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溼氣是寒溼還是熱溼?

手機用戶55673886173

我是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舌象研究專業委員會的一員。

從我們專委會的研究內容來看,辨別溼熱和寒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望舌——看舌頭。



1.看舌頭要先看舌質

先不要看舌苔(表面的那層),而是看舌體。比如下面這張圖。

不看上面一層白色的舌苔,整個舌體是偏紅色的。

這個,就是熱性的體質。

而且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人白色的舌苔,中間還夾雜著紅色的一點一點,這個,我們叫芒刺,是熱性體質的標誌性舌頭表現之一。

舌體,一般代表著身體的底子,是你的根本。

根本是熱的,如果有溼氣,都是以單純痰溼或者溼熱為主,一般不會有寒溼。

怎麼判斷熱體質的基礎上,到底是痰溼還是溼熱?

看舌苔的顏色


比如說上圖這個舌苔,就是明顯的黃色舌苔。

那麼這個就是溼熱。

那麼舌體除了深紅色,還有什麼顏色的,看接下來兩張圖。

這兩張舌頭,舌質偏淡,甚至偏暗。這個舌頭,一般是偏虛或者偏寒的。

也就是說身體底子是偏虛或者偏寒。

偏虛偏寒的體質,如果有溼氣,不同於熱體質的兩種分類,而會有以下三種情況。

1.單純的痰溼

2.寒溼

3.溼熱

也就是說,熱體質不會有寒溼,但是寒體質,會有溼熱。

具體怎麼區分?也是看舌苔的顏色。

黃色為溼熱,白色或者水滑的,為寒溼或者痰溼。

上圖為氣虛痰溼舌。

注意,此圖舌尖部有瘀斑,提示可能存在心臟或者子宮病變。

除了舌頭,有一些症狀也可以用於區分溼熱和寒溼,畢竟

舌頭有時候是會騙人的。

所以我們中醫說要四診合參,獲得的信息越多越好。

平時的症狀表現

①口感:溼熱多表現為口乾口苦;寒溼或者痰溼多為口甜口黏不清爽;

②冷熱:溼熱的人多燥熱,寒溼的人多怕冷。但是不論溼熱寒溼,都可能會手腳冷,因為氣血運行不通暢。

③小便:在正常飲水的情況下,溼熱的人,小便仍然可能偏黃,量少;寒溼的人,無色/色白,量多,喝了就尿。

④睡覺:溼熱的人可能燥熱難入眠;寒溼的人可能睏倦嗜睡。

需要注意的是:痰溼和寒溼也有一定區別。痰溼體質沒有明顯的寒象,也就是沒有明顯的怕冷,或者喝冷東西容易拉肚子;反而,痰溼重的人,吃油膩的東西容易拉肚子。

有了以上的內容,我相信大家也可以略微分辨自己到底是溼熱還是寒溼的體質。

有時候,面對複雜的情況,不一定要非常準確,但是大方向不能錯。

大方向,就是我前面說的,根本。

根本是寒還是熱,這個不錯搞混。一定要分清楚。

感謝您關注我,與我一起探討中醫的奧妙。


邱醫生說

“虛”與“寒”是兄弟,但不是孿生的。因為按八綱辨證來說,還有“實寒”與“虛寒”之別。

但“虛”與“寒”確實又是兄弟,常相伴出現。因為“虛”按陰陽來分又分為“陽虛”與“陰虛”,陽虛則生內寒,陰虛則生內熱,虛熱我們本篇不談。

不管是實寒還是虛寒你都可以說自己“寒”,但作為醫生,我得分清你是虛寒還是實寒。因為實寒易治,虛寒難療。

那麼虛寒與實寒有什麼區別呢?先來看看。

所謂虛寒,是指體內陽氣不足,寒從內生,即“陽虛則外寒”之意。也就是說由於機體陽氣不足,溫煦生化能力減弱,機體不得溫暖,而出現寒證的症狀,屬陽虛證的範圍。虛寒本質上是你陽氣不足了,是虛,請記住這一點。

虛就是體內該有的東西沒有達到標準,就像杯子裡的水不滿

  而實寒是指外感陰寒之邪,使體內陰寒過盛,損傷陽氣,出現寒的表現。陰寒偏盛,陰盛則寒,即“陰盛則內寒”之意。也就是說實寒是寒邪有餘,而陽氣尚充足,是實證。

實就是體內有本不該有的多餘的東西,你當然揹包袱!

怎麼來鑑別虛寒和實寒?

虛寒的本質是虛,也就是各臟腑溫煦功能的衰退,常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胃口不開,腹脹腹痛,大便溏洩,遺精陽痿等症狀,若有疼痛則多為為隱隱作痛,喜揉喜按,脈象則較弱。

我們平時說的“寒底”人,多是虛寒的人。一般來說,虛寒體質的人由於陽氣不足,基礎代謝率低,體內產熱量少,四肢容易冰冷,面色較蒼白,很少口渴,即便喝水也是喜歡喝熱水,不喜歡接觸涼的東西,包括進空調房間、吹風扇、吃冷飲等,平素大便偏稀,或者飲食不慎則腹瀉,最關鍵的是容易疲勞乏力,精神不振。

扶陽要藥——附片

前面說過,虛寒難療。如果薑桂附真可以把陽氣補起來,那麼很多人的虛寒早就應該好了。可實際是有些人服用附子一年乃至十年,仍然是透心涼,熱不起來,這是怎麼回事?

譬如圖中第一條留言,患者自己說自己“陽虛十年”,吃附子得皮膚病,平時收到的此類詢問不在少數,關鍵是他們真的適合附子嗎?

這裡我們只談附子的藥性,因為附子是驅逐風寒溼邪,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的第一藥物,薑桂吳茱萸等一樣的道理。對於寒實證,可以放膽用之,這個在臨床上的驗案多不勝舉,我們不必要探討了。

關鍵在虛寒證中,薑桂附怎麼使用?

舉個通俗的比喻,人體內的陰就譬如是燈內的油,陽就是燈芯上的火焰,陽虛之人就是火焰小了,明亮溫熱之氣不足了。

附子就等於把燈芯撥大,使火焰燃燒的更大一些,並以此去驅散陰寒,這是以消耗燈內的油為代價的。沒有油的人,你用再多的附子,他也僅是熱上一陣就又寒了,因為他的陽氣沒有根源,這時你若反覆大量使用,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消耗了更多的精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壯火食氣”。

清代醫家鄒澍也說“惟恐在下膏澤已竭,火無所鍾,反能引在上之火,升騰飛越耳。故夫膏饒則火聚,火聚則蒸騰變化,莫不由是而始。”他的認識其實很清楚,就是說在真陰可耐受的情況下,附子可以散去陰寒之氣,而陽氣自然迴歸與真陰協調無礙。但若真陰已經耗傷,你用附子雖然能祛除陰寒,但因為真陰不足,陽氣往往也隨之而散,附子就起不到作用而越用越虛了。乾薑桂枝也是同樣的道理。

譬如仲景的四逆湯(炙甘草、乾薑、附子),用來回陽救逆,是陰盛格陽的典型病症,但歷來中醫認為此方的君藥是炙甘草,而不是附子乾薑,原因很簡單,炙甘草有緩急守中的補益作用,相當於真陰,乾薑附子是燥熱之性,他們必須在炙甘草的統領下,才可以使溫熱之性長久而緩和的發揮,要不然很可能陰破開了而陽回不來,人也就灰飛煙滅,魂歸不滅天去了!

仲景不用炙甘草的溫陽法裡有白通湯與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這兩個證都是急需要回陽,所以不適宜炙甘草的甘緩,只能用大辛大熱的姜附急救回陽,但這也是背水一戰之法,仲景強調“服湯脈爆出者死,微續者生”,也就是說陽虛而寒氣太重的人,用此方後寒氣緩緩散去,陽氣緩緩歸來,則還有希望;若姜附之類不能在反佐藥物的引領下迅速祛除寒邪,反而把僅有的陽氣引到了外面,脈象忽然變得很浮大,病人就很危險了。

這一條對臨床的啟示是若虛寒人脈浮大無根,最好不要大劑量用姜附,小劑量開始最為穩妥。若脈沉而緊,還算有力,姜附還可以適當大量用。如果脈象很微弱了,但病人也沒有什麼亡陽欲脫的跡象,這個時候我們有時間來從容應對,那就可以小劑量的溫補藥緩緩培補陽氣,有益而無害。

這個我們可以參考仲景的虛勞病論治大法,虛勞篇裡的方子都是緩和的溫補藥為主,而不以大熱之品為主。如黃芪建中湯、薯蕷丸、腎氣丸三方,都是溫補的標準法則,其中腎氣丸用少量的附子桂枝雜於大量溫養陰液的藥物中來“少火生氣”的,這是對虛弱人用陽來生氣的不易良法。

但若病人的脾胃功能非常弱,吃桂附地黃丸之類的他也消化不動,起不到回陽的作用,而現實中就是有很多人處於這樣的階段,不管你是用多大量的附子,他總是熱不起來,這種情況下還有沒有辦法來溫補陽氣?

當然是有的,譬如仲景的薯蕷丸。而且古人還有比薯蕷丸更簡單的方法。

中醫史上,有一本《陰證略例》,是金元時代的王好古寫的,這本書常常被人忽略,其實他上承仲景,下開後世溫補派甚至火神派的先河,在對陰證的研究上有獨到之處。

他有調中丸:白朮、白茯苓、幹生薑、人參、甘草(炙),這個方就是四君子湯加幹生薑,王好古認為幹生薑比干姜燥烈之性為輕,他在《陰證略例·海藏治驗錄》第一案為“外陽內陰”案,這是一例典型的內虛寒而外假熱的案例,病人是因夏天大熱之時喝冷飲,隨即發熱六七天,且流鼻血,但脈沉澀無力,顯然是陽虛而熱浮於外,前面的醫生用柴胡湯、白虎湯等瀉熱之法效,用附子乾薑之類又怕微弱之脈不能承受,所以王好古就用了四君子湯加些幹生薑,這樣平淡的方,幾天這把這個病治好了。(原文是:牌印將軍完顏公之子小將軍,病傷寒六七日,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出。醫以白虎湯、柴胡等藥治之不愈。及餘診之,兩手脈沉澀,胸膈間及四肢按執之殊無大熱,此內寒也。問其故,因暑熱臥殿角之側,先傷寒,次大渴,飲冰酪水一大碗。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病,俱為陰也。故先斑衄,後顯內陰。寒熱間作,脾亦有之,非往來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可惜,在當今用附子乾薑成風的時代,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還真不多,很多人總覺得寒底病人治不好就是附子乾薑沒吃夠,一直加量,醫生墨守成規,病人至死不渝,誠可悲哉!這樣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了。

盲目運用大劑量乾薑附子的同道不妨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對於那些久治不愈的虛寒,是不是該考慮一下是思路和方法出了問題?中醫貴在結合臨床實際而探討理論,反思明白了,或許在臨床上就又多了一個法門。

當然,我也知道,很多習慣把大劑量運用薑桂附當做補陽的不易法門的人對此是不屑一顧的,他們腦子沒進水,而是進火了。腦子裡有火,看世界全都得用火,這是顯而易見的。

在結尾,錄用三七先生的“用火之道”警語,供有緣人思考。

焚膏繼晷,油盡燈枯。此非用火之道也。

添膏續焰,微明不息。此乃用火之道也。


健康營養師吳佳麗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正是說溼氣極難祛除。現在很多人都明白:危害健康的頭號殺手是溼氣!"溼氣重"說起來很簡單,就是體內水分比較多,比如比較胖、浮腫的人,就有可能是溼重。中醫認為,溼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溼與寒在一起,稱為溼寒;與熱在一起,被稱為溼熱;與風在一起,被稱為風溼;與暑在一起,被稱為暑溼。身體溼氣重會影響食慾,容易乏力、腹瀉……溼氣是人體疾病的萬惡之源。溼從何來(一)外溼 氣候潮溼、涉水冒雨、久居溼地等。(二)內溼1.脾虛生溼 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溼。溼為陰邪,易傷陽氣,阻滯氣機,尤其容易損傷脾陽,使脾失健運。 脾有運化水液的功能。脾虛不能運化水液,聚而成溼,停而成痰,留而成飲,積而成水。故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之說。2.人為造溼(1)缺乏鍛鍊:溼氣沒有出路,困於體內。(2)飲食習慣:過食生冷、油膩、味道重的食物;喜食海鮮、肥肉;飲酒過度,尤其喜喝冰鎮啤酒;不吃早餐,致脾失健運,溼濁內停。(3)長期在空調房裡,溼邪加風邪、寒邪,堵塞中焦,致清陽不升,重濁不降。(4)過量服用抗生素、涼茶、寒涼之藥:導致陽虛,寒溼更易堆積。(5)思慮過度傷脾,怨氣過重傷脾,勞倦過度亦傷脾。 外溼和內溼相互影響。外溼發病,必傷及脾,則溼濁內生;內溼由於脾陽虛損,水溼不化,更易感受外溼。所以, 別不當回事,許多疾病的先兆就是因為體內溼氣過重,加上生活中的風寒,在一起形成淤阻,久而久之就成為今天的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


艾灸達人大大

怎麼區分溼氣是寒溼還是熱溼?

作為一個剛從溼氣中擺脫出來的幸運兒,我說一下怎麼區分溼氣是溼寒還是溼熱,仔細分下來可以分為8點。

溼寒和溼熱的區別

1. 面部特徵

溼熱:面部易出油,易生粉刺、痤瘡、青春痘。

寒溼:面部易出油,面色晦暗、蒼白,眼瞼易浮腫。

2.體型

溼熱:體型有胖有瘦。

寒溼:體型以胖人居多。

3.舌頭

溼熱:舌質偏紅,舌苔多偏黃或黃膩,舌體偏瘦,齒痕不明顯。

寒溼:舌質偏淡,舌苔厚,多偏白、滑膩,舌體胖大有齒痕。

4.小便

溼熱:尿色偏黃。

寒溼:小便清長,尿色偏白或無色。

5.飲食

溼熱:喜食冷飲,經常吃一些偏涼的食物。

寒溼:喜熱飲,進食生冷食物後常有不適。

6.大便

溼熱:大便粘滯不爽,或乾結。

寒溼:經常溏瀉,大便不成形。

7.性格

溼熱:性情急躁易怒,一點就炸。

寒溼:性情多溫和沉悶,不易發火。

8.出汗

溼熱:經常容易出汗,體味大。

寒溼:即使是夏天也不容易出汗,也沒有體味。

以上8點符合3條及以上就可以判斷,也不排除有些人是溼寒和溼熱夾雜的體質。

如何調理溼寒?

1.喝紅糖生薑水:將水煮開加入紅糖和生薑絲,起到暖胃驅寒的功效。

2.喝沁貢堂 沁元茶:十幾味中藥材配伍,飯後半小時喝一杯,祛溼健脾胃。

3.生薑或艾葉泡腳:睡前用生薑或艾葉泡腳,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提高睡眠質量。

4.運動鍛鍊:坐著不動時血液的流動變緩,手腳冰涼愈加明顯,動則生陽,運動可以提升陽氣趕走寒溼氣。

如何調理溼熱?

1.作息規律:早睡早起,熬夜會加重體內虛火,導致溼熱更盛。

2.飲食清淡:辛辣油膩等味重的食物會加重體內溼熱,飲食清淡,多吃清熱利溼的食物,比如:薏米、冬瓜、綠豆、苦瓜、黃瓜等。

3.忌菸酒:菸酒會增加血液粘稠度,使溼氣更難排出。

4.多運動:出汗是排除溼氣最有效的辦法,溼氣會隨著汗液而排出。

想知道更多關於溼氣的知識,歡迎【關注】我,每天都會有收穫!


一襲寒風浸染雙眸

溼所來寒熱的區分:

寒溼是脈沉遲弱久而滑或澀,舌淡多胖、苔白膩,面白無華,四肢難有溫時,小便清長,大便不化而粘,身體唯腦與胸溫熱正常,餘處皆現寒象。熱溼是脈數洪強有力滑也可有,舌紅或絳、苔黃厚,面油亦可能紅潤,小便赤或短赤,大便化而粘。此拋磚引玉。


周文忠13984811784

只要記住一點:熱走表,寒走內。表為:皮膚,內為肌骨。熱色紅赤,寒色青灰。以舌苔為例:溼熱多見舌赤紅而舌苔黃而厚重,表見面部鼻紅腫(俗稱酒糟鼻,多為肺溼熱,清肺祛溼可愈);但見舌苔灰白,舌色暗青,多為寒溼。


Xjm423

三者病因皆為溼,不同者只是一個理轉換顯現不同。溼氣者水溼之統稱,不外水液代謝失常而致,隨機而變,遇寒稱寒溼,遇熱成溼熱,互相轉化惡性循環,溼可生熱,熱可生溼,寒可生溼,溼可生寒,一因三症隨機而易。區分甚難,今天寒溼明天可轉為溼熱。


一塵158359203

寒溼證:身重無力並伴有怕冷怕風,胸滿喜歡被按揉,口中淡無味或有甜味,大便溏洩,吃點寒涼的 就容易腹瀉,舌苔白膩有齒痕。

溼熱證:身重而有熱,胸悶且有隱痛感,不喜歡揉按,口中有苦味而粘膩,尿色深黃偏紅,舌苔黃膩,大便粘滯不爽,反覆長痘痘,痤瘡,口舌生瘡,頭髮愛出油,皮膚油亮,性情急躁易怒。


百世樂活

每到秋陰雨天冬天曖氣不好,後背,左腰眼怕冷,這幾年左小腿外側:也怕涼,而足心燥熱,晚上睡覺愛伸出被外,當地醫生吃了不少中藥湯,效果不很大,醫生說有溼,身體寒熱夾雜,如裡調理。


不是才子1

古人認知有限,認為天圓地方,大雷下雨認為是雷公電母,傳染病認為是邪氣入侵等等,可以認為是傳統文化,現代人還相信這之套腦袋進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