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風云:他號稱三國里的姜子牙,「倚老賣老」,立下不世之功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是出自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這首詩很多朋友都讀過,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其實是三國中最重要的一個事件,那就是滅吳的收關之戰。

此戰之後三家歸晉,紛紛擾擾一百年的三國亂世結束,中國又進入了和平統一的時代。

三國風雲:他號稱三國裡的姜子牙,“倚老賣老”,立下不世之功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詩中提到的王浚,王浚(206年-286年1月18日),這個人出身高官之家,自幼博學多才,長大後又十分的貌美。按理說這就是個標準的“高富帥”,應該是藉助家族的勢力,外加個人的能力,在官場上混得平步青雲,年輕有為才對。

但是王浚的人生並不是這樣的。王浚雖然有才幹,但是這個人缺點也很明顯,太露鋒芒。當時在官場上就得罪了一大批的貪官汙吏,所以一直處於被動又孤立的同事關係中。

三國風雲:他號稱三國裡的姜子牙,“倚老賣老”,立下不世之功

不過,王浚運氣好就好在他的領導是位貴人,他的上級羊祜在整個三國中是出了名的仁德之士,不僅才幹好,而且氣度恢弘,從來不會嫉妒自己的下屬,反而激勵他們多建功立業。羊祜的侄子羊暨就很看不慣他,曾經對羊祜說:“王浚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節,不可單獨擔當大事,對他應該有所抑制。”但是羊祜表示,自己很欣賞王浚這種心直口快又有才幹的人。羊暨只好作罷。

蜀漢滅亡後,王浚又任巴郡太守,當時的蜀地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生男多不養”。因為蜀漢的兵役徭役和稅收太過沉重了,一個普通老百姓家如果出生個男孩需要承擔太多的國家義務,老百姓不堪重負反而開始“重女輕男”。王浚瞭解這一情況後開始減輕賦稅徭役,強行保下無數男孩的生命。

三國風雲:他號稱三國裡的姜子牙,“倚老賣老”,立下不世之功

後來王浚做了益州刺史,晉武帝有滅吳之心,下令讓他修建作戰的船隻,於是王浚認認真真的開始在四川造船,而且規模浩大前所未有,當時造船下來的很多木板都順流直下漂到東吳的地界,但是吳主孫皓完全不以為然。

三國風雲:他號稱三國裡的姜子牙,“倚老賣老”,立下不世之功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司馬炎六路大軍20萬人撲向東吳,命令王浚從蜀地出發順江而下,為了防止屬下貪功,特意囑咐王浚到了建平要接受杜預的領導。

大軍到了都城建業附近要接受王渾的指揮,此時的王浚已經是70歲高齡了,他把司馬炎的話完全當成耳旁風,到了建平並沒有停下了。

杜預比較瞭解他的性格,就把立功的機會讓給他了,沒有任何阻攔的讓他到了下一站建業,但是到了建業附近他也不聽王渾的指揮,自己一路向前,攻破吳都城,孫皓投降,他自己一個人完成了這個滅吳的大功績。

三國風雲:他號稱三國裡的姜子牙,“倚老賣老”,立下不世之功

後來王渾很不滿意,兩人在朝堂上“開撕”,王渾指則王浚不按軍事部署來,不聽調遣,皇帝司馬炎從中調和,即肯定了王渾的正確給予升官,也讚賞王浚的功績,也給予升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