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幾款轟炸機?

往日的夕陽1

新中國的轟炸機歷史,並不短,從仿製伊爾-28開造轟-5,再以後就是1969年轟-6當家,直到現在。轟-6初始也是一款仿製型號,在它的母國編號圖-16,北約的名字——“獾”。轟-5空重不足13噸,還不如我們自行製造的殲轟-7“飛豹”大,“飛豹”空重14.5噸。轟-6要大些,空重72噸,魔改以後,名稱“戰神”。再就是蘇聯於1949年送給我們12架圖-4“野牛”轟炸機了,空重35噸,數量少用途不小,多次出色地執行任務。航程不高,有那麼闊的海域,於是1986年放飛水轟-5,空重27.7噸,只造了7架,仍在使用,現在以換成民用,叫響了“鯤龍”-600的大名。就這些,沒有了。轟炸機是大國重器,無人可以手把手教你,不得不說發展緩慢。今年中航人發佈《大國起飛》宣傳片,片尾一款重器隱約露出了面容,據悉很可能便是中國正在發展的遠程轟炸機。遠轟沒有,年復一年,自有故事。

“逆火”傳說又十年。傳說進入中國,轟-10什麼的,個人留意網絡,此一說至少有十年之久,十年後,轟-6K問世,謠言才不攻自破,哪來的生產線呀,對不?然而其因有自,轟-6落後,“逆火”以其速度快的優勢成為神物,再快,快得過導彈嗎?自然很簡單的道理,偏偏缺信不疑,所信者引喻失義妄自菲薄,自形慚悔,失去自家判斷,戰略利器正然這樣,只有自家發展,無人會幫你。“逆火”不成又傳中俄合研圖-160者,這個時候轟-20出現了,越來頻率越高地出現在國人面前,所以我們不可能考慮圖-160,即為利器,當操之在手,一是對自家尊重,二也可促進工業升級,軍民兩用,民用於軍,軍當用於民,互相促進才成。落後當然是不爭之實事,總不能以仿製為主,或說把仿製進行到底。多少國多少人給我們安一頂山寨帽子,我們有嗎?

B-2亦有故事。以前借鑑沒辦法,現在著力自家造,這不一樣。1999年駐聯盟使館犧牲三烈士,是B-2首戰,對中國影響深遠,還有B-2成為UFO出現在上海的傳說,不是傳說,戰略遠轟,中國當自強。這麼大的國,從來意志如鋼。造了轟-6K只能說牛刀小說,應急而已,應急之用亦構成戰略一部分,以巡四方無限給力,有與沒有大不同,英法退出轟炸機,我們造,為得自家核心利益,戰略環境使然大不同,總以自家判斷。昔日水轟-5,另闢蹊徑,思路沒什麼不對,只是國力唯艱,現在想造便造,時勢易矣,有什麼不可以?中國製造2025,不是誓言,有關發展。一句話講不盡大國故事,也只能蜻蜓點水式地略做闡釋,轟-20沒什麼不可以,造出了運-20,有殲-20,大型飛機結構盡在掌握,隱形兵器亦可造之,再跨一步就不難

安得倚天抽寶劍。現在美國手頭三款在役,76架B-52,60架B-1,22架B-2。俄羅斯力力衰弱,仍維持了不小的轟炸機規模,63架圖-95,116架圖-22M,16架圖-160,圖-22M空重只有58噸,但可執行戰役任務。美俄二國都在發展新型轟炸機,美國B-21,俄羅斯除了持續打造PAK-DA,更把圖-160重新生產。對轟炸機的認識與製造,盡然軍事思想下的產物,老人家長征路上吟詩可見,中國從來不乏意志與決心,致於技術,早就鳴起了科技強國的號角,

要造就得向強國看齊,否則強何以出,興怎麼講,向大飛機發力,向發動機勁使一點,要的是圖強自立。不得不說,差距尚遠,今日視昨進步微小,一步一腳印如登山巔,艱難邁出的每一步都有意義,跨出一千步回驀,風景自然大不同。中國遠轟,加油!


魂舞大漠

轟炸機是一座空中堡壘,除了投常規炸彈外,它還能投擲核彈、核巡航導彈或發射空對地導彈。轟炸機可以分為戰術轟炸機、戰役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三種類型。戰術轟炸機一般能裝載炸彈3~5噸,戰役轟炸機能裝載炸彈5~10噸,戰略轟炸機能裝載炸彈10~30噸。現在世界上比較先進的轟炸機有俄羅斯的圖-160戰略轟炸機,



美國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如果說航空母艦是海軍的代表,那麼轟炸機則是空軍特點的代名詞。轟炸機是"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曾裝備過幾款轟炸機。

圖波列夫圖-2(英語:Tupolev Tu-2,國內早期譯為杜-2)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在二次大戰期間研製的一種雙發多用途螺旋槳轟炸機,北約代號為“球棒”。該型也是人民空軍建立初期第一種大規模裝備的轟炸機,先後參加抗美援朝、對臺鬥爭、西藏平叛等戰役戰鬥,是一型功勳飛機,現已退役。

圖-4轟炸機(俄文:Туполева Ту-4,英文:Tupolev Tu-4,北約代號:Bull,譯文:公牛,是蘇聯仿製的美國B-29轟炸機。1944年該機仿製計劃正式啟動,1946 年夏第一架圖-4原型機開始飛行測試,1947年8月3日圖-4在蘇聯航空節公開露面。蘇聯大約製造了1200架圖-4轟炸機,50年代末期援助中國一些。50年代中期,蘇聯空軍圖-4全面退役,60年代初,蘇聯海軍航空兵圖-4全面退役。中國引進圖-4後第一次擁有了遠程戰略轟炸機。中國空軍的圖-4服役到1988年。


強-5(英文:Q-5或A-5,北約代號:Fantan,譯文:番攤)強擊機,是中國參照殲-6(蘇聯米格-19)戰鬥機自行研製的一型單座雙發超音速噴氣強擊機。強-5,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原南昌飛機制造廠)於20世紀50年代末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種強擊機。該機1958年開始研製,1965年6月首飛,同年底通過初步設計定型。該機有多種改型。強-5系列飛機自1968年成批生產,2012年10月25日交付最後一架。強-5系列各型機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成為中國對地攻擊的主力作戰型號之一。強-5強擊機於1985年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也是中國第一種出口的作戰飛機。


轟-5(英語:Harbin H-5 Light bomber,北約代號:Beagle,譯文:"獵兔犬")轟炸機,是中國哈爾濱飛機制造廠(現為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參照蘇聯伊爾-28轟炸機,改進設計並試製生產的一種噴氣式戰術轟炸機,可在各種複雜的氣象、地理條件下執行前線戰術轟炸及攻擊任務。轟-5轟炸機於1963年1月開始研製,1966年9月25日首架轟-5在哈爾濱試飛成功。1967年4月,轟-5轟炸機通過國家鑑定,投入批量生產,隨後裝備中國空軍部隊。該機於1984年停產,總共生產545架

轟-5已經於2009年5月全部退出中國空軍現役戰機序列。

轟-6(代號:H-6,英文:Xian H-6 Strategic Bomber)轟炸機,是中國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西安飛機制造廠,簡稱:西飛,代號:172廠)在20世紀50年代末,參照前蘇聯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研製。圖-16採用兩臺渦輪噴氣發動機,後掠翼型。1959年中國開始仿製圖-16,後一度終止。1964年3月恢復研製。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19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採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1969年轟-6批量投產。
轟-6主要擔任戰術戰略轟炸、偵察、反艦、巡邏監視等多種任務。該機是中國空軍戰略轟炸力量的核心,並不斷對動力、航電及機載武器進行改進和發展多種特種平臺,預計將服役至2020年左右。轟-6已有十餘種改型,其中最新改型轟-6K/G可以發射空地遠程巡航導彈,大大提高中國空軍的戰略打擊能力。

殲轟-7(代號:JH-7,中國綽號:飛豹,外貿型號:FBC-1,北約代號:Flounder,譯文:比目魚),是中國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雙發串列雙座超聲速殲擊轟炸機。由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172廠)[1]與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設計研製的中型殲擊轟炸機,主要用於進行戰役縱深攻擊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可進行超音速飛行。
殲轟-7於1973年開始研發,至1988年首次試飛成功。1998年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上,該機首次公開亮相。隨後該機主要裝備中國海軍航空兵。殲轟-7A在殲轟-7的基礎上,對氣動外形略做改進,採用新材料和裝備新雷達和航電系統,作戰效能有了大幅提升。殲轟-7A同步裝備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


殲-16(英文:J-16),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基於殲11系列發展而來的新型第四代多用途雙座雙發殲擊轟炸機。該機外形參考機型為俄式蘇-30MKK殲擊轟炸機。2013年初中國正式公開該戰機。2017年7月30日,在《沙場點兵——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全景紀實》中首次展示。

2011年10月17日已在瀋陽首飛,殲-16具有對空對地攻擊能力。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並識別目標的相關信息。殲16最大特點是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與殲轟7比較殲16的機體更大,最大載彈量12噸,可以發射鷹擊62和鷹擊83空對艦導彈。殲16裝備了國產的“太行”渦扇-10發動機。殲16性能與美國F-15E戰鬥轟炸機相當。殲-16不是一款隱身戰機,其氣動外形和蘇27基本一致。

水轟-5(代號:SH-5,英文:Harbin SH-5 Maritime Bomber),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型水上反潛轟炸機,由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究所(605所)設計、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製造,用於中近海域偵察、巡邏警戒、搜索反潛等任務,也可監視和攻擊水面艦艇。水轟-5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飛機之一,具有大航程、超低空、全天候、大載荷等特點。該機原型於1976年首飛成功,並有水轟-5基本型、水轟-5A、水轟-5B三型,總共製造7架。1986年水轟-5服役,裝備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水上飛機部隊[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曾於1987年6月開始研製水轟-5B型滅火機,並曾經進行過滅火試驗。但由於多種原因,水轟-5B滅火機最終並未定型投產。


Trafalgar18051021

目前,中國就一款專用的轟-6系列,最新的是轟-6K,還有H、M等,平臺老舊,不算戰略轟炸機。目前,中國沒有真正的戰略轟炸機。至於FBC-1飛豹那只是具有一定對地轟炸功能的戰鬥轟炸機。



但小魚今天想說,我們的未來的真正的戰略轟炸機距離面世將不久了。

因為:2018年3月29日的央視7套《軍事報道》節目,以官方的平臺、官方的技術核心人物,罕見地再一次談及未來轟炸機。

29日的《軍事報道》節目在繼續報道中國空軍“神威大隊”時先進事蹟時,提及轟-6K機隊演練對敵高價值目標進行突防突擊,採用靈活戰術隊形,有效利用敵雷達盲區、地形遮蔽,科學合理規劃突擊航線;“剛一進入任務航線,轟-6K的戰場態勢系統就不斷收到警報,散佈在航路周圍的各型雷達、地空導彈對機群緊咬不放,干擾與反干擾、鎖定與拜託、真假目標識別搜索等內容相繼展開。

神威大隊飛行員郭創平表示,轟-6K利用先進的機載設備,對敵偽裝的目標進行識別,對真正目標進行有效打擊。

談及後續與將來,何勝強說,我們還在不斷地優化和完善任務系統,擴展武器品種,未來的轟炸機一定是和一流軍隊的要求,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伴隨而行的,是一種支撐和保障;相信未來轟炸機的作戰使用模式的設計和技術標準的設計,應該掌握在我們手裡!“我們應該是引領者”!

有軍事觀察人士認為,近幾天,央視7套、空軍發佈等軍方傳播平臺三次以上連續高密度宣傳報道空軍轟炸機最精銳部隊,這種情況並不多見;而29日官方罕見地再一次談及未來轟炸機,並且由轟炸機的研發團隊核心人物直接出面,或許表明,距離我們未來下一代轟炸機的正式面世已經越來越近了。“我們應該是引領者”!小魚堅信,如此充滿自信的豪言絕非妄言虛言、定是成竹在胸!未來轟炸機,絕對值得愛國軍迷熱切期待。

官方對於未來轟炸機的表態不僅一次。2016年9月1日,時任中國空軍司令馬曉天出席空軍開放活動時,曾明確表示中國正在發展新一代遠程轟炸機,當時他說,中國空軍現在的遠程打擊能力比過去有很大的提高,“將來還會有更大的提高,我們現在發展新一代的遠程打擊轟炸機,將來你會看到的”。

軍事圈普遍認為,轟-6K雖經現代化改裝,作戰半徑達3000-4000公里,但仍屬中程中型轟炸機,不能列入戰略轟炸機一類。戰略轟炸機攜彈量起碼20-30噸,具備洲際飛行能力,作戰半徑應到5000-6000公里,空中加油後可全球性飛行,還要具備隱身性能,能超音速飛行。

大國空軍需要未來轟炸機!

戰略空軍急需未來轟炸機!!


潮白河小魚

喜歡就關注一下吧!

這裡必須提一下蘇聯,因為中國的轟炸機基本是蘇式的,下面開始講解中國的轟炸機。

DB3轟炸機。DB3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在1936年研製的雙引擎中型轟炸機。1938年,中國空軍獲得30架DB-3,分別配屬空軍第8大隊和蘇聯航空志願隊使用,曾立下不小的戰功。


DB3轟炸機

TB3轟炸機TB3轟炸機作為全世界第一種四引擎下單翼重型轟炸機。1938年,60架TB3參加了日蘇在哈欣湖爆發的軍事衝突。6架TB3 AM-34RN作為蘇聯對華軍售的一部分,作價共1440000美元出售給國民政府,由蘇聯飛行員飛至中國,加入國民政府空軍,主要承擔運輸機的工作。

圖二轟炸機,

圖-2轟炸機,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在設計的中型轟炸機,圖2轟炸機在二戰後軍援東歐各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1950年得到了近30架圖2轟炸機,中國的圖-2在朝鮮戰爭期間參加了大和島戰役,之後在又參加了大陳島和一江山島戰役。中國空軍的圖-2轟炸機在1982年退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初期的重要裝備。

伊爾28轟炸機

伊爾28是蘇聯空軍第一種雙發輕型噴氣轟炸機,按照對前線軍事目標和水面艦艇進行戰術轟炸要求設計。各型伊爾-28總計大約製造2000架。蘇聯向中國出口的首批60架伊爾-28轟炸機於1952年10月伊爾28在齊齊哈爾交付。至1956年,對中國出口171架。曾參加了中國的空投核武器爆炸試驗。

圖4轟炸機


圖-4轟炸機,是蘇聯仿製的美國B-29轟炸機。該機1944年仿製計劃正式啟動,蘇聯大約製造了 1200 架 圖-4,50 年代末期援助中國一些。50年代中期,蘇聯空軍圖4 全面退役,60年代初,蘇聯海軍航空兵圖4全面退役,中國引進它後第一次擁有了戰略轟炸機。在中國的 圖4 據傳一直使用到 1988 年。

轟5型轟炸機

轟5機群

轟-5(英語:Harbin H-5 Light bomber,北約代號:Beagle,譯文:"獵兔犬")轟炸機,是中國哈爾濱飛機制造廠(現為中國航空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參照蘇聯伊爾-28轟炸機,改進設計並試製生產的一種噴氣式戰術轟炸機,可在各種複雜的氣象、地理條件下執行前線戰術轟炸及攻擊任務,轟-5轟炸機於1963年1月開始研製,1966年9月25日首架轟-5在哈爾濱試飛成功。1967年4月,轟-5轟炸機通過國家鑑定,投入批量生產,隨後裝備中國空軍部隊,該機於1984年停產,總共生產545架,轟-5已經於2009年5月全部退出中國空軍現役戰機序列。

轟6型轟炸機

轟6A

轟-6(代號:H-6,英文:Xian H-6 Strategic Bomber)轟炸機,是中國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西安飛機制造廠,簡稱:西飛,代號:172廠)在20世紀50年代末,參照前蘇聯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研製。圖-16採用兩臺渦輪噴氣發動機,後掠翼型。1959年中國開始仿製圖-16,後一度終止。1964年3月恢復研製。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19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採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1969年轟-6批量投產,轟-6主要擔任戰術戰略轟炸、偵察、反艦、巡邏監視等多種任務。該機是中國空軍戰略轟炸力量的核心,並不斷對動力、航電及機載武器進行改進和發展多種特種平臺,預計將服役至2020年左右,轟-6已有十餘種改型,其中最新改型轟-6K/G可以發射空地遠程巡航導彈,大大提高中國空軍的戰略打擊能力。



轟6K

殲轟7型轟炸機


殲轟-7(代號:JH-7,中國綽號:飛豹,外貿型號:FBC-1,北約代號:Flounder,譯文:比目魚),是中國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雙發串列雙座超聲速殲擊轟炸機。由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172廠)[1]與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設計研製的中型殲擊轟炸機,主要用於進行戰役縱深攻擊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可進行超音速飛行。殲轟-7於1973年開始研發,至1988年首次試飛成功。1998年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上,該機首次公開亮相。隨後該機主要裝備中國海軍航空兵。

殲轟-7A在殲轟-7的基礎上,對氣動外形略做改進,採用新材料和裝備新雷達和航電系統,作戰效能有了大幅提升。殲轟-7A同步裝備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

最新型殲轟7B

網絡中的殲轟7B

還有網絡中傳聞的轟20,由於轟6型的轟炸機的改裝潛力已經達到盡頭,也不適合現代戰爭要求,因此,新的轟炸機服役以是必然。


談兵論武

圖注:中國空軍轟-6轟炸機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空軍曾裝備過多款轟炸機。其中,已經退役的機型主要包括圖-2、圖-4、轟-5、水轟-5,以及轟-6系列。

圖-2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在二次大戰期間研製的一種雙發多用途螺旋槳轟炸機,也是人民空軍建立初期第一種大規模裝備的轟炸機,先後參加抗美援朝、對臺鬥爭、西藏平叛等戰役戰鬥。

圖-4是蘇聯仿製的美國B-29轟炸機,1947年8月3日圖-4在蘇聯航空節公開露面。蘇聯大約製造了1200架圖-4轟炸機,50年代末期援助中國一些,中國空軍的圖-4服役到1988年。

轟-5是中國哈爾濱飛機制造廠參照蘇聯伊爾-28轟炸機,改進設計並試製生產的一種噴氣式戰術轟炸機,可在各種複雜的氣象、地理條件下執行前線戰術轟炸及攻擊任務。1967年4月,轟-5轟炸機通過國家鑑定,投入批量生產,隨後裝備中國空軍部隊,總共生產545架,2009年5月全部退出中國空軍現役戰機序列。

水轟-5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型水上反潛轟炸機,用於中近海域偵察、巡邏警戒、搜索反潛等任務,也可監視和攻擊水面艦艇。水轟-5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飛機之一,具有大航程、超低空、全天候、大載荷等特點。1976年首飛成功,此後相繼問世有水轟-5基本型、水轟-5A、水轟-5B三型,總共製造7架。1986年水轟-5服役,裝備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水上飛機部隊。

轟-6是中國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末,參照蘇聯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研製。圖-16採用兩臺渦輪噴氣發動機,後掠翼型。1969年轟-6批量投產。轟-6主要擔任戰術戰略轟炸、偵察、反艦、巡邏監視等多種任務。該機是中國空軍戰略轟炸力量的核心,並不斷對動力、航電及機載武器進行改進和發展多種特種平臺,預計將服役至2020年左右。轟-6已有十餘種改型,其中最新改型轟-6K/G可以發射空地遠程巡航導彈,大大提高中國空軍的戰略打擊能力。

除了上述機型,中國空軍還有另外幾款機型也具有類似轟炸機那樣的對地攻擊作戰能力,包括強-5、殲轟-7、殲-16等,當然這些機型主要還是以“強擊機”、“殲擊轟炸機機”、“多用途戰鬥機”為其正式名稱的,並不能算作典型轟炸機的範疇。


兵工科技

事實上,我軍裝備過多款轟炸機有很多款,早期的圖-4以及轟-5、水轟-5,目前現役的是轟-6。如果算上強-5、殲轟-7的這種戰術轟炸機,那麼殲-16這樣的戰轟理論上也可以納入進來。不過整體來說,我國此前並未列裝過自行研製的轟炸機,列裝的都是毛熊研發的轟炸機。道理其實很簡單,大型轟炸機對於飛機整體的氣動外形設計、發動機研發能力、掛載彈藥的研發都有較高的標準和門檻,此前我們國力尚弱,科技實力尚不足以支撐我們研發大型遠程轟炸機。1973年我國曾經立項研發轟-8,設計上就是放大轟-6的機體,增加一個炸彈艙,使得轟-8最大載彈量從轟-6的12噸增加到18噸,然而受發動機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最終轟-8項目還是下馬了。


不過隨後在轟-6這個平臺上,隨著我國技術能力的不斷增強,我們開始靜下心來研究轟-6的改進,現在魔改版的轟-6已經改到它親媽都不認識它了。由於安裝了我國新研發的火控雷達系統,同時由於可以使用我國新研製的各種機載武器導彈,使得老轟-6在我們手上又換髮出新生,變成了新“戰神”。不過受轟-6體型的限制,我們還是需要更加先進的大型轟炸機取代老轟-6。

目前看,殲-16已經可以達到老轟-6的載彈量了,據悉殲-16的載彈量已經達到12噸了,這是十分恐怖的數據,但是殲-16再提高載彈量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並且航程也僅限於幾千公里,執行戰略任務的難度較大。由於遠程戰略轟炸機研發週期長、耗資巨大,並且未來看起來可能用處不大,但卻是我們必須要發展裝備的。


諸葛小徹

小小防務觀察來回答,喜歡請關注作者。目前現役的,第一主力轟-6K,還有一些轟-6系列的改進型,轟-20即將首飛。

轟-6K是現在絕對主力。2015年正式亮相。轟-6K轟炸機是目前轟-6轟炸機的最新型號,是在轟-6H基礎上改裝而來的,一躍成為中國空軍進攻作戰的核心力量,更讓中國空軍繼火箭軍之後成為中國第二支可靠的戰略打擊力量一般估計,轟6K最大航程由轟6的5800公里提高至超過8000公里,作戰半徑由2000餘公里擴大至超過3000公里,轟6K的最大突防速度應該維持在0.8倍音速左右。掛載6枚長劍10巡航導彈,導彈空射型重量約2噸,6枚彈重大約12噸。長劍20的有效射程在1500-2500公里之間,戰鬥部重量約為500千克

中國新一代遠程轟炸機轟-20的航程應該比現役的轟-6K翻一倍達到1.2萬公里左右,且遠程的載彈量可以達到20噸以上,能使用最新一代的空射遠程巡航導彈。目前,遠程轟炸機主要強調的是突防能力,要麼憑藉隱身性能,要麼依靠超音速性能。要把兩者結合起來,技術實現很難,經濟上也難以承受,有軍事愛好者推測,我國新一代遠程轟炸機也會採取類似美俄的設計,採用飛翼式設計方案,主打隱身能力,放棄超音速巡航。此外,它還應是“核常兼備”型轟炸機,遠程轟炸機光具備核打擊能力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必須要具備常規武器的精確、遠程、同時投彈分別命中的打擊能力。同時,遠程轟炸機不光是一個打擊平臺,同時也應是一個情報收集平臺,對電子戰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因此要求有高水平的機載電子設備,要求有大容量的數據融合和傳輸能力。


種花家的軍事兔

目前僅有轟6型。殲轟7的退役,證明我國己有新型的殲轟服役。純轟炸機也只有轟6糸例,而且數量還相當可觀。轟6還經常飛越宮古海峽,又繞臺島飛行。轟6這款老爺機,經中國的不斷改進,己能適應現代戰爭。未來幾年將有新型轟炸機服沒,但轟6仍是主角。


民間觀察家

轟五仿製伊爾28,轟六仿製圖16!殲轟7海航專用!強五勉強算前線轟炸機!其它的就不能算了!殲16理念來自F15E實際效果待後續觀察!轟20目前未知因為沒看到原型機!戰略轟炸機目前空白!什麼時候巡航美國?真要靠一款能在太空環境飛行的轟炸機因為我們在全球沒有補給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