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什么?

凉凉RIO

我是肖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


你好! 问题谈到的模仿是人们心理上比较普遍的现象。 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 你提到的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无意模仿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因为受到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与他人相同或形似的现象。模仿随个体的发展, 大致趋势: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游戏模仿到现实模仿;外部特征模仿到内部特征模仿。

模仿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模仿对于个体早期成长,作用特别突出。没有模仿,个体很难适应所面临的环境。

3)促进群体 模仿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保持一直。


法国社会学家(G.Tarde)在他的《模仿律》描述到: “模仿是社会的基本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提出了模仿的三个定律:

1)下降律 社会下层人士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

2)几何级数律 在没有干扰下,模仿以几何级数增长。 比如时尚的传播。

3)先内后外律 本土文化及行为的模仿优于对外部文化及行为的模仿。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

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

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整体上来说,我们把“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社会影响

。所以,我们首先要区分模仿他人的是思想、情感还是行为?


按照对题目的理解,我们如果更多地定义为模仿他人的行为,那么这在心理学上是典型的“模仿”现象,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的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具体如下的特点:


  • 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模仿的对象;

  • 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有意模仿、主动的模仿,及时不了解别人行为的真正意义,但由于觉得模仿别人能获得好处;另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但有可能并非绝对的无意识,而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也或是阈下刺激所产生的影响,或是个体不愿意承认是有意为之。


至于说到为什么会产生模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模仿是人类学习的基础。

模仿是个体反映与他人与再现他人行为最简单的形式,是掌握人际互动经验最简单的机制,也是个体学习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还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老师傅一般会让你跟着做,做一遍以后能发现很多之前不曾有的体会,对于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也就是这样的道理。


2、 适应作用

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个体成长的早期或者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作用尤其突出,通过模仿才能保证个体的生存,以适应所面临的各种情境。但我们不知所措施,看看周围的人做什么,怎么做,采取相同或相似的策略,这往往能帮助我们度过窘迫的情境。


3、 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会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群体凝聚力。这也是群体形成时潜移默化中给群体成员提出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模仿使成员达成一致,那么处于少数地位或者不一致的成员将感受到很明显的群体压力,使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历史上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并在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其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高跟鞋”的兴起,相传15世纪的一位意大利鞋匠发明了高跟鞋,起初是为了克服下雨天道路泥泞造成的行走举步问题,结果效果出奇的好。17世纪:其实,在西方高跟鞋最初出现的时候,也有一说是为了方便人们骑马时双脚能够扣紧马镫。直到16世纪末高跟鞋才成为贵族的时尚玩意,一些身材矮小的男性,开始借助高跟鞋来让自己看起来更高大。


将高跟鞋的鞋跟增粗,高度适当调低,就成了男性也适用的日常高跟鞋。当中最有名的,就属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为了令自己看来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权威,于是就让鞋匠为他的鞋装上4吋高的鞋跟,并把跟部漆成红色以示其尊贵身份。就这样“高跟鞋”在贵族中开始流传,大家竞相模仿,到18世纪高跟鞋开始成为男女时装的一个重要元素。


这时的高跟鞋有3寸高,鞋身相当细长,鞋跟与鞋底连成一体,若你有机会走到17世纪的街上,你会发现街上所有行人都穿着相同款式的鞋子,因为当时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样式。


由18世纪末开始,人们开始尝试制造更为纤细的鞋跟,可惜支撑力不足,唯有加宽鞋跟的顶部以连接鞋底,到了十九世纪后期高跟鞋的高度渐渐回落,取而代之是加上丝带及蝴蝶结的鞋子。


在20世纪可爱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这个款式在20世纪流行了长达50年之久,当时的造鞋技术已相当成熟,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缎子、丝绸及皮革来造鞋,款式亦更加多元化。


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地蔓延,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我们会发现在中国流行文化中,日韩流行文化,特别是近来年的“韩流”之风盛行,较之欧美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更为广泛,这也是典型的“先内后外律”的原因,因为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具有更多的相似点与共同的文化唤起要素。


最后补充一点,题目中说到“无意识的模仿”,按照模仿随个体发展的规律而言,一般是先有无意识的模仿,因为模仿而获得好处,进而开始有意识的模仿。


渡仁心理咨询师团队

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范其他人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变色龙效应。就是说人们经常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姿势动作、面部表情或是生活中的怪癖等等。

该效应于1999年被科学检验,检验结果主要发布在美国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即来自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恰特兰和巴夫所写的《变色龙效应:感知——行为联系与社交互动》。检验是通过3个实验而得出的结果。

而三个实验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具有同理心的人往往更容易模仿他人,也往往更受欢迎与喜爱。故而,要去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我们其实也可以通过模仿去感受。

再者,就是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谁,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模仿他人行为的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社会传承和发展的一个基础。尤其是在一个人的婴幼儿时期,孩子他们的模仿能力也往往更强,他们模仿行为动作,模仿语言讲话,技能掌握等等生活刚需和品质形成需要。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说,有时候模范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只要不影响个体生活以及他人生活,其实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有时候,有些人偏偏就极其厌恶他人模仿自己,自己做什么,他人也跟着做什么;或者说无意识中就模仿了他人的不良怪癖,这都可能给自己带来焦虑。因此便需要我们加强自控力以及同理心,对自己的情绪以及状态能够很好地控制,也能更好地去理解他人。祝好!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瀚思专栏·心理笔记侠·郑燕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联系。每日谈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学媒体,欢迎关注。


每日谈心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同。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对自己喜欢的人,崇拜的人进行模仿。前期的模仿常常是有意识的,而后期的模仿才是无意识的。前期模仿的基础是对模仿对象或形象、或观点、或行为,或品德、或全方面的欣赏和肯定。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方面极为欣赏和崇拜时,就会希望自己在这些方面也像对方。这种现象在青少年期更明显,如追星和偶像 。这些孩子们在前期,会模仿明星的发型、服装、说话的语调、声音、动作的形态等等。慢慢的他们会让自己在某些行为习惯,价值理念方面,也像那位明星,如所看的书,爱做的事儿,喜欢的人,爱好的颜色等等。慢慢的他们赞同了偶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往往到了这个阶段,他们的模仿已渐渐不在意识层面,而达到了潜意识水平。也就是说他们的模仿已经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发生的了,甚至已经没有了任何模仿的痕迹。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认同过程。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而言,这个过程相对清晰缓慢,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来的可能更快一些,因为成年人几乎已经跨越了外在形式的模仿阶段,直接进入到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阶段,因此这种现象的发生也会更隐蔽,更不易被察觉。其实认同过程从孩子三岁左右就开始了,大家会发现,那是男孩女孩就有比较大的区别了,男孩更爱男孩的活动,比如爱玩枪、车、打仗、比赛之类的玩具和游戏,女孩则比较喜欢洋娃娃、做手工、讲故事,过家家一类的玩具和趣味游戏,这其实就是性别认同的开始了!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宋宝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