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说这句话的不是薛宝钗,而是鲁迅。乍看之下,这话说得没人性,说得铁石心肠。之所以放在薛宝钗的后面,是因为它多少说出了宝钗的心声。

薛宝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小戏骨 宝钗

这句话出自鲁迅《而已集》的最后一篇《小杂感》,整段文字是这样的: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当然,鲁迅可能一样冷漠,我并不是要为宝钗找借口。人们更愿意理解简单的事情,胜过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事情。单纯、善良、热心、富于同情——多么美好的品质,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变得如此。但是,这可能吗?

也有人愿意理解薛宝钗,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诗人顾城的评价:

“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成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

还有一句,说得更干脆:

“她看黛玉倒是较宝玉为重。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宝玉。”

无论宝钗是否看得上宝玉,我想,人性总该复杂些吧。不然,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在一页白纸上就可以写完,我们可以跟大街上遇见的每一个人相爱,艺术与哲学将丧失它的意义,而《红楼梦》也就丧失了它的丰富和深刻。

再说了,如果我们连宝钗身上的一点“无情”都不能理解,那谁又来理解我们呢?

薛宝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第66回写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

是如火如荼的一篇文字。

第67回开篇,薛姨妈与宝钗谈起此事,

宝钗却表现得无动于衷,非常冷漠,

这让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

宝钗用一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草草带过此事。

在她看来,这种事情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

这也是天生命定,“只好由他罢了”。

清代学者对宝钗的无情有很多批评。

例如陈其泰评:“宝钗真是无情之尤,于此可见一斑。”

又说:“于乃兄救命之恩,淡焉漠焉,

而急于酬伙计之劳,宝钗真是世故中人。

……夫尤柳之事,乍闻之无不惊怛叹惋者,人情也。

懵若不闻,尚可与之言情乎?”

对宝钗的理解和评价,是红学界的一大难题。

前人的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

让我们对宝钗有很多苛刻的看法

但随着年纪增长,我个人越来越能理解宝钗了。

推荐大家去看看两位老师的文章,

一位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周思源老师,

另一位是台湾大学的欧丽娟老师。

他们对宝钗这一人物的评价,称得上客观公允。

欧丽娟老师在《薛宝钗论》中提出,

在谈论宝钗的时候,

可以把金钏死亡事件和尤柳事件结合起来看,

因为在很多读者眼里,这涉及宝钗的两大罪状,

两件事情的性质是同一的。

宝钗的想法,

其实是基于一种“以生者为优先”的价值排序。

很久以前,孔子就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世俗人文主义。

人死了之后那种无谓的伤感,在宝钗看来意义不大;

活着的人怎么过日子,才是她关心的。

所以她让薛蟠别忘了酬劳伙计,因为大家干活不容易;

至于尤三姐和柳湘莲的悲剧,那是他们的命,

活着的人对此也没有办法。

薛宝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如果我们总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进行评价,

对宝钗来讲其实并不公平

欧丽娟老师的理解,应该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先生曾出过一个漫画集,

名叫《什么事都在发生》。

在生活里,这边是喜剧,那边是悲剧。

不是当事人,我们很难真正进入那个情境,

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

我们只能顾自己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

尤三姐自杀的故事,是读者看到的,宝钗并没有看到,

我们很难要求她一定要表现出悲伤。

宝钗的反应,是从她一贯的思维出发的:

死的人死了,活人的生活还要继续。

说她是“无情之尤”有失公允,

我们应以“

平情之论”论之。

薛宝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宝钗把薛蟠带回来的礼物分放给大家,

给黛玉送的比别人更多,实际上因为她们感情好嘛。

清代评点家张新之对宝钗有很大意见,

不管宝钗做什么,他都用阴谋论来看她。

他说宝钗给黛玉送礼物目的不纯,

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黛玉伤心,想害黛玉。

大家知道什么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吧?

我们绝对不能认同张新之这种看法。

曹雪芹对袭人的评价是“贤袭人”,

我们现在认为是封建时代的“贤袭人”。

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里,

对袭人的评价比较负面,

他说袭人是反林咏薛那一派的。

有人提出“袭为钗副,晴为黛影”,

这是现代人的解读,是二元对立思维的表现。

现实生活非常复杂,

是不是因为袭人的思想观念更接近宝钗,

她就一定和林黛玉关系不好呢?不是的。

袭人和黛玉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比如第31回,黛玉拍着袭人的肩笑道:

“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

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

又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袭人为宝玉掏心,说:

“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

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

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

我先就哭死了。”

第67回里,宝玉要找袭人去安慰黛玉,晴雯说:

“袭人姐姐才出去,听见他说要到琏二奶奶那边去。

保不住还到林姑娘那里。”

这句话很值得重视,说明袭人经常去看望黛玉。

黛玉和袭人的关系非常亲密,

黛玉和宝钗之间,也绝不是对立的关系

薛宝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黛玉和宝钗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宝钗发自内心地关心黛玉,

而黛玉也承认了自己从前的不对。

从此以后,薛姨妈也把黛玉当女儿看。

好多人用阴谋论来分析:

薛姨妈来了贾府为什么不走了?

宝钗的目的,就是想当宝二奶奶。

——这些评论都听不得。

所谓“山中高士晶莹雪”,

说明宝钗不是一般人,绝不会那么低下。

人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发展到今天,

公允程度已经比从前提高了很多。

但要想更加彻底地理解它,

我们必须要有更加深厚的知识积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