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以上虧損,十字路口的品牌運營商能否踢好「淘汰賽」?

50%以上虧損,十字路口的品牌運營商能否踢好“淘汰賽”?

品牌運營,你賺錢了嗎?

文|雲酒團隊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激戰正酣。與世界盃相對應,酒類流通行業也在進行一場“淘汰賽”。

1994年,福建邵武副食糖酒公司成為五糧液首家品牌運營商,隨後品牌買斷經營成為廠商開拓市場的重要模式。2015年以後,廠家提高買斷經營門檻,清理條碼,聚焦大單品,品牌買斷進入洗牌期。

多地品牌運營商表示,市場和廠家政策改變後,目前整體虧損率超過50%,從過去相對容易的“小組賽”進入“淘汰賽”,一不小心就會出局。品牌運營是否遭遇窮途末路?如何轉型才能不被“淘汰”?

品牌運營商走到十字路口

在品牌運營商集中的成都,多位酒商表示日子並不好過,陸續有同行退出。目前品牌買斷商的虧損率應該在50%以上,

一位任職過多家品牌運營商的職業經理人估算,多家買斷商只是為了保留品牌資質勉力支撐,這一看法得到多方印證,品牌買斷走到十字路口。

一是市場環境變化,競爭更加激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593家,完成釀酒總產量1198.06萬千升,同比增長6.86%;銷售收入5654.42億元,同比增長14.42%;實現利潤總額1028.48億元,同比增長35.79%。雖然量額齊齊升,但白酒行業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名酒的增速遠遠跑贏地產酒,不少區域品牌生存更加艱難。再者上市酒企紛紛聚焦中高端,中低端產品產銷量下降。這對主要運作中低端產品的買斷商影響不小。

二是由於市場“蛋糕縮小”,缺乏銷售網絡,主要依靠流通批發的買斷商商業價值下降。隨著酒企條碼清理,聚焦大單品,渠道下沉,廠家自營品牌和買斷商正面“衝突”,品牌運營商招商分銷困難。

三是消費者向品牌集中。資料顯示,2017年白酒行業茅臺、五糧液、洋河前三強銷售收入佔總份額的19.58%,前五強企業佔總份額的23.58%,前十強企業佔總份額的27.58%,消費者向名酒和品牌酒集中趨勢明顯。買斷產品作為主品牌補充,缺乏品牌和推廣優勢,在競爭中處於下風。

成都多家品牌運營商表示,名酒品牌買斷門檻較高,前期大都要投入上千萬資金,並完成廠家年度任務,否則可能被“清理”。因此即使虧損,只要堅持就保留了“翻盤”可能。這也是諸多買斷商“小組賽”虧損,依然沒有“退賽”的原因。

兩場“逆風”球

買斷商也可踢好“淘汰賽”

正如世界盃有法國槍挑阿根廷,俄羅斯力克西班牙這樣的“逆風球”,品牌買斷商中也不乏“逆襲”成功的案例。

以2017年6月上市至今銷售近億的洋河小曲為例,洋河小曲是四川一家品牌運營商和洋河股份合作的一款運營產品,並在河南、湖南、河北打造出樣板市場。

洋河小曲上市後,首先直供多家全國性商超、KA賣場,樹立了價格標杆;在招商環節,公司並非“見錢就賣”而是要“選商”。2017年秋交會,因為網絡不“匹配”,公司曾將多筆經銷商貨款退回。目前,洋河小曲每家經銷商都擁有數百個以上終端網點。

建網點只是第一步,招商成功後,洋河小曲業務團隊必須“帶方案下市場”,同時一改將市場費用“隨貨同行”全部支付經銷商做法,要求經銷商先申報市場推廣方案,執行完畢後憑藉照片、發票等進行核銷,才支付費用。

在實際運作中,經銷商簽約後往往主動要求公司提供營銷方案。在三線城市,經經銷商建議,洋河小曲開展了“貼車貼送酒”活動,只要私家車主張貼洋河小曲車貼廣告1個月,就可以得到一大一小兩瓶酒和二箱飲料的獎勵,數天時間,有500多臺私家車張貼了車貼,類似的市場推廣,極大促進了品牌宣傳和銷售。

如果說洋河小曲是依靠洋河品牌和運營商強大的招商、運營能力成功“逆襲”,那麼張掖融華酒業公司董事長王巖剛,則走出了一條區域酒商“精耕細作”的路子。

身為甘肅張掖市經營五糧液、劍南春的大商,王巖剛單獨開發一款買斷產品壓力很大。於是,他聯合甘肅8名區域經銷商注資500萬成立甘肅劍牌酒類銷售有限公司,在劍南春開發了一款運營品牌,8位經銷商“各司其職”在當地銷售。在張掖精耕細作多年,王巖剛開設多家名酒專賣店,擁有健全的銷售團隊和覆蓋區縣的銷售網絡,他在導入運營品牌後,通過進店、陳列、促銷、精細化管理等,很快打開市場。儘管該產品2016年才上市,但公司銷售業績年年上升,品牌運營成為公司利潤增長點。

品牌運營馬太效應

資本加資源時代來臨

在雲酒·中國酒業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上海觀峰諮詢公司董事長楊永華看來,品牌運營作為廠商分工的一種商業模式不會消亡,但馬太效應會更加凸顯。

楊永華表示,從國際國內商業實踐看,廠家主導品牌和生產,商家主導銷售是大勢所趨,因此買斷商不會消亡。但隨著商業環境的改變,沒有戰略規劃、缺乏資本、脫離主流品牌的運營商將逐漸被邊緣化。

2018年以來,萬達、綠地集團等巨頭先後“涉酒”,京東也加持酒業。儘管合作模式不同,也說明業外資本依然看好和酒企的深度合作。

楊永華表示,虧損超過50%的買斷商,大都缺乏網絡和市場運營能力,只能通過招商在渠道內“甩貨”。大資本進入後,依託資本和商業資源優勢,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很可能通過跨界和異業聯盟,打通酒企到消費者的通道。

另一方面,品牌運營也可能從“大而全”向“小而美”轉化。一部分針對細分消費群體的買斷產品可能以“社群”、“眾籌”、“團購”等方式出現,“酒傳”等新品牌,正在進行實踐。

儘管整體虧損面超過50%,但品牌運營並非“窮途末路”。向主流品牌靠攏,進行網絡建設提升運營水平,精耕細作市場,可能是其“比分逆轉”的關鍵。

關於品牌運營商的近年表現,你怎麼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