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昕瑞生态


对于在农村生活的人来说,相信肯定对在农村广为流传的俗语不陌生,这些俗语从柴米油盐,到为人处事可以说是概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自然有很多俗语描述了和农村人们生活最相关的事情,农业生产!其中有一句叫做“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咱们现在就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如果六月(农村都是按照农历来算的)就立秋的话,那庄稼的产量一定不会好。咱们农民都知道,一般种粮食都有两次收获,夏收和秋收!

六月立秋,所有的节气都提前,天气转凉的时间比较早,所以夏收粮食经历的高温天气比较短,没有足够的有效积温来促进粮食的成熟,所以说夏收的粮食产量受到影响。

而对于秋收而言,同样是低温天气时间提前,不仅没有足够的有效积温促进作物成熟,加上昼夜温差减小,降低了作物干物质的积累,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粮食干瘪,不饱满。秋收的产量自然也就下降了!

综上所述,粮食不收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立秋提前,降温提早造成的!

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说“六月立秋,两头(夏收、秋收)不收”,这是人们经过自身观察和经验得到了结果!虽然经过了千百年,但是对于现在的农业生产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

骏景——殷

骏景农业


感谢关注,【爱农帮】,农民的好帮手!

其实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字面意义上来看,说的是农历六月立秋,夏收和秋收都不能收获。因为在农历六月立秋的话,受天气冷的早影响,对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都很不利,庄稼长不好自然收成差。而七月立秋,则农作物生长能赶上适当的温度,自然容易丰产!

今年立秋时间为农历六月廿六,恰好赶上了六月立秋,会不会“两头不收”言之尚早,就现在来看只能说得上是“一头不收”,而另一头到底收不收还要看秋天的玉米收获情况了。

不过这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一概而论!




爱农帮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最近大家都很关心立秋的问题,不过现在来看大暑还没到,距离立秋还是有一段时间的。今年的立秋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六,也就是阳历的8月7号。刚好也就应了俗语的“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前半句。

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是立秋虽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是此时的天气也并不见的就凉爽了,因为立秋和处暑之间还有十几天,这十几天天气依然十分炎热。

为什么说六月立秋不好呢?

因为天文历法的计算,每年的立秋时间都会有所不同。今年的立秋就是在六月份,但是有些年份就会在七月份。很显然如果立秋立在了六月份就会出现天气转凉的时间比较早,作物在生长期遇到降温自然是会影响到粮食收成的。

但是为什么说是“两头不收”呢?

如果单说一头秋收的话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秋收时节,如果天气转冷的比较早,自然是会影响到秋收庄稼的生长状况的。可是为什么还会影响到“夏收”的收成呢?

既然立秋都在六月份了,自然的立秋前面的几个节气也是比其它年份靠前的,这自然就会影响到夏收的收成。就比如说清明,清明今年是在农历的二月二十,自然这时候的天气还是很冷的,对于小麦的生长很不利。很巧的就是今年华北地区的小麦就受到了倒春寒的影响。今年的夏收欠丰已经成为事实。不过秋收状况如何还得看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了。

不过大家可能会忽略一个小问题就是二十四节气所产生的地区,这和适用二十四节气的地方有很大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早在秦汉年间就已经存在了。产生的地区在黄河流域附近。所以很多关于农事方面的二十四节气大部分是适用于黄河的农事活动的。

这里就举个小例子来看看,就拿立秋来说,虽然立秋了,但是我国很多地区并不是就是真正意义上进入了秋天。因为衡量是否进入秋天要看一个地方连续的积温情况。如果有持续五天以上出现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下的情况,这个地方才算真正进入了秋天。但是立秋的时候像东北地区早就已经进入了秋天的模式,而淮海地区却要在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了。

所以这样看来,农事活动并不能完全根据农村俗语来确定,必须还要因地制宜的采取农事活动。

以上来自科学兴农。


科学兴农


农村俗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六月立秋是指的农历六月,今年立秋的时间为农历的六月二十六,所以今年就是俗语中说的六月立秋,两头不收。那么,是真的像俗语中说的两头不收么?


我们这里是华北地区,一年是收成两季,即阴历五月小麦收获,在小麦收获完后会紧接着种植玉米。先来看一下今年小麦的产量,今年小麦在灌浆期很多地方都下起了大雨,致使很多地方的小麦灌浆受到影响,小麦饱和度差,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再来看一下今年玉米的长势,现在正值玉米的大喇叭口期,这个时候玉米正是需要充足水分的时候,但是华北地区却遭遇干旱,只能通过人工灌溉的方式来补充玉米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如果是该地区没有人工灌溉的工具的,那么只能承受减产。


其实,不管是小麦还是玉米的生长,都和温度有很大关系。这句“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就是根据立秋的时间正好在最炎热的六月来判断今年的收成。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当所处的环境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时,农作物肯定会受到影响。虽然现在农业技术日渐发达,但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还是要相信的。


农人马小妞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了一个神人,《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他能掐会算的本事,不仅仅村里人服,连那些当大官的都不吝求教!有一年朱先生预测“谷物不收,只收大豆”,结果真的十分灵验!种谷物的赔得掉底,只有妻弟白嘉轩种豆丰收了!



朱先生之所以神机妙算,他自己透露,他是看气候现象分析的!想来这“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农村谚语也是他的参考之一!

农村俗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后面还有一句“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是农民群众利用立秋节气的早晚来判断一年的收成的谚语。科学地讲,是用气候“积温”够不够供农物物的生长需求来预测当年的收成的!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话中的六月,七月立秋区分是农历,公历的立秋时间都在8月7日至9日之间。两头不收指夏收和秋收两季!而早晚都收是说早熟晚熟都收!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立秋时间在农历六月的话,当年收成不好,而如果在农历七月才立秋的话,庄稼都会大丰收!

这是由农作物所需“积温”够不够来判断的。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摄氏度持续期间平均气温的总和,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



立秋后虽然还有一伏,一个秋老虎。但早晚却凉下来了!立秋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可见,气温走低的急速趋势。

农历六月立秋的话,一些作物所需的积温不够,影响灌浆,进而影响产量!那么,每年我们都会提前知晓立秋是哪月,比如今年8月7日立秋,就在农历六月,会不会因为预测收成不好,就不必种了?

正好相反!

农作物生长与积温的关系,不仅受地域的影响,也受光照和水肥因素影响!先天不足后天补,越是在这样的年月,越要加强水肥管理,知晓这些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引起警觉,综合施措!

现在科学手段发达了,我们还可以从品种选择上作文章,选择积温要求低的品种来种植!

【个人愚见,感谢阅读!不同意见,请互相交流!】


村姑说村事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的俗语,那时候还小,不知道这句话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但依照着今年的小麦行情和现在的玉米大量倒伏,“两头不收”其实已经应验了,只是现在玉米正在生长过程中罢了。

今年的立秋时间是农历的六月27号,看看今年的农作物行情,大家似乎有点明白了。一般传统的粮食分为夏收和秋收,一般夏季小麦开始收获。之后再种上大豆、玉米、稻谷这些大宗粮食作物,到了10月份的时候再次迎来秋收。这样就是一年两收,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小麦受倒春寒的影响严重,并且到了5月份的时候连续阴雨天,这样一来小麦 的产量也大大减少。普遍的小麦产量只能达到500斤/亩,同时小麦的质量也比较差,很多小麦染上了赤霉病,这样一来麦农自然赔的血本无归。

这样一看这句谚语就已经应验了一半,但其实今年的玉米种植行情也一直都不好。在5月份的时候玉米因为持续的干旱天气,导致玉米的出芽率降低。但这还不是影响最大的,毕竟农民可以再播撒一些种子就行。但近期玉米的长势再次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连续的阴雨天气 ,导致现在的玉米大量倒伏现象。这样一来减产似乎也已经成为事实,但还要看后续的 天气如何。

六月立秋之所以粮食减产,就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农作物的生长达不到最适的条件。极端的天气越来越多,粮食的生长自然就会减产。可见老祖宗的智慧不容忽视,即便是科技发展的今天,面对老天爷,大家还是要认栽。


三农圈子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日,立秋以后虽然会有“秋老虎”,但是整体气温还是三伏天有所差别的。农历六月就是阳历的7月大概这个样子,这个时候立秋,属于早秋,对农作物不好,不利于收成。



我们知道立秋之后虽然“秋老虎“天气炎热,但是“秋老虎“维持时间有限,也就是个15天左右,这个时候也才8月上中旬,无论是家里种的小麦、玉米、水稻都还处于灌浆期中期,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白天气温高、夜里气温低,日照要足,这样子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也就是说直接和产量挂钩,立秋太早了,这个时候就气温太低了,作物颗粒秕谷多、饱满度不行。

对于早熟的作物来说,过早立秋也不好,比如拿四季豆来说,四季豆一般的最佳温度在15-25度之间,大家以前都是六一前后种,但是如果遇到早秋的话,很可能在7月初就进入三伏天,气温最高,这个时候天天气温都是三十多度,肯定不利于四季豆生长,事实上气温太高四季豆的确不结。

作物生长对温度、光线、湿度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立秋太早或者太晚都有点和原有的生长规矩抵触,所以说“六月立秋,五谷不收”。这就是老张谈三农对于这句话的一点个人理解,不足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老张谈三农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还后还有一句“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话中意思六月立秋的话,头茬的农作物和后茬的农作物都收成不好;而七月立秋的话,早种的庄稼和晚种的庄稼,都能得到丰收。这是农民利用立秋节气的早晚来判断一年的收成的谚语。由于是民谚,也当然指农历的6月和7月。由于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是基本固定的,所以这一类的谚语对农业生产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今年正好是农历6月二十六日立秋,那么,正好可以验证一下这句谚语准不准。如果就我们这个地方——华北平原鲁南地区来说,我感觉还是相当准的。因为据很多老乡说,今年的头茬庄稼小麦收成普遍不好,较往年来说,产量几乎大都减产了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这是因为在春季的时候,受到了两次冷空气的侵袭,使很多小麦都没有抽出来麦穗,才造成了普遍收成不好。

那么,后茬的庄稼收成好不好呢?

一般来说,我们这里的秋季农作物都是玉米和大豆等,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作物的收成也好不到那儿去。因为前一段时间,禾苗幼小期,下了几次大雨,那些地势洼些的地方,禾苗都淹坏了,那些病怏怏的黄苗长到又怎么能得到好收成呢?而那些地势高些的农作物,虽然现在长势较好一些,但由于今年立秋的时间早,冷空气到来的时间就会相到变早,所以在它们后扬花孕育籽粒正需要温暖的好天气,突然气温下降,自然会影响籽粒的生长而造成减产。

所以,我们这里真的是应了“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谚语。

那么,既然“两头不收”,中间的收吗?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农作物,花生、棉花、土豆以及一部分瓜果蔬菜等,会在立秋之后早早的就成熟了。所以,它们现在的庄稼稞子已经长成,相到了来说,它们会耐涝一些,前一段的雨水对它们的影响不是太大;那么立秋之后,在天气变冷之前,它们就已经成熟收获了。所以,中间的农作物在今年的收成应该还是可以的。

可见,这句“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谚语,就是根据今年立秋的时间,正好赶在最炎热的农历六月来判断今年的收成。其实,科学地讲,也就是看气候的“积温”程度,够不够供农物物的生长需求,来预测当年的收成的!

所以,这也是一句警示性的农谚,因为农历六月立秋,清明节肯定在二月,像水稻等一些农作物的下种时间,就必须得往后赶,插秧的时间,更得往后打,这么一来就耽误了秋收的季节。像玉米大豆等也是如此,由于播种的晚,那么到了立秋之后的分蘖扬花或吐絮长穗的时节,正好会碰上“寒露”节气的凉风,而“寒露风”对正在孕育籽粒的农作物来说,伤害很大,往往会严重影响结籽的数量与籽粒的饱满,这就会造成严重减产!

由此可见,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所处季节的大环境气候的影响,当所处的环境气候不适它的生长发育时,就会造成减产而收成不好。所以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民谚和经验有一定借鉴价值的!


超能古博士


农村俗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这句俗语其实是有一定的地域限制的,在国内主要是在北方地区流传比较广。这句俗语完整的应该是“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就要先搞清楚“两头”是什么意思。

所谓“两头”指的就是夏收和秋收,这样的话意思就很好理解了。说的是如果在农历六月立秋的话,那就会夏收和秋收都不好。而在七月立秋则不一样了,会收成很好。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如果在农历六月份就立秋了,那么天气就会提前开始冷起来了。而这个时候很多的农作物生长都会受到影响,既然长势不好,那自然收成也会受到影响。而七月份立秋的话就不同了,这个时候农作物接受了足够的阳光和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丰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关于这句俗语,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很多的农民朋友是深信不疑的,总是会念叨着。那有些人肯定会疑惑了,什么时候立秋不是可以提前知道的吗?既然知道六月立秋收成不好,那为什么还要种呢?道理是这样,但是如果农民不种地能干什么呢?古人这样说只是提醒一下农民朋友如果是六月立秋就要多用点心思来种地,或许付出就有好的结果呢!

非常巧合的是,今年立秋就是在六月份,那是不是表示今年的收成也不好呢?让我们一起来拭目以待吧!

温馨提示:国内很多的俗语都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大家也不要过分担心。而且大多数的俗语都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只是为了方便农民朋友的农事安排,并不一定百分百准确哦!


农夫也疯狂


立秋后,关于俗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六月是按照阴历说的,而今年立秋按照阳历说是8月7日,而当天的阴历日期是六月二十六,刚好属于六月立秋,这就导致一部分人会有疑问,难道今年的收成真的要不好吗?甚至有朋友说,既然这样,那秋季作物的管理就不做了,有种自暴自弃的感觉,针对此问题,小帮手觉得有必要给大家说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希望大家不要被此所迷惑。

首先,说下六月立秋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家可以看下往年的日期,小帮手查了查,前面十年时间,其中有5年都是在6月立秋,5年是7月立秋,而作物的收成好坏,并没有按照“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兑现,很多6月立秋的年份,也是高产,而7月立秋的年份,也有减产严重的情况出现。

其次,“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是有区域性的,有人说指的是华北地区,有人说指的是其他地区,因为假如某一个年份,刚好凑巧发生了这种情况,就会说,这句农谚真灵,我们不说是真是假,因为既然出现了这一句农谚,说明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也不能全部相信,因为现实情况已经说明了不一定正确。

接下来,小帮手在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相比,说明天气冷的早,而这时候,华北地区大部分种植的都是玉米(还有其他作物,相比较来说,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怕遇到冷的天气,进而造成减产,而七月立秋的话,温度变冷也相对延后,对于玉米正常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终的产量也会高产,所以,结合来看,就有了“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

有人会问了,这不是秋收吗?两头不收,应该还有夏收,为什么夏收也会受影响呢?还是以华北区域来说,冬季一般种植小麦的居多,当六月立秋时,秋季作物的收获时间相比也会有所提前,还是玉米为例,当玉米收获后,有些人为了赶墒,或者是其他原因,紧接着就会播种小麦,一方面会导致小麦的播种期提前,另外一方面,加上天气变冷早的原因,不利于小麦出苗,所以导致第二年的小麦收成也不好,这就是两头不收的意思。

综述以上内容,其实“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俗语,我们作为借鉴就行,农作物是否高产,最主要的还是看管理,并不是一句谚语就能解决得,所以大家不必恐慌,也不必造谣,至于农村的一些俗语来说,能借鉴的我们借鉴,不能借鉴的,就让他成为历史吧。

关于“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解释,小帮手就说这么多,如果你有其他观点或看法,可在下面评论中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