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汉子”创业史:从倒卖小物品到建材商城老板,靠的是薄利多销

18年过去了,张庆杰刚来深圳栖居的小山坡上,早已是高楼林立,他也从当年的农村穷汉子,变成了坐拥亿万身家的阔老板。

1968年,张庆杰出生在潮阳县港头村。1987年春节,听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说,深圳的钱比较好赚,于是不到20岁的张庆杰告别家人,踏上了深圳的淘金之路。 来深的第二天凌晨5点,他踩了三个小时的单车,到南头拿香蕉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卖。“每一趟我都载100至200斤的香蕉,不过,深圳的香蕉很多都是用药泡熟的,等不了两天就会坏掉。最初由于不懂行情,几乎天天都有很多香蕉卖不完烂掉了,自己又吃不了,扔掉又心疼。”回忆刚来深圳的困难日子,张庆杰依然记忆犹新。 一个多月后,转机在聊天中出现了。在卖水果之余,张庆杰时常和周围的潮州老乡聊天,但他不是闲聊,而是希望能够从中找个赚钱的门道。

“穷汉子”创业史:从倒卖小物品到建材商城老板,靠的是薄利多销

有一次,一位老乡无意中说起深圳有很多当地村民到香港种菜,每天都会捎回一些味精、无花果等时髦商品,在深圳很好卖,利润也不错。 张庆杰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那部旧单车上驮的货品,由香蕉换成了各种时髦的港货。

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张庆杰就在口袋里揣上头天换来的港币,赶到村里向村民收购货品,然后又骑上那辆旧单车,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把这批货卖出去,随后又把刚刚赚来的现金换成港币,再到村里向村民收购。 “那时一天起码要来回跑二三十趟,一部旧单车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经常在别人开始睡觉了,我们才做晚饭。

“穷汉子”创业史:从倒卖小物品到建材商城老板,靠的是薄利多销

1987年底,我终于赚到了来深圳的第一桶金——1.6万元。”回忆起第一桶金的艰辛,张庆杰感慨之余,也有几许自豪。从村里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这是张庆杰刚来深圳创业时每天的固定路线。

不过,成了万元户的张庆杰,没有把钱拿回去盖房子,而是投入一项新的事业——摆地摊。 张庆杰说:“在人民桥小商品市场混熟之后,我发现那里最好卖的是服装。自己收购港货天天来回跑,还不如在市场内租一个地摊赚的钱多。” 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特区,人民桥小商品市场里各家的生意都火得不得了,没有人愿意租一片地方给他。

“穷汉子”创业史:从倒卖小物品到建材商城老板,靠的是薄利多销

如今他已经是一家建材商场的老板,一年净赚上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