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现象”难倒家长,我们该让孩子何去何从?

“三点半现象”难倒家长

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小学生、初中生在校上课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于是三点半左右就成了小学放学的时间。而这种“三点半现象”,成了困扰年轻父母的重要问题。

三点半之前,孩子在校学习,责任在学校;三点半之后,孩子在家生活,责任在家长。而许多家长下班时间在五六点左右。一开始,时间上的错位产生了新问题。

“三点半现象”难倒家长,我们该让孩子何去何从?

很多家长表示,担心没时间接送孩子和孩子放学后不知道在干什么,请老人过来帮忙又担心他们身体吃不消,报托管班,花钱还不一定放心。

早期,很多家长选择了托管班。但大部分托管班只能提供简单的课业辅导,在素质教育、兴趣类的课外活动几乎没有涉及……

而很多孩子课后还是被家长送进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显然也违背了孩子减负的初衷。

“三点半现象”难倒家长,我们该让孩子何去何从?

如何解决“三点半现象”

针对“三点半现象”难题,教育部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事实上很多地方也一直在探索。比如,南京的"弹性离校"、北京的"课后一小时"、上海的"校后服务"等都是比较好的探索模式。

但在改变的路途上,新问题的出现也在所难免。

"课后一小时"政策刚刚出台时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班里几乎所有孩子都报名了。"

可渐渐地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学校多待的这段时间里没什么收获。"上一年的美术是涂色,这一年还是涂色,浪费时间。"一位家长说。

"我们的跆拳道课一个学期学的都是怎么鞠躬,没意思。"一位小学生这么评价。

“三点半现象”难倒家长,我们该让孩子何去何从?

新时代的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早不再是"把孩子帮我看管起来就行了",他们还需要孩子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尽管很多学校也推出了"校本"课程,"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专家为指导",有了可供学生选择的个性化课程,但还是远远没有满足到每个孩子深层次的需求。

学校的力量毕竟单一,显然仅仅依靠机构和学校努力是不够的。

那么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比如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在平时的点滴里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安全意识,鼓励他们发展健康的兴趣,给他们一个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家长除了监护看管孩子,更应该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样才不会一直担忧孩子"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安排了。

“三点半现象”难倒家长,我们该让孩子何去何从?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个性化需求背后,是对教育的高度期待。

过去的教育一直侧重于硬技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一直都强调为考试而死记硬背,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术和工程思维。

创新型的现代社会,未来更需要身心健康、兴趣丰富的通才,而不是兴趣和知识面狭窄的专才,更不是强化训练出来的"考试机器"。

“三点半现象”难倒家长,我们该让孩子何去何从?

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教育减负让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时间进入到生活实践中,回归教育的本质。增加孩子的软实力,让他们成为更完整的人,更激发了他们各方面的潜能、兴趣和创造力。

文章|综合于网络

版 权 所 有

如果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 E N 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