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岗坡渡槽今与昔

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岗坡渡槽今与昔

渡槽凌空飞架,横跨在长岗坡上宛如天上银河、巨龙游动。

金灿灿的阳光洒下来,一条巨龙霸气地卧在罗定市罗平镇的大地上,它穿过校园,越过田野,绵延十华里,凌空飞架在崇山峻岭间,逶迤着不见首尾,为当地群众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保驾护航。它就是被誉为南方的“红旗渠”,堪称广东水利史上的丰碑,且又是云浮市文化名片之一的长岗坡渡槽。

长岗坡渡槽的这一系列头衔可不是浪得虚名,它是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它以巨龙般的身躯,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从此,罗定盆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罗定也因此连续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另外,随着金银湖饮水工程的竣工,长岗坡渡槽还源源不断地为城区居民提供干净的放心水,使得当地30多万群众受惠。

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岗坡渡槽今与昔

壮观雄伟的长岗坡渡槽

贫则思变

众志成城建渡槽

长岗坡渡槽的诞生绝不是偶然。罗定自古因缺水而贫穷,境内原有的几条河流,皆因特殊的地势都绕道而去,水便白白地流失掉了,加之当时又缺少解决水流失问题的水利设施。因此,十年九旱可害苦了罗定人。在上世纪70年代小学课本的《罗定山河披新装》中这样描述:“山下河水白白流,山上用水贵如油,天灾人祸年年有,耕田人家日日愁。”每逢旱灾,连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因缺水,当地群众插不了秧,即便有些田插了秧,也会因无水灌溉而枯死,导致年年歉收甚至颗粒无收,群众常常食不果腹,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这种现状。

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岗坡渡槽今与昔

长岗坡渡槽共有132个跨拱

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岗坡渡槽今与昔

一根根横梁连接着两边的河床

“人工天桥”

通向美好生活

如果要将长岗坡渡槽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他就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人。他美观的外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座“人工天桥”,所至之人无一不把嘴巴张成“O”形。站在渡槽下,未见水流,先闻水声。高大挺拔,像屹立在农田中的战士,随时听候调取渡槽中的水用以灌溉。站在渡槽上,中间的河水像是在欢快地歌唱,从脚下流过,两边是河床可供人行走,每隔一段就有一根横梁连接两边的河床,一方面加固渡槽,另一方面方便行人通过。

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岗坡渡槽今与昔

党员们到长岗坡渡槽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

进入新时代

长岗坡精神放光彩

随着历史的变迁,曾经只是水利工程的长岗坡渡槽,如今在此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长岗坡精神。2017年12月7日,时任云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庞国梅在云浮市“百场大戏下基层”文艺巡演活动启动仪式上强调,“长岗坡精神”是“红船精神”在云浮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大力弘扬传承“长岗坡精神”结合起来,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城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修建长岗坡渡槽,罗定儿女不仅用血汗创造了造福人民的财富,而且培育造就了“敢于担当、实干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长岗坡渡槽精神。在面对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全员没有一个选择半路放弃退出,而是越战越勇。历时4年多,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打造出一座气势磅礴的水利工程。

长岗坡渡槽作为云浮市文化名片之一,是推动云浮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增强云浮文化自信、做好全方位推介的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打造云浮文化高地的重要内容。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游人前往长岗坡渡槽感受当年建设者治水重新收拾山河的魄力。想要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水利工程,能被誉为“南方红旗渠”,能为罗定人民解水源之忧。

现在,长岗坡渡槽被广东省委组织部定为党员教育基地,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罗定市委、市政府根据云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行动迅速,制订一系列方案,并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挖掘长岗坡渡槽的红色文化基因和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的建设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各单位纷纷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到长岗坡渡槽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参观长岗坡渡槽的同时现场感受它的磅礴气势,听着讲解员诉说长岗坡渡槽的历史文化和工程建设的感人故事,从长岗坡精神中汲取营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准确把握其中深刻内涵,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今后的工作当中,奋力在新时代干出新气象、实现新作为、成就新梦想。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长岗坡渡槽依然发挥着水利工程的通水、通行作用;夕阳西下,长岗坡渡槽依旧熠熠生辉,用它坚挺的身躯撑起罗定人民的幸福生活,用它的长岗坡精神影响着罗定人民、云浮人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云浮融媒中心

编审:刘炳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