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无奈的苍鹰

如果把一首诗比作一栋建筑物,“意象”就是砖瓦,是搭建高楼大厦必不可少的基本材料。材料的特性、质地,都深刻地影响着整栋高楼的建成。古人使用意象,并不会乱用,大部分都会符合约定俗成的规律。

譬如,以自然景物类的意象为例,我可以简单按照意象的形成规律分为三类——


一、 自然景物本身具有的特征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常见的景物,都具有自身的特色,诗人们之所以会在诗歌中选用它们作为“砖瓦”,一大方面的原因定然在于此。

譬如,月亮每个月会有从缺到盈再由盈到缺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个变化,人们用月相的“圆缺”来比喻自身,月圆则代表团聚,月缺则代表分离,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至今仍动心心魄。

又如,梧桐树叶片阔大,雨滴在树叶上,发出的响声会很大,就算雨不是很大,人在室内听着也会觉得雨大了几分;更不必说,梧桐在古人的观察中,是秋日最早落叶的树木,自然与秋愁有共生的基因。古人常写秋夜听雨,离不开的意象就是梧桐树,清晰而凄凉的雨声,早衰的隐喻,将“梧桐”与“凄凉”紧紧地绑定在一起。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将自身的某种“意”,附着在了自然界某种“象”的特征上,就构成了一个意象。


二、 自然景物语音上的特征

汉语的一大特色是同音字很多,这一特色也深深影响着诗歌的创作。在意象的开发上,古人的聪明才智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有名的例子是柳树,因为“柳”和“留”谐音,古人就将柳渐渐演变为一类和离别相关的意象,“折柳”相送,自汉而唐风气不绝。

又如,莲花的“莲”,与“怜”谐音,古人就以此为基准发挥,常常用莲花代指引人怜惜的女子,“莲子”甚至都有了“怜子”的意味,用来表达女孩子对心上人的思念。

有的时候,古人还会给自然景物发出的声音赋予意义,如鹧鸪鸟,古人说它的叫声有如“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后来竟用鹧鸪表现离别了。


三、 人类文化的主动构建

意象的使用,经常表现出很强的一贯性,一个伟大的诗人应用过某个意象,这个意象就会生根发芽,被后世的诗人不断使用;有时候,某个本身平淡无奇的意象,与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生关联,则它从此之后就会与这段历史绑定,用来表达更新的意味。

如,汉乐府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将思念远人的情感比喻为青草,青草沿着河畔滋长远去,恰如作者的思念不断滋长,欲追随思念的人离去。这个意象到了白居易手里,就是“远芳侵古道”,到了李煜手里,就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从汉到唐到五代十国,同一个意象的不断使用早已被构建为一个传统。

又如,黍作为一种粮食作物,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但西周灭亡后,有一位周朝的大夫经过被犬戎摧残的西周旧都,看到以前的宗庙、宫殿,现在都长满了黍,心中悲伤,写下了“彼黍离离”的诗句,从此之后,“黍离”便称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代表性意象。

当然,关于意象,仅仅总结客观世界的事物是不太够的,我们还需要包含人类文明自身构建出的很多东西。譬如古人的风俗、节气时令、典章制度、符号化的人物等等。但大体上,从形成规律而言,也不脱以上的逻辑。


夜小紫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很多,这些意象或是给诗词里的情绪推波助澜、或是锦上添花、或是火上浇油。意象的目的就是帮助作者们抒发心中郁积的情感,通过意象表达出来也更能让文学作品丰富、饱满。

譬如,写景咏物时,常见的意象有表达豪情壮志的高山河流、长风日月,表达人物品格时有梅兰竹菊、松柏玉石,表达离恨别愁时有柳树、鸿雁、夕阳、枯木、梧桐、长亭,表达闲情逸致的有春风明月,清风浮云,花草蝴蝶。

宋代词人柳永写《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字字都是凄婉哀愁。在这首词里,柳永借来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残月这些表达离愁的意象渲染离别之情,景融于情里,情却只能无语凝噎。

柳永写的这首词很妙,虽然是哀愁冷寂的情绪,但柳永并没有直接表露心中的哀愁,也没有开门见山的说我要写的是恋人依依不舍离别的场景,而是借了表达别离怀人的伤感意象,来铺陈内心的千言万语,来诉说内心对爱人的真挚感情。

诗词里的意象很多,它们的作用也很丰富,不仅仅是为了点缀诗词,更是为了渲染诗词里的情绪,让读者在品读时更有瞎想的空间,更能体会作者写下这首诗词的心情。


沈善书

古人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宫辞宫;或骨横塑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单衣,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 钟嵘· 《诗品序》


诗词中的意象,包括大自然中的一切,举凡山川河岳、江海湖泊、花草树木、飞鱼走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霜雪冰露等等,也包括诗人心中幻想出来的意象,如李贺的“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直接通过想象,把天上的银河的奇幻美景,描绘得声色毕现。还有李白的“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所以,要特别需要明白的一点,那就是意象分为“虚、实”两类。实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虚如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同时,意象有大有小。小的如“薤上露”、”早有蜻蜓立上头

“;大的如”明月出天山“、或者”海上升明月“。

另外,意象的组合会呈现不同的风格,高古、有雄壮、有峭拔、有超逸、有清新自然、有古朴雄浑、有壮阔、也有苍凉、有凄厉、有绮丽、有奇幻,等等等等......

通常情况下,意象本身不具有感情或感受,那都是诗人赋予上去的,所谓“物皆着我之色”。

而一些意象,因为传统的沿用,它会自带联想,这就叫作古典语码。比如“

蛾眉、簪花”等,还有“落花”等,都是因为沿用了屈原“香草美人”和“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意思和内涵。

因为意象太多,我不可能全部罗列出来,我只能选一个来讲解:

1、落花

以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例:


“落花”在古典诗词里面,向来表达消极、忧伤、悲剧、迟暮的色彩。如刘希夷“坐见落花长叹息”、张泌“犹为离人照落花”、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晏殊“落花风雨更伤春”,又如杜牧的“落花犹似坠楼人”。

所以,在这首诗里面, “落花”这个词,含隐喻,有着双重意思。一是指季节,二是暗指国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现状。

杜甫他说“落花”时节又逢君,表面上传达出一种浪漫的美感,但其实它内在的情意,绝没有寻常时候老朋友见面表达欣喜的意思,他的内心,在此时一定是沉痛的,感慨万分的,甚至还包含着尴尬和同病相怜。

因为这个见面不是寻常时候,安史之乱,使当年在长安无数风光的人灰头土脸,连唐明皇都“仓皇南逃生烟尘”,最后连自己的心爱女人都保护不了。而杜甫和李龟年,同样流离失所,一个在民间卖艺,一个如丧家之犬。


楚云卿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下雪了。冬天的雪,常常成为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这首小诗,也是很多人的最爱。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也是意象派的佳作。


闲看秋风999

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多为自然景象。

春花,春草,春鸟等春天的景象。尤爱伤春。“昨夜风雨,葬楚宫倾国”。“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计留春住的伤感彷徨。

太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再一个月亮。月亮在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非常多,它的身上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思念之情。无论悲欢离合,都能以月亮表达感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气磅礴。中秋月起天下思。“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美好。

还有酒。酒助诗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入愁肠,化为相思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秋。古代诗词中,悲秋的情绪浓厚。“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断无消息”。天冷了,北雁南飞了,书信不得传递,伤心。

总之,古代诗词多以自然景象入诗,诗人词客把他们的感情赋予到它们身上,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出自己的人生感悟。为世人留下优美的篇章。


爱自然的风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大致有:山河湖泊、鸟语花香、 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风雨云雪等自然景象!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大致意思是:漂泊不尽的扬花落尽,子规啼声凄婉,惊闻你被贬为龙标尉,已过五溪。

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首诗是李白为朋友王昌龄的不幸而作,诗中描写的意象就有:扬花、 子规、明月、 风,作者借这些意象花鸟风月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的关怀。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奇特的想象,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展示了李白飘逸豪放的性格!


风景常在

太阳,月亮,白云,风雨,雷,电,雪,霞光,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鱼鸟龙仙,高山路地,房屋仙居等等一言难尽,把对生活的感悟,无限的情感都归还给大自然,以求得心灵解脱,奔放,灵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洒脱飘逸,超凡脱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