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二戰期間爲什麼一定要打蘇聯,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

相信大部分軍迷都會對二戰中蘇德戰場很感興趣,大部分軍迷都會認為,如果當年元首希特勒不是去攻打蘇聯,只是專心去攻打西歐,待穩定西歐戰場之後,重新準備,好好地備戰,那麼一定可以一舉拿下蘇聯,從而統治西歐,這樣也不會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導致諾曼底的登陸,德國防線的瞬間崩潰,如果事實真的是這樣的,那麼歷史可能會重演,但是歷史是從來不會重演的。我們只能通過後來逐漸曝光的文件來了解那次遙遠的戰爭,接下來我帶著大家重新回顧蘇德戰場。

德國二戰期間為什麼一定要打蘇聯,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意大利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可以看到德國為了這次這次戰爭,是準備及其充分,幾乎出動了全國的6成兵力,半數的武器裝備,坦克,飛機,大炮,並且出其不意,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德國二戰期間為什麼一定要打蘇聯,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藉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藉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佔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佔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誌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德國二戰期間為什麼一定要打蘇聯,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淪為蘇聯的傀儡國,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所以根據這場戰爭很多軍迷都會認為德國攻打蘇聯屬於得不償失,自取滅亡,如果不去攻打蘇聯沒準西歐就被德國統一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實際上當時德國已經無路可走,必須攻打蘇聯。具體有以下幾點原因。

德國二戰期間為什麼一定要打蘇聯,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

1經濟:希特勒在1933年上臺以後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他的改革方式和美國類似,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發展,開辦各種類型國家產業,以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就業率,這其中生產最多的就是軍工產品,據統計,1933年德國軍費開支15億美元,而到了1939年就達到了驚人的300億美元,就在今天,這個數字也是驚人的,何況是70年前。龐大的軍事訂單,刺激了國內經濟的發展,也提升了就業率。但是隻生產不銷售,就會還有人失業,經濟就會崩潰,所以龐大的訂單就需要不斷的訂單,而此時西歐多已佔領,所以為了維護龐大的軍事訂單,必須要攻打蘇聯。

2政治:大家都知道蘇聯和德國為了劃分波蘭,在1939年就已經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個條約真的有用麼,其實不會。首先德國和蘇聯在國家形勢上有著本質區別,德國是資本主義,蘇聯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是不容忍社會主義的存在的,反過來社會主義也是資本主義的對立。其次,蘇聯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德國的恐慌,德國絕不能容忍歐洲還有一個國家與他爭利,所以兩國早晚必有一戰。

3軍事:當時德國經過兩年的閃擊戰,已經佔領了法國等大部分西歐國家,但是英國他一直沒有佔領,原因是德國海軍建設的並不好,面對強大的皇家海軍,德國可以說是毫無優勢,那麼既然西面攻不過去,又要維持強大的軍事訂單,所以就不得不逼著德國調轉尖頭,去攻打德國。

所以根據上面分析,德國對蘇聯的開戰是必然的,無法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