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石玉磊

1862年到1864年间,太平天国和清军之间爆发了最后一场大战“天京保卫战”。其中李秀成领兵20余万回援天京,清军十余万,但最终李秀成竟然全军覆没连自己都被俘了,天京也被攻陷,不得不让人唏嘘。只能说当时的太平军确实是穷途末路,比不了当年了。

1、1856年的天京事变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领军出走,太平天国领导层分裂。该次事件对于太平军物质、兵力上的损失并不大,但是在精神和思想层面造成了整个太平天国的混乱,底层士兵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作战了,战斗意志大减。

同时天王洪秀全对于部下的猜疑大大增强,虽然也重用了陈玉成、李秀成等新秀,但是也任用大量无能的亲戚洪仁发、洪仁达等把持朝政。在“天京保卫战”过程中陈玉成、李秀成在前线拼死奋战,这帮人还不忘了胡乱指挥、拖后腿。

2、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洪秀全等领导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官制、礼制、军制、经济制度,给参与起义的群众描绘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当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迅速堕落腐化,所谓财产公有的圣库制度成了剥削民财、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太平天国上层穷奢极欲,下层却生活没着落,曾经的热血、理想褪去后,底层这些人也就都不相信洪秀全的忽悠了。

到了“天京保卫战”的时候,看似太平军的兵力超过清军,但是兵无战心、将无斗志,诸将各有私心、各行其是,这仗还怎么打。

3、洪秀全晚年昏聩,沉迷于自己创造的拜上帝教不可自拔。面对天京被围、坐困孤城的局面,洪秀全多次拒绝李秀成“放弃天京,转战中原”的正确建议,居然寄希望于上帝降奇迹赐福于太平天国、派天兵下凡战胜清军这种荒唐念头。最终粮草匮乏,大量太平军被活活饿死,非战斗减员严重。天京陷落与其说是湘军强攻下来的,不如说是太平军饿的实在是打不动了。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执掌一切权力,但是太平天国的局势已经是难以挽回了。6月19日李秀成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意图突围,最终兵败被俘,于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当狗容易做人难

原因很简单,政争和内斗。

自1862年9月率主力离开苏州驰援“天京”以来,李秀成始终处于顾此失彼的两难抉择之中。在李秀成看来,此时“天京”周边的局势并未到万分危急的境地。毕竟清军各路大军之中,江宁将军都兴阿所部此刻仍在围攻长江中的九洑洲要塞。依照太平天国中“洋兄弟”——英国人呤唎的说法,太平军通过上海的西方军火商购置了1门英国海军32磅炮,1门18磅炮和一门法国产的巨型大炮安置在九洑洲要塞之中。因此都兴阿虽然调集了大批战舰,展开水陆围攻,但始终无法拔除这颗钉在长江之中的“不沉的炮台”。从皖南进军的鲍超所部虽然于1862年7月击败太平军杨辅清所部,攻占重镇宁国,但巨大的战场减员和正悄然兴起的疫情,却令鲍超所部一时无力向“天京”外围进击。因此整个1862年的夏季,“天京”城下的清军依旧只有曾国荃一支孤军据守在雨花台上。

对于已经兵临城下的对手,洪秀全自然力主全力猛攻。但李秀成却认为,“曾帅之军由上而下,利在水军,我劳其逸,水道难争,(其)军常胜,其势甚雄,不欲与战”。因此他只是“将省府(苏州)财物米粮火药炮火俱解回京”,提出“待廿四个月之后,再与其战,解京围”。

李秀成逐步加强“天京”防御力量的计划从战略层面上考虑或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一口气将决战的日期推迟到两年之后,却是洪秀全无论如何不肯答应的。因此其严厉地训斥李秀成说:“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正是在这样催促之下,李秀成最终于9月率主力离开苏州赶赴“天京”,布署了曾国荃所部的全线围攻,史称“雨花台之役”。

太平军对雨花台一线湘军营垒展开的猛攻,投入14个王侯所属号称60万的大军,前后持续46天。但其实际战果却只能用“少的可怜”来形容,尽管事后曾国荃曾感叹说:“贼(太平军)之火器精利于我者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子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二万杆,所以此次殒我精锐不少,伤我士卒不少,最堪悯恻”。但湘军方面虽然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曾国荃本人也流弹击伤了面部,可雨花台一线的防线却始终岿然不动。反倒是太平军进逼对手的营垒频频为湘军反击攻破,伤亡惨重。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固然是因为人称“曾铁桶”的曾国荃“营濠深垒”擅长防御,但太平军方面各路王侯互不统属、缺乏完整的指挥系统,更是导致“雨花台之役”功亏一篑的重要原因。李秀成虽然在其自述宣称“亦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但事实却始终以其后方根据地——苏福省的战局变化为重。就在两军在雨花台下激烈攻防的同时,李秀成已悄然抽调所部精锐回援苏州了。

而李秀成之所以选择将手中最后的基干部队调往苏州,其目的无非是逼迫洪秀全放弃“天京”或将自己外放。在其自述中,李秀成更颇为自得的描述其进入“天京”,向洪秀全”摊牌”的过程:

李秀成首先提出“京城不能保守,会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无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随后更进一步威胁道:“若不依臣所奏,灭绝定也!”李秀成所谓的“让城别走”,无非是希望洪秀全能跟随其前往苏州。如此一来,一度被洪秀全削减兵权的李秀成,无疑将在太平天国内部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但洪秀全对其并不买账,直言不讳的回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转手将“天京”的政务交给了自己的二哥洪仁达和“幼西王”萧有和执掌。李秀成逼宫失败,一度惊慌失措,竟然做出了“在殿前求天王将一刀杀我,免日后受刑”的冲动举措。此后,虽然洪秀全赠赐龙袍,试图缓和君臣关系。但李秀成却仍决心尽快离开“天京”这个火山口。在交纳了所谓“助饷银”10万两的情况下,李秀成终于在1863年9月匆匆赶往苏州。


冷兵器研究所

天京保卫战是湘军与太平军的决战,此战决定了双方的生死存亡。

战役从1862年5月30日开始至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结束,整个天京保卫战历时两年零五十天。

为了胜利,双方都投入了最大兵力决死一战。


湘军指挥曾国荃倾率湘军精锐水陆并进,大举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岌岌可危之际,洪秀全急令李秀成返回天京救驾。

李秀成联合诸王统领二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分三路解救天京。然而,天京最终还是陷落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那么,李秀成为何解救不了天京呢?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吗?肯定不是。

从1862年3月开始,曾国荃率领湘军从安庆出发,一路攻下无为、巢县、含山。在含山曾国荃与彭玉麟率领的水师合兵,攻占芜湖。到了5月28日,湘军抢占秣陵关、后又攻占大胜关和三叉河,太平军的粮道被彻底截断。

30日,彭玉麟水师攻占天京护城河,深入天京城下。曾国荃率领的陆军也占领了雨花台,天京被湘军彻底包围,天京保卫战开始。


那么,湘军水陆二师总兵力有多少呢?

《湘军志》说:“国荃以三万人居围中。”《湘军记》也称:“国荃兵不满三万,贼围之数匝。彭玉麟、杨岳斌水师,皆阻隔不相闻”。

事实是,湘军为夸大战功,不仅抹去了水军的贡献,还大大缩水了自己的总兵力。

曾国荃所率三万人围天京是不错,但曾国藩曾四次调军援助曾国荃,援兵兵力为一万人左右,加上水军一万五千人。再加上后来淮军有一部来援,数量也当在万人左右,总兵力当为六、七万人。

李秀成亲率六王统辖二十五万大军解救天京,兵力是湘军的4倍。围困天京时,洪秀全曾令两万太平军主动出击,可见天京城内还有数万太平军。

天京城危如累卵,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李秀成的大军抵达天京城下时,竟然只剩下了一万五千人,二十多万大军被消灭殆尽。


李秀成的二十多万大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为何就解救不了天京呢?

一是“进北攻南”战略上的失误:李秀成解救天京的战略不是亲率二十万大军亲临天京城下,而是进攻上游的湘军重地安庆。此时安庆由曾国藩坐镇,曾国荃在天京前线负责指挥战斗。

1863年6月27日,李秀成大军连下巢县、无为州、庐江、舒城进到六安州。曾国藩大惊,火速调兵急忙堵截李秀成。

李秀成三路大军猛攻六安州,不料遭到湘军的大举围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三路大军在寿州血战时,草包洪秀全瞎指挥,任命侄子洪春元守雨花台。麻痹大意的洪春元只身逃跑,号称天险的雨花台被湘军偷袭,湘军仅仅死了一个人就攻占了雨花台。雨花台失守,洪秀全惊慌失措,连下三道诏书让李秀成回守天京。

李秀成不敢违抗,只得改变战略,一路直奔天京。这一来更加被动,李秀成三路大军腹背受敌,水陆受制,在湘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李秀成的“进北攻南”战役,大批军队在安徽的长江以北,匆匆忙忙地绕了个大圈子,沿途被杀死、饿死、溺死者各以万数计,把太平军拖垮了。据李秀成自己说:“此举前后失去战士十数万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9—12页)渡江回到天京的,“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17页)

李秀成的战略决策失误,让太平天国最后一股有生力量被歼灭,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毁了。

二是前来救援的诸王其心不一军心涣散,李秀成知道现在的湘军已经是今非昔比,现在的太平军已经不能和当年的相提并论了。曾国藩治军追求兵精而简,不在人数多寡,而注重兵员质量。湘军七万人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又天京被围,洪秀全困在城中,投鼠忌器。加之,解救天京的诸王都不是全心全意,侍王李世贤的六万人马还未到天京城下,就离开队伍往福建而去另立基地。这一行为减弱了太平军实力不说,更动摇了军心。

李秀成一路浴血杀来,一路不断有太平军将领退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率领手下仅剩的人马解救天京,直到最后天京陷落。


三是太平军粮草不济,非战斗减员情况非常多。太平军真正死于战斗的,其实也就四五万人,大部分太平军的死伤主要是没有补给。天京被围困后,洪秀全令城内的太平军突围出去筹集粮草,湘军借此截击太平军,太平军死在筹粮上的人数远多于战斗中死去的人数。天京被围困数月,城内数万太平军无粮食可吃、冬天无棉衣可穿、赤脚与湘军战斗。

太平军宁死不降,天京城内有杀人而食的情况出现。最后,太平军只得喝盐水度日,众多从广西出来的太平军精锐,最后连举枪的力气都没有,徒有十数万人马,又有何用?


由此可知,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加上城内的太平军五万人,总兵力在三十余万)解救不了天京,一是其战略上的失误损失了十多万有生力量,二是天国后期,诸王军心已散,战力已经不如从前。三是太平军急兵突进,并无粮草接济与后援

,天京城内已形同死城。在如此条件下,即使是用兵如神的李秀成也难以力挽狂澜,最终不得不面对天京陷落、天国覆灭的最悲惨结局。


稗史候说

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它享乐的天王将领不同,他比较注重民生,而且战功很多,二破江南江北大营,建立了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被洪秀全封了忠王,意为万古忠义。



但是太平天国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支持运行一个社会,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去推行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加上太平天国内部,多数将领和士兵都沉迷享乐,穷人乍富不知如何挥霍,内部腐败不堪,精力全在怎么弄人家的钱财和老婆,特别是在高层将领中,这是内忧,外患自然是虎视眈眈的清军,当时曾国荃率领湘军精锐围攻天京城,洪秀全命令李秀成驰援天京。



李秀成联合诸王,带着25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分三路赶往天京,这里面并不全都是精兵良将,很多都是随军家属,而且里面还有很多为了扩充兵力,随意加入的老弱病残,但是号称就得人多点,兵力解决,但是诸王却并不想要继续效忠洪秀全,对洪秀全很失望,很多将领中途直接带领士兵离开,另谋出路,到了天京城后,只剩下了1万多人。



太平天国没有明确的政治制度,士兵看不到希望,就算打赢了仗也和自己无关,加上高层长期腐败,所以士气很低迷,另外就是粮草问题,人家湘军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粮草,后勤供给充足,太平天国后勤不行,将领大规模作战能力普遍低下,好的话能打赢几次局部战争,洪秀全自知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早早的就服毒自杀,只剩下幼主洪福瑱,被李秀成带着突围出去,妄图日后东山再起,然而却因为化妆技术不过硬被认出来,成了阶下囚。

别说那25万大军跑了一大半,就算是精兵强将,在太平天国那样的制度之下,腐败,夺权,猜忌,暗斗……单靠李秀成一人根本无法挽回颓势,而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实力大打折扣,李秀成也无力回天。


军事一点通

1862年5月,曾国藩命令曾国荃率领三万湘军水陆并进,28日抢占秣陵关、大胜关和三叉河,截断太平军粮道,之后又调来两万援军,共五万人围攻天京,30日即打到雨花台下。洪秀全恐慌不已,一日三诏命令进攻上海的李秀成率大军回援。

当时李秀成麾下有二十五万人,他分兵一部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留在苏州,打算进攻湘军重地安庆的曾国藩,逼迫曾国荃从天京撤军回援,一路打下巢县、无为、舒城后,在攻打六安时,天京雨花台失守,洪秀全再次严诏催逼李秀成亲自回援。

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20万,回援天京。10月13日李秀成打到天京城下,与湘军大战,反复冲杀,一个多月都没能打败曾国荃,解围失败。到了年底,李秀成只有率部进入天京城内。

1863年2月底,李秀成为了收集粮草,再次率部渡江北上安徽,结果还是在走到六安时,天京聚宝门差点被攻陷,洪秀全再一次将他召回。11月曾国荃攻占孝陵卫,以及天京城外围所有城镇要点,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遭到拒绝。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0岁,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李秀成成为太平军的实际领导者。7月19日李秀成携带洪天贵福突围失败,三天后被俘,在写完供词后,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年仅40岁。至此,天京保卫战失败,横扫了大半个中国、震惊世界十三年的太平天国彻底覆灭。

想当年,1851年金田起义之初,太平军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两万人就能杀得一二十万的清军丢盔弃甲,甚至逼得曾国藩差点战败投湖自尽,为什么仅仅十多年后,二十五万的李秀成就打不过只有五万人的曾国藩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到了1862年,太平军中广西老兵几乎伤亡殆尽,所谓的25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收编的江浙农民和投降清兵,战斗力跟当初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其次是天平天国内部经过天京之变、翼王石达开出走等变故后,诸王对洪秀全已经极为失望,很多人对救援天京并不那么上心,如在解围天京时,侍王李世贤没打几天,就直接率领自己的六万人去福建了,还有其他一些将领也走了,以至于李秀成的二十五万大军,除了战死在安徽的几万人外,真正从头到尾参加天京保卫战的只有“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

最后就是洪秀全的原因,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典型就是洪秀全这种人,守城守不住,屡次命令李秀成回援,按照李秀成的计划,如能攻克安庆,天京之围不战自解,还能顺便回军击败曾国荃,结果在洪秀全的命令下,李秀成几次战略进攻进行到一半,不得不更改计划回援,之前战死的几万太平军都算是白死了。

整个太平天国的十三年间,最开始的时候,洪秀全作用很大,但他本人实际上文不成武不就,在天京的皇宫里当个吉祥物还好,一旦掌权,其实就埋下了太平天国覆灭的祸根。


渔樵侃史

太平天国寄希望建立一个人间天国,却酿成了人间厮杀。幻想成为清平世界,却造就黑暗与暴力。希望根植吏治腐败,最终被洪秀全等人的骄奢淫逸所破灭。

李秀成是天京事变之后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却屡遭猜忌,难以施展才华。一句话,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被太平天国腐败的制度给消耗殆尽了。

太平军后期的战略出现了严重失误,自1861年安庆失守后,太平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在湘军面前,湘军水路并进,大举向天京进发。从1862年5月曾国荃进犯雨花台到1864年天京失守为止,太平军整整坚守两年多,可见是多么顽强不屈,无奈由于消极防御,死守孤城,最终亡国。

在这场单纯的防御战中,如果洪秀全不犯战略错误,或许还能柳暗花明,争取时间等援军到来。

因为天京虽已被围,只要苏福地区确保不失,就可有回旋的余地,有后方可以依托。但是一个战略错误,致使该地区过早丧失,天京彻底成为孤城。湘军兵临城下,洪秀全惊慌失措,不顾一切的要求忠王李秀成回援,一日三诏,措辞严厉,李秀成无奈,率十三王,分三路救援天京,这就牵制了东面防线的防御力量,最终,东部郡县一个个失守,天京被彻底孤立。

此时,洪秀全又制定了一个围魏救赵的计划,进北攻南,就是从长江上游进攻清军的后方,吸引下游的清军回援上游,南岸的清军增援北岸,这样就可以调动清军,解天京之围。计划看似可行。

但今非者比,等太平军攻到长江北岸的时候,已经被清军破坏的残破不堪,赤地千里,没有粮秣,无以生存。

清军采取坚壁清野措施,这次进北攻南计划,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得太平军损失不少,又赶上发大水,几十万太平军在遭受饥饿、水淹之后,死伤众多,此时江北地区全部落入敌手。在这种形势下,李秀成等前线将领,知道束手待毙,天京终将不保,主张让城别走,实行战略退却,以退为进。

可是洪秀全养尊处优,年老多病,不想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主张死守,太平军跳出清军包围圈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另外,从双方兵力对比上,一开始太平军加起来大约32万余人,湘军投入八万人,可是最后失陷时,太平军只剩下一万人。

其实留在天京者,除洪秀全、幼主及一帮文人外,主将只有李秀成一人而已,其他如洪仁玕等早已带出一班人马走出天京,实行逃跑主义。到了后期,太平军已经心志不齐,不敢言战了,长期的围困最终精疲力尽,大量有生力量被消耗,城破国亡,太平天国彻底玩完了。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历史传讯社

太平天国大决战既天京保卫战发生于1862年5至1864年7月,此战役几乎可以说决定了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如果失败,十几年的起义成果将化为泡影。不过最终的结局是天京陷落,天平天国失败。

兵力对比 湘军:7万余 太平军25万

至于为什么保不住天京?具体来分析一下。5月30日左右彭玉麟率领的湘军水师和曾国荃率领的陆军紧逼南京城下,而且曾国藩不断派兵支援,当时天京城中只有2万多太平军,洪秀全急令远在攻打上海李秀成回援,包括其弟弟洪仁玕也从皖南回师天京。当时李秀成这哥们退回苏州,只派了一部分兵力救援天京,直至7月天京雨花台失守,洪秀全催逼李秀成火速来救,李秀城才在苏州东坝集合20万人,由13哥王爷率领,救援天京,2年的拉锯战由此展开。




一开始,双方围绕天京外围展开激烈争夺,李秀成和李世贤率领太平军进攻战略要地雨花台,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争夺,雨花台牢牢占在湘军手里,李秀成只好率军进入天京城中,着代表着天京解围的失败。

解围失败之后,洪秀全这老小子不开心啊,把李秀成革爵,责令其率军渡江攻打湖北地区,企图把围攻天京的湘军主力调走,被曾国藩识破。太平军在渡江过程中冻死,淹死了2万余人,攻占了和州,巢县等地。

之后折返攻打安徽,打支皖北地区市正直4月青黄不接,军粮供应不足,加上清军四处派兵堵截,损失不少。李秀成与5月折返寿州,准备东返。当时正好湘军不断增兵,又攻占了聚宝门,洪秀全急忙命李回援。6月,李秀成率军于九扶洲南渡回天京,在渡江过程中,湘军对天平军炮击,淹死、打死、加之之前因粮食不足饿死的不计其数,抛尸数里,回到南京城时只剩区区15000人有余。

到1863年11越,曾国荃率军攻占天京孝陵卫,除却太平门和神策门,天京外围全部被占领,而此时远在上海苏州地区的天平军也被左宗棠等人打败,几无外援。李秀城劝洪秀全弃城,另寻他处,东山再起,天王这厮说:“朕的铁桶江山,自有天兵来助,尔等不愿助,gun犊子吧”,李秀成么法子,碰到这种货只能死扛,直到连太平门和神策门被占领,天京全线被围。

1864年6月,在天京即将被攻陷的前夕洪秀全翘辫子了(这厮命好,不然被抓,免不了被千刀万剐),天京城内人心浮动,军心不稳。李秀成拥立洪天福贵继位,总览一切大权。7月,湘军做好攻城准备,
至19日湘军用炸药炸开太平军附近城墙,杀入天京城内,太平军于之展开肉搏,李秀成率三千人保护幼天王逃跑。至此,正个天京保卫战结束,基本上也就宣告了太平天国这个邪教组织的失败。

喜欢的可关注一下


寡人无嫉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双方后勤保障工作的差异导致的战争结局。

清军(主要是湘军)的主要战法是在战略上节节进逼,战术上采取守势。一般情况下,湘军推进到太平军的据点前沿,先挖掘堑壕,然后切断太平军粮道以此达到耗死拖死对方的目的。

特别是战争后期,主要战役都在长江流域进行,湘军水师可以保证水路运输,使后方雄厚的粮饷军备源源不断接济前方。天京之战时,湘军以数万兵力于1862年开始围城。虽然兵力不多,却都是实打实的作战部队,粮饷军火充足。反观太平军,前后投入战场的兵力达20余万。然而由于其政权的腐朽,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后勤供给制度,战争后期时常因为缺粮导致军心散乱。加上太平军经常是聚集众多百姓连同家属一起入伍,人数虽多,战斗力却很弱,更加重了后勤供应的困难。

所以天京之战中李秀成率25万大军与不到5万的湘军在第一个回合的交锋中打了46天,非但没有击败湘军,反而因为后勤和军队组织问题损失大半。而湘军则继续从容不迫的围困南京城两年,到1864年7月,城内只剩下不到1万名饥寒交迫的士兵,在湘军一场猛攻下便迅速崩溃了。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湘军虽人少却个个不折不扣的老兵,牢牢钉在雨花台,深沟硬寨,在以冷兵器为主流的时代,依势固守优势很大,李秀成虽号称二十多万大军,鱼龙混珠,当年广西首义能征惯战的老兵基本凋零,甚至于老弱妇孺也夹杂其中充数,更兼王爷林立,组织杂多,每支王爷的部队出工不出力,都想早日收兵,返回自己的地盘去享受生活,李秀成本人也惦记着自己的小苏州,仗阵打得热闹,却对湘军基本上构不成大威胁,打给城内的天王看看,交交差就算完事,天京内讧后,太平天国人心焕散,天王洪秀王不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收拾人心,反正对属下戒备深重,重用洪姓本族无能之辈主理朝政,失败是必然的。


汪东明金石书画

很多人说了天平天国军事策略的错误,诚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不多赘述。但是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同样不可忽视,就是湘军的战斗力和正确的军事策略。湘军在战斗中人数基本上都会和太平军比少好几倍,但是为什么还能攻城略地呢?

这是因为湘军在军事上的“稳”,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贯穿曾国藩整个后半生,就是跟你死磕,看谁耗过谁。这种策略对付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行之有效,因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就不是一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贼了,得考虑守住自己的疆土。

这种情况下的战争就是对等战争了,双发比拼的是后勤,是财力,是国力。太平军自然居于弱势。

曾国藩在具体的战役中讲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每次扎营,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必然围着大营深挖壕沟,而且连挖数道,这种做法在初期受到军士和将官的反对,但是随着战争深入,这种扎营方法的安全性和获胜概率大大增加,逐渐得到湘军战士的认可。

太平军被消灭后,北方捻军兴起,捻军不占城池,流动作战,曾国藩的这种策略失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