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謝華安:矢志不渝的育種人

人物名片

謝華安,1941年出生,新羅適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農學家,福建省農科院研究員。

□ 通訊員 溫連光 林建龍

25日,剛從海南三亞育種基地回到闊別半年之久的福州,謝華安未加休息,又一頭扎進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繼續做他熱愛的水稻研究工作。“一天沒看到水稻,心裡就發慌。目前,我們團隊正在研究抗高溫熱害的高產水稻。” 謝華安說。

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這片“稻可三熟、菜滿四季”的土地,謝華安每年12月到次年5月,都會帶領他的育種團隊像候鳥一樣從福建飛抵這裡,這一飛就是46年。

創業艱苦但樂在其中

“每年他都要到基地育種,團隊已經育成了一大批雜交水稻品種,‘明恢63’‘汕優63’已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原所長鄭家團介紹說。

特殊的氣候使海南成為水稻育種天堂,但這裡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育種人的勞動強度也遠超一般農民。不論烈日還是暴雨,他們都得往田裡跑,像照顧孩子似的照顧秧苗。水太深,擔心秧苗被淹死,水淺了又擔心被曬死。

“海南氣候潮溼,我們居住的集體倉庫裡蟑螂、老鼠特多,有一次下田還差點踩到眼鏡蛇。”創業初期很艱苦,謝華安卻樂在其中。為了隨時觀察秧苗長勢,他帶領團隊一天到晚守在田裡,餓了,就吃一口饅頭,而渴了,就喝一口涼水。除此之外,還要白天趕禽畜,晚上打老鼠。關鍵時候,他們還輪班徹夜守在試驗田。

曾選育出“東方神稻”

根據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1980年冬天,謝華安從國內外數以百計的優良株系中,選出了一個具有抗瘟、強恢復力、高配合力的品系“明恢63”。次年,謝華安用“明恢63”和江西水稻育種專家顏龍安提供的不育系母本“珍汕97A”,配組選育出豐產、優質、廣適應並能夠抵抗嚴重稻瘟病的雜交水稻新組合“汕優63”。

“汕優63”解決了高抗稻瘟病這一關鍵技術問題,並在參加全國區域試驗的雜交稻組合中第一個實現大面積畝產突破600公斤。

“汕優63”由於抗瘟性強、產量高、米質優,並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得到迅速推廣,1986年首登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排行榜榜首,迄今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億畝,增產糧食700億公斤以上,被譽為“東方神稻”。

有時連家人也顧不上

“我很願意做一個農業科技人員,我的志向就是讓大家都吃飽、吃好,直到今天我認為這還是最重要的。”謝華安說。

為了這一初衷,謝華安有時連家人也顧不上。兩個孩子出生時,謝華安都在海南“天涯海角”,和孩子相見不相識的情況時常發生。每年暮春時節,他從海南迴到福建,尚不懂事的孩子不願見他,看到他都往媽媽後面躲,更不用說在他面前撒嬌。謝華安愛孩子,但他關注雜交水稻的時間遠遠超過關注孩子的時間,他熟知秧苗什麼時候長高、什麼時候成熟,卻不清楚自己的孩子什麼時候學會說話、走路,什麼時候長高。

謝華安的女兒謝小丹說,小時候父親總是出差,很少在家,即使在家也待在田裡,連大中午都在田裡做實驗。

正致力研究超級品種

今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過程中,對袁隆平、謝華安等科技工作者囑託道:“十幾億人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謝華安牢記在心。

“這體現了總書記對我國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總書記對全國廣大水稻育種工作者的充分肯定。”謝華安說,“新時代的農業科研也要邁上新水平,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我們要研究更優質的水稻品種,把水稻的豐產性、抗逆性、優質性和適應性維持在較高水平上。一句話,研究超級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