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红河|开远:变“电”为“汽” 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国电小龙潭发电厂,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小龙潭镇,于1983年1月20日主厂房破土动工,1985年12月18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92年10月全部建成。无论是单机规模,还是总装机容量,在当时是云南省最大的火力发电机组,对云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云南多个第一。然而,随着水电、风电机组的兴起,同时也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国电小龙潭发电厂2008年先后关停了6台10万千瓦机组,火电机组的利用时间也从6000小时下滑到了2000小时,3600名职员面临下岗危机。曾辉煌一时的发电厂顿时一度陷入困局。然而,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在开远市委市政府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应运而生的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让小龙潭发电厂获得了新生。


【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区指挥部副指挥长 朱成云 】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按照国家转型升级的要求来规范制作,我们现在整个园区2015年10月开始建设,到现在为止,已完成34个厂房的建设。

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规划面积2925亩,预计总投资10.7亿元。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豆制品工程626亩标准厂房33幢5亿元的建设。园区以小龙潭片区食品工业及相关轻工产业为主导,充分利用小龙潭电厂热电汽和闲置工业用地优势,按照提高社会稳定、加强环境保护、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和统一供汽、供电、供水、集中处理污水排放的原则,规划配套生物制药、保健食品、香精香料提取、生物制品提取加工等高附加值用电用汽企业,从而带动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一举盘活小龙潭发电厂的过剩产能。一子落而满盘活!至此,国电小龙潭发电厂由单一并网销电转型为供热、提供直供电为主的发电企业,宛若涅槃重生。然而!开远市对于建设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的目的还远不止于此。

在火电辉煌的年代,小龙塘集镇周边集中了数十家依靠锅炉生产豆制品的小作坊,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具有极大隐患。开远市通过政府引导、政策优惠等措施成功将56家豆制品小作坊引入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升级为园区企业,集约式的经营管理不仅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还让这些小企业主获得了更大收益,通过统一供水、供电、供汽等措施降低了园区内豆制品生产成本、提高豆制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动食品产业走上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生态效益方面,传统小作坊式加工制作1吨豆腐皮成品需要消耗2.9吨标准煤,而在园区仅需消耗2.2吨标准煤,能耗降低了24.1%。同时,园区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污染物质近2万吨,减少排放废气106470万立方,减少含酸、含碱的污水排放90万吨。

【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指挥部副指挥长 朱成云 】我们原来这56家小作坊生产工艺不规范,污水排放达不到要求,锅炉的安全压力非常大,所以说这个园区的建设就在外面所有的小作坊全部规范到里面来,提升它的品质,提升它的产量,整个园区的食品,豆制品的生产就有了明显的保障。

【红河庚元工贸有限公司车间主管 钟建琨】以前要用小作坊(生产),卫生条件相当差,还有灰尘。进入园区后,没有了灰尘,产品质量提高了。

可以说,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区的建成,对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低碳循环利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不仅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更有利于矿区秩序整顿,同时还稳定了大中型企业工作岗位,有利于增加发电厂发电利用小时数,带动小龙潭煤矿原煤产量每年300万吨,解决周边近5000人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十几年前,从外地嫁到这里的姜艳就见证了小龙潭镇从兴到衰,再从衰到兴的变化,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建成后,她成为了园区里一家豆制品企业的员工,生活相比过去了有了质的变化。

【开远市小龙潭镇新龙社区居民 姜艳】我们以前家里没有车,什么都没有,我在这里干了两年,买一辆车,以后还想买房。

“一煤独大”发展思路已退出开远的发展舞台,“绿色环保、跨越发展、资源盘活”等一系列城市转型关键词,成为了当代开远的谋新之路。而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的建设,就是新时期、新开远的转型力作!已经成为开远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样榜,更坚定了开远全市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的信心,凝聚起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

【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指挥部副指挥长 朱成云】我们一期的建设已经完成,二期的规划是做30个标准化厂房,我们正在大力地招商引资,我们下一步,整个园区到2020年,要做到50亿的工业产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