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爲什麼沒有與皇太極合葬?

呂秀才說

孝莊太后,原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13歲嫁給皇太極為妻,被封為莊妃。後被康熙追尊為“孝莊文皇后”。

孝莊歷經三朝,盡心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位皇帝。她一生都在竭盡所能地做好女人的三個角色:妻子、母親、祖母。她為清王朝皇權的平穩交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維護清朝社會的長治久安,嘔心瀝血。孝莊不愧為萬千皇后的楷模,母儀天下的典範。

順治曾贊其母:“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

康熙也對其祖母給予盛讚:“憶自弱齡,早央怙持,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位青史留名的皇后,死後沒有和皇太極合葬呢?

(孝莊文皇后畫像)

第一,孝莊是皇太極的賢內助,但她卻不是皇太極的最愛。

孝莊嫁給皇太極,很大原因是政治需要。

《清檔案》中記載:“天聰八年,科爾沁部烏克善洪臺吉率諸臣送妹至,汗偕諸福晉迎至,設大宴納之為福晉。”

當年後金為拉攏蒙古族,特別是科爾沁部落,通常都會採取聯姻的方式,以確保蒙滿同盟,不至於內鬥。孝莊的姑姑孝端皇后也是在這種背景下嫁給皇太極的。

所以,皇太極和孝莊談不上有多少真情,只是政治需要而已。

皇太極真正愛的人是宸妃。

宸妃就是海蘭珠。在26歲時嫁給皇太極,兩人一見傾心,形影不離。皇太極親自為海蘭珠的寢宮題名“關雎宮”,封為四妃之首。

不久,海蘭珠在皇太極的專寵下,生下了一個皇子。皇太極大喜過望,召群臣宴舞,大赦天下。

只不過這個皇子早夭,讓皇太極想傳位於他的願望落空。

海蘭珠因此倍受打擊,痛不欲生,終至積鬱成疾,於崇德六年去世。

(皇太極和海蘭珠劇照)

皇太極大悲,為海蘭珠舉行了國葬。詔令舉國禁歌舞,罷朝數日。並親自為海蘭珠撰寫祭文:“朕自遇爾,厚加眷愛。正欲同享富貴,不意天奪之速,中道仳離。朕念生前眷愛,雖沒不忘,追思感嘆,是以備陳祭物,以表衷悃。仍命喇嘛僧道諷誦經文,願爾早生福地。”

兩年後,皇太極因太過思念海蘭珠,無疾而終。

第二,孝莊留有遺訓。

孝莊彌留之際,曾對康熙說:“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放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皇太極雖然不愛孝莊,但孝莊至死都在為皇太極著想。她不想因自己的後事驚擾皇太極,只想一如當年,在他的背後默默地支持和奉獻。

因此,孝順的康熙最終將皇祖母葬在了遵化清東陵,和皇太極遙遙相望。

第三,孝莊非正宮皇后。

皇太極的正宮皇后是孝端,也就是孝莊的姑姑博爾濟吉特•哲哲。孝莊當時只是被皇太極封為莊妃,皇后之名是康熙為孝莊追尊的。按清朝慣例,非正宮皇后,如果要與皇帝合葬,需皇帝下詔認可。孝莊去世時,皇太極已駕崩多年,自然無法和皇太極合葬。

(孝莊和多爾袞劇照)

第四,孝莊曾下嫁多爾袞。

這個說法只是一種傳說。

皇太極死後,6歲的福臨被諸王推舉即位,多爾袞輔政,帝弱臣強。

在這種情況下,孝莊為確保福臨皇位安穩,必須全面倚仗多爾袞,諸事都要和多爾袞商議。彼此接觸次數較多,相處時間較長,難免引人非議。甚至傳言孝莊已下嫁多爾袞。

但關於孝莊下嫁多爾袞,只存在野史和傳說中,並無實據。

(昭西陵)

孝莊最終雖沒能和皇太極合葬,但還是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入了皇陵,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傳言。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林小靜

孝莊太后布木布泰的丈夫是是皇太極,其子是順治皇帝,孫子是康熙皇帝。在康熙皇帝年幼登基之時,她便精心培養康熙,據說讓他每天三更起床,五更讀書,每天的讀書時間要長達10個小時以上。可以說,孝莊太后是康熙成長路上最為關鍵的人物,一方面堅定支持康熙親政,另一方面幫他掃除皇權道路上的障礙,比如剷除了鰲拜勢力以讓康熙掌握實權,這也是康熙與她感情深厚的重要原因。

(孝莊太后)

1687年12月15日,孝莊太后因病逝世。據史料記載,她在彌留之際曾對康熙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刻不便安葬。若別起塋域,不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必須於遵化安厝,我心不憾矣。”意思就是說她不願意死後與皇太極合葬,要葬在其子順治皇帝陵墓附近。清朝祖訓有規定,皇后去世了,須與其丈夫合葬。因此,面對孝莊太后的要求,康熙皇帝似乎犯愁了很久,不知如何抉擇,於是將孝莊的梓宮一直停放在順治孝陵之側,終康熙一朝也未能解決。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動土興建昭西陵。

(海蘭珠)

那麼,孝莊太后為什麼不願與皇太極合葬呢?學界對此也存在不一樣的看法。雖然史書記載的原因是孝莊太后顧慮皇太極已下葬太久,不想再驚動,但這一說法顯然說服力不夠。此外,針對其他兩種說法則眾說紛紜。第一種說法是孝莊太后與皇太極沒有什麼感情,皇太極在世時,最寵愛的是孝莊的同胞姐姐—宸妃海蘭珠,她比孝莊大四歲,而且比孝莊晚進宮九年,據研究者發現,海蘭珠很有可能在入宮前有過一次婚姻。但即便這樣,海蘭珠的到來奪走了皇太極對後宮的所有寵愛,孝莊也不免受到了冷落。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初八,海蘭珠誕下一子,皇太極不僅在崇政殿舉行大型慶典,還將這個新生的嬰兒定為皇嗣。只是其後沒過幾年,這位皇子和海蘭珠都不幸去世,這給皇太極造成了重大打擊,宸妃死後不到兩年,皇太極駕崩了。

(多爾袞)

另一種說法就是孝莊曾二嫁多爾袞,因此認為自己已是不清白之身,無顏面與皇太極合葬。有關孝莊太后下嫁的說法,官方史書裡並無記載,只在野史中可以看到。不過孝莊太后下嫁一事可能性還是挺大的。有學者認為,下嫁的時間大概在順治五年(1648年)10月前後,主要依據在於這一時期順治對多爾袞的稱呼變了,由“皇叔”變為了“皇父”。從深層原因上來講,當時多爾袞權勢日重,而且有想取代順治皇帝自己稱帝的意圖,為了保住順治的皇位,孝莊最終決定下嫁給多爾袞。


季我努學社

(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是蒙古族,姓博爾濟吉特,名布木布泰。

因為建州女真人數較少,努爾哈赤制定了聯合蒙古族的制度,常用的手段是通婚。在孝莊太后嫁給皇太極之前,姑姑已經是皇太極的皇后,1625年,孝莊太后和姐姐敏惠恭和元妃一起嫁給了皇太極為側福晉。當時,皇太極娶了孝莊太后姑侄三人。

在清宮劇中,我們能看到孝莊太后長的非常漂亮,但是實際上,皇太極並不是十分喜歡她。相反,皇太極卻十分喜歡孝莊太后的姐姐,也就是我們從清宮劇中看到的海蘭珠。

根據史料記載,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海蘭珠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於姑母哲哲。皇太極將海蘭珠居住的東宮賜名為“關雎宮”。 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 1637年8月27日 ,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於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週歲。不久,宸妃傷心過度,也死了,年三十。

(皇太極)

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也死了。當時,誰接班做皇帝,成為清朝最大的矛盾。最後,孝莊太后的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順利接班,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為啥能夠接班?多虧了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當時多爾袞與兄弟多鐸等在八旗軍的實力很高,正是在多爾袞的支持下,順治才能當了皇帝。因此,經常有野史說,孝莊太后和小叔子多爾袞的關係不正常,太后下嫁的野史在民間傳播甚廣。孝莊太后死後,不和皇太極合葬,很多人認為孝莊太后感覺下嫁小叔子太沒面子,沒臉和皇太極合葬。

(康熙)

實際上不是這回事。

孝莊於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壽終正寢。實際上這是她自己的遺言,”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是個孝順的孩子,祖母有此遺願,他又如何不會遵守。可孝莊執意想在孝陵外安歇,可給康熙出了個難題,他只好先把祖母以前住過的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

康熙活著的時候,始終沒有想好將祖母埋在何處,後來把這個難題留給了兒子雍正。雍正安葬完康熙後,著手準備安葬孝莊太后,他知道無論將陵寢定在哪裡,都會惹來非議。因此,他招來諸大臣,話裡話外都暗示著陵寢位置。雖然皇帝沒有明說,但是慣會察言觀色的大臣哪兒還不知道皇帝的意思,於是第二天就紛紛上奏摺,說孝莊停棺這麼久,早該下葬了。鑑於孝莊身前留下的遺願,暫安奉殿又是個風水很好的地方。若是葬在這裡,一定能保大清江山社稷無礙。雍正看著奏摺,大筆一揮就這樣將孝莊的陵寢定下了,就在暫安奉殿處起陵安葬。

(每日漢字)


每日漢字

向敬之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七十五歲的孝莊太后崩逝,遺囑聖祖:“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

孝莊的意思很明確,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她輕動,她心中捨不得順治和康熙父子,希望康熙帝在順治孝陵附近為她擇地安葬。撫孤有恩的祖母之請,玄燁無法拒絕,於是將孝莊靈柩沒有被運回盛京與太宗合葬於昭陵,而是將其“暫安奉殿”近四十年,直至雍正三年,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孝莊文皇后像

孝莊之陵在昭陵西,故稱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昭西陵碑文上刻有“念太宗之山陵已久,卑不動尊,惟世祖之兆域非遙,母宜從子”。

有說法稱孝莊因下嫁過多爾袞,無顏去見前夫太宗。這種觀點,並靠不住:

一、孝莊是否真的下嫁多爾袞,儼然一樁迷案。從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之際的多件史實來看,孝莊並未下嫁多爾袞。確切地說,多爾袞冠冕堂皇地尊自己的正妃,正妃死後又到處找女人。滿人私生活縱然再荒唐,也未必容許一個皇太后給一個親王做小。

二、太宗已駕崩四十五年,且其墓中有多位元妃、皇后及貴妃。即便孝莊已為皇太后,成了孝莊文皇后,但她始終得排在其姑姑、孝端文皇后之後。她作為一個成熟的女政治家,不會拘泥於儒家禮教觀念小節,不情願成為一個古墓中的陪葬品。

三、其子順治帝英年早逝,而其竭力扶持的康熙帝正在多事之秋,為其真心牽掛。將死之人,未必還需要以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的真實情感遮羞。同時,她也希望看到自己殫精竭慮服務了四十多年的清王朝繁榮鼎盛。


以禮觀書

按照規距,孝莊去世後是沒有條件和皇太極合葬的。

皇太極是皇帝,孝莊只是皇后,而且是皇太極死後封的,皇帝為尊,皇后為卑,如果皇后先去世,等皇帝駕崩,把皇后墓打開,屍骨拿出來,和皇帝合葬一處。皇帝先駕崩,皇后後去世,不能動皇帝的陵墓,只能在帝陵旁邊建一個相對小些的陵墓安葬。因為孝莊比皇太極去世晚,所以不能合葬。這是第一個原因。



皇太極駕崩時,孝莊只是妃子,按古制能和皇帝合葬的只有皇后。所以,孝莊即使先去世也不能與皇太極合葬,她不夠資格。孝莊當過皇太后,也當過太皇太后,就是沒當過皇后,她被稱為孝莊文皇后,是因為母以子貴,兒孫們給封的。這是第二個原因。

孝莊在皇太極那裡,只能陪葬不能合葬,這是毫無疑問的。那孝莊為什麼連陪葬都不願意呢?



孝莊和皇太極的婚姻是為拉近滿蒙關係而結合的政治婚姻。孝莊只生育過一個孩子,就是愛新覺羅福臨。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孝莊並不受寵,她和皇太極並沒有深厚感情。而她和多爾袞的感情,我個人認為,要比皇太極深得多。孝莊下嫁多爾袞,不管是公開的還是秘密的,為了福臨能坐穩皇位,她都必須對多爾袞付出真情。真情的碰撞,必然產生感情的火花。雖然孝莊對多爾袞的感情付出帶有條件,似乎動機不純,但是卻換回了多爾袞的真愛。應該說,孝莊和多爾袞的感情,遠比與皇太極的感情深得多。



另一方面,孝莊為了順治和康熙,她付出太多太多。她對順治和康熙的感情,也遠遠超過對皇太極的感情。

皇太極死後葬在北京,順治死後也葬在北京附近的東陵,康熙將來駕崩也會葬在北京。孝莊情感上最近的人都留在了北京,那你說她能願意回瀋陽陪葬皇太極嗎?

所以孝莊在臨終前交代,不與皇太極合葬,她要和子孫們在一起。當然也想離多爾袞近一些,不過這個理由,她有點兒說不出口。


豫有得

其實滿清是遊牧漁獵民族,其對男女關係家庭倫理與漢族有巨大差異,比如孝莊太后出身的蒙古族就不強調所謂的血緣親緣而是所謂養恩,最典型的就是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蒙語客人)而滿族也有拉幫套的婚俗(簡單說就是一妻多夫)所以孝莊太后才沒有與蒼狼合葬(當時皇太極這個名字是沒有的,這是後來乾隆皇帝為了編寫史書的時候給祖宗們起的,實際上是野豬皮,蒼狼,黃狼)


萬歲1148858845

兩種可能1.她真的嫁給了多爾袞或者她捨身於多爾袞而無顏面對丈夫;2.她不想離開她深深牽掛的兒子和孫子,相比之下她與皇太極的“感情”是微不足道的。個人觀點,不知道是否幫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