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战步兵的基本武备中日混血军刀——戚家刀

中国古代军阵实用之刀法剑法,到明朝基本已经失传。像何良臣、茅元仪、宋懋澄、戚继光这些名臣良将,在这个认识上出奇地一致。

戚继光因此在《纪效新书》第一版中干脆不录任何刀剑法,一直到第二版时,才将得自日本的刀法改良后收录进去,定名为《辛酉刀法》。同时又仿倭刀形制造制军刀,这便是现今存世不少的戚家刀。

抗倭战步兵的基本武备中日混血军刀——戚家刀

在作战时,明军的武器常常被武士刀砍成两节,有些战士甚至胳膊和头颅直接被武士刀砍掉,这给明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慌。在倭寇的步步紧逼下,明军一退再退,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这时,一位高大威猛的将军站了出来。他跳到一块巨石之上,拉弓搭箭。只听三声脆响,跑在最前面的三个倭寇应声倒地。剩下的倭寇不敢追赶,明军这才稳住了阵脚,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抗倭战步兵的基本武备中日混血军刀——戚家刀

戚继光发现,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单兵素质差,二是武器落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戚继光缴获了一批武士刀。他对武士刀做了深入研究,发现武士刀并非没有弱点。

原来,由于重心的原因,武士刀通常需要双手持握,在全力劈砍时威力极大。但是,如果劈砍不中的话,腋下等薄弱部位就会露出来,很容易被对手攻击,防御性能稍差。

了解到这一点后,戚继光决定对单刀进行改良。这把战刀名为“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军刀”,正是当年戚继光改进后的战刀,史称“戚氏军刀”。

抗倭战步兵的基本武备中日混血军刀——戚家刀

戚家军刀(明·万历十年 公园1582年,此刀为明万历十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公元 1 528-1587)任蓟镇总兵时下令锻造)

它通长89,柄长16厘米,重心更为合理,而且刀柄也进行了改良,使它既能双手持握又能单手持握,不仅使用方便,也大大增强了防御性。

戚继光将戚氏军刀配备军队后,满怀希望地要打胜仗,可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明军依然连吃败仗,这让戚继光十分恼火。一个偶然的机会,戚继光从一名俘虏身上,搜出了一本武功秘籍,名为《阴流剑术目录》。

戚继光自幼习武,他拿到这本书后,日夜不停的加以研究、操练。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戚继光发现这套刀法虽然十分朴实,但却非常实用。在打斗时,主要依靠力量和速度,讲究快攻直取,往往能一招制敌。

抗倭战步兵的基本武备中日混血军刀——戚家刀

最重要的是,这套刀法十分容易上手,特别适合军队这种大规模人群练习。戚继光练成后,将刀法传授给了明军。再碰到倭寇的时候,戚继光本以为能大获全胜,结果明军依然害怕倭寇,稍遇困难就临阵脱逃。

抗倭战步兵的基本武备中日混血军刀——戚家刀

除了训练严格,戚继光在军纪上也十分严明,赏罚必信。军队出征时,但凡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绝不姑息。同时,戚继光对士兵的奖赏也十分丰厚,杀死一个倭寇就能得到30两的赏银,这极大刺激了战士的积极性。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这只军队初步成型,戚继光十分想检验一下军队的战斗力。公元1561年4月,倭寇大举侵犯浙江台州。戚继光得到消息后,连忙率领军队迎战。到了海边之后才发现,这批倭寇加起来多达两万人。

抗倭战步兵的基本武备中日混血军刀——戚家刀

而戚继光的军队全是新兵,人数也只有四千,能不能战胜倭寇,戚继光自己心里也没底。倭寇登陆后,依然分成几股作战。戚继光冷静判断了形势,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

首先要找到一股实力较弱的倭寇,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取得绝对优势,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之后再寻求战机,各个击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