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哪些?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無奈的蒼鷹

如果把一首詩比作一棟建築物,“意象”就是磚瓦,是搭建高樓大廈必不可少的基本材料。材料的特性、質地,都深刻地影響著整棟高樓的建成。古人使用意象,並不會亂用,大部分都會符合約定俗成的規律。

譬如,以自然景物類的意象為例,我可以簡單按照意象的形成規律分為三類——


一、 自然景物本身具有的特徵

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常見的景物,都具有自身的特色,詩人們之所以會在詩歌中選用它們作為“磚瓦”,一大方面的原因定然在於此。

譬如,月亮每個月會有從缺到盈再由盈到缺的變化,正是由於這個變化,人們用月相的“圓缺”來比喻自身,月圓則代表團聚,月缺則代表分離,蘇東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至今仍動心心魄。

又如,梧桐樹葉片闊大,雨滴在樹葉上,發出的響聲會很大,就算雨不是很大,人在室內聽著也會覺得雨大了幾分;更不必說,梧桐在古人的觀察中,是秋日最早落葉的樹木,自然與秋愁有共生的基因。古人常寫秋夜聽雨,離不開的意象就是梧桐樹,清晰而淒涼的雨聲,早衰的隱喻,將“梧桐”與“淒涼”緊緊地綁定在一起。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將自身的某種“意”,附著在了自然界某種“象”的特徵上,就構成了一個意象。


二、 自然景物語音上的特徵

漢語的一大特色是同音字很多,這一特色也深深影響著詩歌的創作。在意象的開發上,古人的聰明才智體現得淋漓盡致。

最有名的例子是柳樹,因為“柳”和“留”諧音,古人就將柳漸漸演變為一類和離別相關的意象,“折柳”相送,自漢而唐風氣不絕。

又如,蓮花的“蓮”,與“憐”諧音,古人就以此為基準發揮,常常用蓮花代指引人憐惜的女子,“蓮子”甚至都有了“憐子”的意味,用來表達女孩子對心上人的思念。

有的時候,古人還會給自然景物發出的聲音賦予意義,如鷓鴣鳥,古人說它的叫聲有如“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後來竟用鷓鴣表現離別了。


三、 人類文化的主動構建

意象的使用,經常表現出很強的一貫性,一個偉大的詩人應用過某個意象,這個意象就會生根發芽,被後世的詩人不斷使用;有時候,某個本身平淡無奇的意象,與某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關聯,則它從此之後就會與這段歷史綁定,用來表達更新的意味。

如,漢樂府裡寫“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將思念遠人的情感比喻為青草,青草沿著河畔滋長遠去,恰如作者的思念不斷滋長,欲追隨思念的人離去。這個意象到了白居易手裡,就是“遠芳侵古道”,到了李煜手裡,就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從漢到唐到五代十國,同一個意象的不斷使用早已被構建為一個傳統。

又如,黍作為一種糧食作物,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味,但西周滅亡後,有一位周朝的大夫經過被犬戎摧殘的西周舊都,看到以前的宗廟、宮殿,現在都長滿了黍,心中悲傷,寫下了“彼黍離離”的詩句,從此之後,“黍離”便稱為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的代表性意象。

當然,關於意象,僅僅總結客觀世界的事物是不太夠的,我們還需要包含人類文明自身構建出的很多東西。譬如古人的風俗、節氣時令、典章制度、符號化的人物等等。但大體上,從形成規律而言,也不脫以上的邏輯。


夜小紫

古典詩詞裡常見的意象很多,這些意象或是給詩詞裡的情緒推波助瀾、或是錦上添花、或是火上澆油。意象的目的就是幫助作者們抒發心中鬱積的情感,通過意象表達出來也更能讓文學作品豐富、飽滿。

譬如,寫景詠物時,常見的意象有表達豪情壯志的高山河流、長風日月,表達人物品格時有梅蘭竹菊、松柏玉石,表達離恨別愁時有柳樹、鴻雁、夕陽、枯木、梧桐、長亭,表達閒情逸致的有春風明月,清風浮雲,花草蝴蝶。

宋代詞人柳永寫《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寫離情別緒,字字都是悽婉哀愁。在這首詞裡,柳永借來寒蟬、長亭、驟雨、蘭舟、煙波、暮靄、楊柳、殘月這些表達離愁的意象渲染離別之情,景融於情裡,情卻只能無語凝噎。

柳永寫的這首詞很妙,雖然是哀愁冷寂的情緒,但柳永並沒有直接表露心中的哀愁,也沒有開門見山的說我要寫的是戀人依依不捨離別的場景,而是借了表達別離懷人的傷感意象,來鋪陳內心的千言萬語,來訴說內心對愛人的真摯感情。

詩詞裡的意象很多,它們的作用也很豐富,不僅僅是為了點綴詩詞,更是為了渲染詩詞裡的情緒,讓讀者在品讀時更有瞎想的空間,更能體會作者寫下這首詩詞的心情。


沈善書

古人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宮辭宮;或骨橫塑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單衣,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

—— 鍾嶸· 《詩品序》


詩詞中的意象,包括大自然中的一切,舉凡山川河嶽、江海湖泊、花草樹木、飛魚走獸、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霜雪冰露等等,也包括詩人心中幻想出來的意象,如李賀的“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直接通過想象,把天上的銀河的奇幻美景,描繪得聲色畢現。還有李白的“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所以,要特別需要明白的一點,那就是意象分為“虛、實”兩類。實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虛如李白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同時,意象有大有小。小的如“薤上露”、”早有蜻蜓立上頭

“;大的如”明月出天山“、或者”海上升明月“。

另外,意象的組合會呈現不同的風格,高古、有雄壯、有峭拔、有超逸、有清新自然、有古樸雄渾、有壯闊、也有蒼涼、有淒厲、有綺麗、有奇幻,等等等等......

通常情況下,意象本身不具有感情或感受,那都是詩人賦予上去的,所謂“物皆著我之色”。

而一些意象,因為傳統的沿用,它會自帶聯想,這就叫作古典語碼。比如“

蛾眉、簪花”等,還有“落花”等,都是因為沿用了屈原“香草美人”和“眾女嫉餘之蛾眉兮”的意思和內涵。

因為意象太多,我不可能全部羅列出來,我只能選一個來講解:

1、落花

以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為例:


“落花”在古典詩詞裡面,向來表達消極、憂傷、悲劇、遲暮的色彩。如劉希夷“坐見落花長嘆息”、張泌“猶為離人照落花”、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晏殊“落花風雨更傷春”,又如杜牧的“落花猶似墜樓人”。

所以,在這首詩裡面, “落花”這個詞,含隱喻,有著雙重意思。一是指季節,二是暗指國家風雨飄搖、山河破碎的現狀。

杜甫他說“落花”時節又逢君,表面上傳達出一種浪漫的美感,但其實它內在的情意,絕沒有尋常時候老朋友見面表達欣喜的意思,他的內心,在此時一定是沉痛的,感慨萬分的,甚至還包含著尷尬和同病相憐。

因為這個見面不是尋常時候,安史之亂,使當年在長安無數風光的人灰頭土臉,連唐明皇都“倉皇南逃生煙塵”,最後連自己的心愛女人都保護不了。而杜甫和李龜年,同樣流離失所,一個在民間賣藝,一個如喪家之犬。


楚雲卿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下雪了。冬天的雪,常常成為中國古詩詞中的意象。這首小詩,也是很多人的最愛。

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儘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麼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範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緻,就越顯得概括誇張。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裡,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繫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裡,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裡,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係最遠的形象聯繫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濛、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裡都彷彿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於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裡,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也是意象派的佳作。


閒看秋風999

古代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多為自然景象。

春花,春草,春鳥等春天的景象。尤愛傷春。“昨夜風雨,葬楚宮傾國”。“淚眼看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無計留春住的傷感彷徨。

太陽。“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再一個月亮。月亮在古代詩詞中出現的非常多,它的身上寄託了人們太多的思念之情。無論悲歡離合,都能以月亮表達感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大氣磅礴。中秋月起天下思。“明月別枝驚雀,清風半夜鳴蟬”。夏夜的美好。

還有酒。酒助詩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酒入愁腸,化為相思淚”。“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秋。古代詩詞中,悲秋的情緒濃厚。“塞上秋來風景異,衡陽雁斷無消息”。天冷了,北雁南飛了,書信不得傳遞,傷心。

總之,古代詩詞多以自然景象入詩,詩人詞客把他們的感情賦予到它們身上,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得出自己的人生感悟。為世人留下優美的篇章。


愛自然的風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大致有:山河湖泊、鳥語花香、 飛禽走獸、日月星辰、風雨雲雪等自然景象!

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大致意思是:漂泊不盡的揚花落盡,子規啼聲悽婉,驚聞你被貶為龍標尉,已過五溪。

將我的懷念之心託付給多情的明月,讓它隨風伴送你一直到被貶的偏遠之地吧!

這首詩是李白為朋友王昌齡的不幸而作,詩中描寫的意象就有:揚花、 子規、明月、 風,作者借這些意象花鳥風月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切之情!

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朋友的真切的關懷。詩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以奇特的想象,表達出深邃的意境,展示了李白飄逸豪放的性格!


風景常在

太陽,月亮,白雲,風雨,雷,電,雪,霞光,江河湖海,花草樹木,魚鳥龍仙,高山路地,房屋仙居等等一言難盡,把對生活的感悟,無限的情感都歸還給大自然,以求得心靈解脫,奔放,靈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灑脫飄逸,超凡脫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