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農兩年前撞臉馬雲走紅 如今無人僱用重操舊業

一次意外被人拍照,讓名不見經傳的深山老農周宗朝在小範圍內“紅了”。因為長相與馬雲極其相似,他被宜賓當地的自媒體報道、推廣、包裝,登上了舞臺、找到工作。然而短短兩年後,因為文化水平不高、性格內向、“包裝不出來”,連最初請他當門衛的二手車市場老闆也將他辭退了。如今,53歲的老周重回鄉下,幹起了撿雞樅的老本行。

“我一個拿鋤頭的,怎麼學得了馬雲的姿勢動作?”老周說。好在老周在周村算是尋菌高手,碰到好的年歲,一天能尋獲幾斤“山塔菌”,賺兩三百元也不是問題。經歷了網紅經濟的熱鬧過後,現在的老周,“想通了”。

從平靜到熱鬧

眼看他被發現 眼看他出了道

農家生活:養兩頭豬,種幾分地,拾一點菌

珙泉鎮永福村,距離珙縣老縣城只有10公里,X023縣道穿村而過,交通便捷。但因為村子在大山上,村背後的大埡口近似原始森林。因缺乏水源,山上幾乎種不出水稻,只能種玉米等粗糧。村民吃飯,需從老縣城買米。

周宗朝家就坐落在X023縣道公路邊,對面是永福村公所,百米開外是永福小學。1965年出生的周宗朝,最主要的活動範圍就是自己所在的“周村”(即永福村二組),無事不出門。即使同村有親朋需要走動,周宗朝通常都是匆匆去來,既不打牌也不喝酒。

夏天,是周宗朝活動半徑最大的時候,因為農閒在家又要謀生,周宗朝每天上山採蘑菇。周村一帶的玉米地裡,盛產有著“菌王”之稱的野生蘑菇“山塔菌”——即雞樅。

雞樅市價高達100元/斤,相當於當地小工一天半的工資。周宗朝凌晨四點多,天剛麻麻亮就出門,帶上手電筒,穿行在山上茂密的玉米地中。

周宗朝在周村算是尋菌高手,碰到好的年歲,周宗朝一天要尋獲幾斤“山塔菌”,單日收入兩三百元。“相當於附近打零工一個星期的收入。”周宗朝有些自豪。但今年天干,山上難尋雞樅的身影,菌季過去月餘,周宗朝只賣了1000餘元,不到往年的四分之一。“尋菌子是靠天吃飯,山上不生,就沒得辦法。”周宗朝有些無奈。

除了尋雞樅,周宗朝還在家養了兩頭豬、10只雞,種了可以收成六七千斤的玉米地。

因臉而紅:照片被人關注,有人前來“慰問”

兩年前,因為公路邊賣菌的村民多,銷路打不開,周宗朝就坐客車到10公里外的老縣城,走街串巷賣雞樅。那年6月的一天,正在山上尋找雞樅的周宗朝接到電話,對方通知他趕到珙縣巡場,接受一家自媒體的採訪。這家自媒體,是當地人周毅創辦的一家區域性自媒體,熱衷於關注發生在當地及周邊的大小熱點事件,在珙縣小有名氣。

“我們在朋友圈發現了周宗朝賣‘山塔菌’的照片,配文說他像馬雲,我們看了也覺得特別像。”這家自媒體的工作人員楊陽回憶:那天下午,這張“馬雲”的照片在朋友圈瘋傳,他們一時無法找到照片出處,於是將其截圖發朋友圈,請求網友提供線索。

很快,有人認出了照片中的人正是周宗朝,並提供了電話。隨後,楊陽聯繫到了周宗朝,通知他到縣城接受採訪。看到照片的周宗朝才想起,22日上午他在老縣城賣雞樅時,好像有名男子拿著手機遠遠地拍照,“我以為他是在拍菌子,根本沒有在意。”

第二天下午,珙縣安悅駕校負責人從網上看到消息,組織人員前往周家看望,並送去了米、油等。駕校老闆當即表示,願意為周宗朝提供工作崗位。

從熱鬧到平靜

眼看他當紅人,眼看他“失業”了

因紅得財:“走幾步就能掙幾百塊”

除了多家企業,當地演藝公司的老闆,周宗朝在永福村的老鄉梁某也找到他,希望他跟著大家一起搞演藝,在舞臺上只要模仿馬雲說說話、走走秀,每場就可以給他幾百元錢。此外,周邊鄉鎮的婚慶演藝隊找他。“周宗朝出名了,走幾步就能掙幾百塊,羨慕得很。”對於周宗朝,老家人議論紛紛。

終歸寂寞:“他心態變了”“根本包裝不出來”

在楊陽看來,這並不意外。“(老周)文化水平比較低,性格內向不好打交道,‘成名’前後心態也有變化。”楊陽回憶,報道周宗朝第二天,有人請他站臺、走秀,結果周宗朝見面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去走走可以,你們給我多少錢?”還有一次,楊陽在返回公司前,電話聯繫周宗朝,她來接他回公司,周宗朝滿口答應。“我騎著電瓶車,到他面前時,他有些鄙夷地說:‘你就騎個這種車來接我’?”

周毅回憶,周宗朝因長相酷似馬雲而走紅後,有珙縣境內多支婚慶演藝公司通過周毅直接聯繫周宗朝,請他去表演。“給的報酬都比較高,300~500元一場。”周毅說,遺憾的是“根本包裝不出來”。久而久之,也就沒人請他了。

看淡了

沒人請也沒關係

對於被老闆解僱,周宗朝有些遺憾,“能在二手車市場上班還是不錯的,我老婆也在城裡打工。”周宗朝說,老婆每個月有1800多元收入,兩人加一起有近4000元,這對他們家來說是不少的收入。周宗朝是永福村建卡貧困戶,享受了政府低保。兩個孩子,大女兒在廣東打工,小兒子在珙縣中學唸書,每月開銷1000餘元。

周宗朝雖然讀完了高小,但他自稱文化程度還不如現在的小學二年級學生。“很多字都不認識,說不出來,更寫不出來。”“梁某來喊我演馬雲,我就沒有幹。”周宗朝回憶,搞演藝的老鄉開出每場幾百元的酬勞,確實很誘人,但是讓他在舞臺上學馬雲的動作,他根本學不來。而當地村民則認為,周宗朝性格內向,很少與人交流;即使有人主動與之交談,也非常困難,往往是別人說幾句,他回應一兩個字。“只是形似,做不到神似。”

專家說

網紅經濟狂歡後,一地雞毛誰買單

普通人長得像某個名人,只是一種巧合。事實上,除了“宜賓馬雲”,還有“江西馬雲”“成都馬雲”。全媒體時代,網絡可以覆蓋每一個角落,只要略有特色,每個人都可能被關注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普通的深山老農被裹挾著,成為當地的“網紅”。

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宜賓市青少年心理諮詢協會會長熊小冰認為,“網紅”現象是博眼球式的“快餐經濟”所驅動的,看中者所追求的就是通過博眼球賺取熱錢,“網紅”們在快速受關注的同時,也往往渴望通過快捷渠道獲得名利。

然而,沒有內涵和品質的網紅現象,常常是浮躁過後只剩一地雞毛,走向成功則需要腳踏實地的積累和成長,不然只能成為他人利用的工具,失去自我尊嚴。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人都應該靠內在的能力掙錢,而不是隻靠“臉”吃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