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沒人模仿小米模式做遊戲主機?

leejq1985

首先聊聊題主說到的一個關鍵詞,我所理解的“小米模式”(至少是早期小米的運營模式)是——

充當行業中價格屠夫的角色,憑藉自身龐大粉絲數量贏得更多關注,隨後通過各種方式壓低硬件成本,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力的營銷方式。

從智能手機行業中來看,小米做的是“薄利多銷”,一臺手機賺幾十塊錢,並以周邊產品、機內廣告、應用商店分紅等產業鏈為贏利點。歸根結底,小米依舊在以硬件盈利為前提,做大自己的事業。

主機遊戲行業則完全不同,自從上世紀80年代前後,任天堂開創權利金模式的主機市場後,自那以後的遊戲主機想要成功,就必須按照這個方式來運營。

而所謂的權利金,就是做主機遊戲這行的“入門費”——主機廠商需要以低價格的硬件和高效率的營銷來切入市場,從而迅速佔領腳跟,並以廣大的用戶基數“迫使”更多遊戲開發商為之開發遊戲。

而“以較低硬件價格”和“高效率營銷”這兩點,就需要主機廠商投入鉅額資金作為支撐。舉個例子,初代PS3主機發售時,國外媒體曾經對它進行了拆解、並核算過硬件成本。

結果發現,僅從硬件角度來看,一臺60G版的PS3總成本就達到了639.02美元,這還不包括鉅額的軟件開發成本、廣告投入、經銷商分紅……

而當年PS3(60G版)的售價,僅為599美元

其實除了PS3之外,各大廠商也都有“賠本賣主機”的光榮傳統。而且不這樣做的話,他們連進入這片市場的權利都沒有。

而在這種前期海量砸錢(通常是數十億美金級別)的遊戲規則下,小米模式根本沒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畢竟再怎麼薄利多銷,也比不上人家真正的賠本大甩賣。

所以即便入場,小米也沒辦法成為“價格屠夫”,因為市面上的幾位老大哥顯然已經是“發起瘋來自己都砍的BOSS級角色”。


狼叔說遊戲

因為遊戲機的機器本身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壓縮的利潤,遊戲機的利潤來源是遊戲而非機器本身。

拿NS舉例,物料成本已經高達250美元了,加上倉儲成本幾乎沒什麼利潤可賺。

而小米模式其實就是遊戲機模式的翻版,這種情況是小米最難複製的東西。

何況遊戲機本身的競爭力是遊戲而不是機器。遊戲機再逆天,沒有足夠的遊戲支持也是一部電子垃圾。看看psv,多好的一臺掌機,沒有索尼的第一方作品支撐,怪物獵人叛逃,徹底淪為最強手柄。那麼小米靠什麼來做遊戲機並且產生利潤呢?小米槍戰嗎?

遊戲機這個市場非常難進入,微軟生砸了幾十億才勉強在全球最大遊戲機市場砸出一片天,並且從始至終沒贏過一場主機大戰,這還是有這光環廢渣戰爭機器ea的強力支撐下才有的這個結果。

看看當年的斧子下場就知道這玩意真的很難很難做,老老實實買一臺玩吧,也許會有一天就出現一臺好的國產遊戲機了。

↑塞爾達才是ns的本體.jpg


遊戲三兩事

首先從國內遊戲市場發展來看,中國禁了十幾年遊戲機開發。直到今天法定進網吧的年齡和負完全刑事責任的年齡是一樣的。

第二,最關鍵的是遊戲機本身利潤很薄,我們大多追求的都是短平快似的賺錢行業。

第三,遊戲機不賺錢,遊戲賺錢,遊戲機的銷量和遊戲是掛鉤的銷量,獨佔大作六不說了。就算今天有了國行版的遊戲機,可以說絕大多數玩家玩的還是外服和外服遊戲。而且外服遊戲出版物左下角有年齡限制,人家國家法律有一套相對健全的分級制度我們沒有,所以遊戲發展不起來。遊戲發展不起來遊戲機有銷量嗎?


中國人民共和國小賣部

開全球連鎖超市的,需要去在乎一個縣城開超市分店的麼?不在一個級別的價值觀上,做遊戲主機的重點是遊戲資源,各大平臺的大作,以及周邊配套,這都是全球策略推廣!而小米,緊緊是在網絡時代做了一個廉價主機,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資源少的可憐。小米模式不可取的主要原因還是資源!各大平臺大作,不會考慮去適配小米的主機是其一!其二,人群,買小米主機的人,很少會去購買遊戲大作。沒有收入就沒有後續開發,註定小米主機平臺的不完善。

依靠各種盜版,模擬器存在的遊戲主機,這就是一個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