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丨朱作春:用勤勞的雙手爲自己脫貧致富

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勤’字”

我叫朱作春,1963年生於鳳崗鎮崗孜村,家裡傳統務農,父輩們都是在門前這5畝地種菜農耕。我媳婦患有腰骨增生,一直都幹不了重活、累活,平常只能幫忙澆菜、洗菜,做事時間也不能太長,家庭的重任自然由我扛起。兒子大專畢業後就在萍鄉打工,現在正讀小學的孫子與我們兩夫妻一同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丨朱作春:用勤勞的雙手為自己脫貧致富

作為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我深感肩上擔子之重。我沒什麼文化,從小就跟著家裡幹農活,另外還學習了一些模板工的技術,只要有活幹我就會去打點零工,雖然賺的不多,但加上賣菜的一點收入,勉強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然而,近年來,隨著農村自建房越來越少,我除了務農外幾乎無事可幹,原本就捉襟見肘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2015年,我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幫扶幹部來到我家宣講了許多扶貧政策,根據我的務農情況也讓我享受到了產業補貼和教育資助,他們的真誠和用心激發了我儘快脫貧的信念。我琢磨著,總不能就這麼坐等他們的幫助吧?我這身子骨,脫貧還是得靠自己!

模板工是很難做下去了,我看著自家的這5畝地,是時候努把力好好經營了。

為了避免出現地荒,每年上半年,我會種植水稻、花生和毛豆,下半年,種植蘿蔔、黃芽白、包菜等蔬菜。

農忙時,每天早上4點起床,犁田、插秧、種豆;豐收時,為了能一早把新鮮蔬菜送去市裡,我一般半夜2點多起床開始摘菜、洗菜,用摩托載300斤左右的蔬菜送去衛府裡批量售賣。冬天是蘿蔔收穫的時節,為了能趕上第二天的售賣,我會在前一天下午花4個多小時拔蘿蔔,天寒地凍的實在冷,我就選擇隔一天去一趟市裡,不然身體還真吃不消。

我們菜農都是靠天吃飯的,天氣好產量高,自然就能賣個好價錢。雖說天氣很重要,但技術更重要。種菜看似簡單,想要產量高,裡面也有不少門道呢!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勤”字,不論颳風下雨,我每天都會去田裡轉幾圈,發現病害及時處理,儘可能避免損失。

種菜很辛苦,賺的也沒在外打工來的多。但這兩年,我享受到了蔬菜、花生、優質稻,還有養雞鴨的產業扶貧獎補,已經很滿足了,我總不能一直依賴政府的幫助。通過一年多的努力,2016年,我們家年平均收入達5787多元,終於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我始終相信,只有靠自己的雙手脫貧才最有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