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最强盛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他真的曾经有过几次机会统一中国吗?

darva叫西林

袁绍最强盛的时候应该是官渡之战前夕,此时袁绍拥有青、翼、幽、并四州之地,兵强马壮,信心满满,能人志士无数。从理论上讲,袁绍确实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然而官渡一战,袁绍却输给了实力远不及自已的曹操,乌巢一把大火,烧得袁紹带着800骑北逃,气急之下一病不起,一代袅雄就此烟消云散。

随后,曹操一鼓作气统一北方,并率大军逼降荆州,陈兵长江以北,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然而又是一把大火,号称80万大军在赤壁灰飞烟灭。


对比袁绍和曹操,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袁绍、曹操这一对曾经是东汉朝廷的好哥俩,最后变为死仇。而且他们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最关键时刻败得如此之像。

他们失败的原因很多,比如说骄傲自满,听不见谋士意见,用人不当等等,但最主要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扩强的步伐迈的太快了。

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重心都在北方,占据北方对于统一中原十分有利,袁绍出身“四世三公”,在北方士族中有很强的号召力,所以第一次反董卓联盟,大家公推袁绍为盟主。此时,袁绍开始暂露头角。

反董卓失败后,各路人马各自回营,独自发展,袁绍凭借家族强大影响力,先后打败韩馥、公孙瓒、袁术等人,从公元190年到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前,用了近10年时间发展成为东汉末第一大割据势力。

袁绍虽然占有大片地盘,但还没能完全消化,袁绍集团内部,大量原韩馥、公孙瓒等人虽为袁绍所用,但并没有同心同德。比如诅授、田丰、郭图、逢纪、许攸等人,在重大决策、重大利益面前,相互之间矛盾重重,而作为主要领导人的袁绍沒能解决。




在对待汉室问题上,袁绍集团内部分歧严重。对于迎立汉献帝,袁绍迟迟不能做出正确决策,最终错过机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袁绍企图另立刘虞为帝,被拒绝后,只能作罢。

在对外关系,袁绍不能团结一切有利因素,与同父异母兄弟袁术势同水火。在接班人问题上,袁绍处理不当,几个儿子间争权夺利,内耗严重。

袁绍本有一手好牌,然而由于袁绍自身能力、性格,以及战略决策失误,最终打成烂牌。


华哥杂谈

在东汉末年那个时期,大家极为重视的就是门庭出身,而四世三公的袁绍在当时很受士族门阀的支持。所以袁绍的起点高,但起初势力不怎么高,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虽是盟主,势力却一般般。

袁绍最强势的时候是在吞并公孙瓒,独得冀、青、幽、并四大州。

而袁绍若要一统天下必先像曹操那样先统一中原,再南下。

当然机会是绝对有的,只是袁绍自己没把握好。

袁绍吞并公孙瓒后,其实力绝对是当时最强。有最强的实力,广阔的地盘,有利的地理位置,又是名门望族(就连曹营中许多人都有暗投袁绍之意)


统一天下之前必先统一中原,统一中原的关键就是袁绍与曹操的官渡决战,可惜袁绍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了。中原尚不能统一,谈何统一天下。

曹操唯一不足的一点就是出身不好(这是无法改变的)若曹操有袁绍这般出身,可能天下早就统一了。



左将军

袁绍最强大的时候就是官渡之战时。

此时,整个袁绍集团占据冀幽青并四州,又积攒了大量粮食,军队当在30万以上,又没有后方敌对势力牵扯,南下进攻就是想正面击败曹操这个前盟友的小弟,进而统一全国。

在这一刻,曹操是虚弱的,因为曹操四面是敌人,军队疲惫,经济困难,军粮艰难,江东荆州马腾还在威胁后路。因此曹军能够对抗袁绍的军队只有两三万人。

所以当时很多曹军官员秘密向袁绍写信效忠,曹操胜利后不敢追究这么多人,一烧了事。可见官渡之战时曹军的危局。

因此,理论上袁绍是有胜算的,却没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是多种原因造成最终失败。


张勇達州

问今日之域中,究竟谁家之天下?若说天子蒙难于权臣,这四世三公的家庭出身,当然有效力于天下人出面,他要得印,哪个将门又不想要呢?统一必须要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得民心必须要安天下之民,你想哦,即使秦灭六国,也是因为春秋战国导致天下人不安,强秦才有势扫六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