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为时代喝彩——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两江新区人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变迁

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从沿海开放到内陆开放,4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沧桑巨变,我们的故乡重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点。重庆两江新区因改革而立、因改革而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推向内陆腹心地带的重大改革标志。回望改革之路,是为了更好的前行。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为时代喝彩——两江新区与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深入两江山水,探寻历史足迹,聚焦两江新区这片土地的时代变化,以更好的推进两江新区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

「两江新区:“为时代喝彩——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两江新区人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变迁

人和,南临嘉陵,北枕华莹,跨金雕聆听古墓峰晨钟暮鼓,依虎贲静观万寿山古庙弥勒,辖和睦路、龙寿路、万年路、人兴路、万紫山、万寿山、邢家桥、金和、金祥、天湖美镇十个社区,以及一个万和苑筹备组,面积1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万。

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承载了数代人的悲欢离合,浓缩着一方水土的烟火气息,生生不息,袅袅至今。

从瓦店子到人和

两江新区版的“六尺巷”

人人都道,人和以和为贵,但鲜有人知,人和此前不和。

人和,古名瓦店子,直到今天,不少老居民依旧这么称呼它。据《江北县志》记载,道光年间,瓦店子大闹水荒,田土龟裂,唯有四口古井——王家井、段家井、万年井、螺丝井终年不枯。这里住了颜、叶、李、蒙四大家族,他们为了取水起纷争,矛盾日益尖锐,时有流血事件发生。重庆有一位名士段大章,在云南做副学政,恰逢他回乡省亲,得知此事,便出面调停:“天干数月,人命关天,天赐水源,共度难关,人以和为贵。”

「两江新区:“为时代喝彩——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两江新区人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变迁

1994年,原人和镇场口

众人闻言自律,排序汲水,不仅悄然平息抢水之纷争,并从此新开平和谦让之民风,“天地与惠,贵在人和”亦成为先贤古训,其后,当地百姓故将瓦店子更名为人和场。

康熙年间,大学士与邻居相互谦让,两家各自退让三尺,形成“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而瓦店子的更名轶事便是两江新区人和版本的“六尺巷”。

近代以来,人和行政管辖几经变更,1929年设人和镇,1941年撤镇建人和乡,1953年更名为鸳鸯区,1957年区公所迁驻人和场,故更名为人和区,辖翠云、礼嘉、大石、人和、龙溪、鸳鸯6乡。1958年建人和人民公社,1984年再改乡,1992年建乡级镇,1994年撤人和区,人和镇扩制为区级镇。2005年,撤镇建街,将天宫殿等村分出后,人和街道所余幅员157平方公里。

历史的人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又地处要冲,所以,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风水宝地,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在重庆人口中,人和还被称作“重庆后花园”,这个雅称,并非是后人有意贴金。

1891年,重庆开埠,资本裹挟着商业和人口涌入西部腹地,城市空间陷入窘迫。人和场因紧邻主城,清末明初以来,众多达官显贵把此处视为风水宝地,纷纷“北上”,来此建公馆、花园,规模较大的有李家花园、蒙家花园、杨家花园、段家花园。

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 “杨家花园”。1926年,号称“商界奇才”的杨廷武买下人和梨树村约200亩地修建杨家花园,园内小溪环绕,种满奇花异草。抗战时,蒋介石曾来此观赏,为花园题匾“奇花之冠”。

而今,杨家花园的原址上,又建起了另一座花园,即龙湖动步花园。

重庆向北

从乡村到城市

悠悠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是发展的底色,沧海桑田数百载,乡土人和的本质也依旧是农耕文化。

据《江北县志》记载,人和地处浅丘,西北高东南低,有耕地168万亩,水利灌溉面积72%,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并产油菜籽、花生等,为县渔业、奶类、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脱胎于农业社会的农耕文化,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熟人社会为关键词,稳定与舒适是传统中国人最朴实的追求。可是,在整个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农耕文化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过,从农业向工业转变,从乡村社会生活向城市社会生活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这种时代的浪潮里,小到人和,大至整个中国,都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了整个中国未来的命运:从即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向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徐徐展开。

「两江新区:“为时代喝彩——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两江新区人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变迁

(街道办公大楼)

40年众志成城,40年春风化雨,40年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宏大叙事中,人和昔日低矮的房屋变成了高楼大厦,曾经的老街变成了都市里繁华的广场,人和场从纯粹的乡村变成了城市。

人和的变革,始于1992年。那一年,重庆被列为长江沿线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重庆,第一次提出重庆主城区的发展应“北移东下”。

彼时的江北县委召开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抓住机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并根据“北移东下”的发展方向,将人和、龙溪、鸳鸯、回兴、两路沿着210国道双红线,规划为北部新城区。

规划中的北部新城区首先是发展交通,人和也开始零星征地。“老百姓巴不得,地被征了,户口就可以农转非,成为城里人了,那时候的人对农转非很向往,期待一举实现‘鲤鱼跳龙门’。”人和街道党工委书记蒋兴益望了望窗外,那一年,他 26岁,在渝北区计生委工作,2001年,蒋兴益被调到人和街道,至今快20年。他见证了人和街道的沧桑巨变,也参与了人和街道的城市化进展。

“小开发”时的人和镇波澜不惊,除了建筑,一切似乎都未改变,可是后来,老百姓对征地的态度就转了180度大弯。

1994年到2006年,人和开始大规模征地,改革的阵痛随即显现。

人和地处城乡结合部,临近主城,加之自身农业发达,地里的收成、喂的猪、养的鱼、种的花,拉到城里都不愁卖,当时的渝北区,人和还率先实现免交农村统筹提留和农业税,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社社通摩托便道。

“那时的人和,家家户户的收入都看得见,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谁会愿意放弃安宁的日子呢?”蒋兴益明白,城市化进程将打破乡土人和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大家都很恐惧,况且,失去了田地,也意味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技能,也没有施展之地了”。

「两江新区:“为时代喝彩——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两江新区人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变迁

(启蒙礼包发放)

百姓富裕只愿稳定是一方面,征地补偿政策几经变动又是另一方面。于是,村民对征地的态度由一开始的欢天喜地变成了冷眼相待。

在彼时的人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种了三年菜,担了三年砖,修了三层楼,住了不到三年,今天要拆迁……

“拆迁中的难和苦,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回忆起当初的拆迁历程,蒋兴益叹了口气,“老百姓当然舍不得自己家,自己的土地,那是他们一生的情感。”

2005年,人和征地拆迁陷入僵持的时候,时任人和街道办事处主任的蒋兴益曾饱含深情地写过一封公开信《给人和父老乡亲的一封信》:

“夜已经很深了,我却不能入睡,”蒋兴益曾兴益叹了口气,“老百姓当知生存的艰辛与不易。开发建设在给老百姓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不小的困难。我充分理解大家的焦躁不安和忧心忡忡。走出田坎、融入城市,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是知道大家难处的,正同上级政府一道,积极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我们会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 ”

在那几年,不管拆迁工作再难,人和的基层干部们始终秉承“天地与惠,贵在人和”的古训,坚持敬畏土地与善待乡亲。“无论是百日攻坚、决战决胜还是扫尾清场,我们都做到了和谐拆迁,即使个别案例要走司法程序,我们也严格按法律办事。”蒋兴益说,每一位基层干部的奋斗目标,只是为了建设更加幸福的未来。

对千万普通老百姓而言,幸福不是空谈规划,只有实实在在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才能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才能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城。

“对于‘小’,政府让所有农转非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对于‘老’,我们积极争取养老保险;对于中间层的老百姓,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农转非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在基层干部的不懈努力下,人和,为“重庆向北”奉献出一片又一片土地。

从村民到市民

社会治理任重而道远

历时十余载,两江新区人和的征地大开发告一段落,在这浸满眼泪与汗水的岁月里,这座土地正逐步展现出它的卓尔不凡。

大小公园星罗棋布,高科技楼宇星光璀璨,学校医疗配置齐全,便捷交通川流不息……

蒋兴益说,人和百姓奉献了自己的土地,汇入了时代的洪流;人和干部不负使命,投身改革大潮,共同促进了从乡村到城市的社会历史进程。

可是,这并不是终点。

蒋兴益很清楚,城市化首先是人的城市化,城市文明的融入和建设,最终要落脚到人上。“如果说,拆迁征地与开发建设,是一个物化的过程。那么,引导居民从农民到文明市民,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物理意义上的社区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此后的社区治理,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

一个难以回避的现象是,在疾风骤雨的大规模征地告一段落之后,村民们陆续进城,尽管下至社区,上至街道都出台了很多政策以保障农转非居民的生活,但还是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

现和睦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金红自2004年就开始在人和街道工作,那时,她是邢家桥社区的一名干部,在她的记忆中,邢家桥农转非居民即便是当了城市居民,也依旧保留着从前的生活习惯。

“啥子箩筐、背篓,这些旧农具全部堆在楼道里,不仅影响通行,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社区绿树成荫,他们就在在树上晒铺盖、晾衣服,有些甚至还去找空地继续种菜。”

金红说,她当然理解居民们对这些农具的感情,那是他们的寄托和乡愁。

「两江新区:“为时代喝彩——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两江新区人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变迁

(2013年5月,第五届“魅力人和”群众文化活动-坝坝舞比赛)

“最初开展洁净家园行动时,你将杂物清理了,他们特别不理解,一直要跟你要说法”。后来,包括她在内的社区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讲道理,“说得口干舌燥”,慢慢地,居民的观念就开始发生了转变。

“现在的邢家桥以及和睦路社区,在过道堆杂物的比较少了,大家逐步融入了城市生活,”金红顿了顿,“你是不知道,当年我们清理杂物时, 卡车都装了几十辆!”

和金红一样,人和街道每一位基层干部所面对的,全是这样琐碎却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从小处说,是观念的变化,是社区建设。从大处说,是城乡社会变迁、经济转型、城市转型,是改革在人们的身边一点点在积攒、在变化。

5月18日下午,第七届“和谐人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幕,共吸引来自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约700人参加,除了在开幕式开展的项目,街道所有社区还陆续举办了健步走、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活动,以此促使全民参与,增强辖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这,仅仅是人和街道繁荣辖区居民文化生活,打造宜居宜业新人和工作的一部分。

借助2005年撤镇建街这一契机,人和街道提出创建“和谐示范街道”这一目标,结合实际全面推进社区建设12345工程,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所谓“12345”工程,即围绕创建和谐示范街道这一目标,抓好队伍阵地、市民素质两项建设,完善社区建设指导、参与、共建三个机制,开展“四评四创”活动,做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境卫生、文化体育和安全稳定五项服务,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谈到“12345”工程的核心,蒋兴益说:“就是眼中有人,心中有情,用细心、耐心、爱心去帮扶群众。”

“眼中有人,心中有情”不是一句空话,人和街道的每位基层工作者都将它落到了实处,至于效果,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最有发言权。

「两江新区:“为时代喝彩——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两江新区人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变迁

(2006年10月,街道举办首届“和谐人和”全民健身活动-登山比赛)

杨军,人兴路社区居民,四娃蔬菜店店主。自2012年从老家合川搬到人兴路社区华夏城小区居住,已经在人兴路社区生活了近6年。

刚入住的时候,商铺较少,每天为了买菜杨军都要走很远的路。社区修农贸市场的时候,她租了个摊位开始摆摊卖菜,方便照顾小孩同时,还可以做生意贴补家用。

由于种种原因,农贸市场逐渐倒闭了。濒临倒闭,农贸市场老板催杨军撤走摊位的同时,在租期未到的情况下,既没退租金也没退违约金。“这时,社区出面帮我跟农贸市场老板协调,最终,我得到了一定的补偿金。”杨军说。

离开农贸市场后,杨军在马路边租了一个门面,重新开起了蔬菜店。“门市租金比较贵,我陆陆续续又开始卖肉类、生活百货,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社区一天天发展起来,居民多了,顾客也就多了,杨军的蔬菜店生意也越来越好。

杨军家有三个小孩,由于生意繁忙,没太多时间照顾孩子,社区帮了她大忙。“每当有适合孩子们的社区活动,社区都会通知我和我家孩子。我的孩子们前段时间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认识花花草草’的活动、‘大学生志愿’等活动呢。”杨军说,社区对她家帮助很大,“为我报名技能培训,逢年过节,也都会来我们家走访。社区的工作人员我几乎全都认识,路过我的店,我们都会打招呼呐”。

2月8日,时值中国的“小年”,人和街道万年路社区空坝上摆开30张大圆桌,就地搭建起大锅大灶,400多位社区居民团聚在一起吃,包水饺,吃“百家宴”。而这种融洽的情景,在社区成立之初,是想象不出的。在那团团圆圆的气氛里,大家依稀感到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2008年底,万年路社区成立,但却出现了单体楼居民不参与社区活动,农转非居民与渝中搬迁入住居民之间抵触情绪大,三方居民互不往来的局面。

鉴于此,社区以文化活动为切入点,将“三方”文艺积极份子聚集在一起,让城市居民鼓励并带动农转非居民加入文化队伍,把他们从麻将桌请了下来,走进文化队伍。

通过文化活动,万年路社区架起了三方居民间的友谊桥梁。“大家都住到一个社区了,又有相同的爱好,这就是缘分。” 从渝中区搬来的熊艳说,感情是聚出来的,社区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把大家请出来,成了邻居情谊的润滑剂。

2012年5月,人和街道围绕放心、暖心、安心、舒心、悦心启动“幸福一生,五心服务”共5个大项50个小项的服务内容。2015年,街道深入挖掘“五心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外延,系统提出了“五化促五心”全面升级民生服务。这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社会改革,悄无声息,却是中国社会建设日益细化深化,社会转型和变革更加深入的缩影。

“五化促五心就是扶贫精准化,让居民更‘放心’;为民服务多样化,让居民更‘暖心’;小区管理精细化,让居民更‘舒心’;社区治理网格化,让居民更‘安心’;文化活动品牌化,让居民更‘悦心’。”蒋兴益说,街道党工委要求,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必须跟踪回访,渐渐落实。

时光流转,新城屹立,在街道基层干部与百姓的磨合理解中,人和街道的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安全社区(街道)、全国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国际安全社区(街道)、重庆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从两江融入国际

推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品质生活

2016年2月24日,重庆市委市政府撤销北部新区、其职能职责划归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又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人和街道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助力两江新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

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两江新区在国际合作和对外贸易上发力迅猛。2018年5月,两江新区管委会正式印发《两江新区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显示,计划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重点打造中新、中德、中意、中瑞、中韩、中日6个在建国际合作平台,并积极推进中以、中英、中美拟建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累计集聚以上重点国家外资项目250个,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15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00个。

「两江新区:“为时代喝彩——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两江新区人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变迁

(2014年9月22日,街道举办第五届“和谐人和”全民健身活动-男子篮球比赛)

受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两江新区安家落户、置业发展。“从去年3月份到现在,我们社区内的外籍人士从最初的6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900余人。”据和睦路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外籍人士大多在两江新区的世界500强、合资企业、新型金融机构等工作,来自英、德、韩、新加坡等24个国家和地区,其家庭、子女也选择在两江新区入住、就学。

为更好地向社区的国际友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两江新区和睦路社区通过积极与辖区单位和职能部门深度联动、摸底走访、优化服务平台、举办系列文化活动等方式,通过生活融合、文化融合、促进感情融合,打破空间上的距离感,消除文化上的陌生感,让身处他乡的外籍友人更有获得感、归属感。2017年以来,该社区先后举办了端午欢乐颂、“有邻有爱”感恩公益行、国际家庭端午中秋party、水上运动会、“舌尖之味”棕榈美食节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国际居民融入到两江新区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当中,使新区获得更多的外商资本和高端人才。

和睦路社区与国际的接轨,只是人和街道助力两江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为全力推进服务好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人和街道把保障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发展、服务高端人才作为街道服务新区的重点工作。

随着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建设的推进,人和街道辖区产业也在进一步转型升级,由传统工业转向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而这,又进一步促使辖区居民实现高品质生活。

人和,历经百年洗礼,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人和街道中的每一位居民,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开创者。

面向未来,作为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正迎来更大的历史机遇。“天地与慧,贵在人和”,人和,这片秉承古训的美丽土地,正汇入新一轮改革的时代大潮中,继往开来,开启新时代更美好的篇章。

(部分资料参考《人和史话》、《人和蝶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