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之前,为何不杀司马懿,反而杀了杨修?

用户192553122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是世家子弟,家有兄弟八个,个个龙章凤姿,都有出息,人称“司马八达”。

东汉末年,黄巾蜂起,天下大乱。司马懿夙怀济世救国的远大志向,但一直未遇明主。

《三国志》记载:东汉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已作司空,他闻听司马懿有抱负,有能耐,想招揽他为己所用。司马懿心知汉室气数将尽,国运衰微,不愿屈身侍奉曹操。于是他以身患风湿行动不便为由,拒绝征召。

曹操不太相信,派人假扮刺客深夜前去行刺,司马懿深谙曹操试探之意,耳听窗外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和刀剑出鞘声,他仍然一动不动地躺在床榻上。曹操拿他没辙,只好作罢。

后来,曹操羽翼丰满,担任丞相,他再次征召司马懿出山为文学掾。这次,曹操态度很坚决,对派去的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又找借口搪塞不来,就把他给我抓起来”。见曹操态度蛮横,司马懿有些害怕,只好出来任职。

司马懿为人阴鸷狡黠,性格外宽内忌,精于权谋,非常善于忍耐与伪装。曹操早就察觉到司马懿不甘久居人下,具有称雄称霸的志向,又听说他天生就有一种类似豺狼回头觊觎猎物的异能,一直想找机会亲自检验一下。

他召司马懿前来,命他扭过头去回望,司马懿果然像传闻那般能将头部扭转正面向后,而身体却纹丝不动 。曹操看的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曹操又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食槽内吃草,醒来后惊愕异常。曹操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那种甘心做别人臣仆的人,将来他一定会干预曹家的大事,要想办法除掉他”。然而,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也很尊重他,于是每每替他说好话、打圆场。故此司马懿才得以免遭无妄之灾。

此后,为避免曹操疑忌,司马懿更勤于职守,谨言慎行,从不敢稍有懈怠。甚至连饲喂马匹这等小事,他都亲力亲为,因此曹操才渐渐放心,不再死死盯着他。

司马懿潜伏爪牙,韬光养晦,堪称三国诸雄里最能忍的人。正因为他极善韬晦,长于伪装,才让他数次逃过了曹操的屠刀。然而到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征讨辽东军阀公孙文懿(名:渊)时,他嗜血残暴的本性已经暴露了出来。是役,司马懿斩了公孙渊父子,相国以下的数千文武官员也被他下令屠戮一空。史载: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灭曹爽之际,大凡其亲信党羽的三族都被剿灭,无人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姊妹已经嫁人生子的,也都被他毫不留情地处死。不久司马氏竟然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

杨修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儒,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被曹操拜为行军主簿(办公、作战室主任),和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不一样的是,正史里的曹操对杨修未卜先知的能力不仅一点都不嫉妒,而且还非常钦佩并尊重他。

既然如此,后来曹操又为何把杨修给杀了呢?当初,曹操最喜欢才调绝伦的三儿子曹植,为扶植他顺利接班,专门选拔了深谋远虑、识见过人的杨修当曹植的老师。若干年后,曹操又觉得曹植虽然才气纵横,但为人狂放不羁、过于散漫、难于任大事,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劲气内敛、沉稳干练的长子曹丕。

曹操选定曹丕作继承人后,最不放心的就是曹植,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为争位同室操戈、手足相残。曹操很了解杨修的过人能力,知道如果没有杨修辅佐 ,曹植最多只能饮饮酒、吟吟诗,作作赋、发发牢骚,一身艺术细胞的他在政治上基本是白纸一张,难有作为。而杨修既然做了曹植的师傅兼参谋,本着“在其位谋其政” 的原则,替曹植出了不少主意,于是成了曹操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三国志·魏书·陈王传》记载:“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

意思是曹操担心自己百年后诸子为夺位出现内讧,因为杨修足智多谋,能力过人,又是袁绍的外甥,所以罗织罪名将他杀了。曹植知道老师被自己牵连而丢了性命,从此内心愈发深感不安。

曹操一生杀人如麻,有该杀的,有错杀的,更有被冤杀的。为了政治斗争以及家族利益,有多少人死在自己手上曹操并不在乎,汉末大知识分子杨修只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牺牲品而已。文献载,杨修临刑前曾说,按照我的推断,曹操能把我留到今天已经是格外开恩、大出意料了。杨修被杀后100多天,雄才大略、心狠手辣的一代枭雄曹操也死了,曹丕继位,坐拥天下,是为魏文帝。

如此看来,杨修并非死于“鸡肋” ,也非死于曹操的嫉贤妒能,他死在自己的能力上,还因为他和曹操的头号敌人袁绍有亲戚(舅甥)关系,因此难逃一死。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确实,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司马懿“有雄豪志”,性格上有“狼顾之相”,但是却并没有杀他。

(曹操)

“有雄豪志”,就是说有大志向,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狼顾之相”是指狼在往前走的时候,总会左右看看,往后看看。意思是说它相当谨慎,做事滴水不漏。一个有远大志向,做事又滴水不漏的人,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既然这么危险,曹操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懿,为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无遮无碍的天空呢?

第一,曹操虽然看出司马懿是个危险人物,但是还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威胁到自己子孙后代的江山。那时候,曹操虽然早已是北方军事集团实际的领导者,但是,实际上他还没有做皇帝。他的一门心思,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当上皇帝。也就是说,他这时候关注的重点,是那些能够给儿子当皇帝带来威胁的人。是谁会对儿子当皇帝说三道四,甚至是军事威胁。而不是儿子当了皇帝,乃至孙子当了皇帝,谁会从他曹家夺走江山。司马懿虽然有大志,但是那时候他不过是他儿子曹丕的一个幕僚而已,不属于阻碍他儿子登位的人。因此,曹操还不觉得司马懿会有多大的威胁。

(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对他的儿子曹丕看起来很忠心。曹操当时正在考虑是让曹丕夺取皇位,还是让曹植夺取皇位。本来他是最喜欢曹植的,也在极力培养曹植。但是曹植这个人,实在是华而不实,不堪大用。因此,最后他改变了主意,转去培养曹丕。当他着力培养曹丕的时候,他考虑的问题就是,谁会对曹丕当皇帝带来威胁。显然杨修是一个威胁。因为杨修是曹植的人,同时又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要是一直存在,肯定会撺掇曹植对抗曹丕。这样,他的两个儿子就会内乱。所以,他肯定是不会容忍杨修的。而司马懿是一心帮助曹丕的人,他也没有像杨修那样,撺掇曹丕搞内乱,所以,曹操没有理由要杀他。

第三,曹操是个爱才的人,对于人才他一般不会随便杀。在曹操的时代,虽然事实的是“孝廉制度”,但其实门阀非常严格,一般只有士族才能当官,下层知识分子当官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曹操极为重视天下有才能的人,提出了一个“唯才是举”的口号,不管门阀,获得了一大批人才。实际上,司马懿最早就是不愿意跟着曹操干,曹操召见他,他却装病不去。而曹操是以丞相的名义下了死命令,他怕死,才不得不去的。所以,曹操没来由召一个人来杀死。当然了,曹操确实也杀了不少知识分子,包括孔融、祢衡等。但他其实也是多次容忍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杀掉他们。包括他杀杨修,也是有多次容忍的。还需要说明的是,曹操去世后,他“唯才是举”也没被他儿子继承,他儿子曹丕重新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就是之间门阀制度的翻版。

(曹丕)

第四.曹操实际上已经多次在抑制司马懿,不让他做大。比如215年,司马懿随军讨伐张鲁时,他向曹操建议直接把获得益州的刘备给干掉,避免刘备做大。这其实是个好建议,但曹操没有听他的。后来再打仗时,就没有带上司马懿了。不过曹丕却很重视司马懿,多次在曹操面前为司马懿请功,采用司马懿的计策,屡获大功。曹操也曾对曹丕说过,让他提防司马懿,但是曹丕却总是护着司马懿。这种情况下,曹操想让曹丕做大,也只能由了他。

总之,司马懿最终发展起来,只能说是曹操的后代实在是太弱,才让司马懿抓住机会。如果曹操的后代也和曹操一样强大,司马懿再有心机,他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这实在是怪不得曹操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曹操为何杀杨修不杀司马懿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之子,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敏而好学,学富五车,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在初任主簿时深得曹操信任,《三国志》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年少就胸怀韬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后,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主簿等职。后来曹操逐渐发司马懿有雄心壮志,心里十分忌讳,然而曹操在死之前并没有杀掉司马懿,而是以泄露军事机密的罪名将杨修处死,司马懿、杨修都是栋梁之才,曹操为何会杀杨修而留用司马懿?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种说法:曹操杀杨修是出于政治立场考虑。杨修是的父亲扬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杨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是与曹操对立的,曹操是个不拘小节的革命派,杨彪为尚书令的时候就反对曹操的观点,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让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而杨彪所在的阵营更是对荀彧、陈群、司马懿等嗤之以鼻,甚至与曹魏政权作对,在曹操眼里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杨修也在这个阵营里。曹操早有篡汉之心,有这一帮文学儒士,因循守旧,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曹操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要杀掉杨修。



第二种说法:杨修作为曹植的追随者,必然会威胁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稳定。曹植和曹丕争世子之位的时候,杨修作为曹植的“智囊”,经常为其出谋划策,但曹丕在司马懿的帮助下最终生出,这也让杨修的位置很尴尬,曹植败落,曹操为了防止兄弟日后相互厮杀,必须把杨修杀掉以断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杀杨修。



第三种说法:杨修多次为曹植出馊主意,误人子弟,若不杀杨修,曹植必受其害。杨修虽然聪明,但大多都是小聪明,他之所以辅佐曹植也是因为曹操偏爱曹植,杨修猜测曹操会立曹丕为太子。而杨修每次锦囊妙计也都是些小聪明,并没有战略眼光。比如说曹操令曹丕、曹植外出办事,事先走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便让曹植杀掉门卫,曹植得以顺利出城,司马懿则令曹丕放弃出城,曹植表面上赢得竞争,却让曹操认为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形象,实际上是输了。



再比如杨修喜欢揣测曹操的心思,经常帮曹植预先设想问题,并写好答案,曹操询问时,曹植便把答案直接送上去,然而却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派人调查,结果真相大白,曹操对杨修厌恶至极。有这样误人子弟的杨修留在曹植身边,曹操自然不会放心,必然杀之以除后患。



第四种说法:杨修善于揣度曹操心思,并且公著于众,曹操怀恨在心。曹操去视察新建的想国府,看后便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拆掉重建,并且告诉大家:门中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一个“合”字,众人不解,唯有杨修将酥糖分发给众人,并且说: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终于在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在汉中与刘备决战,不料刘备据险死守不战,曹操进退两难,部下向曹操请示军中口令,曹操便说:“鸡肋”。杨修听了,便收拾行装,并且让众人也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是打算撤军了,赶快收拾行装,以免走时匆忙。曹操听后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将杨修处死。



由此看来,曹操早就有杀杨修的心思,只不过这件事情成为了导火线,但曹操作为三军统帅,

最高领导,最记恨的就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作为领导猜忌心、防范心都是很强的,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天威莫测”,让别人如履薄冰,自己却得心应手。可怜杨修之死都不明白被杀的原因。



第五种说法:司马懿做人谨慎,做事恪尽职守因此免于一死。曹操也知道司马懿心怀大志,不是池中之物,也要有杀心,但最终没有杀司马懿。一者是司马懿做人十分低调,善于隐忍,从不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也基本上不犯错,这也让曹操找不到杀他的借口。



二者司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被立为太子,必然就誓死保护司马懿,曹操也考虑到司马懿在曹魏后期发展的作用,没忍心杀害?三者司马懿年事已高,来日不多,在曹操看来,只要曹丕对司马懿管理得当,应该对曹魏政权和曹丕构不成太大威胁,所以曹操才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与司马懿同样是天资聪慧,却因性格原因有着不同的命运,你是如何看待杨修被杀?


三国逐鹿

如果认真看过书三国或者看过电视剧,这个问题答案是很明显的。曹操,司马懿,可以算的上是三国里面的主要人物吧,虽然杨修算不上主角,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到是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什么可以把杨修和司马懿来对比的原因了。



司马懿,杨修都是曹操的手下,那么同样是手下,一个可以谋反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个却死的冤枉。想要知道为什么结果这样,我想应该要先知道这三个人的品性特点。首先,曹操是个主子,一定是爱面子的,即使做错了事情,也是不肯承认的,所以曹操不喜欢那种把聪明放在脸上,还经常当着众人的面挫败自己锐气的人。



那么司马懿又是什么人?司马懿就是那种极其可以忍耐的人,即使知道也是总藏着掖着的,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口。反观杨修恰恰相反,总是爱表现自己,很多时候曹操打哑谜,而杨修总是揭穿他,搞得曹操没有台阶下,这本来就是作为臣子最忌讳的事情。

那么除了杨修之外,同时可以举一个和杨修一样的例子,这个人就是许攸,当时袁绍和曹操正在大战,曹操那时候已经弹尽粮绝了,但是许攸夜晚来投奔曹操,献计取乌巢,后来袁绍大败。但是许攸也是个喜欢表现自己,当着很多人的面叫曹操曹阿瞒,还说什么没有我许攸,曹阿瞒根本打不过。结果被许褚一刀剁了,后来不但没有责罚许褚,反而是帮曹操做了一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其实杀杨修也是曹操最后忍无可忍了,也怪杨修自己不收敛,等到曹操要杀的时候已经是无法挽回了。那么至于不杀司马懿,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因为司马懿藏的很深,根本不知道司马懿有谋反之意,在临死之前只是告诫曹丕要提防司马懿,不能给他兵权。但是谁知道这司马懿活过了几代曹氏子孙啊。

那么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司马懿能力太强了,在曹操离去的时候,除了司马懿好像就没有了军事能力很强的人了,然后到曹丕这里也是这样,到曹睿那里也是一样,只能说太依赖司马懿了。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司马懿和杨修不是一类人,司马懿睿智,杨修聪明。司马懿睿智所以低调,杨修聪明反而张狂。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低调的司马懿存活,而张狂的杨修被杀。那么曹操为什么杀了杨修却放过了司马懿呢?

先说杨修,杨修之父杨彪跟曹操的关系并不好。曹操讨厌杨彪而用其子,这反而说明了曹操用人的高明之处。当初杨彪护送汉献帝回洛阳有功,看到兖州刺史曹操,面露怒色。曹操还以为杨彪设计的有埋伏,借入厕之机而逃避。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杨彪看到汉室衰微,皇帝无权,于是便声称有脚疾而避世了。曹操启用杨修为丞相主簿,其实是看中杨彪曾经位列三公的威望(杨彪历任司空、司徒、太尉)。而杨修也不辱使命,在担当主簿期间尽职尽责,多有建树。那么后来曹操为什么又杀了杨修呢?

说来说去,其实原因很简单,杨修不务正业。杨修在担任丞相主簿期间,权倾朝野,于是引来了许多人的归附。甚至于当时的皇太子们都以能与杨修攀交而高兴。

后来,曹操偏爱曹植的才华,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而曹植和杨修经过数次的书信交流,确立了彼此的关系。从此杨修立志扶曹植为世子

杨修此时的身份为丞相主簿,主要责任为帮助曹操安邦定国,书写文书。而杨修却借自己的职位之便,揣摩曹操的心思,多次帮助曹植应付曹操的拷问,这就犯了曹操的忌讳。于是曹操对杨修是恨铁不成钢。曹操曾经给杨修之父杨彪写信发泄自己的不满: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意思是你的儿子杨修仗着你们弘农杨氏的威望,你杨彪历任三公的势力,每每与我不同心,我想教他怎么做人,他还心怀怨恨。其实这时曹操已经对杨修有了杀念。

最让曹操不能放心的是杨修没有教会曹植如何做一个好的君王,反而教曹植怎么残忍。曹操曾经考验两个儿子的能力,让曹丕和曹植都奉命出城,看两人如何应付。曹丕来到城门前受阻,于是返回。而杨修则教曹植说:你奉有王命,城门看守如不开门,可以斩杀。

太祖遣太子及圆各出鄴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杨修的心狠与腹黑。从曹操的角度考虑,曹植胸无韬略,一切都听从杨修的主意。一旦曹植上位,杨修有了反心该怎么办?况且杨家势力在朝廷也是盘根错节,因此杨修助曹植登位是个很危险的事情。但是要除掉杨修需要理由,最后曹操找到了这个理由:

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曹操以杨修数次泄漏机密,并且擅自结交诸侯为理由斩杀了。杨修死的冤枉吗?不冤。

我们反观司马懿,司马懿很睿智,而曹操的眼光也很准。曹操看出了司马懿的雄心壮志,所以提醒曹丕要防着司马懿。这时司马懿怎么做了呢?

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司马懿)善,每相全佑,故免。帝(司马懿)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出自《晋书 宣帝》。

司马懿为了让曹操安心,首先寻求曹丕的保护,其次司马懿鞍前马后的跟随曹操,甚至于亲自给曹操的马刷洗,亲自给曹操提鞋。如此做贱自己,只为一个目的:让曹操放心

而司马懿虽然也参与了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但司马懿只教会了曹丕三个字。哪三个字呢?别犯错。为什么是这三个字呢?

在司马懿看来,曹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曹丕是长子。因此,只要曹丕不犯错,曹丕赢的机会就很大。而曹操最终确立世子这件事情也是基于考虑这个原因,当时曹操不能最终定夺谁当世子,曹操去请教贾诩,贾诩也是个老油条,不愿意参与其中,于是说了一句隐晦的话让曹操自己决定: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立幼不立长而导致了内部势力相互倾轧,最后败亡的。因此曹操便坚定了立曹丕为世子的打算。

曹植自己也挺不争气的,醉酒后夜闯司马门,在只有曹操才可以驱车的禁道上奔驰。僭越之心让谁看了都大吃一惊。反观曹丕,在司马懿的劝说下不犯错,不抢风头。对于曹植的陷害和计谋,见招拆招,稳如泰山,最终获胜。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操不杀司马懿是因为司马懿低调,低调的近乎做贱自己以讨好曹操,史书上成为狐媚。而杨修很聪明,却聪明过了头。杨修没有做好自己主簿的事情,反而一心参与世子之争,将精力放错了地方。遭到多疑的曹操嫉恨,最后被曹操以数次泄漏解密,并且擅自结交诸侯为理由斩杀了。杨修之死不冤,司马懿如果死了才冤呢!


每日趣评

曹操说:“我是真没想到司马懿能活这么久,要知道我还会留着他?”

不杀司马懿,很大原因是曹操觉得自己的儿子曹丕还能降的住司马懿,再者司马懿才智过人,用来辅佐曹丕再好不过了,事实证明曹操的想法是对的,曹丕对司马懿的把控也是签到好处,奈何曹丕短命,司马懿简直妖孽!

而为什么要杀杨修,第一杨修立场不适合了,他是辅佐曹植的,既然有意让曹丕继位,那还有必要留着杨修吗?替儿子清扫障碍很正常啊!第二杨修是聪明,但是过于张扬,用现在的意思就是喜欢装逼,还经常揣测曹操的意图,最主要还都猜出来了,曹操是谁?杨修能猜我更别说我儿子曹丕了,面对这样一个爱装逼的,立场又不对的杀了还省事了,再说有司马懿足够了,与其让曹丕杀还不如自己做个坏人,让儿子留个好名声。



但曹操不杀司马懿我个人觉得曹操想了很多,现在在曹操的角度看:首先我一定要帮儿子清理障碍,曹植不舍得杀,加之曹植并无心争夺太子,只能断其羽翼杨修了;其次司马懿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过多的才能以及自己的雄心壮志,再加上曹丕也很强势,我不能让儿子继位后没有人辅佐,所以幸免了,最后就是我一开始说的,你能知道司马懿熬过了三代人吗?曹操在地下都泣不成声了。




羽评历史

曹操杀杨修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杨修出身极其显赫,曹操是非常忌惮的。曹操虽然出身官宦,但是并不是什么豪门世家,因此他对杨修世家子弟的出身背景是有防范的。

2.杨修虽然聪明,但是都是一些小聪明。喜欢在各种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上揣摩主君,曹操内心应该是非常讨厌这种行为的。因为当时正是天下争雄,杨修如果能够利用自己的才智在沙场立功,才是上策。

3.最为关键的一点,杨修介入到曹操中的世子之争,他和曹植结成党羽。最后曹操选择了曹丕,曹操必定会清除曹植的势力,作为曹植的心腹,加上自己显赫的背景,杨修自然逃不过。


很多人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觉得杨修是一个自作聪明的人,但是杨修显赫的背景才是曹操深为忌惮的根本原因。


复制一下,我之前写的杨修家族的文章: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袁绍常常自豪自己是四世三公,而杨修则给大家留下一个恃才傲物的的读书人形象。然而,历史上的杨修其是弘农杨氏之后,来自于一个真正传奇的家族。

《军师联盟》中的杨修

弘农杨氏在现在的陕西华阴,祖上是西汉丞相杨敞,这个人还是司马迁的女婿。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不光如此,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都官至太尉,是东汉的“四世三公”。这个杨彪不光做个太尉,而且还做过司空、司徒,一个人做过“三公”。三国里其实有他的身影,当董卓胁迫汉献帝东迁的时候,杨彪据理力争,并尽量保护汉献帝。

太尉杨彪用计离间郭汜李傕

杨修就是杨彪的儿子。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三国中杨修恃才傲物的原因了吧。他们家厉害的人真的太多了,而且杨修真的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谋士。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孙,杨彪、杨修本人影响力是相当大。在政治理念上,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祢衡等复古派是相同的,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是有一定冲突的。最重要的,他参与到了夺嫡之争,而且还是失败了。

《军师联盟》中杨修临刑前凝视蝴蝶

杨修虽然死了,但是家族的传奇仍然在继续。家族的后代杨超的三个儿子,杨骏与弟杨珧、杨济共同辅佐司马炎,权势熏天。不光如此,家族中的杨炳和武元皇后杨艳及武悼皇后杨芷也是积极帮助他们。三杨专政期间,西晋统一大江南北后,国内一片繁荣。后因和司马家发生冲突,为人所灭,震惊全国。

西晋版图

虽然遭受重大的打击,弘农杨氏是在北魏之时有一次显赫起来。等到隋朝统一之后,隋朝宰相杨素便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当然,隋朝皇帝也姓杨比如杨坚,杨广,也自称是弘农杨氏的后人,不过真假就很难判断了。据陈寅恪考据,杨坚是并不是弘农杨氏。

隋炀帝杨广

唐朝之后,杨姓一共出了"十一宰相"世家;不光如此,还有唐太宗杨妃、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他们都自称是弘农杨氏。宋朝的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也是出自这个家族。这些真伪已经很难考察了,不过从侧面也可以验证出这个家族当初的无限辉煌。


历史是什么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三国演义》以及大众的看法都认为,这一则是因为曹操忌他太聪明,二则是因为他帮助曹植争储位。不过我认为,这些看法都很表面,肤浅的很。特别是《三国演义》中摘引改编的几个杨修小故事,一则鄙浅儿戏,不足信;二则也都是一些小聪明,曹公雄才大略,又岂会忌恨此等辁才小慧?

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杀杨修不可,其深层次的原因,仍然在于杨修的身份。

杨修的身份可不简单,绝对不比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杨彪的儿子,袁绍袁术的外甥。杨彪是四世三公,袁绍袁术也是四世三公,双重四世三公,那可真是不得了了。特别是袁绍袁术惨败之后,其子孙虽亡灭殆尽,但袁氏百年来培养恩待之门生故吏又岂能尽被曹操屠尽?史书记载,袁绍兵败忧死,河北士女,挥泪痛哭,其政治遗产仍然雄厚,而袁氏子孙虽被曹操灭光,但袁绍还是有几个外甥的,其中一个外甥叫高干的,已因反叛曹操被杀,杨修的身份如此敏感,又岂能不为曹操所忌?

其实,当年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派人整理从袁绍处收缴的书信,发现自己这边果然有很多人与袁绍有通谋,拉关系拍马屁,摇尾巴泄军情,不一而足。依我看来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后投附来的士族,诸曹夏侯与兖州寒族(这些人已经历过张邈之叛考验)绝不会这么干。

然而曹操当时并不准备得罪士族,现在天下未定,维稳第一,而且法不责众嘛,如今之计,只有好好学习光武帝,将书信全部焚毁,表示既往不咎,并当众宣布:“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当然,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也。

不过,自以为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烧毁这些信件之前,未必就没有扫一眼这些信的落款(后自言未见李通书疏),换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内部异己分子的名单,都会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吧!何况曹操一生都承受着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看错了张邈、陈宫、刘备),他又怎么可能忍住不看那些信?只是因为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暂且忍一忍,等到日后权位稳固,必回再来秋后算账。估计孔融、杨彪、杨修、娄圭等人就在这张名单上,而曹操把这份秘密的名单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暗自观察,苦心积虑找机会再下手,真是可怕的奸雄风范啊。

另外,除了袁绍这门姻亲,杨彪杨修自己所在的弘农杨氏也非常不得了,绝对不比汝南袁氏差。弘农杨氏的祖先为西汉开国功臣、弘农人杨喜,杨喜本是一名旧秦骑将,他因垓下之战后随灌婴追击项羽,而在乌江岸边成功抢到了项羽一块尸体,由此被刘邦封为赤泉侯,开始发迹,到了杨喜的曾孙杨敞,官运愈发亨通,得到了大将军霍光的赏识而升任宰相,后更因协助霍光废刘贺立宣帝而被加封为安平侯,新增封邑三千五百户,杨家从此更加兴盛发达,每代都是高官厚禄,到了东汉时期,杨敞的玄孙杨震成为一代大儒,号称“关西孔子”,官至司徒、太尉,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亦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称为“四世太尉”,比之袁绍家族有过之而无不及。董卓连袁氏都敢灭族,却独独不敢动杨彪;郭汜、李傕也杀了很多大臣,亦独独不敢动杨彪。

图:杨震墓前的牌坊“四知坊“,语出杨震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所以,当曹操将汉献帝迎来许都后,大权独揽,却独惧太尉杨彪。有一次,汉献帝大宴公卿百官,曹操见杨彪神情不悦,恐杨彪有图己之意,竟推说自己肚子痛上厕所,趁机飞也似的逃回大营;等到权势稳固了以后,又苦心积虑,诬陷杨彪勾结袁术,劾以大逆的罪名将其下狱,最后还是赖孔融以辞职相逼才让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要极力营救杨彪,是因为当初孔融入仕,乃杨彪之父杨赐所提携征辟。没想到吧,孔融竟是弘农杨氏的门生故吏。这些名门世家,正是以这种互相提携、互相推荐的方式,编织起一个密密麻麻的亲戚婚媾、官员提携关系网的。曹操一生最讨厌的也就是这个。他提倡的是唯才是举,他打天下最开始依靠的也正是寒门庶族中的俊贤,如满宠、程昱、毛玠、乐进、于禁、典韦等人,以及李典、许褚、任峻、诸曹夏侯等地方土豪。

当然,彼此彼此,这些名门世家,也最讨厌诸曹夏侯这些“赘阉遗丑“土豪暴发户。

事实上,近百年来,弘农杨氏作为士族的领袖,也一直都在跟宦官及宦官的追随者们党争,“关西孔子”杨震更因受宦官迫害而饮鸩自杀。再加上杨彪这次被迫害事件,以及杨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杀,我很怀疑杨修对曹操、曹植这些“赘阉遗丑”能有多少好感。

由此可见,杨修委身于曹操幕府担任主簿、又极力较好曹植,恐怕并没有安得什么好心思,其介入争储,更是加剧了曹魏集团内部的内耗,曹操有理由相信,自己百年之后,弘农杨氏必会引领士族,搅动滔天巨浪,曹丕曹植俩小子根本玩儿不过他们。

另外,请大家看看杨修写给曹植的信:“与君离别才数日,就好像已经过了很多年,难道仅仅出于您对我的爱顾,使我对您产生了深情的敬仰吗?”(不待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肉麻竟至于此,宛若情信,正所谓“大伪似真”,我坚决怀疑杨修勾搭上曹植有其极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陈群司马懿勾搭曹丕一样,搞不了曹一代,就搞曹二代,偷梁换柱,和平演变,大抵就是如此了。

另据史书记载,杨修被杀后,曹操曾有书致杨彪:

“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由此可见,曹操明杀杨修,实则向弘农杨氏示威也!弘农杨氏根基深厚,引领士族,不杀他一个主心骨,不坏他一个领头羊,曹操死都死的不放心哪!

所以说,曹操为何要杀孔融杀杨修,因为这两人才是士族真正的领袖,而非我们通常以为的荀彧司马懿。事实上,就算是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大喷子、大狂徒祢衡,也独独对孔融和杨修,是尊重有加、不得不服的。在祢衡眼里,像曹操刘表这样的世俗掌权者,不过粪土罢了,想侮慢就侮慢,踩了都嫌脏;而在士族中名气极大的司马朗和陈群好些,算是人了,但顶多就是些杀猪卖酒的市井贱徒罢了(“屠沽儿”);祢衡甚至连荀彧荀令君都看不上,认为他只是长得还行,“尚可借面吊丧”;只有孔融和杨修,祢衡一个夸成仲尼复生,一个夸成少年天才,并多次当众表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可见天下士族名门之中,孔融和杨修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那个在电视剧里看起来很屌的司马懿,其实在建安时期只是个小人物,位望轻微,在天下士人眼里连给孔融杨修提鞋都不配。就算是《晋书》里写的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而屡次拒绝曹操征辟的事迹,都很有可能是司马氏为了抬高司马懿而编造出来的,本质上和《汉书》里编刘邦是他妈跟龙啪啪啪生下来的这种奇闻差不多,都起着美化、神化开国之君的作用。反正我很难相信一个权力欲如此重的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算真有做,那也是故作清高在演戏,更为可笑。

事实上,《晋书》的编纂者房玄龄修史是出了名的不认真,经常野史正史一锅烩,反而是魏朝郎中鱼豢所撰之《魏略》更有可信之处。《魏略》上说的情形是:一开始征召司马懿并非曹操而是曹洪,档次这么低,司马懿自然不肯自降身价,所以他杵着拐杖,托病不出;但后来由荀彧举荐、曹操亲自下令征辟,他马上“投杖而应命”。看来这司马氏根本没有什么“不欲屈节曹氏”,只有“待价而沽”罢了。

甚至,就连史书上司马懿很有名的“鹰视狼顾”与“三马同槽”的典故都很有可能是街巷传闻、加油添醋、牵强附会的产物。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後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晋书·宣帝纪》

其实,“鹰视狼顾”只是古人修习气功的一种方法,早在西汉初《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曾记载:“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另据曹丕所著《典论》记载,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名叫甘始的气功大师,在邺城广授气功,教大家“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之术。由此可见,当时邺城达官贵人之中,很多人都在“鹰视狼顾”,司马懿只不过因为练得比较多、练得比较好,后来又成了大事,结果就被世人牵强附会成了豪雄之相。

而正好,晋朝史官想回避本朝得国不正的事实,所以,就借助此事大做文章,从而创作出了这样一篇离奇的故事,你想,如果从一开始,曹操就想将司马懿置之死地,无疑就给他日后的篡权增添了合理依据。

所以,事实上,曹操宁杀孔融杀杨修,乃至杀崔琰,也不会杀司马懿的,因为司马懿年轻时在士族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又一向谨小慎微不露野心,如果不是因为他活的太长,熬死了曹魏两任短命皇帝、数位曹魏名将宗亲以及同辈所有的士族精英,否则,司马氏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机会篡魏的。

但谁能想到,曹操如此机关算尽,也没算到他子孙短命软弱至此,士族亦前仆后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至此,曹操就算再杀多少人也是没用的,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曹公还是枉作了小人,岂不悲哉!

其实,以蒋济、陈泰等为首的士族们并不发自内心的欣赏官油子司马懿,但在与曹魏宗亲的博弈中,手握兵权和人望的四朝老臣司马懿成为了他们唯一可以倚仗的对象。但他们也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无奈选择的这位士族代言人,却做出一系列背信弃义、盗名欺世、屠杀无辜、诛锄异己的恶行,一次次的破坏着儒家士族的政治与道德底线,而由他的子孙创立的王朝,更是骄奢淫逸、自相残杀,引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将整个中华带入地狱。

太史公尝言:“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历史已多次证明,那些执政时间太久、压抑时间太长,又权力欲望太重的宦海老乌龟与门阀大世族,于国家无益,于天下有害!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的常态,亡一家一姓之国,没有关系,然而魏晋之替嬗,最终竟导致亡天下人之国,儒家士族身为当时天下的精英阶层,对其是负有巨大责任的。事实上,士族们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已追悔莫及。蒋济在高平陵事变后没多久便自责忧愤而死;陈泰则在魏帝曹髦遇弑后,也因悲恸过度,吐血而亡。


千古名将英雄梦

政治博弈不是流氓打架,断不会因为一句“你瞅啥”,就要攮死对方。杀一个人,通常是基于以下动机:

  1. 解决某个问题
  2. 得到某种收益
  3. 排除某个风险



关于杨修之死,坊间说法是这哥们仗着有点小聪明,见天在领导面前抖机灵,结果触了领导的霉头,误了卿卿性命。

这个说法在我天朝很有市场,因为暗合儒家提倡的“中庸”追求。枪打出头鸟,这是大部分国人都能理解的,也是所谓情商教育、职场培训钟情的案例。但这个说法太过儿戏,演义的成分也太大。

综合来看,曹操杀杨修,主要原因是——排除潜在风险,确保权利平稳过渡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

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陈寿的说法切中了要害——虑始终有变。曹操担心“有变”,那么变数从何来?这变数又会危及什么?这才是杀杨修的核心考量。



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即219年。这一年前后发生了什么大事?217年,曹丕最终击败曹植,成为世子。220年3月,曹操病逝。220年,曹丕受禅登基,曹魏正式代汉。

从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到一个关键词——权利过渡。

  1. 权利从曹操向曹丕过渡。
  2. 权利从汉向魏过渡。

第一个过渡,很好理解。第二个过渡,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汉献帝都已经是傀儡了,怎么还有权力过渡一说呢?

政治游戏,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名义,有天壤之别。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奉天子以令诸侯」和「是天子以令诸侯」,虽只一字之差,但权柄类型完全不同。



既然魏国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权力过渡,那一切影响或有可能影响权力平稳过渡的不稳定因素都是首要清除目标。

杨修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吗?是!

曹丕与曹植的“立储”之争,是曹操晚年,魏国最大的政治风波。杨修身为曹植的谋士,在立储斗争中,鞍前马后闹的很是欢脱。

岔出去说一点。有些人认为杨修只是因为参与立储之争,影响了储君考察,所以惹来杀身之祸。这个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参与“立储”之争,绝非杨修一人,也不是个个都被弄死了。而且曹操在217年就已经确定曹丕为继承人,却一直到219年才杀杨修,哪怕是秋后算账,这个“秋后”未免也太久了。



杨修既然是曹植党,且还是活跃分子,对曹植的影响力很大。那显然他是影响曹丕接班,权利平稳过渡的潜在风险之一。

权力游戏中,一旦你被认为是影响核心目标达成的风险,哪怕你没有出格的言行,也是其心可诛,一样可以杀了你。

对于第二个过渡,杨修是不稳定因素吗?答案也是yes!

杨修是“袁氏之甥”,如果简单理解成仅仅因为杨修是袁家兄弟的外甥,所以要杀他,不太令人信服。 199年,袁术狗带,202年,袁绍也挂了。曹操杀杨修时,袁氏兄弟都已经凉了快20年,一个外甥还能翻起啥风波,必要杀之而后快?

But!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句话就相当值得玩味了。袁家资历很牛逼,四世三公,妥妥的大世家。杨家的资历同样也很牛逼,弘农杨氏一样是四世三公,一样是大世家。

曹操与世家的关系很微妙。曹魏发迹,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但终其一生,老曹没能登上最高峰,也跟士族的反对密切相关。

曹操发迹的起点是太尉桥玄给了曹操很高的风评,为老曹同志打开了名声。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 “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

对桥玄的提携之恩,曹操同样念念不忘。后来经过桥玄墓,还专门自作祀文致祭: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 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士死知己,怀此不忘。

曹操进入事业上升期,士族也给了曹操极大的助力,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荀彧。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曹操团队最重要的谋士,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走上权利巅峰,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士族支持曹操登上权力巅峰,却也成为老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最大阻碍。曹魏想代汉自立,很多士族是明确反对的。这些士族支持曹魏,本就是因为他们把曹操看成匡扶汉室的希望,其核心还是效忠汉室。

随着地位提升,曹操开始觊觎神器,有野心取汉而代之。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加九锡建宗庙。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距称帝仅一步之遥。从这个时候开始,一部分士族已经与曹操离心离德,甚至连荀彧都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

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助庸崇著,犹 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从历史趋势看,曹魏取代汉室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曹操出于各种考虑,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但他的儿子很可能迈出这一步,曹操应该是有所思量的:

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

效忠汉室的士族不仅是权力从汉向曹魏过渡的威胁,甚至已经是影响曹魏政权自身稳定的威胁,因此打击这些士族成为了曹操晚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杨修毫无疑问是士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且妥妥的属于天生的“汉室党”,因为他的老爹是杨彪。

杨彪出名就因为这老哥是铁杆的汉室党。 初平元年,董卓意图迁都长安,杨彪据理力争,而被罢官。兴平二年,李暹派兵包围皇宫,想要劫持献帝,杨彪再次舍命相争。同年,献帝移驾东迁,杨彪尽节卫主,几次险些狗带。

曹操迎奉献帝定都许以后,杨彪就跟曹操很不对付,几次罢官。眼见汉室将衰,杨彪于是消极抵抗,诈称脚抽筋退居不出。

因此,在权利过渡的敏感时期,杀杨修,很有可能既是消灭潜在不稳定因素,也有敲打警告士族“汉室党”的意味。



再说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老曹有什么理由要杀他?

按当时情况看,老曹几乎没有任何必要去杀司马懿。司马懿是曹丕的核心班底之一,既然老曹已经确定由曹丕来继承权位,还要清除储君的党羽,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司马懿虽然也出身士族,但不属于标准的汉室党。而且司马家最大的本事就是装孙子,上到司马防,下到司马懿,平时都是各种不显山不露水,也没啥把柄被人握住,自然不会进入需要定点清除的行列。



至于说司马懿后来篡夺权位,那都是快三十年后的事情了。老曹也不是个神仙,哪可能提前三十年就预知会有这事发生。何况从当时的情况看,司马懿既看不出有搞事情的意图,也没有搞事情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引起老曹同志的特别“关心”。


月下没有花

这问题真的很简单啊,因为司马懿是曹操指定继承人曹丕的“四友”之一,而杨修是曹植党羽,曹操考虑自己过世后,担心杨修会怂恿曹植夺位,才对杨修痛下杀手的。

《晋书·宣帝纪》:魏国既建,(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謀,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陳群、吳质、朱铄号曰“四友”。
《三国志·曹植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典略》:至(建安)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曹操)薨。

至于曹操梦到什么“三马同槽”,见到司马懿“狼顾之相”认为司马懿将是曹家掘墓人,这种段子,真的看看就好了,这跟“牛继马后”什么的都是后人附会的段子。

《晋书·宣帝纪》: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这两个段子是在《晋书·宣帝纪》末,显然是史书上常见的“宣扬因果迷信”之类的段子,现代人具备了科学知识,唯物主义作思想武器,还去相信这种说法,那就太幼稚了吧?

杨修是被曹操在长安杀掉的,距离曹操逝世还有一百多天(曹操是次年正月逝世,反推三个多月,大约是九月事)。

曹操杀掉杨修后,再至雒阳(武帝纪为十月事),此时关羽围攻襄阳甚急,曹操又调兵遣将对付关羽,徐晃击败关羽后,曹操又亲自到摩陂慰劳诸军。

在这个时间段里,司马懿是随时跟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的,并随同曹操于次年正月重返雒阳,曹操逝世后,司马懿也是全程参与治丧活动。

如果曹操真的因为“狼顾之相”,“三马同槽”这些事对司马懿有嫌隙,怎么可能把司马懿留在身边处理军国大事?

曹操都考虑自己死后的会不会产生动乱的风险因素,将杨修诛杀,若曹操真要有心杀司马懿,那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

曹操真要下令诛杀时,难道坐镇邺城的曹丕会发电报来替司马懿求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