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騎樓,兩廣總督張之洞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


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

十九世紀初,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規定臨街的店屋在臨街面要留出五英尺(5feet)的公共空間,也就是著名的"五腳基",各家店屋的五腳基相連,成為連續的走廊,從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

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而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的騎樓 。騎樓是我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都是當年華僑從南洋返鄉所建。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頒佈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便參考香港的經驗,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1912年,廣東都督陳炯明將廣州城的騎樓正式列為城市管理條例之中。

廣東都督陳炯明在1912年頒佈的《廣東省警察廳現行取締建築章程及施行細則》第14條有規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鋪屋,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英)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這是"騎樓"第一次出現在官方文獻上,文中的"鋪屋"即是昔日鋪廊之意,而"有腳騎樓"則十分形象地說出了騎樓的樣子。

廣州騎樓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廣州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樓房,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選購商品,樓上一般住人。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騎樓內的店鋪可以借用柱廊空間,便於敞開鋪面、陳列商品以招徠顧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