。一次,武帝在甘泉宮舉行狩獵大會,各武將自然踴躍參加,在打獵過程中,霍去病抓住機會,從旁邊暗放冷箭把李敢射死。


接報後武帝大為震驚,霍去病也面君直敘緣由,思忖良久,武帝命令對外宣稱李敢是打獵時被鹿撞死。對於武帝包庇之舉,《漢書》說是霍去病風頭正勁,受皇帝寵幸的原因。(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霍去病是漢朝軍隊的後起之秀,軍中戰神,又是外戚,是武帝賞識一手提拔起來,彪炳戰績和封狼居胥的行為讓好大喜功的武帝“與有榮焉”,此時的武帝,別說讓霍去病抵命,就算貶他的官都不願意去做,何況當時為血親報仇的觀念大行其道,為親人殺人有時被認為是孝悌之舉,這也是武帝遮掩的客觀環境。


還有另一種可能,漢朝對匈奴反擊戰賴衛青開好局起好步,多次連續帶兵打敗匈奴,衛青威望如日中天,功高几乎達到無法賞賜的地步,從人主制衡用人來說,衛青開始有危險性了。武帝便拋出霍去病,萬幸也是軍事天才,如此,衛霍並駕齊驅,互相制肘,將領獨大的危險大大降低,比如漠北之戰,初時以為單于在東邊,武帝便命霍去病東出,衛青西出。待探子再報說單于其實在西邊,便命衛霍再調換,霍去病西出,一扶持一打壓非常明顯。所以,只有留下霍去病,均勢才不會打破。


南方鵬

漢代武將之間的這些恩恩怨怨實際上是秦漢時期的一個很有特點的事情,簡單的說,當時的家族仍然在政治、軍事上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皇帝有些時候也會“難得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之所以講到家族,就是因為霍去病與李敢之間的恩怨實際上就是漢代將門恩怨的一個縮影。

李敢是西漢素有“飛將軍”之稱的李廣的小兒子。按理說霍去病也是當時年青一代的傑出人才,理論上講也沒什麼恩怨,但是李家的樑子實際上是跟衛青結下來的。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李廣作為遠征匈奴,戰於漠北的前將軍,隸屬於衛青統帥的右翼方面軍。結果在這次大會戰中他不但沒立功還差點迷路。戰後衛青依律調查,李廣處於羞愧與悲憤(因為之前也有過全軍覆沒的事情),自殺了。其實這個事兒說起來也不怨衛青,但是小兒子李敢堅持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因為不得重用,受到排擠所以才下場這麼“掉價”。所以一次聚會上,李敢當眾襲擊衛青,差點把衛青毆打致死。衛青實際上隱忍了下去,但是外甥霍去病忍不了,就趁著皇家出獵的時候,射殺了李敢。

這裡就很有意思,霍去病比李敢有頭腦,趁機作案,皇帝呢考慮到衛青、霍去病兩人的功勳以及兩家在朝中的勢力和影響,所以就對外宣稱李敢是被鹿給頂死的。

秦漢時代,簡單講,人們的生活風氣還是比較粗獷,家族榮譽大於個人,一人受辱往往上升到整個家族的顏面,皇權則還在重要集權專制的路上,所以還要仰仗這些家族,法律上也缺乏足夠的約束力和強制力。所以,從社會風氣上,大家接受這種家族式的復仇,從政治考量上,皇帝也偏向世家大族。


國家人文歷史

2500年前,孔子和其弟子子夏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子夏:“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子夏:“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孔子:“仕弗與之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

子夏:“請問居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

孔子:“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

這段對話被記錄在《禮記.檀弓》篇裡。

《禮記.曲禮》篇裡還有一段與之相似的文字:“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孔子是很耿直的硬漢)

這兩段話都與復仇有關,在講因血緣關係的親疏而要採取不同的復仇行為,以便使人們明白怎樣的復仇才符合“禮”的要求。

儒家思想是站在被害人的一方的立場上,本著“親親”“尊尊”的基本精神,提倡通過個人的行為對仇人實施復仇,來完成對君主、父母、兄弟、朋友應盡的責任,做到“忠孝節義”,從而維護“禮”,實現“仁”,達到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不復仇,非子也。”,大有此仇不報非君子的意思。

遠古社會,氏族當道,公共權力還沒有凌駕其上,權力傳承的最大的保障即是血緣關係,在中國有嫡長子繼承製,在《魔獸世界》介紹英雄時都會說“某某某之子”,因為血緣關係意味著正統。因為血緣在政治關係種的特殊地位,就賦予了血親復仇正義性。在公共權力對社會的控制能力有限時,犯罪分子往往得不到國家強制力的制裁,自力救濟就成為被害人一方合理的選擇。

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時的倫理依據即是脫胎於這種原始的復仇理論,並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實。司馬遷的《刺客列傳》對復仇行為的大加頌揚,實際上也代表了當時的社會現象。於此可見,孔子真的不是酸腐文人,是真正的耿直哥,他所要強調的復仇甚至是“不反兵”,時時刻刻帶著刀,隨時準備給仇人做一個了結。漢代之後,儒家成為國家指導思想,孔子的復仇理論也跟著他的“中庸”學說一起影響了社會,以至於史冊中有記載,一戶人家舉喪時,還要在哭喪棒中夾帶兵器以防備仇家尋仇。

(鼓吹復仇正義的刺客列傳)

可見,血親復仇是原始社會政治秩序中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公共權力還不能對社會犯罪行為作出強制性制裁時,社會輿論導向是認可血親復仇行為的,甚至還成為了老百姓中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

秦始皇時期,由於“俠以武犯禁”,尤其是荊軻刺殺秦王未遂,使得秦始皇對脫離政府管控的“復仇”行為予以立法禁止。秦朝以法治國的道路沒有走多遠,漢朝在繼承了秦朝的法家思想的同時,也還繼承了先秦時期的王道思想,所謂“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所以,血親復仇的事情在漢朝屢禁不止,漢代律法對血親復仇的判罰也多次反覆。因為對於符合儒家忠孝治國的“血親復仇”所體現的“正義性”,總是與國法不容侵犯的“威嚴性”衝突,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霍去病所處的時代,正是司馬遷寫《刺客列傳》的時期,當時的人們崇尚氣力,鼓勵血性,漢武帝本人就是雄才大略,社會輿論使血親復仇具有正當、正義的導向。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更是霍去病軍旅生涯的引路人——既是血親、又是師長,衛青的這兩個身份都符合霍去病為之復仇的理論,所謂霍去病借狩獵機會,將李敢射殺,如不是佔著這個道理,即使漢武帝想回護霍去病,都難以壓的下悠悠眾口。李敢也是將門世家啊,還建了軍功,封了侯。如若不是有著“血親復仇”的正義性,漢武帝縱然一味護短,總免不了要寒了世族的人心。

漢武帝動用特赦令,給聖眷正隆的霍去病殺人罪特赦,也屬於情理之中,畢竟不是每個將軍都叫霍去病。當然,其中也有漢武帝意圖扶持起另一個軍中勢力來制衡逐漸坐大的龍城飛將。

關於血親復仇在個人的“義”與國家的“法”之間的理論難題,困擾了人們很多年,很多時候弄的廷尉左右不是,只好讓皇帝來聖裁。皇帝有時候偏向“忠孝”,有時候偏向“國法”,所以輿論導向經常有反覆。在唐代,甚至還有規定:如果私自跟兇手講和(不報仇了),還要被判有罪。直到南宋時,有一件案子終於在國法與人情中找到了平衡。

南宋高宗年間,王某發現母親的墓被盜,經過調查之後,他自己抓了罪犯送到官府。依照法律,該犯應處死刑,可是犯人最後只判處了徙刑。王某悲憤不已,就設法親手殺死了仇人,然後去自首。事情上報中央,皇帝著有司討論。當時有人評論說:“復仇是合乎義的。允許復仇,則天下人就會不斷互相仇恨,於是聖人就制定法律來制止。仇人應該被處死的,國家替你處死他;應該受刑的,國家替你處刑,把你的仇恨規定在國家的法律當中。因此子女有父母之仇也不敢私自報復。這是為什麼呢?法律執行之後就沒有義存在了。王某起初不敢殺死仇人,是因為不敢以私人的義來擾亂國家的法。現在管理枉法裁判,使得王某的冤仇沒有得到伸張,所以儘管王某殺了人,但那人依法本就該死,王某還是無罪的。反過來,那個判案的官員倒應該被依法處理。”這個論點邏輯縝密,層次清晰,算是給“義”、“法”都找到了一個歸依所在。

清朝末年,法律改革後,西方刑法理論被引入,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的近代的刑法制度,規定了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強調要考察當事人的主觀動機,當事人的主觀惡性與他最後收到的懲罰是否成正比。至此,法律的概括性大為加強,血親復仇的律法從中國律法的條文中消失了。

不過,直到民國時期,仍發生了施劍翹刺殺孫傳芳的案件,一時引發公眾議論,這也也能說明中國傳統的“義理”之辯在民間仍有相當市場。

所以,即使貴為天子,漢武帝也免不了家長裡短的親親尊尊的倫理影響,對於霍去病的犯案,以一種可以被理解的態度敷衍了過去。


而知而行

霍去病雖然是依靠裙帶關係發跡的,但他的成功卻是不可複製的。他18歲隨舅舅衛青出擊匈奴,便主動請纓,率八百鐵騎深入匈奴腹地,大勝而歸,因此,一戰成名。此後,他和衛青成了抗擊匈奴的"雙子星座"。


與衛青和霍去病的青年和少年成名相比,"飛將軍"李廣卻一直懷才不遇。李廣力大善騎射,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文景二帝因以文治天下,身懷絕技的李廣的才華得不到發揮。


漢武帝時對一直騷擾邊境的匈奴動武,但李廣卻被雪藏了,結果李廣儘管也隨軍出征,但卻一直是偏將和急先鋒,被派去執行艱難險阻的任務,因此,一直戰功平平,沒什麼建樹。一次,他隨衛青上陣場時,衛青派他"迂迴"而"繞道"去打擊匈奴,並約好會合地說。結果李廣因迷路而擔誤了時間,到達會合地時衛青和匈奴已結束戰鬥。於是,衛青要以"軍法"處置李廣,孤傲的李廣羞憤交加,自刎而亡。



李廣冤死後,他兒子李敢為洩恨暴揍了衛青一頓。衛青心懷愧疚,沒有計較。但霍去病知道後,便為舅舅打抱不平,於是在一次隨漢武帝射獵時射殺了李敢。


漢武帝見狀,馬上為霍去病掩蓋"罪過",並對外宣佈李敢是被野豬撞死的。霍去病因此得以逍遙法外。

漢武帝之所以這樣"袒護"霍去病,一方面霍去病有後臺,衛皇后正受他寵愛,衛青又是朝中肱股大臣。另一方面,霍去病有實力。自從出戰匈奴後,他果敢而多謀,逐漸取代衛青成為主帥。日後,漢武帝抗擊匈奴,還需要霍去病為他效力賣命。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可以說,李家三代都很不幸。李廣一生征戰匈奴不得封侯。兒子李敢被射殺。孫子李陵被迫降敵,但全家被誅。

而霍去病為何要射殺官居郎中令的李敢?要知道李敢是食秩兩千石的高官,而且是武帝近侍。保衛皇帝安全的。可見是及其受武帝信任和重用的。原因簡單。李敢認為是大將軍衛青導致李廣兵敗自殺,去大將軍符府質問。並且砍傷衛青,但衛青生性寬厚。沒有追究。也沒有聲張。但年輕氣盛的霍去病知道以後,卻因此射殺李敢。

但結果卻值得玩味。漢武帝對此卻沒有追究?喜愛霍去病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目的是試探群臣的反應。但武帝對宣稱:李敢是觸鹿角而亡。理由很牽強。看看有沒有體李敢家說話的。但一個都沒有。這才是武帝害怕的根本。

當時,匈奴已經是日薄西山。而朝局之上,衛青是大將軍,霍去病是大司馬,太子是衛青外甥。武帝對此不加以防範。為了防止宰相擅權,武帝已經殺了八位宰相。而當時的朝局衛霍的實力已經是很龐大了。武帝故意說李敢觸鹿爾死,就是看看有沒有敢反對衛霍的,昔日趙高指鹿為馬。武帝也是如此。可惜,群臣的表現讓武帝失望。可以相信,如果不是為了制衡衛青,武帝完全有可能處死霍去病。無端射殺朝廷高官。簡直是無法無天。換言之。霍去病幸虧早亡,如其不然。他的性格也早晚會葬送他的性命。

作為一個朝廷高官,理應德備天下守之以謙。功高蓋世守之以讓。智謀過人守之以愚。但霍去病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智慧。霍去病之所以沒有被處分,就是武帝想以此測驗朝局的動向和派系。但結果讓武帝很失望。衛霍的最終的結局在此刻已經決定了。



清水空流

霍去病這個人吶,歷史上面記載這個人是年少氣盛,雖然在軍事層面有著不俗的造詣,但是這個人在人情世故方面可以說純真的像個孩子,要不是漢武帝和大將軍衛青一直罩著他,早就出事情了,他殺李敢這件事情實際上也是他性格的一種體現。

李敢到底是何方神聖的,他是李廣的兒子,當初他的父親跟隨大將軍衛青一起討伐匈奴,結果在半路上迷路了,李廣為了能夠讓自己手裡的士兵不承擔罪責,選擇自殺。

這個時候,作為李廣的小兒子,李敢,不服,認為自己的父親是被大將軍衛青給支開了,故意走了一條比較艱難的道路,才導致最後整個軍隊迷路,一怒之下,這個人做了一件蠢事兒包括司馬遷在寫這件事情的時候也表示有點兒不好意思。

她帶著自己手下去把當朝大將軍衛青給揍了,你說這個人脾氣大不大?大,(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能力強不強,強,但是有什麼用,智商不高。

這個時候西漢並不像其他的朝代一樣,對於民間的武器是要收繳入國庫的,而是民間會有一些人攜帶著短劍,這些人通常稱為大俠。由此可見,西漢整個尚武的風氣。

我們所說的尚武,並不是大家一起練些花拳繡腿呀,或者是搞兩個動作,擺兩個pose,還是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或者是別人侵犯你的時候,能夠奮起反擊,將侵犯你的人制服於地,很明顯,整個西漢就是這樣一種風氣。

大將軍衛青由於在朝廷上面站的時間比較久了,對於整個朝廷上面群臣之間關係的心得還是有一點兒的,所以對於這件事情,何必去跟一個2000戶的候去爭呢?不愧他後來聽說自己姐姐失寵了,他選擇還是討好,現如今被漢武帝寵幸的那個美人,由此可見,這個人是十分能忍的。

但是衛青脾氣好,不代表霍去病的脾氣就好,衛青的妻子,平陽公主拽著霍去病就把他臭罵了一頓,說為什麼不保護下你舅舅,讓你舅舅在朝廷之上被人給打了,我們家的臉還要不要了。

霍去病對自己的舅媽這麼一罵,立刻腦子就上頭了,霍去病是一個孤兒,他很早的時候就被他自己親生父親給拋棄了。對於他來說,衛青就是自己的父親一般的存在,侮辱誰也不能侮辱衛青啊。

霍去病直接就李敢給殺了,衛青頭疼啊!漢武帝更加頭疼!漢武帝很喜歡霍去病,冠軍侯這個稱號在整個漢朝加上東漢獲得的人不超過一個巴掌,雖然在這個職位上面有一個大將軍的職位更加神聖,但是在歷史上面,除非是你跟皇帝有著特殊關係,否則你是不會擁有這樣的稱號的,更何況漢武帝為了霍去病,還特意創造了這樣一個侯爵。

當然人殺了肯定得給一個交代,否則前線拼殺的將士也說不過去,霍去病雖然說免去了殺頭之禍,但是直接下放,群臣雖然知道漢武帝這是手下留情,但基本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要說這是一個小人,那麼手底下那些敢於納諫的忠誠肯定是要死諫漢武帝,草原的驃騎大將軍啊,這個人功勳卓著,這些功勞不值得他去為自己挽回一條生命嗎?

那些見風使舵的小人更加不敢說什麼,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勢的是三個人,漢武帝衛青,霍去病,這三個人現在抱成一個團,就為了保護區被那條小命,你如果這個時候衝出去,簡直送死。

雖然說軍隊裡面也有李廣以前的部下,但是你李廣價值再高,對於這些人影響再大,有當朝大將軍的影響來的大嗎?裡面李廣就是一方的門神兒。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這兩個人就是真正的上帝呀!

所以沒有人敢說什麼,霍去病從各方面都壓制著李敢。


漩渦鳴人yy

首先介紹一下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和過程。

李敢的父親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他們家世代為漢臣,會漢朝北部邊境的穩定建立了汗馬功勞。

當李廣和程不識同時為大漢著名的武將的時候,衛青才剛剛起步。因為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是漢武帝的皇后,有裙帶的嫌疑,所以當朝的武將們都看不起衛青,這中間也包括李廣。

在一次衛青統率漢軍與匈奴決戰的時候,同為領兵大將的李廣,卻因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誤了戰機。在漢武帝和衛青派人詢問的時候,李廣感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憤而自殺。

李敢對父親的死,一直持懷疑態度。在一次聚會的時候,和衛青發生了衝突,打傷了衛青。衛星是一個低調的青年將領,他不願意事態擴大化,因此隱忍,沒有上報。

而作為衛青外甥的霍去病,年方23歲,正值年輕氣盛的時候,加上漢武帝的寵信。他借狩獵的機會,射殺了李敢,漢武帝知道後,悄悄按下了這件事,並沒有處罰霍去病。

再講漢武帝為什麼沒有處罰霍去病的原因前,先談一下漢朝的法律和中國社會通行的潛規則。

在劉邦進入咸陽後,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也就是說誰殺了人就要抵命,如果是其他的犯罪,按照犯罪的情況進行處理。

依照這個規定,霍去病要抵罪,也就是去死。

在聯想集團,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基層的員工和部門經理發生了爭執,員工的立場和態度是正確的。但最後聯想還是辭退了這個員工,員工表示非常不理解,因而反饋到了副總裁那裡。副總才告訴他,公司是賺錢的地方。到了兩個人水火不容的時候,如果要裁掉一個人,一定會裁掉那個對公司而言相對不是很重要的人。這裡邊沒有什麼是非對錯,這就是職場倫理。

同樣,憑藉霍去病的軍功,加上他和漢武帝衛青的關係。顯而易見,對於當時的漢政府而言,霍去病的重要程度遠遠高於李敢。

這就是為什麼霍去病殺死了李敢,卻沒有被治罪的根本原因。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公平和正義都是相對的。

過分的追求公平和正義,那隻能是一個書呆子所為,有可能把我們推向更為不利的邊緣。

有一句電影臺詞說的好:大人們只談利益得失,小朋友才說是非對錯。

在職場裡,擁有更強的能力和更高的位置才是最安全的保障。傳統的道德只是約束普通人的,對大人物根本就沒有什麼用。

甚至我們可以說,一個有才能的壞人,比一個沒用的好人要重要的多。

在這裡,我不是讓你學壞去做壞人。只是讓你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真正的勇士是明白了社會的坎坷和不公之後,還敢於奮力前行的人。


新知傳習閣

李敢就是一莽夫,不說衛青沒錯,就是有錯也不是你可以私自殺的,衛青是誰?首先是長官,其次是皇帝姐夫,再其次是皇帝舅子這三個身份任何一個都可以制你死罪甚至禍及家人,殺長官等於造反,換個皇帝可能會給你個滿抄斬


安倍晉太郎

霍去病射殺李敢,為啥卻沒有獲罪?

這提問嚴格說不夠準確。事實上,霍去病已經付出了代價,只是沒有走移交司法部門這一步而已。漢武帝任用衛青為大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意圖非常清楚,就是要把霍去病留在中樞,以後接替衛青,執掌全國軍事大權。但



是,霍去病年輕氣盛,聽了舅媽平陽公主的一頓數落,一時衝動任性,不經任何部門和程序,就擅自把一位已經封侯的猛將殺掉,漢武帝心中的氣憤,無奈,惋惜,又不得不給予懲處的矛盾,激烈碰撞,反覆膠著。鑑於霍去病巨大的功績,既不能不處分,又不能太過,只好把霍去病發到下面了事。但也許就是這命



運,霍去病還在途中就已經發病,而且很快亡故,成為一大迷案。現在各種分析認為,霍去病年紀輕輕,就莫名其妙的去世,很可能是當初在匈奴時,因為誤喝了匈奴人已經下毒的水,這慢毒毒性發作,那時醫療條件差,難以挽救才致死的,這是比較貼近實際,合理的說法。此外,民間也有說法,像霍去病這樣的戰神,完成他的使命之後,上帝就要收回去,不會長久留在人間。這當然是一種迷信了,不可當真。(0:03)


流譽後

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一直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漢武帝有什麼理由治霍去病罪呢?


先介紹一下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對匈奴的漠北會戰時,李廣帶著部隊在沙漠迷了路,沒能參與戰鬥,然後他的上司衛青就按照規定派人來調查,李廣出於羞憤自殺。

李廣的小兒子李敢認為是衛青害死他爹的,所以在一次宴會上,就當眾進犯,差點把衛青打死。衛青雖然把這事瞞下來,不予追究。

但他的外甥霍去病不幹!於是在一次打獵中將李敢射殺,然後向漢武帝請罪。漢武帝卻包庇霍去病,對外宣稱李敢是讓鹿給撞死了。


漢武帝有什麼理由治霍去病罪呢?

論對帝國、對皇帝的價值:霍去病此前已經飲馬瀚海、封狼居胥,已然成為漢帝國最鋒利的寶劍。漢武帝還指望著用他徹底消滅匈奴呢。

(圖為:李廣)

而此時的李家,所謂的“飛將軍”李廣,出征匈奴時一次次的迷路,一次次的打敗仗,李陵早已投降匈奴,做了敵人的駙馬,李敢打仗不怎麼出色,毆打上司(衛青)下手倒挺狠,而且現在已經死了。

於情:漢武帝和衛青互為姐夫(漢武帝娶了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衛青取了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霍去病又是衛青的外甥,而且霍去病此舉又是給衛青報仇。

於理:李廣是自殺,衛青派人調查,不過是按律行事。而李敢,當眾毆打當朝大將軍,本身就是死罪。霍去病為舅報仇射殺李敢雖然不對,但也是李敢有錯在先。

於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在等級森嚴、人治的古代社會,皇帝就是最大的法,生殺奪予全在帝王一念之間。

之前李廣為洩私憤殺死一名奉公職守的下級軍官(霸陵尉),武帝同樣不予追究。清朝的乾隆,對於貪汙了整個大清國十十年的財政收入的和珅,依然寵信有加。怎麼可能到了漢武帝和霍去病這裡,就變的“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