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名字融入城市、写进星空,这位中国女建筑师做到了

把名字融入城市、写进星空,这位中国女建筑师做到了

西安和洛阳虽同为十三朝古都

然而二者却又十分的不同

盛唐遗韵在洛阳难寻踪影

被日本成功复制并成为自己的名片

而西安则洋溢着浓烈的唐风汉韵

将古城的厚重底蕴较好的呈现了出来

而这都离不开这位了不起的女建筑师

☟☟☟

张 锦 秋

把名字融入城市、写进星空,这位中国女建筑师做到了

▲张锦秋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级建筑师

这样温婉、平和的张锦秋,在被称为“男人世界”的建筑之林中,却夺得不少“第一”,她是我国首批命名的15位建筑设计大师中惟一的女性,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水利、土木、建筑学部内的惟一女性,也是首次获得国家建筑界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9名大师中惟一的女性。2015年,在浩瀚宇宙中拥有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张锦秋星”。

◆ ◆ ◆

当建筑师是一件浪漫的事

张锦秋现在虽成为著名建筑家,但建筑却并不是她最初的梦想。学生时代她为文学着迷,一直有一个作家梦,填志愿时因父亲的极力劝说,最终选择了建筑专业。张锦秋说是因为父亲期待她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父亲有个愿望,希望他和兄长一个造海上的房子,一个造陆地上的房子。

“我父亲说得很浪漫,让我觉得当建筑师和当作家一样浪漫,我就应下了。”现在回想,张锦秋觉得自己没有多少抵触就听从了父亲的劝告,大概是因为建筑设计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父母、舅舅、姑妈都从事建筑相关工作,特别是姑妈张玉泉,更是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锦秋小时候曾住在姑妈家,耳濡目染,从小她就觉得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虽然没当作家,但爱好文学练就的修养让她受益一生。文学的气息,充盈在她作品的形与神之间。

◆ ◆ ◆

我有我的坚持

1954年,张锦秋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清华,她一直在仰望着一个人——梁思成。在年少的张锦秋看来,对于整个系的学术和精神领袖,自己能够远远地仰慕梁先生已经很幸运了。万万没想到1961年,张锦秋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梁思成成为她的导师。

把名字融入城市、写进星空,这位中国女建筑师做到了

能够得到梁思成的亲自指导,是建筑系学子求之不得的荣光,对于张锦秋来说更不例外,梁思成亲切儒雅、睿智令她深受感染。虽然敬重,但不会因为敬重而放弃自己的坚持,在毕业选题时,迷上园林的她放弃梁思成亲定的毕业选题,自作主张要围绕古典园林选题。

梁思成也尊重张锦秋的想法,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导师,张锦秋从莫老师那习得不少古建筑知识。

◆ ◆ ◆

“锦秋的长安”

张锦秋设计呈现的一个个作品,不仅成为古城新地标,而且成为西安呈给全世界的崭新名片。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说: “在西安,你想躲开张锦秋是不可能的,公共汽车跑上两站在犄角旮旯一拐弯就遇见她的作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陕西省图书馆、大明宫丹凤门、黄帝陵大殿、长安塔……她的作品不仅成为西安城市的新地标,为西安的城市特色定位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洋溢着的浓烈唐风汉韵,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建筑新唐风的时代。

时光流转,1936年出生的张锦秋已80岁,两鬓斑白,但其人、其名已与西安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时代人物》张锦秋的专访文章了这样写道”西安给了张锦秋表现的舞台,张锦秋则寻找并表现这个城市之魂,她和这座城市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就像巴塞罗那的高迪一样,我们可以说西安是“锦秋的长安”。

下面看看张锦秋的几个代表作品:

“三唐”工程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西安也着手引进外资开展旅游产业的开发。1985年,日本企业被批准在大雁塔附近建设“三唐”工程,即唐歌舞餐厅、唐华宾馆和唐代艺术博物馆。日方作为投资方按当时的常规拿出了设计方案。

日方的设计风格带有明显的“和风”色彩。张锦秋觉得,在大雁塔旁边盖这样的房子不合适。她向有关领导建言,领导反问:那你来设计一下?

张锦秋果断地接下这个差事,并再度把目光投向了唐朝。因为大雁塔是唐代慈恩寺住持玄奘为保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兴建的,现唐寺已毁,唯古塔巍然屹立,成为古城西安的标志之一。在她的周围建造房子,得具备一点唐代风格,才能相得益彰。

把名字融入城市、写进星空,这位中国女建筑师做到了

▲大雁塔风景区

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比对,张锦秋的设计思路渐渐清晰:理解环境是前提,大雁塔附近能不能建工程,建什么,怎么建,需要有历史的依据支撑;另外,保护环境是关键,新建工程的形式风格要与古塔相协调,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衬作用;同时,创造环境是焦点,新建工程要具备传统的形式,更要符合现代功能的要求。

把名字融入城市、写进星空,这位中国女建筑师做到了

张锦秋对大雁塔“关怀备至”,她设计的唐华宾馆,客人不管是从宾馆里的走廊上路过,还是透过房间的窗户,都能眺望到古塔的雄姿。尽管走廊上铺的是高档地毯,房间里现代用品一应俱全,但巍巍塔影总是在那里静静地承接着千年气脉。

方案一拿出来,日方颇为赞赏,觉得比以前的方案好。如今,雁塔高耸,“三唐”奔趋,雁塔刚健、唐华幽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依然是西安一景。

陕西历史博物馆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原陕西省博物馆碑林时,感叹空间小、光线暗,指示在适当的时候要新建一座博物馆,而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

“建设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周总理的遗愿,是‘十年浩劫’后我国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张锦秋说。“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张锦秋设计的一组唐代风格的宫殿在12个设计方案中获得了最终的认可。

她说:“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征上,着重思考象征问题。我觉得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我设计的方案并不是模拟一个具体的宫殿,比如大明宫、北京的故宫。我就把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

把名字融入城市、写进星空,这位中国女建筑师做到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

她从王维《山水诀》中“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一语中,觅得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精髓,并把这一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她对省博物馆的整体色彩是这样安排的:白色砖墙面、汉白玉栏板、瓦灰色花岗岩台阶、浅灰色飞檐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这和北京故宫等明清建筑以亮丽的黄、红两色为主调的色彩构思截然相反,有效破解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立的难题。

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了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大唐芙蓉园

张锦秋没有把大唐芙蓉园建在历史原址,而是选择在唐代曲江池北一带,既保持了唐代大雁塔东南的方位和距离,与历史大体一致,同时回避了遗址保护、古旧恢复等一系列的问题,规划与设计力求做到历史风貌、现状地形与现代化旅游功能三者有机结合。

借助曲江原有地貌特征,将全园地形制高点置于东南部土山上,形成主峰,山的轮廓力求与远处南山呼应。北部宽阔的湖面开辟为北凸南凹的“腰月”形,使其对全园中心区呈回环之势,湖面东南有水口,西南部水面经芙蓉桥后收缩为芙蓉池,形成自南而北流来的“曲水流斛”溪流汇入,在紫云楼以南形成紫云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瀑布、湖面、溪水、池面河流组成的环形水系,成为芙蓉园有机血脉。

把名字融入城市、写进星空,这位中国女建筑师做到了

把名字融入城市、写进星空,这位中国女建筑师做到了

▲大唐芙蓉园

设计注重阴阳调和,主从有序,芙蓉园建筑兼有宫廷建筑的礼制和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追求。在建筑形象上将宫廷礼制和园林的诗情画意有机相融正是设计者的追求,特别是标志性的门、殿、楼、阁的建筑形象兼备双重品格,以致全园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使不同景点的建筑在协调中突出对比,在差异中寻求和谐。

张锦秋说:“我的创作方法与中国大部分建筑师没有什么不同,确切地讲是大同小异,在建筑创作的天地里,我却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文学评论家肖如云说:锦秋营造了西安古都,现代西安也营造了她,西安使她大气,西安使一个蜀地女子变成了大唐气象建筑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事情,像这样的人,一个人集中一辈子就在一个城市,在一座城市形成独特的风格,然后跟这个城市血肉粘连的不多。

张锦秋放眼世界,清晰判断当代城市艺术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因而应当格外强调“和谐”这一特质。根据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她在前辈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建筑”的理念。

在她看来,这一理念的第一个层次是“和而不同”,提倡不同因素的协调,反对相同因素的一律,即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第二个层次是“唱和相应”,说明不同的因素怎样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即音虽有高低不同,只要有主次、有节奏、有旋律地加以组织,就能奏出和谐的乐曲。(注:部分资料来源《时代人物》采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