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为什么不帮助曹氏维权?

咚咚拇指

魏国建立不久,其政权就开始腐败。齐王曹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之间的激烈权斗。

曹爽重用名士何晏、李胜、邓飏、丁谧、毕轨等人,把持朝政,改易朝典,极力打击、排斥司马懿。司马懿为躲避不测之祸,只好称病回家休养。

司马氏是东汉末颍川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狡黠多智,善于韬晦,极富谋略,且立过很多赫赫战功。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他率军剿灭独霸辽东的大军阀公孙渊,使辽东(今东三省大部)被纳入曹魏的版图。他还率军数次抵御诸葛亮发起的北伐曹魏之战,一举平定孟达反叛图谋,并好几次挫败蜀军......

正始十年(也称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装病不朝好几年的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奉齐王曹芳出洛阳城拜谒魏明帝曹睿之高平陵的机会,悍然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逼迫无谋无勇的曹爽屈服,并将曹爽及其亲信党羽屠戮一空,遂开始架空曹芳,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后,曹魏旧将王凌、母丘俭、诸葛诞等先后发起军事行动(司马家称为军事叛乱)攻击司马氏,想帮助魏国挽回失去的江山。

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平定了王凌(251年)、母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发起的军事叛乱以及其他曹魏旧臣的反抗,基本稳固了司马氏的统治。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的篡逆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反抗最坚决、最不愿意合作的嵇康遭嫉贤妒能的钟会陷害,被司马昭以非毁名教、暗助母丘俭叛乱的罪名诛杀。后来,这些精研玄学、崇尚清谈的魏晋名士大部分都陆续归附了司马氏。

当此起彼伏的反抗力量被相继消灭后,司马氏不再遮掩,乘时立功,于公元263年发兵灭蜀。钟会、邓艾率军大举入川,邓艾率偏师偷渡阴平,逼降刘禅,享42年国祚的蜀汉名实俱亡。

两年后,司马炎(司马懿之孙)以接受魏元帝曹奂禅让为名 ,代魏为晋,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魏国历五帝,共存在了46年。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司马懿夺权,主要自高平陵事变起,之后司马家族就掌握了朝政大权,司马懿也开始像当年的曹操那样建立自己的班底,谋图代魏。当年跟随曹操打天下的那帮英才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们不制止司马懿?其实原因不外乎两点:

1. 曹爽神助攻,当权期间倒行逆施,让司马懿白白的收了人心;

2. 司马懿演技高超,在夺权时刻之前,没有人知道他存了颠覆曹魏的心思;

事实上,有一句话叫做“一代魏臣入晋书”,说的就是魏国的元勋子孙们,有很多在三国志里面没有自己的传记,反而在记载晋朝历史的晋书里面有传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其实很多是帮助司马家夺取曹家天下的功臣。而这一切都从曹爽的“神助攻”说起。

曹爽和司马懿并受魏明帝曹睿的托孤,其中曹爽占主导,司马懿一度被剥夺了实权,当了一个虚名的太尉在家养老。但是曹爽和他手下的一群小伙伴比如何晏、邓飏等人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排斥曹魏的元老和元老的子孙旧臣,把朝政搞的乌烟瘴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何晏,他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号称“敷粉何郎”,生的风流俊俏,肤白如脂,又是曹操的驸马,和曹爽私交甚好,当了吏部尚书,专管官员升迁。可惜皮囊虽好,但是政治水平一般,当时的人们将丁谧、何晏和邓飏三个曹爽的亲信称为”尚书台中有三狗“,可见他们有多么不得人心。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被曹魏元老们寄予厚望出来主持公道的,反而就是和曹爽同受托孤的司马懿了。所以高平陵事变,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司马懿的阴谋,而是曹魏元老默许和暗中支持,司马懿在前台执行的一次反曹爽的行动。

高平陵事变的过程也非常精彩,司马懿先是韬光养晦装糊涂,趁曹爽兄弟放松警惕,陪皇帝一起祭拜魏明帝的陵墓——高平陵的时候,突然发难,利用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在禁军中的一部分军权和在民间募集的三千死士,控制住了京都洛阳的局势,紧接着就讨到了郭太后的旨意,要免除曹爽的一切职务。

在这个过程中,跟着曹操和曹丕打天下还活着的元老比如蒋济、陈泰这些人,都是对曹爽当权以来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的,而把司马懿看作和他们一路的人。所以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反对司马懿呢?其实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他们都颠颠的跟着司马懿一起上表给郭太后,求郭太后旨意罢免曹爽呢。

而功臣的子孙,司马懿平日里也刻意拉拢。比如他看到荀彧的儿子荀顗,马上就热情的说:“这是荀令君的儿子啊!”然后迅速的举荐其当官出仕;再比如胡遵的儿子胡奋,司马懿也任命他做了校尉。也正是平日里对曹魏元勋和元勋子孙的照看,让司马懿积攒了深厚的人脉,最终在高平陵事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短短一天不到的时间,司马懿就完成了一切的布置,并且司马懿也算准了曹爽胸无大志,肯定不会孤注一掷的带着小皇帝到许昌和司马懿开打内战,于是不断的派人去劝降曹爽,自己还指着洛水发誓保证曹爽的人身安全。于是曹爽相信了司马懿,回到了都城,把兵权和政权都交给了司马懿,自己甘愿做富家翁。

曹爽投降之后,满心满意的指望司马懿遵守诺言,给他一个富贵终身的待遇。曹爽这么想也是有根据的,因为司马懿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是心怀异志的,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司马懿可是“疾风知劲草”的大忠臣。曹植就称赞过:

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说的就是司马懿在朝堂上能进谏忠言;在外能够果决平乱,是不可多得的社稷之臣。

但是,历史证明,所有人都看错了司马懿。曹爽进了洛阳不久,司马懿就展现出了狰狞的面孔,大出曹魏元老的意料。 没过几天,司马懿就以谋反为借口,大肆搜捕曹爽亲族,连带着曹爽的好朋友邓飏、李胜等人都统统下狱查办。

谁来查办的呢?司马懿这个安排特别的腹黑,他用的是何晏。何晏害怕自己也被牵连进去,于是拼命的给司马懿卖命,四处追查,查来查去,除了曹爽之外,还有另外六个姓的家族都遭到了株连,但是司马懿一直都不满意,说需要八个姓。何晏是又害怕又着急,说:“难道一定要把我也算进去吗?” 司马懿说:“你说对了。”然后把何晏和其家族也逮进了监狱。

这个时候蒋济和陈泰他们都已经后悔了,劝司马懿遵守诺言,不伤害曹爽的性命。但是晚了,司马懿已经掌握了实权,怎么会留下这样的隐患呢?后来八个家族,三千多人,无论男女老少,同一天被司马懿所杀。而当初为曹爽做保的蒋济觉得受到了欺骗,不久之后也就郁郁而终了。

所以司马懿这个人,藏的深,平日里又注意收买人心,加上曹爽又倒行逆施,所以让曹魏元老在司马懿政变的时候,不但没有为曹氏张目,反而站在了司马懿的一方,等到元老们后悔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经史通义

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司马懿可以说是一个功劳非常强大,为人处事十分低调的人。但是不管司马懿怎样低调、怎样谦和,他毕竟不姓曹,也不姓夏侯,曹叡并不是不信任司马懿,他只是更加信任宗室。尤其是曹芳年幼的情况下,即便出现君权旁落的情况,曹叡也宁愿它旁落到宗室大臣手中,而不是姓司马的人手中。



更何况,曹叡还记得曹植的上疏和高堂隆临死前的遗书以及祖父曹操那句“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所以曹叡死前,立曹芳为太子,并列出了顾命大臣的人选: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 这五个人,大将军曹宇是曹叡的皇叔,而且和曹叡关系极好,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夏侯献是夏侯渊的孙子,而秦朗虽然不是宗室,却是曹操的养子,也跟宗室差不多。 很明显,这份名单没有司马懿的份儿。全是他们家亲戚。


曹宇担任大将军的第一天便奏请曹叡下诏不许司马懿进入洛阳城。这一想法跟曹叡不谋而合,洛阳城里有五个权力即将超过司马懿的人,却没有一个人比司马懿能力更强,功劳更大。这种时候放司马懿进城,简直是引狼入室。 于是曹叡一道诏书,就把司马懿赶回了长安。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跟咸鱼真的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咸鱼也会有翻身的时候。不管是曹叡还是五大辅政大臣都没有想到,他们忽略了一个细节,一个致命的细节——确切地说是两个人:刘放和孙资。 这两人是曹魏老牌秘书。早在魏国建国初期,两人就同时担任了曹丕的秘书郎,后来这两人同时转为左右丞。黄初初年,秘书被改成了中书,于是刘放被任命为中书监,而孙资被任命为中书令,各加给事中。曹叡即位后,这两人的地位愈加尊崇。


这两人跟司马懿的关系很不错,司马懿从不拉帮结派,但他知道什么人该接近什么人不该接近,而身为领导秘书的刘放、孙资二人正是他结交名单上的第一名。 相反,宗室大佬们就不怎么待见刘放、孙资二人,尤其是夏侯献、曹肇和秦朗根本看不起刘、孙二人,相互关系闹得特别僵。 所以刘放、孙资也一直把司马懿当作自己人,而宗室亲族则是外人中的外人。在他们心底,是最希望司马懿能够成为辅政大臣的。


必须把这些膏粱子弟搞下去,把“自己人”司马懿搞上来! 刘放、孙资作为机要秘书大部分时候都陪伴在曹叡身边,但是大将军曹宇等人也死守着曹叡,一步都不肯离开。 最后,曹叡病重,两人让曹宇赶紧去叫人,然后放一边抹眼泪一边启奏道:“陛下百年之后,打算把天下托付给谁?” 曹叡虽然快死了,但脑子还很灵光,立刻知道二人想说什么,不耐烦地一口堵回去:“不是说了,让燕王辅政吗?” 刘放没有在意曹叡的语气,他早就打好了腹稿,乘此机会开始慷慨陈词:“陛下难道忘了先帝‘藩王不得辅政’的遗诏了吗?” 这句话对曹叡毫无杀伤力,在曹叡看来“藩王不得辅政”这道遗诏本身就没什么道理。 当然,刘放还没说完:“陛下您知道吗,您刚得病那会儿,曹肇、秦朗就调笑、戏弄您的爱妃们。而燕王在城南屯兵,不让大臣觐见陛下,这根本是竖刁、赵高这类权奸才会干的事情啊!”


这句话杀伤力就大了。自己还没死,曹肇、秦朗就调戏自己的老婆们,曹宇就打算独揽朝纲,这简直与谋反无异! 曹叡听得心头火起,刘放正好上纲上线添油加醋:“如今皇太子年幼,国家却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陛下不做长远打算,却因为一己私恩把祖宗基业托付给这么几个平庸之人,臣下恐怕社稷危险啊!” 刘放这番话又说到曹叡心里了,还揭开了曹叡最大的疙瘩。

曹叡何尝不知道五位辅政大臣才能平庸,根本不是安邦定国的贤才。他只是希望这五人能看在宗亲的分上竭力保存曹家社稷。



但是从刘放的描述来看,这五人非但才能不足以安定社稷,就算是品行也极度不佳,一旦自己晏驾,这些人难保不成为权奸。 既然如此,何不换成才能卓越、品性也说得过去的异姓大臣呢?

想到这里,曹叡心里已经隐隐有了人选,但他还是问刘放、孙资:“那你们觉得谁比较合适呢?”

刘放想都不想就提出了一个人选,出乎意料的是,那个人居然是曹爽。 曹爽瞬间吓了一大跳,从刘放开口说话的时候他就一直在观察曹叡的脸色,没多久他已经得出了结论:曹宇、曹肇、夏侯献和秦朗的辅政大臣地位恐怕要保不住了。可是自己呢?自己和刘放、孙资关系还不错,这两人或许不会跟自己为难吧? 曹爽在犹豫,到底投向哪一边?没想到刘放却主动来拉拢自己了。


曹爽脑子乱成一团麻,顿时汗流浃背,一句话都说不上来。刘放急了,狠狠踩了曹爽一脚,曹爽突然像被扎了一针一样蹿起来,顺势一把跪倒:“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确定一个人选后,刘放又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辅政大臣的第二个人选——司马懿。 这一招,刘放在肚子已经推演了无数次,他相信不会有任何问题。首先推出曹爽是为了让曹叡放心,然后推出司马懿是为了辅助曹爽,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曹爽才干太差,正好需要司马懿这个能人辅佐,而司马懿这个外姓大臣受曹爽制约,也掀不起多大风浪。 最重要的是,曹叡相信以司马懿的性格,他对权力的威胁恐怕并不会比曹宇、曹肇这些人更大。 果然,曹叡当场就同意了。


咸鱼翻生了。魏明帝曹叡晏驾变成了咸鱼,时年三十五岁。 同一天,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被提升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并且与曹爽各自统领禁军三千人,共执朝政,而且还被授予可以乘坐小车直接入殿的特权。 这是司马懿第二次担任辅政大臣。这时候,离司马懿被调离中央前往地方军区任职已经过去十年了。

十年之后,司马懿再次回到权力中枢,这时候,他已经是四朝老臣,两任托孤辅政大臣,曹魏军界头号人物,手下嫡系将领遍布魏国各大军区。 曹魏军政两界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和司马懿相抗衡。除了曹爽。

史载曹爽此人,在曹氏宗亲中以低调谦和而著称,从来没有太大的野心。而且曹爽在曹魏政坛的根基十分薄弱,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嫡系党羽,名义上他地位比司马懿高,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意愿、也没有信心跟司马懿分庭抗礼。所以刚刚当上辅政大臣的那段岁月,曹爽像敬重自己的父亲一样敬重德高望重的司马懿,大小政务都要拿去跟司马懿商量,听取一下这位老前辈的意见,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去施行。


人一旦掌权,是会变的。曹爽也不例外。曹爽刚刚当权,一个政治团体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主动依附在曹爽周围,后来大权独揽的“曹爽集团”被迅速建立起来。集团的核心是六个人: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毕轨、桓范。此时此刻的司马懿,对于曹氏王朝大体上还是忠诚的。但以司马懿的性格,不可能不考虑自身和家族的命运。

曹爽又不失时机地下来一剂猛药。 先夺人事权,再夺军权,曹爽集团咄咄逼人。司马懿冷眼旁观,称病不出。解除了司马懿的行政权后,曹爽开始在行政机构中安排自己的人马。 曹爽把自己的头号谋主何晏安排到了吏部尚书的职位上,然后,邓飏、丁谧也分别被安进了尚书台,再加上曹爽自己担任录尚书事,整个曹魏中央行政体系成了曹爽的一言堂。 至于毕轨和李胜二人,在丁谧的谋划中将出任手握实权的地方长官与曹爽内外呼应:毕轨担任司隶校尉,李胜担任河南尹。

夺走司马懿录尚书事的实权后没几天,曹爽再次借天子之手下诏:命曹羲出任中领军,统领禁军;族弟夏侯玄出任中护军,牢牢控制了禁军人事任免权,而四大营中最精锐的武卫营则交给了另一个弟弟曹训。同时曹爽还把自己的其他弟弟全部以侍从的身份打发进宫廷,一时间,宫廷简直成了曹爽家的后院。

何晏等人怀着各种目的大张旗鼓地依附在曹爽周围,曹爽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当你把小部分人划入圈子之内,你就等于把大部分人踢出圈子之外了。 那些圈子之外的人会变成另一个圈子,而那个圈子的核心便是司马懿。

曹爽机关算尽,却帮司马懿作了嫁衣。当曹爽集团占据了魏国政坛大部分机要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新人上马就有旧人下马,那些被挤对下来的旧人便成了司马懿集团最坚实的骨干力量。 在这帮人中,司马懿最为倚重的是曹魏的顶级谋臣蒋济。 比起另一位顶级谋臣刘晔,蒋济在知人料事方面稍微欠缺了一点,但在奇谋诡策上又超越了刘晔。但他和刘晔有个共同点:高智商、低情商。 所以他跟曹爽集团几位核心人物的关系都处得不怎么样,尤其是毕轨,因为北伐轲比能的事情被蒋济弹劾得很惨,如今毕轨咸鱼翻身,很不给蒋济好脸色看。 相反,司马懿却一直刻意地保持着跟蒋济的良好关系。

司马懿知道,当务之急不是在朝堂上和曹爽夺权,而是在曹爽最薄弱的环节巩固自己的权力。 这个环节就是军权。这才是司马懿的命脉,绝不容曹爽染指!

拜老朋友孙权所赐,司马懿很快就找到了巩固军权的机会。 趁魏国大丧之际出兵打秋风一直是东吴的保留节目,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优良传统一直没丢。曹叡刚死,孙权就蠢蠢欲动,各项战争准备工作轻车熟路地开动起来。 确实,曹爽集团的软肋就是军权,他手里没有能带兵的嫡系人马,连个懂兵的人都没几个! 没办法,那就让司马懿带兵吧。曹爽无奈地签署了调兵的诏令

战争过程比司马懿预料得更加简单,几个回合东吴就被打跑了。

此时此刻,曹爽已经极度焦躁不安了,他不打算忍下去了,决定跟司马懿来个硬碰硬。他要把手直接伸进各大战区和中央军,直接伸进司马懿的势力范围。 “司马懿打东吴,我们就打西蜀……不过首先,我需要先接过雍凉战区的指挥权。”

几天后,曹爽上疏,推举中护军夏侯玄督雍、凉二州军事,接过了雍凉兵团的指挥权。 不过指挥权是一回事,控制权又是另一回事。

正始五年年初,曹爽上疏曹芳,请求亲自率兵讨伐蜀国——说是上疏,其实是自说自话,不过在批准自己之前,他偷眼打量着司马懿,等待这个老家伙的反应。 司马懿认定曹爽伐蜀必败。

诸葛亮死后蜀国进攻能力严重退化,但是诸葛亮遗留下的防御体系还在,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这些老将还在,更重要的是,秦岭天险还在。沙场老将曹真尚且铩羽而归,更不用说对用兵一无所知的曹爽、夏侯玄以及什么邓飏、李胜了。

诸葛亮之后,蜀国确实无可挽回地衰弱了,当时的汉中守军只有区区三万人。在曹爽的六万大军(号称十万)面前似乎不堪一击。

但是结果却如司马懿所料,经历一番血战,曹爽扔下无数牛马、军械和粮草后,大军撤回了关中。 曹爽一败涂地,比他老爹曹真还丢人败兴。 这件事情让曹爽明白一个道理:玩军事,他真的不是那块料。

玩军事不行,曹爽决定玩政治,正始八年四月,丁谧找到曹爽,又献上了一条诡计:把郭太后迁回永宁宫。 这个消息让修养功夫极好的司马懿都忍不住跳脚骂娘。

如果说之前司马懿的所有忍让都有息事宁人的因素,那么从这一天起,司马懿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如果说之前司马懿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保护手中的权力,那么从这一天起,司马懿已经做好了夺权的准备。 积蓄了整整八年的愤怒即将喷薄而出,曹爽和他的谋士们即将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顶级水平的政治斗争:果决、残酷而血腥。

正始九年除夕,司马师带回一个消息:少帝曹芳将于次年正月初六祭拜高平陵,曹爽、曹羲、曹训三人同行! 机会就这样来了,在司马懿的授意之下,司马师已经偷偷募集了死士三千人,平时藏身在洛阳城的民居内,只要一声号令就能迅速集结。这就是司马懿夺权的主力。

可惜的是,从正始八年开始,曹氏三兄弟很少集体活动,曹爽每次外出都会在洛阳留下至少一个兄弟,这让司马懿根本找不到出手的机会。所以,司马懿只能耐心地等待着。 而如今,曹爽不知道哪根神经没转过弯,居然和两个弟弟同时前往高平陵,还带走了曹爽集团的大部分骨干,洛阳城一瞬间就空虚了。 这就是司马懿等待已久的机遇!

司马懿跳下床,叫来了次子司马昭,把自己的全部谋划告诉了他,让他准备准备,正月初六就动手。

一切按计划展开。 司马师首先冲出府邸,他要去皇城大校场集合全部死士。半个时辰后,死士集合完毕,司马懿带上司马昭直奔皇城,接过了这支部队的指挥权。 司马懿立刻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分出一部分死士前去攻占皇城武库——万一要跟曹爽干仗,精良的武器装备必不可少。 然后,司马懿命令司马师驻守宫城大门,防止洛阳禁军反扑,司马昭前往永宁宫“保护”太后,而他自己带着剩余的死士一路冲进皇宫,召集群臣。 当人到得差不多的时候,司马懿宣布“曹爽兄弟无礼犯上,废除一切职务”。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魏国群臣一时无法接受,虽然曹爽很不得人心,但司马懿这一手也太突然了,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中,默默权衡着自己的选择。 无论在什么时候,站队伍都是个要命的问题。 这时候,司马懿这些年来笼络人心的成果终于展现出来。 首先跳出来表示支持的是太尉蒋济。紧接着,尚书令司马孚也明确表示了和司马懿穿一条裤子的决心。 那些早早赶来的大臣中有很多都被司马懿暗中笼络过,既然蒋济都带头了,于是,大家纷纷表示拥戴司马太傅的英明决定。

司马懿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在一上午的时间里,司马懿先聚兵,再夺门,取得大臣支持,获得太后懿旨,每一步都走得有条不紊、严丝合缝。 政治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赤裸裸的军事问题。


曹氏兄弟在洛阳城中还留有许多中下级军官和数量可观的军队。但这些大兵群龙无首,只需要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人领导,就能立刻转化为司马懿的武装力量。 司马懿想到了两个人选:高柔代理大将军一职,接管曹爽所部军马;桓范代理中领军一职,接替曹训所部兵马。

司马懿也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就是相信了伪装得很好的两面派恒范,司马懿静静等待曹爽的反应,可就在这时候,一个司马懿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几乎打乱了司马懿所有的部署: 桓范离开洛阳城,直奔曹爽而去!

理素质极强的司马懿立刻恢复了果决,命令老臣王观取代桓范前去收编中领军直属营,同时下令全军戒备,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见到曹爽,桓范也顾不得客套,立刻呈上酝酿多时的计策:“天子车杖在此,大将军打算如何利用?” 曹爽想了片刻,压低声音道:“天子年幼权弱,能有何用?” 桓范一跺脚:“大将军糊涂!天子才是唯一的求生之道!” “司马公所倚仗的乃是太后懿旨。但太后懿旨和天子圣旨,哪个分量重?” 曹爽心说“分量都不重”,但话没出口又咽了回去:“然则先生何以教我?” “护送天子车驾至许昌,号召天下勤王,与司马太傅武力决战!”(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桓范斩钉截铁地说。 说完,桓范满怀期待地望着曹爽,曹爽却陷入了沉默, 废材就是废材。

曹爽的沉默让桓范的心沉入谷底,他又转向了边上的曹羲:“事情都这么明显了,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你平日里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你们曹家的门户就要倒了!”。曹羲也不说话,装死。 曹羲的心思跟他老哥一样,都舍不得豁出命来跟司马懿鱼死网破,在他们的幻想中,最坏的情况不过是认栽,把大权还给司马懿。留一条命在,曹家的人还愁没有一口饭吃吗? 可怜曹氏兄弟跟司马懿斗了这么多年,却一点都不了解司马懿。

桓范看到一脸死相的曹氏兄弟,心头的绝望越来越浓,声音几乎都撕心裂肺了:“从这里到许昌不过半天的路程,到了许昌就能招募一支像样的军队,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军粮,不过我已经把大司农的印绶带来了,调集粮食完全不成问题啊!”

说完,桓范死死拉住了曹爽的衣袖,要曹爽立刻表态。 曹爽觉得再装死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提了个折中方案:“要不先派人探探太傅的口风?如果太傅决心赶尽杀绝,我等再从长计议不迟。” 桓范听了摘下佩剑一把扔到地上:“自寻死路,大势去矣!”

司马懿摸准了曹爽的心思,接二连三送来招降书,桓范急得火烧火燎,磨破了嘴皮子劝说曹爽。曹爽却一直摇着头,说:“司马公只不过是想夺权罢了,我交出权柄,保留爵位,至少还能做个富家翁。”

桓范听到这句话,瘫倒在地上,号啕大哭:“你父亲曹真是个英雄,怎么生下你们这些蠢牛一样的儿子!因为你们,害我横遭灭族之祸啊!”(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可惜桓范聪明了一辈子,却在最后关头押错了筹码,他又能怪谁? 正始十年正月初七清晨,曹爽终于扔下佩剑,举手投降。

投降的结果是曹爽和他的兄弟们,身为曹氏宗族,世代蒙受皇恩,还亲手接过先帝的遗诏,却包藏祸心,跟何晏、邓飏、张当等人图谋造反。和同谋桓范等一起判处大逆不道罪。这样的判决,意味着曹爽集团骨干被全部诛三族,数百颗人头转眼之间就将滚滚落地。

正始十年正月下旬,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李胜、毕轨、桓范…以及他们的全家三族被尽数斩首。 三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最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以最血腥的方式落下帷幕。

随着曹爽覆灭,司马家族权倾朝野,司马懿下一个目标是夏侯家族,此时夏侯家族最大的当权派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的夏侯玄。 夏侯玄也是曹爽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身为夏侯家族的顶梁柱,夏侯玄只能算曹爽的盟友而不是党羽,而且手握重兵,因此逃过了年初的大清算。 当然,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司马懿大权在握,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夏侯玄的兵权撸掉。 这事儿并不难办,夏侯玄在雍凉军区本来就没有根基,伐蜀大败之后更加灰头土脸。司马懿一纸调令,夏侯玄就乖乖滚回洛阳,转任大鸿胪,成了一名外交官,然后又改任负责宗庙祭祀的太常,名义上是九卿之首、地位尊崇,但说白了就是职业神棍。接下来,司马懿让郭淮收拾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夏侯霸无奈之下叛逃蜀国,对于这个消息,司马懿一点都不在乎。夏侯霸是死是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夏侯家族在军界的势力已经被肃清了。

司马懿干掉最后一个曹家的人是当时曹魏军界的头号人物大司空、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 王凌是美人计的设计者王允的侄子,和所有职业军人一样,王凌性格粗鲁,但是爱憎分明,对于曹氏家族忠心耿耿。

可惜的是,王凌刚搭上楚王曹彪这面大旗,还没拉起造反大旗来,就被一个叫杨康心腹出卖了。嘉平三年五月初二,司马懿亲自率领大军走水路南下征讨王凌。 出兵之前,司马懿先是以天子名义发了一封诏书,把王凌骂了一顿,无非是以下犯上,不听号令,实在无礼一类的话,并没有涉及谋反大罪。赦令的最后话锋一转,又宣布赦免这一系列罪名。然后又以私人身份给王凌写了一封信,告诉王凌说天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师已经开到你家门口了,但是我呢打算网开一面,你自己看着办吧。

结果王凌又钻到了司马懿的套子里面去。活活被逼自杀而死。王凌死后,一场大清洗立刻横扫扬、豫二州。


司马懿要的并不只是杀戮,而是杀戮所带来的震慑。 他的震慑立竿见影,曹魏政坛再次陷入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们急不可待地向司马家族表忠。然后,司马懿又开始料理皇室宗亲。楚王曹彪立刻被揪出来,人证物证俱全,无话可说。一个月后,楚王曹彪被赐死,他的家族子女全部贬为庶民,迁徙到平原郡软禁起来。 有了这个契机,司马懿上奏朝廷:将所有宗室亲王全部迁到邺城严加监管,严禁这些亲王与外界人士擅自联系,连亲王之间都不能相互来往。

曹芳准奏。司马懿又任命自己的第五子司马伷为宁朔将军,专门负责监管这些亲王。 这些血统高贵的皇室贵胄,一夜间沦为阶下囚。曹氏家族的力量已经被彻底剪除了。


谭少39


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他回到老家,组织军队,参与了东汉朝廷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他的阵营中的骨干力量,比如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在这个时期,加入了曹操的阵营,成为创业骨干。

但正言黄巾起义结束之后,东汉政权并没有崩溃,皇权依然强大,曹操自己建立的武装并没有能完整保留下来,他自己也回到朝廷担任官员。

公元188年,汉灵帝驾崩,先是发生了十常侍之乱,诛杀了受灵帝遗命辅政的外戚大臣何进,并州刺史,董卓率兵进入洛阳,控制了东汉朝廷,废黜汉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这就是所谓的董卓之乱。

公元189年,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分别逃出洛阳,以讨伐董卓为名,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和骨干力量,攻杀朝廷命官,抢占地盘,成为雄霸一方的军阀。曹操也是从这个时候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曹操先回到自己的家乡,招募了一支军队,并开始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扩大地盘。先从东郡太守成为兖州刺史,后面又先后消灭了一些地方诸侯,建立起了以兖州,豫州为主要基地的根据地,势力开始逐步壮大起来。

从公元189年曹操回到家乡招募军队,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这是他创业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主要异己势力,确立了他在北方的统治地位。荀彧,荀攸,郭嘉,刘晔,程昱,陈群,贾逵等著名人士也就在这个时期加入了曹操的创业团队,并成为核心骨干。

赤壁之战后,到曹操去世之前,这是曹操人生中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消灭马超势力,平定关中和河西走廊地区,甚至一度占领了汉中,形成了对益州的主动进攻态势,又抢下并成功保住了荆州的一部分。随后对孙权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都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反而让刘备夺取了益州和汉中。

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发生时,曹操已经53岁了。在这之后,曹操开始有意的培养自己阵营中的年轻力量,作为接班梯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发掘了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成为他留给曹丕的主要军事人才。


而在文臣方面,在加入了公元180年左右出生的一大批人,其中就包括司马懿,司马孚,蒋济,高柔,王凌等人。

参与曹操的创业过程,为奠定曹魏政权后来的地盘和军事基础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的人,主要是在公元189年到公元208年这个阶段,也就是前面说的第二个阶段,就已经加入曹操阵营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所包括的范围。

在曹操创业的第一个阶段,就加入曹操阵营的人,比如夏侯敦,夏侯渊兄弟,年龄就和曹操差不多大。曹仁曹洪比曹操年龄略小,但他们也是在曹丕时期就已经去世了。

在曹操创业的第二个阶段,加入曹操阵营的人当中,郭嘉算是年龄比较小的。曹操一度在郭嘉死后对别人表示,平定天下以后,要让郭嘉接他的班。既然被曹操称为他的接班人,那就意味着,郭嘉和他并不是同辈人,被他视为同辈人的,主要是荀彧,荀攸这些人。而荀彧出生于公元163年,和曹操同岁,郭嘉出生于公元170年,比司马懿大九岁。


总体来说,所谓当年跟随曹操起家创业的人,实际上最年轻的也是在公元170年就已经出生的人,否则是赶不上参加曹操的创业过程的。而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已经是公元248年,就算是郭嘉活着,也已经是78岁高龄的老人了。荀彧等跟随曹操创业的第一代人早在曹丕时期就已经凋零殆尽了,第二批人中相对年轻的,也就剩下张郃了,而张郃也在木门道被诸葛亮设伏杀死了。

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仍然在世的曹魏政权元老,实际上主要就是司马懿,司马孚,蒋济,高柔,王凌这些人,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后,才加入曹操阵营的人。而在这些人当中,司马懿又是地位最高,威望也最高的人一个,被其他人视为他们的领袖。

曹爽专权时期,随意变更曹魏祖宗之法,排挤元老们,引起了仍然在世的元老们的普遍不满。也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司马懿才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并取得了成功。司马孚,蒋济,高柔都参加了高平陵之变,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元老们看来,司马懿的成功也就是他们的成功,以为他们的黄金时代要到来了,可以共享曹魏的军政大权。结果是司马懿比曹爽更狠,下手更毒辣,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亲弟弟,尚且对司马懿滥杀无辜的做法心怀不满,蒋济则是在事后不久就因为觉得是自己坑了曹爽而惭愤而死。

最后唯一的有实力也有意愿反对司马懿的曹魏元老,就只有王凌了。实际上,王凌也并没有主动起兵反抗,而是因为司马懿要召他入京担任名义上地位很高实际上完全没有实权的司空。知道司马懿要对他动手了,才下决心起兵反抗,结果也是兵败自杀,司马懿也没有给他活路。

从这个角度说,元老们不仅没有阻止司马懿篡夺曹魏军政大权,反而在给他帮忙。只不过他们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司马懿就是他们一起搬起来的那个大石头,最后也正是这个大石头,砸死了他们,也砸死了曹魏政权。


萧武

曹操是一个传奇人物,在和刘备,孙权的斗争中凭借超强的人格魅力。招揽了大批量的人才,最终成为三国的赢家。并且,曹操教子有方生的孩子也都不负众望,我们所熟知的有,曹植,曹丕,曹冲等人。但在曹操死后的二十多年后,他一手建立的魏国就落到了司马懿的手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曹操一生,一共生了25个孩子,算得上人口兴旺了。一般皇帝都没有这么多儿子,并且这25人能力出众的不在少数。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是其中最优秀的五名,但天妒英才啊,曹操的孩子寿命都出奇的短,曹昂活了20多岁,曹丕39岁,曹彰约35岁,曹冲仅13岁,全部都死在了司马懿前面。

除了曹操儿子以外,曹操还有很多能担大任的亲戚,比如,曹洪、曹仁、曹真、曹休,其中曹真、曹休都是曹操的侄子。这两个人既有能力,又对曹操忠心耿耿,虽然不如司马懿的鬼才计谋,但有他们在,司马懿也不敢轻易动手,可惜这两个人也死在了司马懿的前面。

曹操在建立大业前期,表现的十分大度。严于利己宽以律人,对自己的部下也是爱护有加,所以才能吸引到那么多顶级人才。到了后期,曹操已经大权在握的时候,他阴险狡诈的枭雄形象就显露出来了,荀彧、崔琰这样的忠臣,都死于曹操之手。

曹操临走之前,特意嘱咐过一定要小心司马懿这个人,所以曹氏家族一直对司马懿没有放松警惕,直到后来曹爽中计大意失兵权,曹操死后,还是有不少人忠心辅佐曹操的后人

继承曹操衣钵的曹丕,能力没有曹操好,心狠手辣却一点都不输,像于禁这样功勋卓著的老臣,历经沧桑后回到了魏国,却被曹丕羞辱至死,这让很多大臣都对曹操心生反感。当年刘备是怎么对待诸葛亮和关羽等人的,都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所以诸葛亮才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丕死后曹叡在洛阳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魏明帝统治后期,也就是诸葛亮死后,大兴土木,耽于享乐。曹睿虽是“一时明君”(裴松之语),可有个毛病,就是好色。年纪轻轻,就在风月场里掏空了身体。

到了曹芳(232年-274年)在青龙三年(239年)继位的时候,7岁的小皇帝,手下就剩下曹爽那二货和司马懿了,加上曹爽自己作,一切都水到渠成


将心向明月

高平陵之变前,身为曹魏宗室少壮派的曹爽,任用大批没有多少政治经验的年轻名士,以至于引起大量曹魏功臣的不满,破坏曹睿身死之后的政治生态平衡,形成少壮派(宗室+名士)独大的局面,严重威胁到了曹操旧部、曹魏元老的利益。再加上曹爽伐蜀的失败,内政手腕不足,外战毫无功勋的曹爽,在正始末年已然很不招曹魏元老待见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正是看准了曹爽所处的“内忧外患”政治局面而发动的,虽然在从军事上看,确实很冒险,但在政治上看,却很精明。精明在哪里呢?司马懿与曹爽均是曹睿临危之际的托孤重臣,二者各自代表了曹魏元老家族利益与曹魏宗室少壮派利益,而司马懿被曹爽明升暗降(太傅),则标志着曹爽擅权的开始。质言之,司马懿与曹魏元老家族的利益因为曹爽的宗室、少壮色彩,从曹芳时期开始便绑定在了一起。

若论资历与功勋(司马懿在曹睿时期屡立战功),在正始末年,毫无任何一人可与司马懿相仿佛,曹魏各大元老家族面对逐渐把自己推向对立面的曹爽兄弟,只能推举司马懿作为代表,来与曹爽抗衡

曹魏元老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尚未看出司马懿篡代的野心,以为司马懿不会不顾当年与曹丕的知遇之情,更不会不顾两次托孤的名望,所以方才在高平陵之变的后续关键环节中站到司马懿的一边,帮着司马懿做事。未曾想司马懿野心远超他们的预期,等到司马懿掌握了洛阳的中军、屯田军乃至朝政、帝后、曹魏宗室之后,方才被司马懿过河拆桥完毕,毫无在中央层面的还手之力。蒋济在高平陵之变前后的表现便是曹魏元老的典型,正始年间蒋济反对曹爽的施政,政变之中不仅为司马懿参谋而且还写信劝降,等到政变结束、曹爽被杀,方才后悔而死。

至于,司马懿晚年的最后三年乃至于司马师、司马昭一步步夺权之时,为什么曹魏元老显得不帮助曹氏,原因有三:

其一,司马氏掌握了中央军政大权与关西军区的支持,并且在淮南一叛后软禁了曹魏宗室,使得反抗派的曹魏元老既没有反抗的实力组织,又没有反抗的名头与旗帜;

其二,司马氏通过更加老到的利益输送、婚媾联姻拉拢了温和派曹魏元老,化敌为友地消解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其三,王凌、母丘倹、诸葛诞的淮南三叛,代表了野心派曹魏元老的逐鹿之心,唯一的一部分在东南军区拥有地方势力的封疆大吏也几乎都是“借曹魏之名、行野心家之实”的人,哪里还顾得上帮曹氏恢复实权?


寒鲲

司马懿是曹操时代太子曹丕的人,也是曹丕临死前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

曹叡做皇帝的时候,并没有把司马懿纳入托孤大臣的班底,而考虑的是以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将军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辅政。

曹叡的亲信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与曹宇、曹肇因争权产生嫌隙,向曹叡反映曹宇才干平庸、曹肇乘曹叡昏迷期间与才人调情,激怒了病危中的曹叡,将曹宇、曹肇逐出。于是,手握曹魏军事大权的司马懿与操纵曹魏中枢机要的刘放、孙资联手,让曹叡临终之际废黜宗室顾命集团,并确立了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的格局,当时年幼的曹芳仅仅八岁。

曹爽,就能力来说是“庸才凡品”,社会声望不高。而司马懿自曹丕以来身历要职,声名卓著,成为士大夫阶层公认的领袖,称之为“朝廷之望”。

司马懿的声望的给曹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与军政要员素无交结,要与之对抗,必须组织自己的政治集团。然而以曹爽的身份和名望,元老重臣当然不会依附他,可用者只有曹氏宗室及与之有关连的士人后进。所谓有“关连”,即指曹氏之姻亲或老乡宿旧。经过几年的组织,形成了一个以曹爽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曹爽政治集团的成员,政治资历浅,出身寒门,多为文士,前面没有什么功业,因此上台后急于表现。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曹爽集团进行“正始改制”。关于这次改制,旧史多评价是“乱政”,后来的学者也有认为它有积极务实的意义。不管怎么说,随着改制的进行,一大批受到打击而心怀不满的老资格官僚聚集在司马懿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反对曹爽的集团,骨干分子有王肃、孙礼、王观、高柔、刘放、孙资等人,这些人都是资格较老的官员,威望较高,他们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去洛阳城外高平陵祭扫曹叡墓,司马懿父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早先受排挤的王观、高柔、蒋济等军政元老纷纷出动,配合司马懿父子控制了禁军,稳定了洛阳的局势。曹爽等人放弃抵抗以求保全,但几天后尽被诛灭。至此曹爽集团覆灭,司马氏专权的局面基本形成。

因此,司马懿夺权,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没有替曹家维权,是因为他们在曹爽和司马懿的比较中,从能力、声望、势力、利益和前景上选择了司马懿,这是形势所趋。


麻辣一加一

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个案。他对曹氏旧势力,采用的是“团结大多数,打击小部分”的渐进策略,譬如张三、李四、王五都是曹的人,他就先联合李四、王五打击张三,之后再合谋王五搞李四,等到张三李四都完了,回头他再对付王五,那就简单了。

曹丕升天那会,曹魏的四个权臣,是曹真、曹休、司马懿与陈群。这四位辅臣之中,起初是大司马曹休地位最高,而且曹休与司马懿关系并不是很融洽,魏国和吴国在皖城开战那一局,司马懿便提出了异议,建议不要只取皖城一路,而应该分两路兵,除皖城外,另出一军向夏口(现汉口)——但后来曹休并没有听信此计,而是深入皖城,结果在石亭中了陆逊的埋伏,输得惨不忍睹,曹休因此无颜,很快病死。

曹休死后,曹真便做了大司马,他又主张攻蜀,当然不是一路,而是多路并进。这回司马懿没意见,结果陈群跳出来反对,曹真不听,依旧进兵,遇上雨季,栈道让雨水给冲刷断绝,曹真花了很多军队很长时间,最后是一无所获,他也无颜见人,很快气死了。

当然曹休和曹真的死都与司马懿无关,他们是自己被自己气死。但这个时候,曹魏还有一员老将,叫做张郃。他的死却与司马懿有着直接关系。

《魏略》中说,当时诸葛亮撤退,司马懿硬逼张郃去追,张郃就说了:“军法,归军勿追。”但司马懿不听,张郃没办法,只能追赶。于是“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张郃这便死在了乱箭之下——从这个记载看,实际上杀张郃者,懿也。

曹睿死后,司马懿又与曹爽一起辅佐曹芳。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他不听司马懿劝止,与夏侯玄率领数万大军伐蜀,但运输跟不上行军所需,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又先一步领兵据守险要,曹爽无法前进,无奈之下只好撤军,结果遭费祎截击,损失很大。

曹爽的不知兵加上权力的过分垄断,给他自己树立很多敌人,上到郭太后,下到众臣。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司马懿和太尉蒋济等人组成了反对曹爽的统一战线,当曹爽出城之际,他们便联合郭太后以及司徒高柔等人,一举控制了洛阳城——但实际上这是一次冒险,因为曹爽手里有皇帝,他只需带皇帝前往许昌,便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号召全国军队讨伐司马懿。但曹爽居然决定放弃抵抗,抛弃官爵,只求司马懿给一条活路——事实是司马懿决不会给他,爽哥还是被害了。

而在曹爽死后,司马懿实际上就启动了篡夺曹魏的步骤,丞相、九锡,这时候都降临在他面前。但他不要,因为还有对手没有清除干净。

这便是司空王凌等人,他们打算另立中央,另立曹魏子孙做皇帝。司马懿迅速出手,而花招依旧,就是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还写信安慰他,等到王凌真的投降,司马懿就把棺材上的钉子送给他。王凌于是服毒而死。

也就是借这个事件,司马懿逼死了王凌推立的那位曹魏子孙,还乘机将曹操的所有后代都拘捕起来,软禁在邺城——所以你说司马懿没有灭魏的心思,俺是不信的。

当然司马懿到这个时候年岁已经太大了,他的办法,就是如当年曹操一样,把权位留给自己的子孙。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更明确了,因为你看诸葛亮,他死之后蜀汉丞相的位子,不是留给诸葛瞻;再看陆逊,他死之后东吴丞相的位子,也不是留给陆抗。这个就是正常的路子,而像司马懿这么干,摆明了就是要学曹操——所以你说司马懿是曹魏的忠臣,就连司马懿自己也不信。

当然,司马师时代,曹氏还残存一点微弱的势力,如夏侯玄、毌丘俭、文钦,当这些人的抵抗也被司马师清除。而到了司马昭时代,就连路人也知道他们是个什么心思了。只是诸葛诞的起兵,依旧失败。

从这一路你也可以看到,从最初的曹休、曹真自我毁灭,到曹爽、王凌、夏侯玄、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的反抗失败,不是没有人帮曹操后代维权,只是有心无力而已。

当然也有站在司马懿这边甘做虎牙的人,譬如乐进的儿子乐綝(被诸葛诞所杀)。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事变,夺的并不是皇帝的权,而是一直把持朝政的尚书台曹爽的权。

但是为什么没人出来反对呢?原因有四个。

一、曹操起家的旧部已所剩无几。

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司马懿那么大岁数的。

曹丕接过父亲曹操的接力棒,做了魏国的开国皇帝后,曹操的旧部,得到曹丕信任的大都成为了宗室,得不到信任的,不是死就是被放逐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待着去了。

到司马懿夺权的时候,能干的旧部如夏侯尚、曹真、曹休早已相继谢世,自然没有所谓的旧部站出来说话了。

二、司马懿身后有朝廷百官的支持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他的身后站着的是文武百官。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文武百官会支持司马懿。

这事的源头是从曹丕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的。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把人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各州郡设立“中正”一职,担任中正的人需由各郡长官推荐产生,或由朝廷官员兼任,他们的任务就是品评出身、德行和才华,向上举荐。

九品中正制是由陈群提议,司马懿修改后实行的。

而陈群出身于四大门阀士族的颍川陈家,司马懿出身于东汉时期纯正的高门大族。他们两位都是世家的代言人。

自然担任“中正”一职的人,大部分都来自于士族。

依照这个逻辑,“中正”都是士族担任,他们举荐的人大部分自然也都是士族中人。

因此在魏晋时期,如果你出生在高门大族中,你只要德行不差,又兼具点小才华,那么你就在家坐等被人举荐好了,康庄大道已经在你的脚下了。


但如果你出身寒门,想要通过努力,走进庙堂,那真是难如登天。所以寒门子弟在曹家的朝廷里,简直是凤毛麟角。

经过曹家几位皇帝的更替,到了司马懿夺权时,朝廷重臣清一色的出身高门大族。

而从东汉中期开始的士族观念到曹魏时期已经深入人心了。

相对于曹家皇族寒微的出身,司马家纯正的出身更招大臣们的尊敬和喜爱。因为他们和司马懿一样都出身于士族。


而司马懿作为四朝元老,朝中有许多大臣受过他的恩惠和提携。简单的说就是他们是利益共同体。

三、曹爽的恶贯满盈

曹爽是曹操养子曹真的儿子,曹真深得曹操和曹丕的信任。因此曹爽也是曹家皇族最信赖的宗室。

可惜权力往往让人利欲熏心,身为辅政大臣的曹爽为了可以独揽大权,将司马懿排挤走后,开始提拔自己的亲信、独断专行、出兵伐蜀造成国内空虚怨声载道、自比皇帝致使百官敢怒不敢言。

这样不得人心的曹爽,司马懿夺权时,自然无一人出来反对。

四、治国理念

从曹操时期开始,治国理念是比较严苛的,重刑法,带着浓重的法家思想。

而士族出身的大臣们,因为出身及生长环境的关系,更多的倾向于“无为而治”的道家观念。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是站在曹家皇族的对立面的。

基于以上四个原因,司马懿夺权时,反对的人可谓寥寥无几。


有书

司马懿的权谋在夺权一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齐王曹芳为太子时,父亲曹叡为曹芳开列了五位辅政大臣: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曹操养子),并没有司马懿。但司马懿注意结交皇帝身边重要的大臣,使这两位大臣成为自己的心腹,这两位大臣就是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而夏侯献、曹肇和秦朗却看不起二人,与二人关系搞得僵。但正是这二人,在曹叡临终前,动用三寸不烂之舌,将曹宇、曹肇、夏侯献和秦朗的辅政大臣搞了下去,而建议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结果曹叡临死犯了糊涂,居然同意了刘放和孙资的建议。

齐王曹芳即位后,司马懿被提升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曹爽各自统领禁军三千人,共执朝政。而曹爽在治国、治军上显然与司马懿不是一个段位的,而且此人胸无大志,曹爽集团的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毕轨、桓范等人,除了桓范是个人才外,包括他自己都是庸才,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利用与孙吴开战夺取了军权,而曹爽嫡系与蜀国开战却打了败仗。曹爽蠢就蠢了,但事就坏在曹爽虽是蠢材,却想大权独揽,与司马懿争权夺势,结果逼得司马懿动了杀机,酿成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将所有曹爽集团尽灭三族,夏侯霸无奈之下叛逃蜀国,忠于曹魏的王允侄子、大司空、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被逼自杀,楚王曹彪被赐死。不是曹操旧部不维权,而是都被司马懿各个击破,死于非命,只剩下小皇帝曹芳光杆司令一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