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感情 感恩 感想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秉执这样的理念及价值,人类向更高一级文明的追求不会停止,远眺未来、揭示未知和实现理想的眼眸始终保持着深沉的情怀与太阳般明亮,对自身智慧的开发探索也就永无止境。知于此,教育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始终选择、如一路径。

夏秋时分,十字坡清风拂拂,如时代的深情审视;者楼河清波潺潺,有历史的多彩问答。当前,从政治学的视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第一个100年目标和改革开放40周年等历史的延承交汇期间;从历史学来解读,中华民族正是众志成城、如火如荼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世纪大工程吹响冲锋号的时候;从地理学来丈量,我们正值易地搬迁扶贫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姿态攻城拔寨的段位。揽目倾听,新时代奋进的宣言高亢而动人,动人的故事都在沐浴新时代“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霞光,正如在黔之西南以南,盘江儿女、布依后裔的册亨民族中学追随时代的脉动,正以音乐学的美妙给自己的“大工程”发出集结号——搬迁到新校区。让作为有心人的民中学子的情怀延伸到美术学的生动版面——遇见民中更好的未来、邂逅未来更好的民中。从语言文学上来表述,这是民中的一大好事、喜事、盛事,诚可喜可贺!

一朝民中人,一生民中情。作为得到民中厚爱恩泽的孩子、获到贤德良师关怀教诲的学生,对民中是充满感情、永葆感恩的,抚今追忆,总是让人突然有很多感想,带着对母校的“乡愁”之情和赤子的“热忱”之心,想说的话似很多,又发现于万语千言中,思绪万缕千丝,难以着墨下笔,原因一是肚里贫困的墨实在没有多少想象力,二是指尖敲击键盘的力度也实在是没有多少功力。惶惶然,只能在民中历史钩沉的片断和远方蔚蓝的天空中抽取几个关键词,且作孩子潦草涂鸦,权当赤子躬身致谢。

母性与母爱

母性,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教育因具有母性而崇高。

母爱,是人类最干净的情感,教育因释放母爱而伟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感情如此丰富、意味如此深长,穿透年轮的雾霭苍茫,映照天下母亲的地厚天高恩情,直抵广大儿女内心的柔软地带。

春晖台,民中之一大“景点”,是寄放民中学子对于母校深厚感情的地方。春晖台不大,就一方40来平米的平台,却芥子纳须弥,承载着民中的诸多美丽故事与梦想。台中间种有一棵沧桑古树,在枯荣的时间,见证了历届学子的来往沉浮。树下有石桌石凳,斑驳的纹痕清明透亮,磨砺和映照出校园的风景与荣光。台上竖立六块碑铭,记录四十年校庆活动盛况,其中镌刻时任县委县政府领导所题写的“饮水思源,兴县荣校”和撰写的《四十年校庆》等碑文。台四周三角梅环绕、簇拥,郁郁葱葱,花开向阳,绽放出一片盎然生机。

时光回溯到峥嵘岁月,回眸同学少年,春晖台的风景线是:在清晨,则有学子迎着朝霞安心耕读;在傍晚,可见学子伴着夕阳静心破题。周未时分,也有三三两两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时有老师散步而过,看到莘莘学子荡漾书海、汲取知识,或会坐下与学生一起交谈,或会眉头轻扬、露出会心一笑沉默而自得走开,其景暧人,其情可人。

杏琴楼,位于春晖台的斜对面,与春晖台齐眉相映、相得益彰。“杏琴”是一位母亲的名字,“杏琴楼”由一位企业家捐资所建,并以其母亲的名字命名,以报母亲哺乳养育恩情,由此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典故,前德禅宗六祖慧能建有“报恩塔”,而今现世民中建有“杏琴楼”,纵世事更替、沧海桑田,感恩报恩,人及动物天性也!往深处想,“杏琴楼”所体现的,当不仅是一幢教学楼、一次捐建,也不尽然是一个孝子的一份爱心,间接的更是民中一种无声的教育,颇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恰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感,此应教育真谛,大爱之境。

这世间,凡有母亲、母性、母爱的地方就有奇迹。“春晖台”与“杏琴楼”,树欲静而风不止,构成了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种清晰的逻辑,这风景、这逻辑饱含至爱,这种爱如氧气似食粮,充满整个民中、喂养着民中,这种爱如阳光似雨露,泽被者山册水、光照两盘流翠。

向上与向善

向上——教育事业是追逐太阳的光辉事业。

向善——教育事业是抵达终极价值的事业。

翻开册亨民中的奋斗史、光辉史,就是一部向上史、向善史。拈酹其年轮脉络,1956年始建并起名册亨县初级中学,1966年更名为贵州省册亨中学,1981再更名为贵州省册亨民族中学并延用至今。其校址也是多次颠簸易迁,1956年在老城册阳,1957年搬到秧坝区,1958年迁至者楼河畔,1961年回迁册阳,1969年再迁者楼,1970年至今固定在十字坡下,而如今又要搬至“新居”。不由让人想到“流水的岁月,铁打的民中”,虽然时代风起云涌、世事云任卷舒,民中都能在历史的崇山峻岭中劈山断水、铺石开道,克服种种困难,闯过一道道关隘,破解一道道难题,始终初心不改坚持为民为生之价值、矢志不渝坚守办法教学之情怀,从而也见到了这一方百姓向上向善之念、求学好学之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弹指芳华间,越过甲子之岁的民中,经过几十年的耕耘细作,历经数十载的春风化雨,已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是名师芸芸、名生辈出。这一粒撒下的种子,一路在时代大潮中发芽生根、长成参天大树。欣喜之余,我想从自己认识的两位老师来深入了解民中,她向上的激情与光芒,她向善的品格与精神。

一位是黄斌华,曾任民中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时会想这么一个问题,所谓时势造就的英雄,就是他刚好遇见一个好时代,而我们则在一个好时代遇见好的他。说起黄斌华,应该册亨的许多人都知道,当年“高考本科录取不突破个位数,我,引咎辞职!”的军令状,至今依旧振耳发聩,让人心潮澎湃。纵观他主持民中工作的一段时期,在他的精神操守感染和身体力行践行下,全校创造创新创业的热情在民中充分体现,奋斗奋进蔚然成风,从基础设施到精神文化,从学风、教风到上线率,从师德与校风、校训,等等,民中的各项建设是风生水起、有亮点有突破,取得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民中掀开了崭新一页,达到另一个时代高度。之于此,其人其德也得到民中老师的敬重、学生的爱戴,所作所为也获得社会的赞赏和百姓的认可。我们甚至可以这样下定论,或许从历史、从未来的民中史上来思考,他也只是民中沧海一粟,但其印迹永远不会也不能被抹除。

一位是宋龙,平平凡凡、默默无闻的学校普通职工。说到宋龙,应该许多的册亨人也知道,他应该是册亨民中平凡再平凡不过的一位职工,甚至也许有人就是因为他的平凡而记住他,如果要说他的不平凡,也就是每天起得比所有学生还早,每晚睡得比学生还晚,晨钟是他敲的,晚灯是他关的,几十年如一日如此,却正应了毛主席说的“世界上最怕‘认真’,而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和“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能做好事”。宋龙老师的这认真劲、执着劲,是值得人们敬佩、尊重的。这应该也是民中教师“甘于奉献,恪尽职守”的一种师德,身教胜于言传,希望这颗种子在人们心中永葆青春,形成一种底气。

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杰出人物的贡献值得赞赏,平凡人物的坚持也必须肯定,在当前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以秒计算,教育事业被商品经济冲击,应试教育弊病出现并有泛滥之势,教改进程矛盾叠加、困难重重,如何突破、冲击重围,需要有大魄力、大智慧、大意志的“持牛角者”,同样需要有下苦功、下足劲、下马力的“信徒行僧”,引领者与耕耘者、搏击者与坚守者、鼓呼者与践行者,名师大家和平凡老师,付出同样难能可贵。

我想可以作这样的比喻,近十余年来,如果说黄斌华为代表的老师是民中的开拓者,而以宋龙为代表的老师则是民中的守护人,如果说黄斌华等贤达吹响了民中发展的号角,那么宋龙等奉献则几十年如一日敲着民中的“闹钟”,他们同样诠释了民中的向上与向善,正是有像他们这样的众多老师,拥有这样向上与向善的基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育,以真理的精神追求教育,以教育的初心完成教育,才能引导民中走向更远的诗意远方。

创新与传承

创新,是教育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意义所在。

传承,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胸怀天下,自强不息!——这是民中的校训,厚植在民中的大地,萦绕在民中的上空,激荡在民中人的胸膛,沉淀在民中人的头颅。

何谓“胸怀天下”?从先贤的哲思与知行中,我们可以窥得一二。胸怀天下者,当拥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尊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情怀,雕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信仰,树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崇高理念,恪守“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操守,发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雄气概,振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抱负追求,融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者气象,肩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美好愿景,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永恒志向。

何谓“自强不息”?《周易》有两句话一直被世人作为真理所喜爱并引用:一句是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句是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指那些坚强勇敢、刻苦认真、不懈奋斗等层面的优秀品质、态度行为以及精神风貌。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强大自我必须要不懈怠、不松摇、持之以恒的奋斗努力;从更深层意思来剖析,就是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处境、遇到什么困难,但是通过永不言弃、持之以恒的努力耕耘,就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愚以为,自强不息,就是坚持“自助者天助”的自力更生,坚定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自我力求进步的自信,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自尊,坚守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战的自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古往今来,凡取得重大成就的仁人志士,都胸怀天下之志;但凡功成名就的贤达俊杰,都是自强不息之辈。如果说“胸怀天下”是连接时代、连线未来的必需元素,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新,跟跑并跑领跑。那么“自强不息”就是植根大地、植耕现实的基本要素,需要传承、坚贞执着、默默耕耘。总的讲,胸怀天下是理想追求,而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自强不息是付出奋斗,践行着“要幸福就要奋斗、奋斗本身就是幸福”的含义。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引领我们拥抱天空,实现理想。

如果说“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完成了民中曾经的辉煌与荣光,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历代民中人探索、提炼的精神食粮将滋养着民中的锦绣前程,正如:没有比心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民族与世界

民族特征,是教育对于民族精神、国家意义的基本立场。

世界属性,是教育对于面向未来、走向远方的理性选择。

教育不分种族,但要注重民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并弘扬民族文化的特色,才会使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意义、世界观点。从而就把一个有关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时代主题推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前。这个命题也就直接要求我们的教育,在全球化和物质化威胁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生存,民族精神的更生和重塑出现令人忧虑的问题时,必须对民族文化作出反思之后新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只有不断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文化的命脉,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文化,提高理解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立能力,使我们的民族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而不至于因为精神力量的疲软或坍塌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这构成了教育的民族特征。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地球被形容为“一个村”,世界被融合成一个整体,人类已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个民族如果还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将是被除名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谈起世界观,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高、大、上”“假、大、空”,一种遥远、空洞而虚空的意识,而当外星系不在遥远,我们已开始向宇宙深处进军探索,世界也就在我们的面前可望可及,向我们招手呼唤,教育的世界属性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册亨县很小,不大的册亨却不乏一些“闪光点”,曾是全国唯一的布依族自治县,被授予“中华布依第一县”,其中布依族占76%以上。作为一个民族县,紧扣教育的民族特征就是这方教育立足根本,甚至可以这么说,丢失这个立足根本,那这个地方的教育就是片面乃至是失败的教育,不接地气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另一方面聚焦教育的世界属性是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世界属性的教育才是有未来有希望的教育。可幸,这两个方面民中都做得风生水起、声名鹊起,让我们看到了“我为世界添光彩,世界与我走未来”的民族教育的未来。

人类向前攀登的脚步不会动摇,我们走向远方的韵律不会懈怠,教育事业的钥匙功能也不会生锈。但社会发展的走向必然有它固有的运行轨迹,不能违背或抗拒,只能不断把握及遵循其时代转动规律。站在时代的希翼和生命的起搏器上:祝福民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