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這兩天,朋友圈忽然刷滿了對於《我不是藥神》的讚譽之詞,幾乎一夜之間,身邊的朋友都開始談論這部電影,評價之高,幾乎有登頂今年國產片口碑榜之勢。

徐崢和甯浩這次帶著青年導演文牧野,他們顛覆式的表演輕易地將你帶回2002年的小鎮,一顆心被病痛和現實扎得血淋漓,最後還要讓你笑著面對生活。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1 首映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但,你知道嗎?

這些救命的藥,其實沒你想象中的這麼貴,在國內需要幾萬的藥,在國外同樣的療效可能只要幾千……

於是,有的人就搞起了走私藥的生命買賣。

概念海報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人物海報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我從遠方趕來,赴你一面之約。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這是一個多麼美麗又遺憾的世界

我們就這樣抱著笑著還流著淚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2 探討

《我不是藥神》探討了種種現實中的矛盾與困境:

病人的生存困境,藥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醫藥公司的商業困境。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刻畫困境的同時,更引發社會思考。

細膩的現實主義筆觸,讓不少觀眾感受到《我不是藥神》的人性力量。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導演文牧野也同樣溫暖闡釋影片主旨:

“微笑面對生活中所有的苦難,無論何時,一定要樂觀、正面。”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絕對的主演徐崢和媒體談及電影中的各角色時,他說:“在我眼裡,這些為生活而頑強堅持的人,早已經是英雄。

3 原型

有人說,《我不是藥神》是中國版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那個故事講的是,1986年的達拉斯,一位電工被確診為艾滋病晚期,為了能夠活下去,他開始研究各類未受當局批准的抗艾滋病藥物和替代療法,甚至非法走私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種抗艾滋病藥物,聯合病友成立了俱樂部。

在之前杭州路演上,徐崢說,《我不是藥神》其實更像《辛特勒名單》,說的是一個平凡,甚至自私自利的小人物如何成長為一名大眾英雄。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太少了。

另一場《我不是藥神》的首映禮上,原型人物陸勇也來到現場,站在主演徐崢身邊的他說,一開始看預告片,並不滿意,他擔心觀眾以為他是賣藥掙錢的人,其實他沒有掙錢,導演跟他溝通後才放下心來。

首映禮現場,徐崢對陸勇說,“角色的小人物部分是屬於我的,英雄部分是屬於你的。”現場觀眾以熱烈的掌聲回應陸勇的擔心。

首映破億的《我不是藥神》到底好看在哪兒?

和電影中的程勇不同,現實中的陸勇事業有成,他是江蘇無錫一家針織品出口企業的老闆。2002年,他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人生也因此徹底改變。

醫生給陸勇開出了一種特效藥——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格列衛”,一個月一盒,23500元,不能進醫保。當時北京北二環房價每平米還不到15000元,對陸勇來說,這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他吃了兩年藥,花了將近六十萬元,病情是得到了控制,但高昂的藥價和醫療費,也掏空了他這個私企小老闆的家底。

2004年,陸勇偶然在日本發現了一款印度仿製的“格列衛”,療效相似,但一盒只賣4000元!這讓他對人生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按著說明書,聯繫上了印度廠家。

陸勇先嚐試開始服用印度仿製的“格列衛”,發現真有效果之後,馬上分享給了病友——他把藥品的購買和匯款的方式告訴了上千名病友,讓他們自己買。由於境外匯款手續麻煩,為了方便病友的購藥,陸勇幫印度公司解決了一個賬戶問題。廉價的仿製藥,成了病友的希望,陸勇也被病友們尊稱為了“藥俠”。

正因為這個行為,2014年7月21日,他被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以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

和電影不同,陸勇在看守所一共待了135天,1002名癌症患者在聯名信上簽字為他聲援,說陸勇“使更多的患者獲得了自救路徑,從而逐步走出人生災難深淵”,這千餘名病友言辭懇切,希望司法機關對他免予刑事處罰。

最終,我們見證了這個事件,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給更多的白血病、癌症患者帶來了希望。

2015年1月,檢察機關研討後認為,陸勇的行為不是幫助“銷售”行為,而是幫助“購買”行為。而且在這個行為的過程中,沒有產生利潤。最終, 檢察機關準確界定,陸勇的行為是“買方行為”,而非“共同銷售行為”,因而根本不構成“銷售假藥罪”。

2015年1月30日,檢察機關撤回了對陸勇的起訴,法院也對“撤回起訴”做出裁定。

2015年2月27日,湖南沅江市檢察院對陸勇案做出最終決定,認為其行為不構成犯罪,決定不起訴。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開始站在他這邊,醫生們聯名抗議大型藥企對抗癌藥定價過高,官方也開始尋求與他合作,雲南省工商聯希望他能夠牽頭,促成雲南藥企與印度藥企合作辦廠。

徐崢的電影,完美改編了這個故事,讓一個人的孤軍作戰,讓一群人的痛苦和磨難,讓公平、善良和勇氣,重新播撒了出去。但這條路,還是漫長而艱難的。

電影中,一位同樣患有慢粒白血病的老太太,攔住警察時說了段臺詞: “領導,我求求你,別再查假藥了行嗎?這藥假不假,我們這些吃的人還不知道嗎?我吃了三年正版藥,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可你們非說這是假藥。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他們保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命。

4 解惑

相信每一個家中曾遇大病之人的觀眾在看完影片之後都會感同身受:“這些藥憑什麼就這麼貴?!誰TM吃得起啊!”,其實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在進行不同程度的醫療改革,但我們卻發現治病越來越貴了。

究竟如《我不是藥神》中的“天價藥”是怎麼來的?其實原因遠比“無良藥企大奸商”要來得複雜。

首先從藥企的方面來說,每開發一種新藥,成本是巨大的,這其中不僅涉及到至少十幾億美金的投資,更重要的是時間成本。一種新藥,從理論階段構效關係的研究,到合成路線的規劃,到製藥工藝的開發,再到藥代動力學和毒理學的驗證,再到劑型的選擇,最後把“活生生”的藥做出來——這才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之後是漫長的臨床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開發一種新藥的物質成本和時間成本非常巨大,事實上,除了國際上屈指可數的那幾個歷史悠久的巨頭藥企之外,幾乎沒有公司有能力獨力開發一種新藥。

另一方面,一個進口藥的價格構成也很複雜。從國外藥企生產到中國病人買到藥,這其中要經過關稅、增值稅、進銷差和批零差種種手續費用,我國雖然一直致力於“零關稅”政策的形成,但到如今為止,因為種種原因,依然保持著較高的關稅,再加上國內經銷商層層過手的利潤加成,最終原研藥的價格往往是仿製藥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至此,相信你對《我不是藥神》中國內難以理解的“天價藥”和印度之間的反差的原因有所瞭解了,事實上就如電影中表現的一樣:一瓶在國內賣4萬

一瓶的正版抗癌藥,可能在印度的貨架上只標兩千元。

小 新 說

《我不是藥神》中的江湖大騙子張長林的一句話,道盡了中國人病不能醫的辛酸和痛苦:“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而片中的一位白血病患者在哀求警察不要繼續追捕走私印度仿製藥的人的時候,所說的話更是讓每一個老百姓動容:“我生病吃藥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領導,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樸素而讓人心痛的臺詞,恰恰是對中國社會現實之追問的最強音。

該片的確就是中國電影當下最稀缺的極富現實意義的電影,徐崢和甯浩是商業片好手,他們完全可以繼續如法炮製一部讓觀眾們開心捧腹的喜劇,絕對能賺錢,但這一次,他們卻勇敢地觸及了這麼令人沉痛也令人沉思的題材,不得不讓人尊敬。我們常常羨慕韓國有《熔爐》這般改變國家的電影,希望《我不是藥神》至少是一個好的開始。

幫您賺取收益的同時,我們希望能夠給您提供生活中更多的價值資訊。

網貸投資的道路上,新華金典常伴你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