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射杀了李敢,为什么他没有获罪?

leejq1985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第三位儿子,是李陵的叔父,漠北大战中,父子齐出阵,李广属卫青部队,李敢则跟随霍去病部队,此役,李敢奋力冲杀,夺得左贤王鼓旗,杀敌很多立下大功,回朝后,汉武帝封李敢为关内侯,并担任郎中令。


而他的父亲李广则没有那么幸运了,前119年,汉朝已控制河西地区,但东北部的单于及左右贤王势力仍在,不时挑衅汉朝,袭击右北平和定襄郡,为了重击匈奴根除后患,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自带五万骑兵和几万步兵,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寻找伊稚斜单于决战,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李广分在卫青这一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本来武帝因李广年老不打算让他出战,李广苦苦哀求甚至以死相逼要求出征,武帝只得答应让他为前将军,但暗中交代卫青尽量不要让他接战,一来年老二来怕他运势有问题“数奇”而影响战局。出塞后,卫青把李广调为右路军命令从东边出击,李广请求为前部愿力战单于,卫青不允,之后,便发生迷路事件,大军大获全胜而李广“失途”未能及时和大军合围。漠北战况须向朝廷书面报告,官员便向李广询问迷路的事,李广认为是耻辱,不愿接受后辈质询,于是自杀。


漠北大战后第二年,李敢打听到父亲的真正死因,觉得卫青擅自调动是造成悲剧主因,心存怨恨,在路上堵住卫青质问,问到情绪激昂时,暴跳如雷打伤卫青,左右的人急忙拦住隔开,卫青命令手下不要与李敢计较,这件事情便不了了之了。纸终包不住火,李敢打伤舅舅卫青的事被霍去病得知,一听也是愤怒不已,便想代卫青报仇。一次,武帝在甘泉宫举行狩猎大会,各武将自然踊跃参加,在打猎过程中,霍去病抓住机会,从旁边暗放冷箭把李敢射死。


接报后武帝大为震惊,霍去病也面君直叙缘由,思忖良久,武帝命令对外宣称李敢是打猎时被鹿撞死。对于武帝包庇之举,《汉书》说是霍去病风头正劲,受皇帝宠幸的原因。(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霍去病是汉朝军队的后起之秀,军中战神,又是外戚,是武帝赏识一手提拔起来,彪炳战绩和封狼居胥的行为让好大喜功的武帝“与有荣焉”,此时的武帝,别说让霍去病抵命,就算贬他的官都不愿意去做,何况当时为血亲报仇的观念大行其道,为亲人杀人有时被认为是孝悌之举,这也是武帝遮掩的客观环境。


还有另一种可能,汉朝对匈奴反击战赖卫青开好局起好步,多次连续带兵打败匈奴,卫青威望如日中天,功高几乎达到无法赏赐的地步,从人主制衡用人来说,卫青开始有危险性了。武帝便抛出霍去病,万幸也是军事天才,如此,卫霍并驾齐驱,互相制肘,将领独大的危险大大降低,比如漠北之战,初时以为单于在东边,武帝便命霍去病东出,卫青西出。待探子再报说单于其实在西边,便命卫霍再调换,霍去病西出,一扶持一打压非常明显。所以,只有留下霍去病,均势才不会打破。


南方鹏

汉代武将之间的这些恩恩怨怨实际上是秦汉时期的一个很有特点的事情,简单的说,当时的家族仍然在政治、军事上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皇帝有些时候也会“难得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所以讲到家族,就是因为霍去病与李敢之间的恩怨实际上就是汉代将门恩怨的一个缩影。

李敢是西汉素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的小儿子。按理说霍去病也是当时年青一代的杰出人才,理论上讲也没什么恩怨,但是李家的梁子实际上是跟卫青结下来的。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李广作为远征匈奴,战于漠北的前将军,隶属于卫青统帅的右翼方面军。结果在这次大会战中他不但没立功还差点迷路。战后卫青依律调查,李广处于羞愧与悲愤(因为之前也有过全军覆没的事情),自杀了。其实这个事儿说起来也不怨卫青,但是小儿子李敢坚持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因为不得重用,受到排挤所以才下场这么“掉价”。所以一次聚会上,李敢当众袭击卫青,差点把卫青殴打致死。卫青实际上隐忍了下去,但是外甥霍去病忍不了,就趁着皇家出猎的时候,射杀了李敢。

这里就很有意思,霍去病比李敢有头脑,趁机作案,皇帝呢考虑到卫青、霍去病两人的功勋以及两家在朝中的势力和影响,所以就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给顶死的。

秦汉时代,简单讲,人们的生活风气还是比较粗犷,家族荣誉大于个人,一人受辱往往上升到整个家族的颜面,皇权则还在重要集权专制的路上,所以还要仰仗这些家族,法律上也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所以,从社会风气上,大家接受这种家族式的复仇,从政治考量上,皇帝也偏向世家大族。


国家人文历史

2500年前,孔子和其弟子子夏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子夏:“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子夏:“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孔子:“仕弗与之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

子夏:“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

孔子:“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这段对话被记录在《礼记.檀弓》篇里。

《礼记.曲礼》篇里还有一段与之相似的文字:“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孔子是很耿直的硬汉)

这两段话都与复仇有关,在讲因血缘关系的亲疏而要采取不同的复仇行为,以便使人们明白怎样的复仇才符合“礼”的要求。

儒家思想是站在被害人的一方的立场上,本着“亲亲”“尊尊”的基本精神,提倡通过个人的行为对仇人实施复仇,来完成对君主、父母、兄弟、朋友应尽的责任,做到“忠孝节义”,从而维护“礼”,实现“仁”,达到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不复仇,非子也。”,大有此仇不报非君子的意思。

远古社会,氏族当道,公共权力还没有凌驾其上,权力传承的最大的保障即是血缘关系,在中国有嫡长子继承制,在《魔兽世界》介绍英雄时都会说“某某某之子”,因为血缘关系意味着正统。因为血缘在政治关系种的特殊地位,就赋予了血亲复仇正义性。在公共权力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有限时,犯罪分子往往得不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自力救济就成为被害人一方合理的选择。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时的伦理依据即是脱胎于这种原始的复仇理论,并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对复仇行为的大加颂扬,实际上也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于此可见,孔子真的不是酸腐文人,是真正的耿直哥,他所要强调的复仇甚至是“不反兵”,时时刻刻带着刀,随时准备给仇人做一个了结。汉代之后,儒家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孔子的复仇理论也跟着他的“中庸”学说一起影响了社会,以至于史册中有记载,一户人家举丧时,还要在哭丧棒中夹带兵器以防备仇家寻仇。

(鼓吹复仇正义的刺客列传)

可见,血亲复仇是原始社会政治秩序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公共权力还不能对社会犯罪行为作出强制性制裁时,社会舆论导向是认可血亲复仇行为的,甚至还成为了老百姓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秦始皇时期,由于“侠以武犯禁”,尤其是荆轲刺杀秦王未遂,使得秦始皇对脱离政府管控的“复仇”行为予以立法禁止。秦朝以法治国的道路没有走多远,汉朝在继承了秦朝的法家思想的同时,也还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王道思想,所谓“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所以,血亲复仇的事情在汉朝屡禁不止,汉代律法对血亲复仇的判罚也多次反复。因为对于符合儒家忠孝治国的“血亲复仇”所体现的“正义性”,总是与国法不容侵犯的“威严性”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霍去病所处的时代,正是司马迁写《刺客列传》的时期,当时的人们崇尚气力,鼓励血性,汉武帝本人就是雄才大略,社会舆论使血亲复仇具有正当、正义的导向。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更是霍去病军旅生涯的引路人——既是血亲、又是师长,卫青的这两个身份都符合霍去病为之复仇的理论,所谓霍去病借狩猎机会,将李敢射杀,如不是占着这个道理,即使汉武帝想回护霍去病,都难以压的下悠悠众口。李敢也是将门世家啊,还建了军功,封了侯。如若不是有着“血亲复仇”的正义性,汉武帝纵然一味护短,总免不了要寒了世族的人心。

汉武帝动用特赦令,给圣眷正隆的霍去病杀人罪特赦,也属于情理之中,毕竟不是每个将军都叫霍去病。当然,其中也有汉武帝意图扶持起另一个军中势力来制衡逐渐坐大的龙城飞将。

关于血亲复仇在个人的“义”与国家的“法”之间的理论难题,困扰了人们很多年,很多时候弄的廷尉左右不是,只好让皇帝来圣裁。皇帝有时候偏向“忠孝”,有时候偏向“国法”,所以舆论导向经常有反复。在唐代,甚至还有规定:如果私自跟凶手讲和(不报仇了),还要被判有罪。直到南宋时,有一件案子终于在国法与人情中找到了平衡。

南宋高宗年间,王某发现母亲的墓被盗,经过调查之后,他自己抓了罪犯送到官府。依照法律,该犯应处死刑,可是犯人最后只判处了徙刑。王某悲愤不已,就设法亲手杀死了仇人,然后去自首。事情上报中央,皇帝着有司讨论。当时有人评论说:“复仇是合乎义的。允许复仇,则天下人就会不断互相仇恨,于是圣人就制定法律来制止。仇人应该被处死的,国家替你处死他;应该受刑的,国家替你处刑,把你的仇恨规定在国家的法律当中。因此子女有父母之仇也不敢私自报复。这是为什么呢?法律执行之后就没有义存在了。王某起初不敢杀死仇人,是因为不敢以私人的义来扰乱国家的法。现在管理枉法裁判,使得王某的冤仇没有得到伸张,所以尽管王某杀了人,但那人依法本就该死,王某还是无罪的。反过来,那个判案的官员倒应该被依法处理。”这个论点逻辑缜密,层次清晰,算是给“义”、“法”都找到了一个归依所在。

清朝末年,法律改革后,西方刑法理论被引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的近代的刑法制度,规定了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强调要考察当事人的主观动机,当事人的主观恶性与他最后收到的惩罚是否成正比。至此,法律的概括性大为加强,血亲复仇的律法从中国律法的条文中消失了。

不过,直到民国时期,仍发生了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案件,一时引发公众议论,这也也能说明中国传统的“义理”之辩在民间仍有相当市场。

所以,即使贵为天子,汉武帝也免不了家长里短的亲亲尊尊的伦理影响,对于霍去病的犯案,以一种可以被理解的态度敷衍了过去。


而知而行

霍去病虽然是依靠裙带关系发迹的,但他的成功却是不可复制的。他18岁随舅舅卫青出击匈奴,便主动请缨,率八百铁骑深入匈奴腹地,大胜而归,因此,一战成名。此后,他和卫青成了抗击匈奴的"双子星座"。


与卫青和霍去病的青年和少年成名相比,"飞将军"李广却一直怀才不遇。李广力大善骑射,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文景二帝因以文治天下,身怀绝技的李广的才华得不到发挥。


汉武帝时对一直骚扰边境的匈奴动武,但李广却被雪藏了,结果李广尽管也随军出征,但却一直是偏将和急先锋,被派去执行艰难险阻的任务,因此,一直战功平平,没什么建树。一次,他随卫青上阵场时,卫青派他"迂回"而"绕道"去打击匈奴,并约好会合地说。结果李广因迷路而担误了时间,到达会合地时卫青和匈奴已结束战斗。于是,卫青要以"军法"处置李广,孤傲的李广羞愤交加,自刎而亡。



李广冤死后,他儿子李敢为泄恨暴揍了卫青一顿。卫青心怀愧疚,没有计较。但霍去病知道后,便为舅舅打抱不平,于是在一次随汉武帝射猎时射杀了李敢。


汉武帝见状,马上为霍去病掩盖"罪过",并对外宣布李敢是被野猪撞死的。霍去病因此得以逍遥法外。

汉武帝之所以这样"袒护"霍去病,一方面霍去病有后台,卫皇后正受他宠爱,卫青又是朝中肱股大臣。另一方面,霍去病有实力。自从出战匈奴后,他果敢而多谋,逐渐取代卫青成为主帅。日后,汉武帝抗击匈奴,还需要霍去病为他效力卖命。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可以说,李家三代都很不幸。李广一生征战匈奴不得封侯。儿子李敢被射杀。孙子李陵被迫降敌,但全家被诛。

而霍去病为何要射杀官居郎中令的李敢?要知道李敢是食秩两千石的高官,而且是武帝近侍。保卫皇帝安全的。可见是及其受武帝信任和重用的。原因简单。李敢认为是大将军卫青导致李广兵败自杀,去大将军符府质问。并且砍伤卫青,但卫青生性宽厚。没有追究。也没有声张。但年轻气盛的霍去病知道以后,却因此射杀李敢。

但结果却值得玩味。汉武帝对此却没有追究?喜爱霍去病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目的是试探群臣的反应。但武帝对宣称:李敢是触鹿角而亡。理由很牵强。看看有没有体李敢家说话的。但一个都没有。这才是武帝害怕的根本。

当时,匈奴已经是日薄西山。而朝局之上,卫青是大将军,霍去病是大司马,太子是卫青外甥。武帝对此不加以防范。为了防止宰相擅权,武帝已经杀了八位宰相。而当时的朝局卫霍的实力已经是很庞大了。武帝故意说李敢触鹿尔死,就是看看有没有敢反对卫霍的,昔日赵高指鹿为马。武帝也是如此。可惜,群臣的表现让武帝失望。可以相信,如果不是为了制衡卫青,武帝完全有可能处死霍去病。无端射杀朝廷高官。简直是无法无天。换言之。霍去病幸亏早亡,如其不然。他的性格也早晚会葬送他的性命。

作为一个朝廷高官,理应德备天下守之以谦。功高盖世守之以让。智谋过人守之以愚。但霍去病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智慧。霍去病之所以没有被处分,就是武帝想以此测验朝局的动向和派系。但结果让武帝很失望。卫霍的最终的结局在此刻已经决定了。



清水空流

霍去病这个人呐,历史上面记载这个人是年少气盛,虽然在军事层面有着不俗的造诣,但是这个人在人情世故方面可以说纯真的像个孩子,要不是汉武帝和大将军卫青一直罩着他,早就出事情了,他杀李敢这件事情实际上也是他性格的一种体现。

李敢到底是何方神圣的,他是李广的儿子,当初他的父亲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起讨伐匈奴,结果在半路上迷路了,李广为了能够让自己手里的士兵不承担罪责,选择自杀。

这个时候,作为李广的小儿子,李敢,不服,认为自己的父亲是被大将军卫青给支开了,故意走了一条比较艰难的道路,才导致最后整个军队迷路,一怒之下,这个人做了一件蠢事儿包括司马迁在写这件事情的时候也表示有点儿不好意思。

她带着自己手下去把当朝大将军卫青给揍了,你说这个人脾气大不大?大,(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能力强不强,强,但是有什么用,智商不高。

这个时候西汉并不像其他的朝代一样,对于民间的武器是要收缴入国库的,而是民间会有一些人携带着短剑,这些人通常称为大侠。由此可见,西汉整个尚武的风气。

我们所说的尚武,并不是大家一起练些花拳绣腿呀,或者是搞两个动作,摆两个pose,还是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或者是别人侵犯你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将侵犯你的人制服于地,很明显,整个西汉就是这样一种风气。

大将军卫青由于在朝廷上面站的时间比较久了,对于整个朝廷上面群臣之间关系的心得还是有一点儿的,所以对于这件事情,何必去跟一个2000户的候去争呢?不愧他后来听说自己姐姐失宠了,他选择还是讨好,现如今被汉武帝宠幸的那个美人,由此可见,这个人是十分能忍的。

但是卫青脾气好,不代表霍去病的脾气就好,卫青的妻子,平阳公主拽着霍去病就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为什么不保护下你舅舅,让你舅舅在朝廷之上被人给打了,我们家的脸还要不要了。

霍去病对自己的舅妈这么一骂,立刻脑子就上头了,霍去病是一个孤儿,他很早的时候就被他自己亲生父亲给抛弃了。对于他来说,卫青就是自己的父亲一般的存在,侮辱谁也不能侮辱卫青啊。

霍去病直接就李敢给杀了,卫青头疼啊!汉武帝更加头疼!汉武帝很喜欢霍去病,冠军侯这个称号在整个汉朝加上东汉获得的人不超过一个巴掌,虽然在这个职位上面有一个大将军的职位更加神圣,但是在历史上面,除非是你跟皇帝有着特殊关系,否则你是不会拥有这样的称号的,更何况汉武帝为了霍去病,还特意创造了这样一个侯爵。

当然人杀了肯定得给一个交代,否则前线拼杀的将士也说不过去,霍去病虽然说免去了杀头之祸,但是直接下放,群臣虽然知道汉武帝这是手下留情,但基本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要说这是一个小人,那么手底下那些敢于纳谏的忠诚肯定是要死谏汉武帝,草原的骠骑大将军啊,这个人功勋卓著,这些功劳不值得他去为自己挽回一条生命吗?

那些见风使舵的小人更加不敢说什么,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是三个人,汉武帝卫青,霍去病,这三个人现在抱成一个团,就为了保护区被那条小命,你如果这个时候冲出去,简直送死。

虽然说军队里面也有李广以前的部下,但是你李广价值再高,对于这些人影响再大,有当朝大将军的影响来的大吗?里面李广就是一方的门神儿。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这两个人就是真正的上帝呀!

所以没有人敢说什么,霍去病从各方面都压制着李敢。


漩涡鸣人yy

首先介绍一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李敢的父亲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他们家世代为汉臣,会汉朝北部边境的稳定建立了汗马功劳。

当李广和程不识同时为大汉著名的武将的时候,卫青才刚刚起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有裙带的嫌疑,所以当朝的武将们都看不起卫青,这中间也包括李广。

在一次卫青统率汉军与匈奴决战的时候,同为领兵大将的李广,却因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误了战机。在汉武帝和卫青派人询问的时候,李广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愤而自杀。

李敢对父亲的死,一直持怀疑态度。在一次聚会的时候,和卫青发生了冲突,打伤了卫青。卫星是一个低调的青年将领,他不愿意事态扩大化,因此隐忍,没有上报。

而作为卫青外甥的霍去病,年方23岁,正值年轻气盛的时候,加上汉武帝的宠信。他借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汉武帝知道后,悄悄按下了这件事,并没有处罚霍去病。

再讲汉武帝为什么没有处罚霍去病的原因前,先谈一下汉朝的法律和中国社会通行的潜规则。

在刘邦进入咸阳后,曾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也就是说谁杀了人就要抵命,如果是其他的犯罪,按照犯罪的情况进行处理。

依照这个规定,霍去病要抵罪,也就是去死。

在联想集团,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基层的员工和部门经理发生了争执,员工的立场和态度是正确的。但最后联想还是辞退了这个员工,员工表示非常不理解,因而反馈到了副总裁那里。副总才告诉他,公司是赚钱的地方。到了两个人水火不容的时候,如果要裁掉一个人,一定会裁掉那个对公司而言相对不是很重要的人。这里边没有什么是非对错,这就是职场伦理。

同样,凭借霍去病的军功,加上他和汉武帝卫青的关系。显而易见,对于当时的汉政府而言,霍去病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李敢。

这就是为什么霍去病杀死了李敢,却没有被治罪的根本原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公平和正义都是相对的。

过分的追求公平和正义,那只能是一个书呆子所为,有可能把我们推向更为不利的边缘。

有一句电影台词说的好:大人们只谈利益得失,小朋友才说是非对错。

在职场里,拥有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位置才是最安全的保障。传统的道德只是约束普通人的,对大人物根本就没有什么用。

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有才能的坏人,比一个没用的好人要重要的多。

在这里,我不是让你学坏去做坏人。只是让你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真正的勇士是明白了社会的坎坷和不公之后,还敢于奋力前行的人。


新知传习阁

李敢就是一莽夫,不说卫青没错,就是有错也不是你可以私自杀的,卫青是谁?首先是长官,其次是皇帝姐夫,再其次是皇帝舅子这三个身份任何一个都可以制你死罪甚至祸及家人,杀长官等于造反,换个皇帝可能会给你个满抄斩


安倍晋太郎

霍去病射杀李敢,为啥却没有获罪?

这提问严格说不够准确。事实上,霍去病已经付出了代价,只是没有走移交司法部门这一步而已。汉武帝任用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意图非常清楚,就是要把霍去病留在中枢,以后接替卫青,执掌全国军事大权。但



是,霍去病年轻气盛,听了舅妈平阳公主的一顿数落,一时冲动任性,不经任何部门和程序,就擅自把一位已经封侯的猛将杀掉,汉武帝心中的气愤,无奈,惋惜,又不得不给予惩处的矛盾,激烈碰撞,反复胶着。鉴于霍去病巨大的功绩,既不能不处分,又不能太过,只好把霍去病发到下面了事。但也许就是这命



运,霍去病还在途中就已经发病,而且很快亡故,成为一大迷案。现在各种分析认为,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莫名其妙的去世,很可能是当初在匈奴时,因为误喝了匈奴人已经下毒的水,这慢毒毒性发作,那时医疗条件差,难以挽救才致死的,这是比较贴近实际,合理的说法。此外,民间也有说法,像霍去病这样的战神,完成他的使命之后,上帝就要收回去,不会长久留在人间。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了,不可当真。(0:03)


流誉后

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汉武帝有什么理由治霍去病罪呢?


先介绍一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对匈奴的漠北会战时,李广带着部队在沙漠迷了路,没能参与战斗,然后他的上司卫青就按照规定派人来调查,李广出于羞愤自杀。

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认为是卫青害死他爹的,所以在一次宴会上,就当众进犯,差点把卫青打死。卫青虽然把这事瞒下来,不予追究。

但他的外甥霍去病不干!于是在一次打猎中将李敢射杀,然后向汉武帝请罪。汉武帝却包庇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让鹿给撞死了。


汉武帝有什么理由治霍去病罪呢?

论对帝国、对皇帝的价值:霍去病此前已经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已然成为汉帝国最锋利的宝剑。汉武帝还指望着用他彻底消灭匈奴呢。

(图为:李广)

而此时的李家,所谓的“飞将军”李广,出征匈奴时一次次的迷路,一次次的打败仗,李陵早已投降匈奴,做了敌人的驸马,李敢打仗不怎么出色,殴打上司(卫青)下手倒挺狠,而且现在已经死了。

于情:汉武帝和卫青互为姐夫(汉武帝娶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卫青取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霍去病又是卫青的外甥,而且霍去病此举又是给卫青报仇。

于理:李广是自杀,卫青派人调查,不过是按律行事。而李敢,当众殴打当朝大将军,本身就是死罪。霍去病为舅报仇射杀李敢虽然不对,但也是李敢有错在先。

于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等级森严、人治的古代社会,皇帝就是最大的法,生杀夺予全在帝王一念之间。

之前李广为泄私愤杀死一名奉公职守的下级军官(霸陵尉),武帝同样不予追究。清朝的乾隆,对于贪污了整个大清国十十年的财政收入的和珅,依然宠信有加。怎么可能到了汉武帝和霍去病这里,就变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