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小孩抢玩具,妈妈护女猛扇对方耳光,你怎么看?

麦子说娱

事实真相:

6月24日,浙江宁波两名小孩在游乐园里争抢玩具,其中一位的妈妈首先一巴掌挥开对方女孩,接着又猛扇对方女孩一个耳光。打人的妈妈继续安慰女儿后,又掐了对方女孩的脸好几下。被打小女孩一直说:“对不起,对不起,下次不敢了……”

而当被打女孩的母亲赶到时,打人者对她一通乱骂,随即抱着自己的女儿离开。

此后,打人者还发朋友圈称:女儿被“狗小孩抓破半边脸”,并打电话索要赔偿。照片显示,被打的女孩半边脸颊红肿。

据了解,随后打人者在电话中口头道歉,但依旧强调是对方女孩抓伤了她女儿,她才这样做。目前警方已找到打人女子并带到派出所进行调查。

谁家的孩子不是宝?成年人不应暴力介入儿童事件的小摩擦

当时园区的目击者证实,当时打人者的孩子脸上根本没有抓伤的痕迹,据此可以判断出打人者所谓的抓伤言论并不属实。从其发朋友圈声称自己的孩子被抓伤并且致电被打孩子的家属索要赔偿来看,显然这位母亲就是所谓的“护犊子”护过头的典型,我想换做被打孩子的家长如果在场,必然会引起大的纠纷。

谁家的孩子不是宝?作为成年人本身应当在发现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调停处理,但是这位家长的做法确实过分至极!目前被打女童的脸部红肿,据此足以认定打人者已经涉嫌故意殴打他人的行为。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殴打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结合本案当中这位家长的情节恶劣,个人认为应担对其予以惩处!另外作为父母,如果在自己的孩子争抢他人玩具的时候,不能客观的处理矛盾,只会给孩子不好的引导,那就是无论做什么,父母都是支持我的。容易造成孩子偏执型人格的养成。

所以无论对内还是对外,这位母亲的做法,都说不过去!


麋鹿说法

两个小孩抢玩具,妈妈护女猛扇对方耳光,打得这个四岁小女孩脸颊红肿,外人看了都觉得心疼更何况是被打女孩妈妈了。



事件回顾

郭女士将四岁女儿瑶瑶放在游乐场里,自己就在隔壁店里上班。因为和游乐场老板娘比较熟悉,郭女士就把女儿放在那里玩耍。当天,游乐场老板突然跑过来喊,说你女儿和别的小朋友起争执了。

郭女士连忙跑到游乐场。“我正在门口弯腰脱鞋子时,一个妈妈抱着和我女儿差不多大女孩就对着我一通乱骂,大体意思是说我没有素质不管好自己孩子。”

郭女士说,当时一下被骂懵了,连忙说,孩子有什么错你跟我说,我们大人来解决,结果对方抱着孩子骂骂咧咧离开了。而郭女士跑过去找女儿,却发现女儿缩在角落里哭,小脸蛋又红又肿,见到妈妈过来了连忙说:这些玩具我都不要了,都不要了,都给那个小朋友。

女儿的反常让郭女士觉得不对劲,游乐场老板娘也告诉她说,刚刚瑶瑶被那个小朋友家长打了。调看游乐场监控,郭女士内心几乎崩溃。


在另一段视频中:游乐场老板娘听到动静过来制止,结果在老板娘安慰瑶瑶时,那个女孩妈妈竟当着老板娘的面从背后又删了瑶瑶一个耳光。

事后打孩子的妈妈还发朋友圈



从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来看,下重手打伤人家小孩后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做的如何过分,把别人孩子打成这样还难解自己心头之恨!

期待真诚道歉

郭女士通过多渠道联系到打人者,对方迫于舆论压力通过短信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歉,这种不露面的道歉究竟有几分真诚呢?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被打孩子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远远大于自己孩子被抓伤的伤害呢?

自己家孩子被小小的抓伤一下,已经心疼的宝贝得不得了,自己就可以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人家被打孩子家长是什么心情呢?受伤孩子身体上的伤害经过几天就可以痊愈,作为一个成年人造成的孩子幼小心灵上的伤害却需要更长时间的抚慰和疏导。

郭女士自然无法接受这种毫无诚意的道歉,希望打人家长出面,起码给孩子一个公开的道歉。对于短信、电话道歉绝不接受。


孩子已经受伤是更改不了的事实,打人者只能通过自己真诚的道歉,物质上或者经济上的补偿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以取得被打孩子及其家长的原谅,难道在她心里认为两个孩子都受伤也算扯平了,通过电话或者短信道歉就足够了!

态度决定事态的发展

目前,被打孩子家长已经报警,警方也找到了打人女子进行调查。

态度决定着事态的发展,该事件让我想起不久前“女子插队,被9岁女孩劝阻动手打人”事件,同样都是动手打未成年人,在那起事件中,打人者拒不配合警方的调查及调解,谎言百出,最终被警方依法处置,行政拘留十日,罚款一千元。


惠风和畅207547485

自己家的小孩是小孩,别人家的小孩就不是小孩吗?虎妈护犊子,打得人家小孩脸都肿了,真是太过分了!

事件回顾:

6月24日,宁波一游乐场内,两名小女孩在一起玩,因为某个玩具发生争抢行为,一直坐在一旁看手机的妈妈立马起身,反手就给了对方小孩一个巴掌。


打人的同时还不忘厉声数落,被打小孩用手臂挡着脸,瑟瑟发抖。甚至在商场工作人员过来询问时,这位妈妈还从工作人员的背后伸手过来打小女孩,真的是不依不饶!


事后,该妈妈在朋友圈还发出过分文字,说人家孩子是狗,自家小孩被一个狗小孩咬了


更过分的是,竟然还打电话给被打家长,要求赔偿!


见过嚣张的,没见过这么嚣张的,打人了还要求被打方赔偿,还有天理吗?

被打女孩家长已报警,希望警方能还被打小女孩一个公道!


希妈育儿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打人者的小孩要抢被打的小孩的玩具,她肯定不肯啊,于是将玩具护在身后,但是那名女孩仍不罢休,近身上前抢夺,完全出于本能地,她用手推开那抢玩具的女孩,推在了脸上。抢人玩具的那名小孩的母亲看到了,于是冲上前来一掌狠狠拍开了护着玩具的那名小女孩的手,小女孩辩解了几句,但这位母亲根本不听,怒不可遏,一巴掌将她扇倒,后来幼儿园负责人上前询问小女孩情况,那名母亲仍不依不饶,隔着这名负责人还打了她几下。


我能理解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任何其他感情都无法超越的。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一位母亲爬上33楼要跳楼自杀,她6岁的孩子在那里不断声嘶力竭大喊“妈妈加油”“你对我那么好,你不能走,我不能丢下你”,声音稚嫩但却有力。儿子的哭喊声让她感到一阵心痛,随后她便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能够战胜一切,即便这名轻生的母亲再怎么对生活感到绝望,她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她会为自己的孩子而勇敢活下去。因此,我完全理解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是,正如陈女士所说,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这并不能成为她对其他人的孩子出手这么重的理由。你看看那名小女孩的脸,又红又肿,起了那么大的包,这下手是该有多狠。


不仅如此,事后这位母亲还发朋友圈(如下图)
恶人先告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还骂她的父母没素质,从她自己的言行中到底是谁没素质很容易分辨吧。还有她说的“半边脸都抓破了”,根据幼儿园负责人回应,只是“有一点点像蚊子咬起了包”而已。

而且她在孩子面前这么做还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孩子这么小,是非善恶观念还没成型,身为母亲非但没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反而在孩子面前做出如此蛮横无理之举,如此霸道无理,相信平时也不会好到哪去,让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实在令人担忧。


—微词—

我实在不建议大人加入孩子之间的争夺。在孩子那里,这是争夺,大人一加入,立刻变成"战争"。

孩子之间的纷争,是最好的教育机会。做父母的从旁观察,事后,给孩子分析问题,讲清利弊,当然,必要的时候,可以站出来维护孩子,因为,孩子毕竟没有太多保护自己的能力。但,绝不能像这样,大打出手。

一个是因为,这给孩子做了错误示范,等于是告诉孩子,可以用暴力解决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大人一出手,替处于弱势的孩子打回来,其实,不是替孩子出气,是在强化孩子的被害者心理。

每个小孩都会遇到这样的争夺场景。我的小孩,我带他的时候,眼睛是从来不会离开他的,他的一举一动我都清楚。争夺起来,我会看到底是谁先夺的。

我的一般的原则是,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后来的孩子想玩,那就等一等。等一下是没坏处的,既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又能培养孩子的耐心(等同于心理学的延迟满足)

如果真的碰见蛮横的孩子,上来就抢,讲道理也不听。我会带着我的孩子离开。我会跟孩子说,你看,这样的小朋友不守规矩,我们不跟他玩。这不是一句气话,这是在教孩子挑选朋友。

西方有句谚语,"与魔鬼打交道的第一要义是,不要打交道"。让孩子懂得挑选朋友是必要的,那他长大成人之后,自己就会注意甄别,自觉远离人渣,混子,保自己一个平安。

我年轻的时候,脾气也不好,也是动不动就能开撕的脾气,有了孩子之后,斯文好多了,最主要还是相信那个朴素的道理:动起手来,会吓到孩子。

嗯,所以,我这样一个"温柔美丽又柔弱,从来不会讲脏话,也揪不动人家头发"的妈妈,从来不当孩子面跟人撕逼。哈哈哈哈哈!


贝多星光营

护犊子,这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了吧?但是如此蛮不讲理、撒泼之人,也是越来越多了。

小孩,哪有不打打闹闹?如果小屁孩儿在一起都不打打闹闹了,想想都可怕。

小孩之间抢玩具,伸手就打,把对方小孩打的瑟瑟发抖。工作人员过来询问,却又从工作人员身后伸手去打,还真是不依不饶,可见其心是何其歹毒了。

更可恨的是,事后发朋友圈称别人的小孩是狗,自己的小孩被狗咬了!事后又打电话反索赔!真是令人发指呀。

这位泼家长,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无人敢惹,其实它自己太过渺小了,而且它这不是在护犊子,它这是在害孩子,也是把自己和孩子推向了一个深渊。

如此这般,想必此人本来就不是省油的灯。但是这次下此般毒手。不思悔改,却洋洋自得,还恬不知耻的发了朋友圈,自己一个施暴者却成了受害者,拿着孩子做挡箭牌!又恬不知耻的去反索赔偿,真是可悲又可叹呀!

小孩有如此这般的母亲,试问一下。整个小区和幼儿园,还有它所有亲朋好友知道之后,还有谁敢让自己的小孩与其玩耍?如此这般人,它的同事知道之后谁还敢与其走近?

这不是在护犊子,这是再给自己的孩子挖坑,顺带把碑立好了,也把碑铭志刻在上面了,成为了孩子和它永久的标签了!

我是小屁孩儿的时候,还一个发小玩打仗的游戏,一个石头把他的额头砸破了。要知道他们整个家族就那在他那一辈就他一个男孩,头天我爸妈给他看完病,买东西去他家看了他,第二天我俩又在一起玩耍了。现在他的额头还不太清晰的印记!

小孩的天性就是打打闹闹,看到彼此喜欢的玩具,你争我夺的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自己的孩子是宝,别人的孩子就是草吗?

被打女孩的家长已经报警,希望施暴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陕西憨厚娃

俩小孩抢玩具,妈妈护女猛扇对方耳光,你怎么看?

这位护女的妈妈有点过分!过分的护不是爱而是害!即使孩子真的受了委屈,采取这种方式替女儿出头也不是一个明智的方式,你是在给她做一个极差的示范!

事件简要回顾:

在孩子抢夺玩具并且争斗的过程中这位妈妈正好在旁边玩手机,抬头就看见了这一幕,看见自己女儿与对方起争执,并且还被抓伤了,这位母亲就强行拽开这个6岁女孩,并且还打了对方几耳光,以下就是事后该母亲关于此事所发的朋友圈。

据该游乐园负责人说,发生此事后她就第一时间到了现场,到现场后这位打人的妈妈仍然不依不饶隔着她还去打了对方几耳光,自己只听到被打的女孩一个劲得说自己再也不敢了,玩具我再也不抢你的了,我都还给你,对不起!


由于目前此事件关于是哪个孩子先抢的玩具当事双方说法存在差异,但是不管是谁先抢的玩具,孩子之间类似的嬉闹或者争斗其实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个家长如此反应有点过度,一个成年人去殴打一个幼儿有点过分。


1:如果事情正如被打女孩所说,是你家孩子先动的手,一个孩子看见对方抢自己的东西会去回抢的确是本能反应,这是你家孩子有错在先,你不问青红皂白没有搞清楚事情原委,就对对方动手,这个素质不是一般的低!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的确不少,如果是这种情况,这个孩子家长的个人修养需要提高提高,太霸道了!

2:就算被打的这个孩子是个熊孩子,是她先动的手,并且你家孩子还被抓伤了,这样的孩子的确可恨,但是如此暴力得去对待一个孩子也是很过分的,爱护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方式方法不值得提倡!


心安理得君

由于职业原因,天天和小朋友以及家长们在一起,我见过很多次小孩子打架。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2、3岁的小男孩和一个同龄小女孩在一起玩,小男孩可能是觉得好玩,老是去扯小女孩头发,力气也不大,扯了好几次。

刚开始小女孩也没在意,但是几次以后,突然,小女孩一巴掌就给他打回去了。

小男孩一下子懵了,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可小男孩的奶奶看见小孙子被打了,一下子就急,立即对着小女孩大喊:“你怎么能打人呢?你怎么能打小朋友呢?”

听到自己奶奶这样生气的大喊,小男孩哇地一声哭起来。

你们发现了吗?小男孩自己被打了一巴掌的时候都没哭,但是在奶奶来帮忙吵架的时候,他害怕得大哭,这是为什么?

因为家人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最在乎的是父母家人的情绪。

有时候当家长发现孩子打架,上去帮忙的时候,可能想到了要怎么帮孩子从对方身上讨回“公道”,但完全没想过:

我自己的失控的情绪会给我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

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心里一时不能接受,这当然值得理解。只是,那个瞬间,我们大人可能心里只想着:

对方怎么这么过分!他们家怎么教小孩的!我一定要给我家孩子讨回公道!

但是那个瞬间我们可能会疏忽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的孩子正在我旁边,正看着我情绪失控,跟别人吵架!我孩子心里得多害怕?

可是,气头上的家长,可能无暇在乎这一点了。

问题中提到的那个妈妈,她不仅表面上伤害的了别人的孩子,实际上给自己孩子带来的伤害也不会小到哪里去。

当时这件事情的后续是:我赶紧把那位奶奶请出到一边,立刻也有其他人过来帮忙安抚奶奶。

没过多久,那位奶奶的气还没消,这个小男孩和小女孩就已经玩在一起了,跟什么事都没有一样。

说到这合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一一个问题:

两个孩子打架,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大,还是两个家长之间的争吵,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大呢?

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发现:

“我刚做了一件事情,导致我最亲近的人、我的爸爸妈妈情绪失去控制”,那孩子肯定会非常恐惧非常自责。

孩子今后在探索世界、面临挑战的时候,他的安全感也肯定会受到影响吧?

其实对于学龄前、甚至还没上幼儿园的2、3岁孩子来说,在玩耍的过程中被推搡、被抢玩具,甚至两个小朋友打起来,这些孩子间的冲突是经常发生的。

孩子的想法很简单:

要是不影响自己玩,就不太在意;
要是对自己影响有点大,比如最喜欢的玩具被拿走了,那就只想去取回自己的东西、保护自己的利益。

至于怎么取回自己的东西,这其实也正是教育的意义之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教会孩子,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遇到了问题,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合适的反应。

很明显,妈妈帮忙打架,这肯定不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合适反应。

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大人要不要帮忙抢?这肯本不值得讨论。

我们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教会孩子,遇到这样的冲突,可以如何解决,而且是用比较符合这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的方式来解决。

孩子要是遇上了被人抢玩具这件事,虽然会很伤心难过,但也正是一个练习处理矛盾和冲突的机会。

这是孩子的社交必修课,“社交”这件事真不能纸上谈兵,孩子需要丰富的经验来练就,所谓:发生才有机会。

如果不是太严重,大人可以先不介入,先观察看看这两个孩子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的力量本身就不大,打一下碰一下其实并不会太危险。我们可以观察等待,让孩子自己想到解决的办法、和别人相处的方法。孩子自己想到的一定比大人教的要好。

如果矛盾升级了,那家长肯定要介入,给孩子当个“裁判”,帮助孩子处理。

同时,聪明的父母,一定会利用好这次冲突,当好孩子应对冲突的教练

如果孩子大一点,说话也说得不错了,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说这些语言:

“不行”!

“这是我的!”

“请你坐过去一点!”

“你去玩那个吧!”

语气严肃、言简意赅,有威慑力;

最后两句还给对方提供了一个方法,有威慑力的同时,还很可能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了。

千万别复杂!

字一多,威慑力下降,孩子还不容易学会。

要知道,这几个句子,我们成年人看来简单,但我们要教的是学龄前的孩子,要震慑的那个小孩,也是学龄前的孩子。

除此之外,还可以渐渐教会孩子说下面这些句子:

“我过一会儿借你玩一下”;

“我用我的小汽车和你换,好不好”;

“你等一会儿再来问我要”

……

如果孩子能使用这些商议性的句子,主动提出建议,再遇到孩子间的小矛盾和小冲突,孩子就更自信,他知道:

遇到冲突,除了哭,还有很多处理办法!


Carrie萌育儿研习社

两个小孩抢玩具,孩子母亲出面替被打孩子教育对方孩子情有可原,但是出手伤人就不妥当了。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生争执,出现打闹,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成年人应该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去引导孩子如何来处理这样的纠纷,化解这样的矛盾。“以暴制暴”通过殴打对方使得对方道歉的方式不适合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本来是两个小孩的小冲突,结果发展为两家的大矛盾,十分不妥。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讲道理,守规矩,懂秩序。公共场合,所有的玩具都是共用的,当其他孩子在玩耍的时候,通过暴力手段抢夺过来是需要批评的。因为孩子破坏了规矩和秩序。如果不及时指正,就会导致孩子认为暴力手段可以凌驾在规则之上。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家长通过打骂的方式使孩子更加坚信,暴力手段是可以无视规则的。毕竟成年人也没有讲道理。只是用低劣的方法进行教育。

合适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样呢?如果对方使用暴力手段在先,需要严肃的指出这样的方式不正确。让孩子正式的赔礼道歉。如果双方在冲突过程中出现了受伤的情况,需要告诉孩子暴力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1、赔偿受害人的医药费、精神损失费。2、有可能被公安机关教育。对于赔钱,孩子可能没有什么印象,去警察局,孩子可能就会有些害怕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纠正孩子们之间不良行为的发生。一些皮外伤,做好皮肤的消毒,预防感染工作问题一般不大。(如果有必要,让伤人的孩子去做护理工作,能让他们增加体会)。避免下一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孩子们小打小闹之后,在一起又玩的很开心。如果大人过多的使用暴力手段,对方的家人会怎么想,怎么做值得大家深思。您说呢?


儿科恩铭

这是犯罪,对于未成年的犯罪,该妈妈行为非常恶劣。两个孩子抢玩具实属正常,都是不懂事的小孩子,该妈妈有思考能力,是成年人,护自己孩子也无可厚非,可是关键是对方也是和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小孩子,哪怕是两孩子打闹。那也是未成年人之间的打闹,成年人参与其中并下如此重手,真的不应该,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自己孩子被抓,护着自己孩子,可是关键当事人也是个和自己孩子一般大孩子,虽然孩子受伤,但作为家长如此护犊子,并下重手,殴打未成年人,并在网络发文,称对方孩子狗崽子,说什么要是留疤有宰狗的冲动,这是什么行为,不光殴打未成年人,还说出如此恶毒语言,更过分的是还得理不饶人,竟然无耻到给对方家长打电话索要赔偿。真的太过于胡搅蛮缠,无理取闹。

两个孩子抢玩具引发两个孩子厮打,这是两个家长看护不到位,而一方孩子被另一方孩子抓伤,家长首先是拉开两个孩子的厮打,并找对方家长,而不是自己动手打和自己孩子一般大的未成年人,连续殴打,对方孩子被打的求饶道歉,这太过于恶毒。

这种行为不仅是给被打孩子造成身体伤害、心理阴影,更是对自己孩子的一种教唆,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很强的,对于自己孩子来说,只要有别人欺负,都有自己妈妈出头,那样会养成自己孩子无法无天。

通过此事,告知我们当自己孩子和他人孩子因为玩耍厮打,大人且不可参与殴打,一定要理智对待孩子之间的事情,同时要给孩子讲道理,而不是选择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