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大敗,馮玉祥輸的叮噹響,閻錫山爲何照樣當上了山西土皇帝?

蒂亙花海



馮玉祥與閻錫山皆是苦心鑽營於投機之事,但是馮不如閻甚矣。馮玉祥的騎牆功夫絕對是民國時期的“執牛耳者”,馮教主神功蓋世,當時應該沒有人可以看得到他的項背。

我輩唯有佩服佩服。



1930年5月,國民黨內部圍繞“反蔣”這個核心爆發了蔣馮閻戰爭,也即中原大戰。1930年11月,閻錫山和馮玉祥通電辭職,蔣馮閻戰爭最終以蔣介石的獲勝結束。

自從在蔣馮閻戰爭中落敗以後,馮玉祥幾乎徹底淪為破落戶,馮玉祥所部被老蔣收買的收買,收編的收編,他曾經引以為傲的西北軍成為老蔣的盤中美食,“老蔣吃撐,馮生餓暈”,最後老馮只好灰溜溜跑去山西汾陽寓居了。在馮玉祥的人生中,他經歷過很多次倒戈,但是在這次蔣馮閻戰爭中他無疑敗得最慘,甚至已經被老蔣壓得翻不了身。

但是閻錫山的結局卻與馮玉祥不同,閻老西在明面上也是通電辭職了,而且對老蔣擠了擠眉毛,老蔣你放心,我辭職後要去日本了,雖然最後只是躲在大連,但是人老閻將山西老巢經營得很好,仍然5可以在暗中掌控山西的運營,在這方面老馮真是拍馬難及。後來,老閻給老蔣拋了拋媚眼便順利迴歸了。

閻錫山穩坐山西“煤老闆”38年,這本事馮玉祥是真學不來,在政治方面,三個馮玉祥恐也抵不過個閻錫山。



即使中原戰敗,閻錫山仍然穩坐釣魚臺,馮玉祥也被擼成“窮光蛋”,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糾正下問題,閻錫山可不是在蔣馮閻戰爭打完後才當上的山西土皇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遠在山西的閻錫山即響應革命號召發動了太原起義,然後成立軍政府,閻錫山則被推為山西都督。從這時候開始,閻錫山便已經掌控山西了,直到1949年解放軍攻破太原方告結束。

馮玉祥和閻錫山其實是有相似之處的,馮玉祥有“倒戈將軍”的綽號,既說明馮玉祥喜歡翻臉不認人,也說明他投靠過很多人,比如倒戈滿清,倒戈袁世凱,倒戈直系等等。閻錫山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在辛亥革命後投靠袁世凱,袁世凱死後又投靠段祺瑞,最後投靠蔣介石。但是閻和馮又有不同,馮玉祥喜歡翻臉,老閻投靠袁世凱則忠於袁世凱,投靠段祺瑞又為段奔走賣命,投了老蔣後明面上也沒怎麼反對過老蔣,當然當時老閻是國、共、日三方通吃,被說成是“在三顆雞蛋上跳舞”。

馮玉祥的“翻臉屬性”讓他根本沒朋友,馮給人的感覺就是他跟誰合作最後就會倒誰,你跟他打交道你就不得不時刻防著他。比如說第二次直奉戰爭的時候,馮玉祥是直系陣營的人,讓他去打奉系,結果他偷偷跑回北京捅直系的刀子,發動北京政變,還將當時的直系老總曹錕給囚禁了。因此,當時閻錫山雖然同意和馮玉祥組成反蔣聯盟,可是閻錫山始終給自己留著後手,正是因為不相信也不放心馮玉祥,怕被他在背後捅刀。反蔣聯盟只是看似聲勢浩大,分開了或許是虎狼,可是強行組隊後便離烏合之眾不遠了。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馮玉祥能倒戈,他的部將當然也可以,馮玉祥為了自己的利益倒來倒去,受到馮玉祥價值觀“薰陶”的部將們做起這事來也是沒什麼心理負擔。在蔣介石的收買下,馮玉祥手下越來越多的人投靠了蔣介石,馮玉祥打著打著忽然回頭看,呃,我的人哪去了?馮玉祥打到最後,將自己打成了孤家寡人,在那年頭手裡沒有兵你就只能老老實實趴著,手裡沒有兵的話,想東山再起?簡直白日做夢。

馮玉祥沒有閻錫山會經營,這是馮閻在中原戰敗後擁有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

閻錫山講道理真是民國時期為數不多的成功軍閥,不僅在搞軍事方面是好手,搞起政治來也是把好手,山西雖然曾經差點脫離閻老西的掌控,可是他硬生生憑藉自己在山西的威望穩定了局面。在經濟建設方面,閻錫山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將山西從“貧困戶”建設成為“模範省”,沒點斤兩還真做不到。在教育上,閻錫山也是不遺餘力地推行義務教育,陶行知更是稱讚閻錫山治下“山西是中國義務教育策源地”。閻錫山在山西威望高,也有民心,這是他能夠在戰敗情況下依然保持“土皇帝”寶座的根本原因。

馮玉祥被打成孤家寡人便是吃了不會經營的虧,總想著依靠投機投機來壯大自己的實力,就沒認真想過通過自己的發展來壯大自己。馮玉祥的地盤應該是比閻錫山的大,但是馮玉祥這人很怪,你說自己西北軍,按理說老巢應該在西北,你說西北荒涼不好發展,你搶地盤,可是搶了地盤你又不搞發展,你想幹嘛?北洋時期,老馮就盯著北京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他就盯著南京看;好像拿下北京和南京了就能掌控所有人似的,想玩“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馮玉祥越往後走越沒人心,後面直接是兵敗如山倒了。




輪船失火原因至今是謎。


吾與吾國

民國曆史中規模最宏大的軍閥大戰爆發之後,閻錫山和馮玉祥都進入了蜇伏中,他們都從歷史的舞臺中退了下來,在暗中時刻準備著要重新奪回自己的權柄。



但是最終他們兩人一個步入了天堂,一個被打落了地獄,兩人有著共同的命運,有著共同的地位,但卻出現了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餘生。

馮玉祥在中原大戰後之所以沒能像閻錫山那樣重新坐回自己西北王的位置上,最主要就是他性格的原因,我們都知道領頭人的性格是可以影響自己下屬的。



一名將領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會影響到手下士兵的性格,這一點我們從歷史中的很多例子就可以看出。

例如原本在一名悍將的帶領下,軍隊的士兵們戰鬥力會極其威猛、戰鬥意志非常高昂,他們會成為真正的驕兵勁旅,但如果換了一個酒囊飯袋管理,無論有再強大戰鬥力的軍隊,最終都將會變成貪生怕死的蛆蟲。

憑藉著反覆無常以及向被投靠者捅刀子上位的馮玉祥

從馮玉祥的很多作為上來看,我們可以得知馮玉祥並不是一個酒囊飯袋的軍閥,他本身還是極其有能力的,在作戰方面一點都不差於別人。

但是他反覆無常的性格卻深深影響了他手下的很多將領士兵們,馮玉祥因為反覆無常擁有了一個很為人們所熟知的名號:九姓家奴。




馮玉祥的一生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背叛、捅刀子,他經常會為了自己勢力的強大,而隨時地背叛自己投靠的人,然後轉投另一名更強大的人,而且馮玉祥的背叛還不都是簡單的背叛,每次他的背叛往往都意味著會向自己曾經投靠的人捅一次刀子。

他總會把自己的意圖隱藏得很好,把自己偽裝成一個豪爽儒雅的君子,在談笑恭維之間、在最緊要的關頭、在別人最不注意的時機向別人捅上一刀子。

正因此他數次的背叛、捅刀子,馮玉祥最終才成為了西北王,成為了時代週刊上被譽為世界上擁有私人軍隊最多的軍閥。


馮玉祥向吳佩孚捅的刀子

馮玉祥最出名的兩次捅刀子分別是直奉大戰他對吳佩孚捅的刀子以及郭松齡反叛張作霖時他對郭松齡捅的刀子。

1924年,直奉大戰爆發,直係軍閥在吳佩孚的帶領下取得了對東北張作霖的節節勝利,在戰績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投靠在吳佩孚直系陣營中的馮玉祥對吳佩孚的老大、直係軍閥的大佬曹錕動手了。


馮玉祥這一次隱藏的很好,他表面遵從著吳佩孚的命令,但卻在吳佩孚大軍進逼奉系大本營的時候直搗了吳佩孚的大本營,最終使得吳佩孚兵敗如山倒,只能宣佈下臺然後逃到了南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覆無常的手下們註定了馮玉祥的失敗

民國時期局勢雖然非常混亂,但是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卻是很講究道德與人情的,我們都知道民國的軍閥反覆無常、為了利益可以不顧一切,但是這終究只屬於一小撮人。

民國的大軍閥們都是有著自己尊嚴的,如吳佩孚、張作霖、段祺瑞、閻錫山、李宗仁等人他們雖然改換過無數的立場。


但是他們從來不會把事情做得如同馮玉祥這般無恥、這般絕,所以他們收穫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們雖然偶爾會下臺,但這並不能影響他們的東山再起。

而馮玉祥就不一樣了,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大多數手下們也被他感染成了如同他這般為了利益、不顧尊嚴的人,最終在中原大戰失敗之後,馮玉祥手下的部隊將領們沒有如同閻錫山、李宗仁手下們那樣排斥著蔣介石和張學良的滲透,最終被蔣介石和張學良分而殘食,將其瓜分了。

因此馮玉祥徹底失去了東山再起的資本,徹底遠離了民國最大的權力。

在馮玉祥的手下中如吉鴻昌這樣的有情懷的將領還是很少的,其他人就如同馮玉祥一樣,近墨者黑,他們都繼承了馮玉祥的反覆無常,所以就註定了馮玉祥最終的失敗。

在山西有著巨大凝聚力的閻錫山

而閻錫山就不一樣了,閻錫山是一個有操守、有情懷的軍閥,我們都知道閻錫山是一個吝嗇的人,他在自己的生活方面以及對自己手下將領們的打賞都是偏向於吝嗇,但是因為閻錫山是以身作則的原因,所以他手下的將領們都沒有產生太大的怨言。


而且最重要的是閻錫山對小事吝嗇,但是在大事方面卻極其的闊綽,閻錫山在經營山西的38年時間中,一直在努力地將山西打造成他的理想國,他在山西大肆的發展實業經濟、發展小學的義務教育。

在閻錫山的經營下,山西的經濟一片上升,在當時的山西,讀小學也是不用錢的,在民國,閻錫山絕對算是先軀一般的存在,還有當時山西的方方面面閻錫山都做得很好,在這些公事上,閻錫山的吝嗇是不復存在的,在這些方面閻錫山的手筆非常之大。

因為閻錫山奉行著山西人治山西的理念,所以他手下絕大多數將領士兵們都是山西人,閻錫山的所作所為,他們都是看在眼裡的,他們作為山西的本地人,對閻錫山在山西的耕耘他們也是由衷敬佩的。

閻錫山在他們的心裡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因此,無論蔣介石和張學良怎麼努力,他們都是無法挖瓦解閻錫山軍隊的,所以閻錫山才能在後來東山再起。


所以說馮玉祥之所以不能東山再起的原因是他反覆無常的性格導致的,他沒有閻錫山那般在自己手下心裡強大的凝聚力,他的手下們都是因為追逐利益匯聚在他身旁的,一旦他得勢一切都好說,但如果他慘遭失敗的話,那他的末日就終將會降臨,所以很多時候,人格魅力決定了一切。


孤客生



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首先看下 蔣介石的首席軍師楊永泰給蔣出的對付馮玉祥和閻錫山的不同辦法,就會明白很多。

楊永泰說,對桂系要給予軍事打擊,當時桂系的兵力不足,佔領的地盤又太大,基本上是一字長蛇陣。只要出動大軍就可以快速打垮李宗仁。這一點已經實現了。接下來就是用經濟手法搞倒馮玉祥,用政治手法搞定閻錫山。

什麼叫用經濟手法搞倒馮玉祥呢?



馮玉祥的西北軍人數最多,並且比較能打,雖然裝備很差。但西北軍有自己的缺點,就是馮玉祥在享受過好日子,但表面上裝作是窮人,並且要求手下軍官也要當窮人。在歷史上當兵打仗,過的是有今天沒明天的生活,大家都想搞點錢好好享受。

然而馮玉祥的部下,不管有錢還是沒錢,都不敢亂享受,怕被馮玉祥殺頭。除非是遠離馮玉祥的身邊,這些人才敢進賭場,上妓院,看大戲。

於是楊永泰給 蔣介石說過: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用大把大把的錢,砸也能砸死馮玉祥的部下。

最後 蔣介石用大量的金錢收買了韓復渠和石友山,讓他們在陣前倒戈,給馮玉祥以沉重打擊。然後就是同樣的手法收買楊虎城,讓他鎮守洛陽到潼關一線,防止馮玉祥的部下退回陝西。

中原大戰在張學良入關的情況下,馮玉祥的部隊亂作一團,原計劃是收縮部隊,退回陝西的。然後根據地是回不去了,西北軍就亂作一團,直接解體了。沒有解體的隊伍進入了晉東,後來被南京政府改編為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戰中大顯身手。

馮玉祥在自己的軍隊解體的情況下,只能通電下野,到國外去考察學習。再回來的時候,自己以前的兄弟都不願意見他,他再也沒有以前的派頭和威風了,只能當一個政客和老憤青。



再來看閻錫山為什麼能成為政壇不老翁,永遠打不倒,長期穩坐山西土皇帝位置。

閻錫山從小讀了不少書,從三字經到四書五經,也算是知識分子出身。1902年,他考入山西武備學堂,次年被公派到日本學習軍事。在日本學習期間,認識了孫中山,隨後加入同盟會,發誓只要南方起義成功,他必定在太原響應。

從1911年到1949年,閻錫山統治山西長達38年。雖然中原大戰中戰敗,他通電下野出國考察,實際上後來到了大連旅順住了半年,就又回到了山西。就算是在大連期間,山西的大事也是他在遙控,別人做不得主。

閻錫山雖然是軍事院校畢業,但這個人並不是軍事訓練和指揮見長。他出身商人世家,對於政治和經濟建設更加內行,因此他在治理山西和發展經濟這方面的能力,還是比較突出的,深得山西各界的讚許和支持。

閻錫山除了在政治上已完全控制山西外,對軍隊的控制也是相當強勢的。太有能力的人他不用,怕他們造反,比如傅作義和陳長捷都是晉軍最能打的將領,但都被閻錫山猜忌,不得不出走自成一軍。其它的軍事將領水平都很一般,但有一點好處,就是聽話,忠誠於閻錫山。

當然這也造成一個情況,晉軍的對外作戰能力不行,閻錫山也明白這一點。在抗戰中間,讓自己的老鄉共產黨員薄一波按共產黨訓練軍隊的方式,幫自己打造一支鐵軍,結果這支幾十萬的決死縱隊,最後被八路軍給拉起一半。

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閻錫山在中原大戰中,被打敗了,中央軍還是很難進入山西,山西的其它人也代替不了閻錫山的地位,最終也只能是閻錫山來掌管大局。

當然,閻錫山這個人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對手下人也是比較厚道的。不管是軍隊的部下,還是政府的手下,對他的能力和為人都是信服的,這也是他能連續統治山西38年的關鍵。



馮玉祥最大的問題在於個人信用的大破產,而閻錫山還是比較維護自己的信用的,畢竟是商人出身,他明白信用的重要性。

馮玉祥在歷史有八次著名的倒戈,也被人稱為八姓家奴,反覆背叛,這就讓各派勢力都不敢相信他,甚至自己的部下他是如此,都只躲避他。

馮玉祥雖然表面上很厚道,實際上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他對自己的部下只要看不慣,動不動就是暴打,甚至槍決。性格喜怒無常,讓手下人非常害怕,有朝不保夕的感覺。

因此中原大戰後,大家投降的投降,自立的自立,大家都不願意再跟隨閻錫山這樣的人。也沒有願意資助他再度崛起,從此他就成了孤家寡人。


而閻錫山駕馭人和局勢的手腕和能力就要高超的多,因此也很得人心,雖然手下人的能力不怎麼樣,卻也能維持山西38年統治,並且還是當時的模範省,在民國時期是全國經濟發展比較好的省份之一。

每個人在這個社會都是一個演員,在不同的場景上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個世界上的牛逼人物都是好演員,好演員的標準就是演什麼象什麼。閻錫山就是演的成功,才笑到了最後。而馮玉祥則因為演技太差,還自以為是影帝,對於他的表演,大家敢怒不敢言,最後連個觀眾也不想當,更不說給他當配角了,馮玉祥的戲自然就演不下去了。


這就是現在常說的“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演技太差,只能被別人笑話。演技差還非要拼命表演,就只能被別人利用,馮玉祥同志就是如此,他一生都被其它軍閥玩弄於股掌之上,僅此而已。


新知傳習閣

中原大戰大敗,馮玉祥輸的叮噹響,閻錫山還當上了山西土皇帝。馮的西北軍與閻的晉綏軍在中原大戰後的不同命運,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對部隊、內部把控力的不同

一般說馮玉祥部內部的分崩離析開始於二次北伐後,蔣馮戰爭,其實不是這樣,在1926年的馮閻戰爭中,國民軍戰敗,石友三、韓復榘就一度投靠閻錫山。到了中原大戰的時候,石友三已經單列為方面軍,韓復榘已經為對面。

相對而言,閻錫山對晉綏軍內部的控制力很強,在後來李生達有離心傾向,就被刺殺了。

對山西省,閻錫山有一套自己的治理方式,控制嚴密;馮玉祥在西北,後方經常變亂,馬仲英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戰爭形成的損失不一樣

中原大戰,晉綏軍敗退後,全師退回山西,軍政人物都在一塊商量對策。整個系統沒有受到大的損失。

(晉綏軍能保留下來,徐永昌功不可沒)

而西北軍傾巢東下,當時劉汝明就感慨在西北有一師都不會無歸路。戰後各軍有的歸中央、有的流隅山西。

第三:蔣張善後的方法不同

當然這還不夠,更關鍵的是中分天下的蔣、張善後方法,蔣對西北軍就是分而治之,比如調孫連仲南下江西,很難讓其形成一個整塊。

(蔣介石、張學良的善後方法很不一樣)

第四:後來的歷史境遇與選擇不同

閻錫山回山西不久後,遇到九一八,國難當頭,自然對其寬限。在回來後,閻錫山一心搞建設、做區域開發,擁護蔣介石中央。作為華北的戰略支撐點,自然是上下相宜。

(1932-1937年閻錫山的選擇,基本是他和白崇禧、馮玉祥命運的風水嶺)

馮一方面聯絡起兵,比如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另一方面西北軍將帥自己坐大,更難以節制,諸如宋哲元在河北、韓復榘在山東,抗戰初,其任六戰區長官指揮不利就是明證。

總結:

基於如上原因,閻、馮命運不一致,但客觀而言,在亂世中如馮這樣才是常態,閻錫山這樣算是變態,很少見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中原大戰,西北軍馮玉祥、晉系軍閥閻錫山,桂系軍閥李宗仁都敗給了蔣介石。那麼為什麼馮玉祥輸得一敗塗地,而閻錫山能夠繼續統治山西,東山再起呢。


馮玉祥的西北軍,因地處西北,部隊一貫比較貧窮,裝備落後,但以善戰聞名。他手下的十三太保石友三、韓復渠等將領,也以善戰聞名。但馮玉祥對待十三太保較為苛刻,與十三太保之間矛盾漸生。

有江浙財團做後盾的蔣介石,趁機大舉進行金元攻勢,以高官厚祿來拉攏賄賂馮玉祥部下。如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復渠,就被任命為山東省主席。


因此,馮玉祥手下將領紛紛率部叛變,投入蔣介石麾下。馮玉祥頓時成了光桿司令。“有兵才是草頭王”,沒兵的馮,也僅僅是隻是名義上的軍官將領罷了,從此一敗塗地,再也無法復起。

而閻錫山對部隊的控制比馮玉祥要強很多。中原大戰後,閻錫山的晉綏軍主力仍在。閻錫山雖然通電下野,但仍暗中遙控指揮著部隊。代替閻錫山接手山西的楊愛源,對閻錫山忠心耿耿,蔣介石多次拉攏仍未成功。因此蔣介石沒有辦法,再次任命閻錫山為太原綏靖主任,閻錫山正式東山再起,繼續掌控山西。



鳶飛九天2018

1928年底,張學良實行東北易幟後,蔣介石著手開始進行全國軍隊重新“編遣”。由於蔣介石持有削弱地方軍閥、增強中央軍的私心,引起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等地方實力派聯合起來反對蔣介石。戰爭由中國國民黨內北伐戰爭後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西山會議派和國民黨軍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發起,意圖奪權挑戰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告終。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最後,張學良率領東北軍於1930年9月18日,入關武裝調停,幫助蔣介石打贏這場戰爭。閻錫山等被迫下野,自己原來職務全被免去、開出國民黨黨籍。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隨後不久閻錫山重獲蔣介石的器重,逐漸照樣成為山西土皇帝。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由於蔣介石在華北地區地區需要閻錫山來多方幫助與制衡,另一方面閻錫山的言行契合甚至有力支持了蔣介石。當然,閻錫山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也是重新當上山西土皇帝的重要原因。

一、閻錫山的言行有力支持可蔣介石。(閻錫山有著準確的政治敏感性、看齊意識,摸準了蔣介石的內政外交的脈)閻錫山主張消餌內憂,以御外患。這與蔣介石所倡導的“攘外安內”政策不謀而合。閻曾於1932年和1933年致電:“今日救國不外兩端:一為發揮民族精神而奮鬥,一為保全國家領土而忍辱。無論何端,“均非內部切實團結難期實效”。“強鄰在側,有隙必乘,自腐不去,蟲生難免。自古未有國內不和,外侮能已者。前此之錯誤,大家應同警惕。今後之痛悔,大家應共努力。這裡既是建議全國要統一團結對外,同時也是反思以往教訓,表示與中央一致行動的決心。

二、閻錫山拒絕日本及親日分子拉攏。九一八事變後,閻錫山對抗擊日本武裝進攻也作過建議和策劃。最為大家讚賞的就是極力維護華北統一在中國之內,而非日本鼓動分離。王揖唐曾寄信:“外交內部均已辦妥,擬以入宋哲元軍中,效馬廠誓師法,通電抗日驅張,只得公一諾,即行發動。”。閻終不為動,予以抵制。1932年春,韓復榘亦派人勸閻共攻天津以驅張,擁閻再出,不讓馮玉祥參加。閻答覆說:“豈可再生內江?且山東已在日人虎視中,若此正所以與敵以隙,國事更不堪問矣”。他堅予拒絕。1935年六七月,駐華武官高橋垣、日本陸軍省滿蒙科科長等先後到山西,勸閻參加“華北自治”。閻發表公開信揭穿其陰謀。

日本在策動華北獨立的同時,還策動內蒙獨立。國民政府為對付日本挑撥內蒙與中央關係,穩定內蒙局勢,1933年12月8日,內政部長於太原晤閻會商,蒙古自治政府組織原則,晉綏察三省皆同意。在日本策動內蒙獨立日益囂張時,1935年閻錫山曾與中央政府派來的特使三次會商。閻認為蒙古事件日趨嚴重,建議中央處置辦法如萬不得已時,可在察綏各設一蒙政會,以免一丟全丟。

三、努力勸止福建事變及西安事變,斡旋調停中央與地方關係。1936年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發動兩廣事變。閻錫山自始即持勸止態度。6月4日閻致電陳、李、白(崇禧):“弟深知政府決非不抗日者,前此之多方設法,亦欲為國家民族謀安全耳。以抗戰求生存,雖敗亦不致為民族留遺憾,歷史留非議。況尚有不敗之道存乎此,則政府當局不能不負之責任也。我輩身與國家同休慼,自不能不以此重責政府。然若事前未能內外一致,則禦侮之熱忱反演成招侮之事實,似非計之得者也。

閻錫山顯然站在國民政府中央一邊,說明政府並非不抗日,對政府措置有不當者可以進言,政府力量不足之處,可盡力扶助,更不便向中央直言者他可轉達。他強調全國要精誠團結,若內外不統一,則“禦侮之熱忱反演成招侮之事實”,非為得計。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後,張學良、楊虎城竭力想求得閻的支持,南京則倚重閻斡旋調停,閻之態度舉足輕重。閻氏責備張、楊“以救國之熱心,成危國之行為”.要他們慎重考慮如何處置善。

閻拒絕“華北自治”,蔣讚揚他深明大義。兩廣事變、西安事變中,閻均為南京所依賴進行調停斡旋的重要人物。蔣對閻器重倚仗有加,遇有重大決策向他徵詢。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詢閻“此事應如何應付?”閻覆電:“山意對方利用形勢,野心暴發。我方必須有抗戰之決心,或可有和平的希望。”蔣批示:“尊見先獲我心。當在不求戰而必抗戰之決心下努力一切。”著名學者李雲漢認為,蔣同閻意見一致,於抗戰決策實具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閻伯川先生紀念會編:《民國閻伯川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以下注引此書簡稱《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第五冊。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趙士見撰稿


朱言論史

中原大戰之後閻錫山之所以能東山再起,很快重新執掌山西,主要原因在於他有識人之明,晉軍內部夠團結;同時也要“感謝”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閻錫山相比馮玉祥、張作霖這些軍閥,閻錫山在山西實行的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山西本位主義。


閻錫山在山西,至少在軍事領域決不搞什麼“五湖四海”,相反,他堅決的任人唯親,正所謂“會說五臺話,就把洋刀挎”。


他這種做法有好有壞,壞的一面不消說,這種地域主義根本沒有辦法廣招天下英豪,也不會有英雄豪傑來投奔他的,事實上晉軍早期著名將領商震之所以在中原大戰後接受張學良的招攬,帶領晉綏32軍脫離晉軍這個小團體,最終效忠南京政府就和閻錫山這種地域主義分不開。


商震不是山西人,他是河北保定人。


順便說一句,32軍脫離晉綏軍序列後逐漸變成國家軍隊,師旅一級軍官裡幾乎沒有山西人的身影。


而閻錫山這種“任人唯親”做法好的一面則在於在晉綏軍內部有極強的向心力,甚至最後發展到不是“五臺人”進不了閻錫山核心圈子的地步,比如傅作義儘管可以稱得上閻錫山的徒弟,但由於傅作義並非“五臺人”而是山西榮河人,所以他一直沒有進入閻錫山核心圈子,再加上傅作義志存高遠,看不上安心“龜縮”在山西做土皇帝的閻錫山,所以最終兩師徒還是分道揚鑣。


說遠了,說回來,正因為閻錫山“任人唯親”,使得晉綏軍軍官團幾乎都是閻錫山的老鄉或者親戚,而閻錫山在平時對這些核心部下也很尊重,不像馮玉祥動輒罰跪什麼的,所以,晉綏軍軍官團對於閻錫山有一種樸素的,源自鄉里鄉親和血緣關係的忠心。


閻錫山中原大戰下野後,蔣介石不是不想拉攏肢解晉綏軍軍官團,但是毫無效果。閻錫山下野後故意讓商震做山西總負責,讓楊愛源擔任晉綏軍最高軍事長官,徐永昌副之,而之前說過,商震不是山西人,山西根本不賣他的賬,而徐永昌一來避嫌,二來也確實看不上閻錫山“不思進取”安心做一省之主的作風,於是乾脆自解兵權,這樣,山西軍政大權就落在了閻錫山同鄉,精通後勤練兵,拙於打仗的楊愛源身上,楊愛源成了閻錫山的替身。



蔣介石為了拉攏楊愛源也是廢了心血的,曾經給楊愛源90萬大洋的鉅款,想換楊愛源背叛閻錫山,結果楊愛源召集晉軍高級將領開會,公開討論怎麼分配這90萬,最後把分配結果電告蔣介石,蔣介石這才瞭解閻錫山對山西把控程度。


當然,如果沒有九一八事變,就算晉軍內部再團結也終究無用的,畢竟中原大戰後晉軍只有四個軍,其中兩個軍掌握在商震和傅作義手上,別說蔣介石,如果給張學良一些時間,張學良很有可能用武力解決閻錫山的五臺小團體。



但是對於閻錫山來說,“幸運”的是他趕上了長江大水災和九一八事變,尤其是九一八之後,東北軍老巢被端,再無力圖謀山西;蔣介石注意力也不再放在北方几個省身上,而放在如何與日本外交上。


在這樣關鍵時刻,留學日本,和多名侵華日軍高級軍官有同學、師生關係的閻錫山成了穩定北方局勢的重要棋子,蔣介石也害怕如果對山西逼迫太厲害,閻錫山一怒之下率山西投降偽滿洲國,南京還真沒有什麼反制措施。


與其把閻錫山推向日本和偽滿,不如把閻錫山拉進南京,拉到抗日統一戰線裡來,畢竟閻錫山在山西威望依舊嘛。


所以出於兩方面考慮,在1932年2月,蔣介石再次任命閻錫山為太原綏靖主任,變相承認閻錫山“土皇帝”地位。


蘭臺

第一,比起閻錫山,馮玉祥崛起的晚,閻錫山參加辛亥革命,在山西老家自成一系,是晉系的創立者和主事人。馮玉祥的西北軍實力脫胎於直系,根基不深。


第二,馮玉祥的名聲不怎麼樣,數次反戈坑隊友,被稱為倒戈將軍,這樣的人一旦勢力散了很難東山再起。


第三,馮玉祥手下虎將眾多,都有自立之心,宋哲元韓復渠石友三等人都不是省油的燈,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地盤被閻錫山和張學良劃分,張不是能壓住西北這幫人的料,漸漸的這班人各自為政,抗日的時候蔣派馮去整合老部下,結果馮被趕了回來。

第四,中原大戰其實馮部十分能打,壓的蔣喘不過氣,但是蔣用金錢收買了很多馮部,閻錫山見事不對撤出戰鬥,馮把老本賠了個精光,閻卻保存了實力。

一個西北刀客,怎麼玩的過山西的土財主?


歷史區總柴

前面有很多大佬都說了馮玉祥為什麼不能東山再起,而閻錫山卻能再次翻身的原因。比如說閻錫山實行山西本位的制度,導致蔣介石根本滲透不進來;而馮玉祥卻因為頻繁倒戈,導致對自己的部隊控制力太差等等。

這裡個人還有一點點其他的想法補充一下,不知道對不對,歡迎各位大佬指正。

閻錫山之所以能東山再起,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不過我認為蔣介石之所以沒對閻錫山趕盡殺絕,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二者有著共同利益。


說白了,蔣介石和閻錫山都是代表著舊地主和資產階級的利益,對於共產黨都非常不感冒。蔣介石和閻錫山之間其實是個利益共同體的關係。

馮玉祥和閻錫山不同,馮玉祥早些年認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參加過北伐戰爭。後來就值西北軍的時候,又接受過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有點曖昧。再後來內戰時期,馮玉祥又組織過民主黨派。


因此,馮玉祥並沒有和蔣介石保持著共同利益,蔣介石更不能容忍馮玉祥和共產黨之間的密切聯繫,說白了他們就不是一路人。自然,蔣介石不太會給機會讓馮玉祥再次執掌軍隊。

以上,僅代表個人意見。


小鎮月明

中原大戰反蔣聯軍失敗,馮玉祥的部下紛紛投奔蔣介石、張學良。閻錫山下野,但山西仍在與他關係較好的晉軍將領徐永昌、楊愛源等人手裡。九一八事變前夕,閻錫山在日本人幫助下,又從大連飛回山西。蔣介石很生氣,你說好下野的,怎麼說話不算數,何應欽、孔祥熙、韓復榘紛紛勸告閻錫山遵守諾言。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九一八事變發生,負責北方軍政事務的副總司令張學良下令不抵抗,從此聲名狼籍。從法國歸來的汪精衛呼籲“精誠團結,共赴國難”。面對內憂外困的局面,蔣介石不能不表示“捐棄前嫌,團結禦侮”,當然不可能興師討伐山西。於是,閻錫山得以東山再起,1932年2月正式就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因此,坊間有一種說法,閻錫山顯然知道日本人要搞事,不惜勾結日本人,看準了時機跑回山西。據傳閻從大連直飛大同,當晚住在親信愛將趙承綬家裡,趙問:你回山西,不怕蔣介石和張學良壓迫嗎?閻說:恐怕不久全國就要行動起來,反對他們,他們將自顧不暇,對我也無可奈何。事情傳開後,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張籟憤而作書,直接寄閻,內有“秦檜好當,秦檜的子孫難當”。

相對而言,馮玉祥的失敗屬於眾叛親離,閻錫山雖然失敗,但他的基本盤還在,晉軍將領又比西北軍將領團結,加上日本人的幫助,終於成功做回山西土皇帝。或許有人要問,日本人為啥要幫閻?道理很簡單,日本人不希望中國統一,不希望中國出現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巴不得中國每個省都在土皇帝掌握之下,便於利用並各個擊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