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戰術

知己知彼戰術

①怎樣猜牌

猜牌有兩個內容:

(一) 進攻時:自己所想要上的張,上家有沒有?肯不肯打?已經聽張了,人家會不會打?是否就打?

(二) 守勢時:人家要什麼牌?人家聽什麼牌?取攻勢是求自己從速上張,儘早和出,以免人家和出,雖攻亦寓守意。取守勢時則力求猜測準確,以縮小克牌的範圍,而給自己出路,雖守亦含攻崐。

猜牌有兩種情況:

(一) 初步的:下家大概有哪一路牌。這張牌打出去,大概有人要碰,要吃,或要和。

(二) 鐵定的:這一張牌打出去,一定有人和出,而且一定是某一家和出。前者是籠統的,可以根據統計、觀測而得到答案;後者則是確定的,決非單憑估計而可得到答案。

知己知彼戰術

猜牌的根據是什麼呢?

猜牌總是根據種種現象做出判斷的。在未列舉及分析這些現象之前,得先說明一點:下列的現象雖然是分別舉出,看來是個別的,然而這種種現象實際上又是互崐相聯貫的。

下面是據以猜牌的現象:

(一) 河裡的牌

就是四家所打的牌。譬如:白板見了兩張,倘若你手裡還有一張白板,決計沒有人要,也沒有人再會打給你。這個例子似乎太幼稚了,然而你正可以從這個例子來加以推論。如八筒已見三張,九筒見一張,而你手裡有七、八筒的六、九筒的搭子,必然極容易吃進或和出(倘若已經聽張的話)。換一個例子來說,河裡絕少五、六萬,則四、七萬便是人家容易吃進或和出的牌。 不要以為這種現象是顯而易見的,不少入局者正是忽略了這種現象而鑄成錯誤的,如以為八筒(以八筒見三為例)是熟張而打八筒,這樣在不覺中把本人的上好機會丟掉了;或是以為一萬已見三、四次(以五、六萬甚少為例),四萬亦屬可打。這是猜牌的初步概念;而成熟的準確猜牌大多建築在初步概念上面。

(二) 別家打牌的次序

這一點我們在“控制下家”一節內已經講過,應該隨時記牢別家所打的牌的先後,同時可以猜想——他為什麼先打那一張,後打這一張呢?其中必有道理。譬如:上家先打二筒,後打四筒。他也許是拆搭子;也許是打二筒時抓進一張五筒,而打四筒時已抓進六筒(因為有四筒一對),或者仍舊留有三、六筒搭子;也許是打二筒時抓進一張六筒,而打四筒時抓進一張七筒。倘若上家先打四筒,後打二筒。他也許是拆搭子;也許是本來有一筒一對,所以先打四筒,並不蝕搭,而打二筒時則希望一筒來碰,或把一筒一對做麻將。任何一張牌都可以研究,任何一張牌都會提供一種信息,因為誰都不會無緣無故打牌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就是常常無緣無故打牌。不對,你有時所以隨便打牌,是因為手裡的牌

閒張甚多,而這也是一種信息,也是一個緣故。 下面再做進一步的解釋。先打二筒,後打四筒是常例:先打四筒,後打二筒是反常。因為二筒較近么、九。凡是反常的打法,常常含有明顯的道理。倘若上家先打四筒,後打二筒,而河裡並未見過一筒,他手裡有一筒一對,便更有把握了。倘若能再有其他的現象來旁證這一點,那上家手裡有一筒一對或一坎,便可準確地加以證實了。據以猜牌的現象彼此都有聯繫,這便是一個例子。當然這還是最簡單的。

知己知彼戰術

(三) 打牌的姿勢

如手裡是一副大牌,現出一種特殊緊張或過分仔細的精神狀態,,象把十三張牌數一數,每打一張牌都可以考慮;在聽張之前一張,故意把牌打得重一些,向桌上拼命一拍;正想吃進某一張牌,突被對家碰去,把拿出一半的牌重新縮回;想碰而不碰……。 這種種動作都無形中告訴你:他手裡有幾張什麼牌,並且一般都是不會錯的。一個麻將技巧不熟練的人,幾乎每一副牌都有這一類的表示;而熟練者有時也難免,你總可從中知道他手裡的幾張牌,再從旁證來加以證明,便可進一步知道他手中有什麼牌要打,要吃,要和了。

(四) 口中的驚歎語“啊呀!”或是類似的感嘆詞

這大多是表現出某一張牌給人家碰去了,或抓去了;牌的變化時常會使人無意中說出許多話來,而從這些話中可以找到某些線索。言語及姿態有時是故意製造出來的,然而只要能記牢他所說的話和動作,與牌和出後他所攤出的牌來加以對照,便可知道他的脾氣——是真情的流露還是裝模作崐樣。打麻將需要應用心理學。倘能看透牌的路數,再加上心理推測,那猜牌的功夫便水到渠成了。

(五) 最後的幾張牌

當一家的牌手中有四張的時候(或者時間已遲,手中剩七張牌時),他在抓進一張之後,換出一張來,你便可猜到他手中所有的牌。不過這種猜測,應該隨時把他以往打牌的次序,和他的上家所打的牌加以驗證,方可得到正確的答案。否則未必是準確的。 在各種各樣的牌都打過之後,所剩餘的牌便可一目瞭然,別人聽張的可能配合便有了限制,在這種時候,你便能尋到一種“有去無來”的答案(當然也應該有旁崐的佐證來確定)。上面舉的五種現象,可以作為猜牌的根據,然而最根本的還是在掌握牌的路數。

知己知彼戰術

(1)很早打中、發、白,當有做平和的企圖。

(2)在打過二、三、四、五、六、七、八之後,打么、九,非拆搭,即去衍張。

(3)拆兩頭搭子,不是有做一色的嫌疑,就是大么對子很多。

(4)先打一,後打二,緊防三、六。

(5)先打九,後打八,緊防四、七。

(6)開大么對,有好搭。

(7)想吃不吃,必有同樣的牌多張。

(8)想碰不碰,不必防其碰大么。

(9)麻將頭,不要三、四、六、七。

(10)嵌二、八是上好搭子。

(11)牌將完,需防半熟牌張。

(12)么、九少見,必有對子。

(13)臨危(指有大牌或將抓完時)而打生張,手中必有大牌。

(14)打牌不顧一色,居心不良。

知己知彼戰術

上面所舉的不過是最容易理解的,如能根據這些例子再加以融匯貫通,便能摸到猜牌的途徑了。

譬如:在打過中心張子之後,突然又從裡面打一張么九(從原來的牌打出來,與抓來就打,分別甚大,打牌時非注意到此點不可),說明“非拆搭,即去衍張”,然而這二者又從何分別呢?倘若你有五、八索搭子,上家打了一張九索,當然可以希望他打一張八索給你,然而他在

第二張抓進時,換出一張五索來,你便可不必再等候他的八索了,因他決不是拆邊七索或嵌八索的搭子。倘若你能從另外的現象中看出,例如河裡不見八索,而七、九索已各見三張,便可認定他有八索一對或一坎;否則他是抓進一張六索,換出一張九索的。

又如:先打一,後打二,固然要提防他有三、六的搭子;然而也許他是簡單地拆一個邊三的搭子,你緊防三、六豈非徒勞了嗎!所以,在應用這種路數時,也得瞻前顧後,才可有比較可靠的答案。

知己知彼戰術

現在,我們要進一步來考慮一個更難以斷定的因素,以作為猜牌的根據。“他是怎樣打牌的?”這實是一個最緊要的因素,更透徹一些來說,他打牌的路數是怎樣的?他的麻將技巧水準如何?他有無特殊的牌氣?孫子兵法所謂:“知己知彼,方能克敵”。叉麻將亦應應用這個原則。根據我們的經驗,可把麻將技巧分為上中下三級。而這三級是根據下列現象來區分的:

(一)抓進六筒不會換出九筒的 譬如有七、八、九筒一順,抓進一張六筒仍打六筒——這類人的麻將技巧僅能管理現成的牌,而換一張打的念頭還不能產生。當然,聽三交而不聽,生熟張不甚明瞭之類的毛病也包括在內。這是下級。

(二)抓進六筒會打九筒的 同前例,能換打九筒,說明已看清九筒是大么,比較地不易給人家便宜。他已經瞭解生熟張之別,在全副牌的過程中,可不至於蝕搭。這是中級。

(三)抓進九筒而換打六筒的 同前例,能這樣打,說明水準更高了,因為他抓進一張九筒,而知九筒是生張,六筒的危險倒少,已能解除么、九熟於中心張子的死限制,這顯然是更進一級的技巧了。他不但能看透生張的分別、而且還會因時制宜,隨機應變,已到出神入

化的地步了。這是上級。

也有人用另外一種現象來區分的,即:

下級——不知聽一、四、七而聽四、七,比如有二、三、三、四五,抓進一張六,不知打三而打六。

中級——聽一、四、七。

上級——情願不聽一、四、七,而聽嵌七。其理由與前述之例相同。下家者顧自己還顧不周全,中級者已能顧全自己而尚未臻化境,上級者則張張見血,知己知彼,能攻能守,靈活應用。在猜牌的因素中,這個估計是最根本的;因為你倘若對每個入局者的水準沒有正確的估計,便會時常懷疑自己的猜測是錯誤的,以為他所打的牌出乎意料之外。其實是你自己想得不夠周到。

譬如:一家有八、九萬兩張,抓進一張六萬時,在中、下級技巧必打九萬,而上級技巧就未必如此,明乎此理,猜牌之術便屬上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