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北伐为什么失败?

戀丄緦淰

本身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北伐只不过是为了牵扯清军主力,使得清军的主力部队,也就是八旗子弟能够待在在北方,而不是南下,太平军虽然一路从广西杀到了南京,但是事实上城池并没有攻破几个,人员一直在不停的伤亡,士气越来越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坐在一起开了一个小会。会议决定,分兵,北伐。

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前期与敌人作战的主力仍然是以八旗子弟为首的八旗兵,八旗子弟主要的聚集地在哪儿?在东北还有北京城,如果说能够派出一支军队突袭这两个地方,使得清政府生过来的拳头缩回去防守,这样的话,位于江南的太平天国来说,压力会骤减。

事实上,这一点有点儿像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措施,蒋介石进攻山东的40万大军和进攻延安的20万大军能够收回来回防徐州,二者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

太平军认为自己能够战胜清政府吗?其实一开始他们就没想战胜,(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否则派出去北伐的就不会只有两万军队,事实上,后来证明北伐的这一次失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跟军队人数脱不了关系,军队实在太少了就两万左右的部队。你能够打到天津城已经算是一座奇迹了,再加上后来清政府为了回防北京不断的从全国各地抽调的部队,无论在哪场战役里面,太平军占据的都是劣势。

两万的军队实际上就需要供给两万左右的补起,他可没有带那么多军粮,这些粮食从哪里来,全都是从人民头上剥削下来的,我没有粮食,我抢不到清军的粮食,我怎么办?我去抢人民的粮食呢,我把这些人的粮食抢过来,我就有吃的了,但是人民没得吃的,所以久而久之,太平军反倒成了灾祸的象征,你们这些人正事儿不做来抢我们的粮食,我们都没得吃了,我们不跟你拼命才怪呢。

与此同时,以后于八旗子弟。主力军大规模聚集北京城下,江南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防御漏洞,这个时候迫于无奈之下,清军承认由当地的本土的汉人的乡绅组建军队去抵抗太平军等于要把军权交给汉人,并且当地的税收不用上交了,直接由当地的军队统一管理下放为军饷,这一点为后来的湘军,淮军的建立做了准备,也为后来太平天国的灭亡埋下来一个最重要的隐患。

由于前期北伐的部队事情做的太顺利了当然当光辉唾手可得的时候,谁都想去尝试去摸一下那个太阳,北伐部队本来一开始的打算是四处流窜,牵扯清军的主力,但是后来由于做事儿越来越顺,所以也行变大了,我要拿下北京城。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当他进入华北平原的时候,失去人民的庇护,在清朝的八旗子弟看来,这些人就是待在平原上的活靶子,你就算在怎么能征惯战又怎么样呢?你的不对,损失掉一个人,就是一个人。

并且僧格林沁来了,这位蒙古族的小王爷并没有像他其他的同伴一样吃喝玩乐,四处闹事,反而对于骑兵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最终,当他的5万蒙古骑兵来到北京城的时候,战局已经确立了。

北伐从战略上来讲是成功的,这一点无可否认。


漩涡鸣人yy

太平军北伐由林凤祥、李开芳两个人带领,所带领的部队是金田起义的老底子,大概有两万人。林凤祥和李开芳号称太平天国的干将莫邪,虽然只有两万北伐军,但是不要小看了这两万人,他们作战勇猛、信仰忠诚,而且纪律严明,尤其擅长野战,在野战中从未有过败绩,在北伐的过程中,所到之处势如破竹。

当时的清军已经在安逸中降低了战斗力。在和北伐军作战的时候,不堪一击,清军的精锐部队和北伐军一接触也是随机溃败。林凤祥和李开芳带领着北伐部队向东、向西、向北三面出击作战。经由江苏、安徽、河南、山西进入直隶,直接威胁京师。此时,北京告急,慈禧太后紧急调各地兵马前来阻挡太平军,其中有一支部队,他的名字你肯定听说过——僧格林沁

而此时,北伐军已经粮草无多,孤军深入遭遇重重包围,兵员损失而得不到补充;更没有援兵赶来。有的只是他们自己的战斗意识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僧格林沁是一位蒙古小王爷,他的祖先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荣华富贵并没有让这位小王爷放松了训练,他手里的五万精兵堪称一绝。可是,在和北伐军作战的时候,僧格林沁的部队一触即溃,虽然他的人数多于北伐军,但是在野外作战的时候,面对北伐军的大阵,他也无可奈何。

僧格林沁祭出来了一个战法——他把重装骑兵排在前面,后面是弓箭兵,其后是步兵。重装骑兵负责冲阵,后面的弓箭兵射出的箭会越过前面的重装骑兵,先来一轮箭雨。在太平军阵脚乱的时候,重装冲阵骑兵刚好杀到。然后步兵赶来解决残余战斗。

战斗开始了,僧格林沁的这个方法起效了,太平军十几个大阵迅速被僧格林沁击破。最后林凤祥、李开芳被生擒,押往京城被处以极刑,最残忍的刑法。两个人真是条汉子,从头到尾没有吭一声。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人数太少

北伐军的战略目标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在江南,北伐的过程中还有太平军的西征。所以北伐军的目标任务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北伐军一路攻城略地,但是又不能分兵把守,形成稳定的后方。所以攻下的城池很快就又成了清军控制的地方。北伐军也就成了一只孤军,被清军团团包围,不断的损失兵员消耗殆尽。

2、后勤补给

北伐军的后勤补给不稳定,由于北伐军过于深入,已经和大后方切断了联系。所有的军需都需要自己解决,这大大的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在北方的寒冷气候里,士兵的衣服、粮饷都得不到充足的稳定的供给。基本上全部靠缴获。而清军又不停的攻击。

就在此时,太平天国的高层开始了内部分裂斗争。

3、战术策略失误

严重的忽视了距离问题,孤军深入,离开大本营将近上千里,而且又没有形成稳定的根据地。在被围困的时候,幻想着援军赶来里应外合的击溃清军。

而且在北伐过程中,毁坏庙宇佛像、逼迫老百姓信奉上帝教,导致了原本反对清政府的老百姓出现了迷惑。加上几次不理智的屠城行为,清军大肆宣传后,使得北伐军失掉了老百姓的支持。

总之,北伐军的失败,原因很多!


嘟嘟读读

太平天国北伐失败以后,李开芳被天京追封为“请王”,林凤翔被天京追封为“求王”,这两个王号其实就已经道出了北伐失败的直接原因:“请”援军快来吧,“求”求你们了。

可一直到最后,北伐援军也没有与北伐主力会合,是命运?还是注定?

虽然有运气不佳的成分,但这次北伐,从一开始就是极其错误的战略,失败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1、没有开辟并巩固根据地的战略思路。

太平天国北伐军从天京浦口出发,到北京纵深达1000多公里,不开辟根据地是绝对不可能达到占领北京这样的战略目标的,偏偏东王杨秀清在布置战略目标时,对林凤翔等主帅强调:“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意思就是你们要从敌人薄弱处进攻突击,直捣老巢燕都,不要贪图攻城夺地,这样只会浪费时间。

可是,如果不开辟根据地,兵源如何补充?粮草怎么解决?如何避免对方主力,攻击“薄弱”?

事实证明,当北伐军一路北上,很快就陷入了孤军作战。让我们跟着当年的北伐军走一遍征途,体会一下他们遇到的困难和痛苦。

↑图1 北伐军连战连胜

如图1所示,红色线路表示北伐军进军路线图,粉红色线路表示第二批援军的北上路线。

进程一:开局顺利,受阻渡河

交代一下这时北伐军的兵力情况:

北伐军主帅林凤翔,李开芳以及吉文远,分九军,共计两万五千多人

战略目标:攻克天津,静等援军。

梯队后援军1,主帅朱锡琨,许宗扬,黄益芸,兵力不详

战略目标:跟上主力部队,合并作战。

梯队后援军2:主帅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杨,兵力六七千人

战略目标:与北伐军主力会和

主力军出发时间:1853年5月初

后援军1出发时间:略晚于主力军

后援军2出发时间:1854年正月

杨秀清和天京高层决策者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一下子派出了五虎将其中两员(林,李),再加上堪称精锐的两万五千多来自广西和两湖的老兵。

北伐军从扬州集结后,先到了天京(今南京)浦口,从浦口出发一路北上,在乌衣镇一带打了第一个胜仗,一路连克安徽滁州,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后,到达了亳州市,再攻克河南归德府城(今河南商丘),一路上林凤翔严格遵照东王杨秀清的指示,不占领城市做逗留和经营,而是俘获战利品以及粮食枪械弹药后,以战养战,同时吸收会党分子,捻军部众以及各路积极入伍的地痞流氓分子,一路北上。

攻克归德府的战斗,不但杀伤清军五千余人,还缴获了火药两万余公斤以及大量的火炮,清军不堪一击,北伐军完全就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片形势大好的样子,可是攻克刘家口之后,北伐军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困难,而且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北伐军想从刘家口北渡黄河,取道山东北上,这条路最快捷,将大大节省时间和战备损耗,但此时清军已经派出大军,在刘家口渡口严密布防,彻底打消了北伐军从此渡过黄河的打算。

除了清军严密布防的原因,还有个尴尬的原因就是北伐军无船可渡!清军早已提前把渡口船只全部毁掉或者带走。没办法,那就一路沿着黄河往西走吧,看看能不能找个地方绕过黄河去。

进程二:艰难渡河,前堵后追,以及猪队友发力

↑图2:北伐军被迫向西

北伐军转向西进攻,很快就攻克了宁陵,睢州,杞县,陈留,这时候才是五月中旬,北伐军进军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在攻击重城开封的时候遇到清军强势反抗,为了避免更多牺牲,林凤翔决定不打开封了,绕道朱仙镇,一路杀到汜水。

到了汜水之后,北伐军吸取教训,先派数百人沿河抢集船只,一共找到了几十只小船,然后开始北渡黄河,人多船少,足足用了七天时间大军才全部渡过黄河,此时留在大部队后面保护渡河的卫队约3000人,在完成掩护任务之后,无船可渡,被追击而来的清军打散,部分阵亡,部分自行返回天京。

这时候猪队友发力了,朱锡琨率领援军从天京出发,误入安徽六合,在当地宿营的时候,被清军偷袭烧毁了军火库,引起爆炸,死伤惨重,主将黄益芸当场被炸死,许宗杨带领部分军队折返天京,朱锡琨带领部分军队继续追寻林凤翔,并最终会和。

但是六合这一战,被清军大肆渲染成“纸糊金陵,铁铸六合”,导致清军士气大涨。

对北伐军来说,虽然援军自残,卫队又失去3000人,但由于沿途大量吸收捻军和淮北群众,声势反而更大了,但是隐患也就此埋下:

真正的精兵越打越少,新兵战斗力严重不足。为什么?因为缺乏修整和训练,只顾一味冒进,这也是不开辟根据地的另一个严重后果。

这里牵扯出北伐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2、精兵不断消耗,新兵不足以弥补,导致战斗力越来越弱。

精兵为什么会不断消耗,因为战略纵深太长,导致攻坚战不可避免,而且会反复遭遇攻坚战。林凤翔等人虽然在开封府之战中及时撤退,但是很快他们就遇到了绕不过去的攻坚战——怀庆之战!

进程三:不得不说的怀庆之战,徒劳无功的损耗

↑图3 纠结的怀庆之战

北伐军从汜水渡过黄河之后,很快占领了温县,并完成了对怀庆的包围。

怀庆是黄河北岸的军事重镇(今属河北境内),驻守此地的怀庆知府余柄焘只有三百人部队,但余柄焘早有准备,他事先征集了上万名壮勇,协助清军守城,又释放了监狱里的囚犯,命令他们在守城战中立功赎罪。

怀庆其实是一座小城,地势西高东低,沁河经城北蜿蜒而过,与丹河汇合后注入黄河。北伐军团团包围了怀庆,但遭到清军顽强抵抗,一时攻克不了,但林凤翔不甘心,志在必夺。

之所以要拿下怀庆,是因为林凤翔和李开芳等人打算把怀庆作为临时的修整屯兵之地,当时的北伐军已经孤军深入,与金陵大本营的联系完全被切断,根本不知道朱锡琨的援军部队大部分已经损失掉了,而且林凤翔还抱有幻想,希望殿后的3000多人卫队能够渡河而来,为此在这里等一等他们。

最重要的是,林凤翔在等天京的进一步指示。实际上,东王杨秀清在朱锡琨部队大败而归之后,确实及时对林凤翔的北伐军主力发出了指示:

“尔等速急统兵起行,不必悬望”,意思是林凤翔你就别等后援了,急速北进,应该说这个指示是正确的,但是这份指示半路被清军截获了,未能送到林凤翔手里,林凤翔就一直在怀庆附近等消息,等一个永远不会来的消息。

具体怀庆之战我就不多展开了,我们只需知道北伐军在此地逗留了足足两个多月,一直尾追的清军陆续赶到,怀庆仍然不克,这时清军尾随而来的几路兵力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应该说,困围怀庆,是北伐军失利的第一步,不光是在此地攻城战中损耗了很多老战士骨干,而且让清军形成了规模化集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损失老战士骨干对北伐军会那么伤。北伐军的老战士们,基本都是广西起义后从湖南湖北等地加入太平军的,这些人已经收到拜上帝教教义的洗脑影响,打起仗来不顾生死,而且对天国特别忠诚。

可是新加入的捻军,会党分子和各地流氓地痞,全都是见风使舵,锱铢必较,一旦劣势就望风而逃,所以,尽管怀庆之战的开始,北伐军扩充到了四万多人以上,但是新兵逃散率很高,打仗完全就是拖后腿,后来北伐军吸取教训,只让这些新兵做粗活,不让他们出阵打仗,打仗基本靠老战士,这就增加了老战士的损耗,导致北伐军战斗力不断下降。

怀庆之战,北伐军和清军打了一个平手,北伐军打不下怀庆,清军包围不了北伐军。期间林凤翔多次派人潜回天京,希望得到天京的战略指示,然而始终没有任何音讯,而且后援军也迟迟不见身影。

不能再拖下去了,林凤翔李开芳等人于1853年7月26日,偷偷撤围,清军一直等到北伐军离去两三天后才得知撤围,而此时北伐军已经进入山西,越过太行山,开始直奔直隶了。

虽然北伐军进军神速,可是他们马上就迎来了最终失败的第三个因素:因为怀庆延误两个月,北伐军错过了进军北京的最佳季节,当他们千辛万苦到达静海时,北方进入冬季。

3、进军的终点遇到了错误的季节

直接说后果:北伐军的战士都是南方人,很少经历过北方的严寒,由于北伐军不开辟根据地,后勤无法保障,导致冻死的战士甚至都多于战死的战士,而且季节的影响对士气打击非常大。

↑图4:北伐军遭遇强弩之末

进程四:北伐军长驱直隶,清廷调集大军

北伐军放弃怀庆之后,进入山西,一路连胜,最终于八月下旬经河南进入直隶,攻克军事重镇临洺关(武安与顺德之间),击溃讷尔经额率领的清军万余人,九月下旬到达张登镇,离保定仅30公里,震惊清廷朝野,咸丰帝把讷尔经额革职,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三人会同进剿。

此时林凤翔按照既定战略目标,没有进攻保定,而是一路向东,连克献县,交河,沧州,直达距离天津城5公里的稍直口村。

北伐军占领静海的当日,胜保已经率军赶到,胜保此人并非名将,但是他率军的特点是行动迅速。僧格林沁率领的八千铁骑也赶到了天津西北的杨村,配合天津知府钱忻,知县谢子澄率领的7000多人兵勇,对北伐军形成了三路合围。

北伐军本来想攻克天津后,直指北京,但是由于清军三路两万多人已经布防完毕,这个战略目标实际上已经不能达成了。于是北伐军在静海,独流镇两地驻扎下来,林凤翔和李开芳各自率军固守,筑垒挖壕,同时派人报告天京,坚守待援。

此时的北京城内人心惶惶,有钱人纷纷逃亡,咸丰皇帝也做好逃窜热河的准备了。谁知道北伐军卡在了天津这里。时间已经进入十月末,天气很快冷了下来,北伐军虽然此时人数已经达到十多万,但是临时加入军中的会党成员及社会流氓没有受过信仰教育,在严寒和饥饿的形势下纷纷溃散,来自南方的骨干老兵很多都冻死了。

就在这样严峻的条件下,北伐军在这两地坚守了100多天,胜保等人愣是攻克不下。最终林凤翔和李开芳决定不等援军了,于1854年年初突围南走。这时候就出现了北伐军失利的第四个因素:援军来的太迟太迟了!!

4、援军来的太迟,导致北伐军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

↑图5:南下突围的北伐军与迟迟不来的援军(粉红色是援军北上路线,临清是其终点)

进程五:南下撤退,不断被包围,援军终究没来

北伐军一路退却,胜保和僧格林沁率领骑兵紧追不舍,特别是僧格林沁的骑兵来自蒙古,是清军正规军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且机动性比北伐军好太多了。

在北伐军撤退到河间府的东城镇时,僧格林沁的骑兵就把北伐军再次包围了起来,清军设置木栅栏,鹿砦,深挖壕沟,防止北伐军突围,想把北伐军困死。东城是个小镇,北伐军补给非常困难,在此坚守一个月后,北伐军于1854年2月10日乘大雾再次突围,到达阜城,在此地北伐军又被清军三万多兵力包围,战斗中吉文远受伤阵亡。

这时北伐军的后援军渡过了黄河,胜保分出一万多兵力去堵截太平后援军,阜城压力顿时减轻,北伐军得以在此坚守两个月,可见,要是后援军早点赶到和北伐军主力会和,天津能否守得住还真不好说。

那么,后援军为什么来的这么慢呢?一是因为出师不利,朱锡琨等人的部队在六合遭遇偷袭,大部分或亡或退。本来杨秀清打算继续派人北上支援,可是由于天京外围以及西征战场吃紧,一直无法派出援军,一直到1854年正月,太平军攻克安庆之后,杨秀清才又派出了曾立昌,陈仕保以及许宗杨统帅的北伐援军。

这支援军兵力不多,分成十五路,共七千多人,师出安庆,经过皖北,在苏北丰县附近渡过黄河,直扑山东,一路吸收大批捻军和游民,队伍壮大到六七万人,由于鲁西地区清军兵力空虚,北伐援军如入无人之境,连下金乡,巨野,郓城,阳谷,冠县,于三月初攻克临清,此时清廷忙派胜保率领万余清军南下,屯兵临清以北进行拦截。

试想一下,如果北伐援军早点和北伐主力合兵一处,不但人数可达十来万人,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的提升士气,带来丰厚的粮草供应,那样的话,北伐的结局未必不会是另外一番局面。

↑杨秀清派曾立昌统领援军其实是个失误,曾立昌威望能力不足以担当重任

可惜的是,北伐援军终究还是没会和北伐主力,为什么?原因恰恰是之前提到的,新加入的各路新兵动机不纯,成分复杂,利则合,不利则散,由于一路急行军,不建立根据地,所以无法及时对新兵进行思想改造和正规训练,结果北伐援军一路上大肆劫掠民财,那些抢够了金银细软的士兵们手头有钱之后,就不想再卖命了,于是在临清驻扎的时候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内讧,大部分士兵溃散逃亡,连带着老兵军心动荡,曾立昌的威望和能力根本无法约束部众,不得已放弃临清,一路南撤。

南撤途中,胜保及地方团练不断侵扰袭击,曾立昌本人在渡过黄河的时候落水而死,陈仕保率领余部退至安徽凤台县后,与清军交战阵亡,许宗杨只身逃回天京,后被杨秀清处决。

至此,尽管北伐军主力还在苦苦坚持,但是已经注定了败亡的结局。

此时的北伐军主力已经逃出阜城,撤退到连镇,继续苦苦等待援军,在此地,林凤翔李开芳听到了援军北上到达临清的消息,大喜欲狂,五月初二,被清军团团包围的北伐军主力决定派出一支部队接应北伐援军,李开芳率领千余精兵再次突出重围

(清军的重围太不靠谱了,总是被突破),到达山东高唐之后得知北伐援军已经惨败,于是李开芳攻克了高唐县城据守,至此,北伐军主力被截断在两地,直到最后覆亡,也没再会合过。

尾声:

李开芳去接应北伐援军之后,林凤翔率领六七千人在连镇苦守,僧格林沁竟然不敢强攻,而是率领两万多人清军团团围困,就这么一直到了咸丰四年(1854年)年底,林部完全陷入饥饿,僧格林沁趁机诱降,先后诱降3000多人,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五日,僧格林沁发起总攻,林凤翔受伤后导致北伐军失去指挥,很快覆灭。林凤翔被抓,械送北京后凌迟于菜市口。

↑林凤翔死后被追封为“求王”,求援军而不得,堪称悲壮

↑图非李开芳,但林李二人最后都被凌迟处死,李开芳被追封为“请王”。

李开芳在得知林凤翔部覆灭后,决意突围南返,此时僧格林沁突然神来之笔,估计把包围网撤出一个口子,诱使李开芳部队突围,李开芳果然中计,突围到茌平县冯官屯的时候再度被清军包围。

僧格林沁还是攻不下,于是强迫大量农名工,用一个月时间挖了一条60多公里长的水渠,把京杭运河的水引至冯官屯,导致李开芳部队的弹药全部浸湿,李开芳部逐渐陷入绝境。

1855年五月份,李开芳率领几十名太平军从清军薄弱环节突围时被俘,也被械送北京杀害于菜市口。

至此,北伐军彻底失败。

太平天国的北伐军英勇作战两年多,横扫六省,转战几千公里,连克数十城,起初的两万五千人大部分阵亡,堪称军事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举。

然而,北伐军的失利,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无非时间早晚,东王杨秀清要对这场征战负总责。

注:前面五幅地图均来自贴吧网友“大明左良玉”整理,侵删。


我见青史多妩媚


太平天国北伐的意图本就是牵制清军,并非是一鼓作气直捣黄龙的。否则也不可能仅仅是两万余人,而且连一个王都没有坐镇指挥。

北伐的意图一开始就不是要消灭清朝,而且后续形势好的时候,太平天国也没有派援军支援,当然有过象征性支援还没有到地方时,北伐军队就被清军包饺子了,那有不失败的道理。

以洪秀全为主的太平天国自1851年在广西起事以来,一路可以说是势如破竹。1853年3月就拿下了南京城,短短两年多就差不多占据了东南半壁江山,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了。


不过北伐的成果很大的,一度打到天津郊外。直逼北京,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北京每天都有大量外逃的人口,繁华的帝都也变得冷清起来。咸丰帝天天悲叹着要做前明崇祯帝了,要成为悲催的亡国之君了。

因为北伐只是试水行为,兵马又少。加上清朝气数未尽,清廷从关外和东北调来大量骑兵精锐,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将北伐军队包饺子剿灭。

北伐军队曾经数次救援,可惜并没有引起已经不思进取的洪秀全等人注意。等到派人支援时,还没怎么行军,北伐军队就已经被剿灭完了。

同时北伐军队的失败性质跟太平天国一样,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实为宗教起义,并没有什么战略远见,本质就不行,失败自然是很正常的了。


宋安之

京城巡防处的成立是造成太平军北伐失败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太平军北伐的最终目标是攻取首都北京,直捣燕城,彻底推翻清王朝。清廷不可能坐以待毙,就要全力保卫京师的安全。

在此背景下,清廷京城巡防处的建立和一系列举措,自然与太平军北伐的成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为了遏制北伐军,清廷大致布局了四条防线,各有侧重,形成配合呼应之势:

第一是扬州为由淮入黄门户,布陈重兵。清军在扬州设的江北大营,就是防堵太平军北上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是清江浦为渡黄河之咽喉,全面设阻。

咸丰帝命琦善、陈金缓迅即酌拨官兵数千名,伤赴淮扬一带,会同杨以增、杨殿邦并力防的同时,还抽调吉林、黑龙江马队留在江北,防止太平军奔窜。或于淮徐一带扼要驻扎,以备调遣。清江附近布置清兵达7000人左右,重点防堵太平军沿运河渡黄河北进。

第三,黄河周边设防,择要地驻守。在桃源县重兴集,驻总兵百胜部2000人。宿迁县城由山东巡抚李穗率兵1300人守戍。在宿迁顺河集,驻总兵郝光甲部2000人。在徐州设重兵,扼要堵截北伐军。

第四,豫东一带设防。调周天爵拼凑出3000壮勇,自称虎勇驻军在宿州。又令河南巡抚陆应谷将本省主力部队部置于豫皖苏三省边界,集中在归德、永城两地,待机而动。如此一来,南可与周天爵联结,形成纵深防御体系;东可与李德部衔接,构成横向河防体系。然而,北伐军异常凶勇,率军进入直隶,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是一日克一城,京师大为震动。朝廷在无兵可调,无款可筹的情况下,又紧急调察哈尔马队官兵4000名来京,又调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东三盟蒙古兵各1000名赴热河围场听调,再调盛京步兵4000名、吉林马兵2000名赴天津阻击太平军。

为了统一指挥,加强效率,咸丰三年(1853)五月初八日朝廷正式谕令:现在逆匪分股窜扰河南地方。因思京师为根本重地,防范稽查尤关紧要。著派御前大臣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步兵统领、左都御史花沙纳、右翼总兵达洪阿、军机大臣、内阁学士穆荫专办京城各旗营巡防事宜。

这是一个转折点。清廷京城巡防处成立之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越来越不利于北伐军,而有利于清军了,九月京城巡防处的组织架构已经建构完备。京城巡防处的具体任务是:统一调遣北方各省的清军,对北伐军进行堵剿;筹划清军所需的军械粮晌,组织训练团防武装;在京师、直隶、山东各州县的战略要地设防,缉查太平军人员;侦察北伐军活动以及审讯被俘的北伐军人员等等。京城巡防处成立之后,由于得到清王朝的全力支持,其指挥更加集中统一,作战部置也加强了。在调动军队、统筹粮铜军火、组织地方联防诸方面,都发挥出极其高效的作用。

拱卫京师、重点布防北部中国是清代军事格局的重要特点。虽然清军在江南各地早已陷人泥潭,但在北方地区,清廷还能抽调较多的兵力,筹备较多的军械粮晌来对付北伐军。如抽调北方各地的马步兵,京师旗营兵,直至警卫紫禁城的三旗护军营、八旗亲军营。之后,从江北大营尾追太平军而来的胜保等部,与刚从北方调集直隶的各路清军会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清军在数量上占居了优势,北伐军则渐处劣势。

拱卫京师乃作战核心任务。为了确保京城的安全,朝廷在天津、通州、宝低、霸州、固安、良乡、芦沟桥、磨石口、马驹桥、密云、旧村、雄县、黄村等重要战略要地设置重兵把守。

在京城之内,更是加紧精心布防。仅西直、广安两门城上就设大小炮二百五十八尊,守护炮位的兵丁共340名。在紫禁城各门都添设鸟枪护军守卫,甚属严密。

清军在僧格林沁、胜保指挥下的,数倍于北伐军的清军的防堵和包剿之下,太平军到了深州再也未能北进一步,最后便全军东去了。北伐军攻取北京的战略计划,从此也就落空了。后来太平军东到天津附近之杨柳青、静海、独流,开始采取固守阵地的防御战略。北伐军一路孤军深入,所取城池,均弃而不守,未能建立一个根据地,沦为流寇主义。由于孤军无援,到了直隶已陷于绝境,从而渐被数倍于北伐军的清王朝的巡防军,驱赶至沿海一隅,自此困而待毙。总体来看,1853年5月北伐军两万余人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八月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茌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京城巡防处发挥了关键作用。客观来说,太平军北伐,孤军远征,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终不免全军覆没。

实际上,京城巡防处是一个清廷于太平军北伐期间暂设的军事防务和社会治安机构,临时性较强。北伐军和北伐援军被各个击破后,京城巡防处于咸丰五年五月初七日被裁撤。

参考文献:

梁义群、丁进军:《清廷京城巡防处与太平军北伐的失败》,《纪念太平军北伐一百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1983年。

朱先华:《有关太平军北伐的新史料-一清京城巡防处及其档案述略》,《文物》,1980年第2期。


历史传讯社

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就只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太平统治者政治腐朽;第二,不懂军事瞎指挥。


何为政治腐朽呢?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六月的金田起义的爆发到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的定都江宁,整整用了3年多的时间太平天国就打下了清朝的半片江山。正值太平天国全盛之时,却中途停下来建都享受,而不用全力北上灭清以保太平永存。太平天国的建都是它一路滑坡的开始,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农民领导层“小富随安”的小农意识。以天王洪秀全为例,自他建都登基做皇帝以来其奢淫程度让世人惊叹,他娶八十八妃,并且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黄金所制,同时他的服侍人员基本都是宫女。李鸿章在攻下太平天国时,他惊叹的称天王府酷似“神仙洞窟”,门面比清政府还大。可想而知定都后的太平天国高层早已丧失了最初的革命性与正义性,如此这般北伐岂能在这些昏庸腐朽的人手中成功?


何为不懂军事瞎指挥?

自太平天国定都江宁,为了太平天国的长久统治,丞相罗大纲献计说:“我们的军队要北上,应该先要平定黄河以南的地区,然后再把定都点搬到河南,我们的军队再北渡黄河,从安徽、河南分路出击。或者先平定江南九省,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分三路进军,一面从湖南、湖北,一面从汉中,一面从徐州、扬州,三路一起共同攻打燕都。如果孤军深入,前面有清军拦截,后面又没有援军,则必败无疑。”当时其实质上是东王杨秀清总揽太平天国的军事大权,可是他并未采纳罗大纲的计谋,而是仅派遣罗大纲、李开芳等人带上太平军两万余人北上,以求完成大业。单从这一点上分析就可以看出太平天国领导层的盲目自大,不懂军事瞎指挥。


太平军孤军北伐,历时近两年之久,终因孤军深入,全军覆没。这一历史事件怎能不给我们一些人生道理呢?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身居何等地位,你都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时你还要虚心采纳他人的良言诚语,如此这般你才能更加成功!

(爱生活,爱历史。敬请关注:小鲲论史)


小鲲论史

太平天国北伐是一段容易被忽略的历史,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开始着手进行北伐,北伐不仅仅是为了打破江南、江北大营对太平天国的威胁,同时也是为了直捣黄龙,打到北京,彻底摧毁清王朝的统治。洪秀全对北伐军的期待也是希望他们能够直趋北京,不要在途中做过多的停留。

北伐军在林凤祥和李开芳的带领下,转战七个省市,歼灭清军七万多人,但是最终随着林凤祥和李开芳被俘,太平军北伐宣告失败。

关于太平军北伐失败的原因一百多年以来众说纷纭,各种说法都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北伐军的轻敌心理是导致北伐军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太平军在一连串的胜利之后已经非常轻视清军的战斗力,因而产生了轻敌的心理,所以在北伐的过程中孤军突进,没有进行有效的后援支持和战略预备。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也因为一连串的胜利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其次则是因为北伐军碰上了比较强硬的对手僧格林沁,虽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已经完全不顶用,但是北方的僧格林沁依然是清军中的中流砥柱,后来抗击英法联军清廷也是靠的僧格林沁,所以太平军在碰上僧格林沁后立马败下阵来。

当然除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以外,北伐军还遇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阻力,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所以最终北伐军失败了。特别是气候的问题,北伐军在行军的途中,北方突然飘起了大雪,而北伐军的御寒准备是不足的,所以大量的北伐军在寒冷中非战斗性减员。而且天气的恶劣导致了北伐军的后勤供应系统崩溃,所以北伐军走向了失败。

总之天时地利都不在北伐军一方,所以北伐最终遭遇了失败。


青年史学家

1853年太平天国派遣林凤祥和李开芳组织北伐军,从扬州出发进军华北,准备直捣清廷的首都北京。这场远征有一个好的开头,甚至很快就进入直隶,逼得咸丰皇帝不得不宣布北京戒严。

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局,却没有换来一个好的结局,先是林凤祥突围时被俘,然后在北京就义。几个月后走投无路的李开芳也被清军俘获,在北京被残忍的凌迟处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学界罗列了许多导致这场远征失败的原因,而在我看来,除了战略失算,轻敌冒进、支援不利、指挥失误这一系列由太平军自己造成的主观原因外,天气这一个客观因素也不得不提。

首先,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以为可以速战速决,似乎并没有准备过冬的寒衣。所以当攻势停滞,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些来自南方,特别是广西、广东两省的老战士,突然遭遇北方的严寒,战斗力得打多大的折扣啊。据姚宪之的 《粤匪南北滋扰纪略》记载,北伐军打到本次远征最北区域的时候, “时值冬腊,天严寒

,冰毙者尸枕籍。”

其次,这种严寒的天气,不仅损耗着北伐军的战斗力,还考验着后勤补给。一方面南方的援军迟迟无法抵达,和北伐军顺利对接。另一方面,孤军深入的北伐军走哪打哪,始终无法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休养生息。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对于太平天国的北伐部队而言,孤立无援的状况意味着他们就是在等死。

再次,太平天国北伐部队既适应不了北方的大气候,也不了解北方小气候的变化。所以在多次战役中,由于受到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火药都无法点燃直接导致了战斗力折损。此外,还被僧格林沁利用短时暴雨天气来袭。水淹了北伐军的弹药和粮草,直接导致主将之一的林凤祥被俘。


王朝的废墟

因为打到后期,广西人少了。外省人多了。开始分化,不齐心了。利益面前各怀私心。全军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没有远大的目标。于是开始窝里斗,不再一条心。或者根本没有统一全国的宏大目标。


否定过去1

我只能说,太平天国北伐是一件很搞的事情,洪秀全的觉悟确实不高。从广西金田打到南京,虽然也经历过几场战败,但总体上把清军打的挺惨的。但到了金陵,洪秀全组织的北伐,完全是因为当时到手的胜利成果而小看了清军。就派了区区两万人去北伐,要知道你们北伐的目标是北京,清王朝的心脏地带,直系一省都至少十万人吧,而且清朝还可以从关外调兵。就算你两万人是广西狼兵,可以一敌十,但是之前是在南方打,广西人适应气候,现在是北方战场,北伐之时也是冷天。广西士兵作为南方人哪里受得住北方严寒,估计连雪都没见过吧。

如果我是洪秀全,肯定南京不要了,反正他洪秀全之前打的城也是很多没派兵守住,手上就南京与周围几个城,直接统领全军北伐,这说不定真能打到北京。要知道他光是靠林凤祥李开芳这两个统帅带两万人就能打到天津附近,说明这些兵还是有战斗力的,就是后期弹尽援绝。全军出征确实是成败未知。然而洪秀全自己不仅开始享乐,不思进取,没有亲率大军出征,手下的几个领导核心,也就是当时的几个主要的王,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居然也没一个人亲自去带兵。不得不说,洪秀全到底有以重视的心态看待北伐么。

所以总结原因,一是北伐人太少,你的人再能打,但对手人多,一人一口唾沫都淹死你,猛虎还难敌群狼呢!二是天气的客观原因,天气比较南方更冷,南方士兵非主场作战。但追究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主要是领导人洪秀全)政治觉悟太低,思想太具有局限性,水平太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