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只有真正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决绝的放弃红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听就爱,再听就哭,这就是我对《送别》最直观的感受。在李叔同创作完这首歌曲后的第四年,这位音乐,美术,诗词,书法无一不精通的天才抛妻弃子,遁入空门,出家为僧,从此改称“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只有真正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决绝的放弃红尘

李叔同出生于1888年,其父经营盐业和钱庄,是天津巨富。虽然父亲过世早,但家业殷实,家族生意不错,他的前半生是风情才子,一直过着富二代的生活。他也曾支持维新变法,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后来他东渡日本留学,并娶了一位日本的妻子。回国之后,他成为了一名教员,另一位民国大师丰子恺就是他的高徒。

弘一法师,只有真正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决绝的放弃红尘

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一位风流的才子,那么他的后半生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这样剧变的人生轨迹,足以是一个传奇。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曾编绘出《护生画集》这样的名作,也曾在日寇侵袭之时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集众演讲,尽一己之力,渡劫众生。

弘一法师,只有真正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决绝的放弃红尘

而最让人不解的就是李叔同为什么舍弃了一切,遁入空门。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的好友夏丏尊,以及夏丏尊所讲的断食法。美国和日本都有着相似的理论,李叔同本来就有胃病,他听说“断食”能强胃,就跑去虎跑去断食。虽然并不是奔着虎跑的寺庙而去的,但一来二去他的佛教思想渐渐地浓厚起来了。在学校宿舍里也挂起佛像来了,蒲团、数珠等也都有了。因此李叔同似乎寻找到了一条出路,以为要救中国,要度群生,非此不可。

弘一法师,只有真正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决绝的放弃红尘

就算如此,想要舍弃人世的繁华可谓谈何容易?但也许我们能从弘一大师写给妻子的信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毕竟只有真正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决绝的放弃红尘。

信中部分内容摘选: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