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珍珠港》中空襲東京的爲何是陸軍的B-25轟炸機?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珍珠港》是一部很精彩的二戰大片,影片中轟炸東京的B-25的確屬於陸軍,一方面美國空軍在二戰時還沒成立,作戰飛機都歸屬於“陸軍航空隊”,另一方面海軍艦載機裡沒有轟炸機,只有靠陸軍的B-25執行遠程攻擊任務。

二戰爆發前夕,美國海軍艦載機主要有兩種機型,F-2A“水牛”和F-4F“野貓”,前者性能較差,面對日軍“零”式戰機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還好F-4F的性能還湊合,就這樣一直和日軍周旋、直到F-4F改進出了F-6F才穩住局面。

此外還有SBD俯衝轟炸機和TBF魚雷機(性能堪憂,中途島海戰就損失了一大批,很快全部退役),但沒有專門的轟炸機。

其實想一想也知道,二戰時代的航母尺寸普遍不大,採用直通型甲板,彈射器更是沒影的事,起飛螺旋槳戰鬥機、俯衝轟炸機這些小飛機還可以,但要起飛轟炸機就十分勉強,《珍珠港》的劇情裡也有體現。

為搭載B-25,美軍對其進行減重,機組成員也反覆訓練、演習,最後還是險象環生,勉強把這一次任務執行了下來。

需要說明的是,電影畢竟要追求視覺效果、不會完全忠於歷史,真實的B-25轟炸東京行動中,只有寥寥幾架轟炸機抵達東京上空、投擲的也主要是塞滿傳單的宣傳彈,聲勢遠不如影片裡那麼浩大,所以也有人認為,杜立特的轟炸東京作戰幾乎沒有軍事價值、只有政治價值,只為讓日本鬼子“臥榻難安”,這種認識未免有些片面。

事實上,美軍B-25對東京的轟炸行動,正打到了日本的軟肋。

東京被轟炸後,面對國民“首都是否安全”的疑慮和指責,日本很清楚這些B-25只能是從航母起飛、長途奔襲而來,為平息國內輿論,急於要徹底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戰略上過於急躁,這才有了後來中途島海戰的慘敗。

中途島海戰,日本損失四艘大型航母,太平洋戰場的形勢也隨之而逆轉。

從這一角度講,《珍珠港》對轟炸東京作戰的刻畫,凸顯其對日本的震撼,相對來說也有其合理之處。

——


炎黃軍武

電影《珍珠港》中美國空軍空襲日本本土的作戰即歷史上著名的“杜立特空襲”。這次空襲是在1942年1月開始進行策劃的,當時美國已經基本喪失了在西太平洋的所有基地,陸軍轟炸機無法從珍珠港如此遙遠飛,到日本上空再返回,只能由海軍的航空母艦來執行。


當時日本在本土以外500英里處的海洋建立了一道由警戒船構成的警戒線,所以美軍的轟炸機必須要在大約550英里的距離上起飛,如此轟炸機來回的航程是1100英里,算上轟炸時間等轟炸機返回航空母艦則最少需要等待8個小時的時間,而日軍一旦發現美國航母,其在本土的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必然會迅速發起反擊,預計反擊的第一波將在5個小時之後。美軍必然不願意讓僅存的這幾艘寶貴的航母擔負如此的危險。

最終美國海軍決定由航空母艦運載轟炸機到日本警戒線附近,然後起飛前往轟炸日本本土,同時美軍的航空母艦艦隊立刻返航,轟炸機群在在轟炸了東京後向西飛到中國的飛機場去降落。如此既可以執行轟炸任務,而且航母不用冒太大的風險,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按照這種方案,轟炸機需要飛行至少2000英里以上的距離,海軍的轟炸機根本沒有這麼遠的航程。最終海軍從陸軍的轟炸機中找到了合適的機型,那就是B-25型轟炸機,這種轟炸機在加上額外的油箱並攜帶2000磅炸彈後仍能飛行2400英里。通過大量的訓練使飛行員掌握了從航母上起飛的技術,由於B-25體型太大無法儲藏於航母甲板下的機庫裡,只能放在甲板上,同時還要留出足夠的空間供它們起飛,最終只有16架轟炸機裝載於“大黃蜂”號。另一艘航母“企業號”則負責為“大黃蜂號”提供空中掩護,原因是大黃蜂號的飛機都藏於甲板下,甲板上是轟炸機,出不來。



最終這一空襲成功的得以實施,雖然在軍事並沒有對日本造成太大的損失,但是它激勵了美國人的士氣,讓他們對勝利充滿了信心,意義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