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後期仍有大片國土,但爲什麼鬥志全無?

Victor19901028

下雨的時候也不是一下子地上就全溼透,總是一點點的溼的。起初都是乾的地方多,溼的地方少,但是最後都是溼的地方越來越多,乾的地方越來越少,一直到地上全溼了。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不是一下就完蛋,一開始也是舊王朝的地盤多,新王朝地盤少。但是隻要王朝崩潰這個過程已經開始,舊王朝就會很快失去自己原來的地盤和實力,而新生的王朝則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雖然隋煬帝后期面臨的就是這種局面,雖然看著還有很多地盤,很多軍隊,但是人心已經散了,從朝廷大臣到軍隊,都沒有為保衛這個國家而戰的心氣兒了。更多人是在等著敵人來了他才好投降,更多地盤是等著敵人來了直接接收。

不光隋煬帝后期如此,西晉崩潰的時候就是這樣到東晉初期,北方還有大量地盤仍然忠於晉朝。北宋末期,南宋初期,北方的絕大多數地方也仍然屬於宋朝這邊。清軍入關的時候,如果只看地圖,地盤最大的也是明朝。

但在這種局面下。還能反敗為勝,起死回生的朝代,連一個都沒有。什麼叫忽喇喇似大廈傾,這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朝代,滅亡的時候總是從人心先開始崩潰的。人心沒崩潰,就還有希望,人心崩潰了,就什麼都沒了,再多的地盤,再多的軍隊也沒用。

所以隋朝滅亡的時候,首先是統治階級內部先亂起來了,從楊玄感起事,到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包括到後來李淵脫離隋朝控制,以山西為根據地,佔領長安,都是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內亂。其間還穿插了瓦崗寨等農民起義軍,可以說,到隋煬帝后期的時候,已經完全離心離德,大家都在盼望著這個國家趕緊崩潰,趕緊完蛋,趕緊改朝換代。

清軍入關的時候,明朝面臨的是同樣的情況,已經沒有人願意讓這個朝代繼續統治自己了,都想著讓它趕緊完蛋,所以絕大多數人都在給這場燒死明朝的大火添柴加薪,從李自成、張獻忠到各地的叛將,都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它實在是太腐朽了,已經腐朽到了已經只剩半壁河山了,統治階級內部還在江南小朝廷明爭暗鬥,歌舞昇平,完全不管北方的老百姓正在經歷什麼。

具體到隋朝來說,前期還可以利用從北周到隋文帝的積累,搞各種粉飾太平的事,所以隋煬帝有些膨脹了,不度德、不量力,堅持要徵高麗,其實徵高麗就是誇飾自己的文治武功的一部分,屬於面子工程。但他就喜歡搞這一套,不管自己的國力能否承受,自己的老百姓願不願意,他都堅持要搞。既然他不管老百姓,所以老百姓最後也拋棄了他。

所以唐朝建立後,唐太宗雖然也征討高麗,也滅高昌,滅突厥,又進攻吐蕃,但唐朝始終把老百姓的生存放在第一位,這也就是唐太宗反覆強調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就是水。一個國家、一個統治集團,什麼時候都不能為了自己一時高興,就把老百姓拋棄了。否則,等待他的,就一定是崩潰和滅亡。

為什麼北宋滅亡,南宋卻能在江南站住腳?除了一些軍事上和地緣上的原因,最根本性的原因就在於,北宋滅亡的時候,雖然統治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各種混亂,但這些混亂對老百姓的生活影響相對而言還比較小,所以人心還沒有散。這也是南宋初期,北方大批農民軍都堅持抗金的原因。因為對老百姓來說,宋朝的政策總體而言還是對老百姓不錯的。


蕭武



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和秦國一樣,都是採用了一些新的制度,引起了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分裂導致的。

秦國推行法家路線幾百年了,殘酷統治也是幾百年了,為什麼沒有滅亡?而到了秦國統一天下就滅亡了呢?

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統一的速度太快,沒有來得及對山東六國進行慢慢消化,就強制把原來秦國推行的法家路線向山東六中推廣,碰到了六國貴族的強烈反抗所致。這就是為什麼陳勝吳廣為什麼滅亡那麼快的原因,因為孫勝吳廣背後有人在支持。在陳勝吳廣做大以後,背後的大股東撤資了,自己單幹了,因此陳勝吳廣就失敗了,六國就復國了。



同樣,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推行了科舉制度,確定了以考試成績來選拔官員的政策。在前後漢三國兩晉時代, 是沒有考試 制定的,基本就是推舉制度,由當時有名望的人推舉一些所謂的賢明人士,再以考試走過場的方式來做官。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權力一直控制在關隴集團手中,他們決定了一個王朝能否穩定和長期存在,他們把持了一個國家的用人權。



隋朝建立後,一直試圖打破這種用人制度,皇帝想把國家的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首先就是爭奪官員選拔權。隋朝創造了科舉制度,由國家組織考試,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只有考試成績好的人才有資格做官,這就把過去關隴集團壟斷用人權的權力給打破了。

隋朝是在關隴集團的支持下才建立起來的,現在隋朝又在侵害關隴集團的利益,因此過去的盟友變成了敵人,自己人開始打自己人。

就算隋朝的皇帝們說:隋朝人不打隋朝人,也沒有用了。



從心理學上來分析,隋煬帝的逆商太差,也就是面對挫折的能力太差。

隋煬帝是一個有著主角光環的人,天生就是一個全才,從小就領兵平定江南,為統一全國做出了巨大的軍事貢獻。

因為他還有很強的治國才能,對江南的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江南人民非常信服他,隋文帝也封他做了江南總管。



楊廣後來又被封為太子,成了隋朝的皇帝。

隋煬帝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生太順了,沒有碰到過什麼難事,因此後來碰上一些問題,就變成了鴕鳥,把頭埋進了沙子中,再不願意面對現實了。

幾次攻打高麗沒有成功,後來關隴大佬又出來造反,他自己產生了無力感。也就不願意組織力量去反撲,就想過一天算一天,鬥志全無了。


新知傳習閣

美人鄉,英雄冢!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點對於隋煬帝來說可以說是最好的寫照。

不同於我們歷史上所熟知的那個只知道一味的貪圖享樂的隋煬帝,歷史上面。隋煬帝這個人是有自己的胸懷和抱負的,至少在他執政的前期,這個人是做出過一些事情來的。

比如說設立隴西四郡,當時隋煬帝帶著30萬禁衛軍在加上王公大臣以及皇室宗親一起跑到隴西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去設立四個郡,是指書上面記載這場巡遊的結果就是30萬禁軍損失一半,15萬軍隊要麼死亡要麼失蹤,本來跟隨隋煬帝的那一批大臣最後跑的一個都不剩,隋煬帝本人也是狼狽不堪。

他的那批皇氏宗親在進入龍溪頭一個月裡面遭遇了一場大雨,無論是公主王子還是禁軍,都不分男女,在當天晚上抱在一起互相取暖,可見在那個時候,隋煬帝這一次出巡之狼狽。

但是這個人並不是受到打擊和挫折的人,至少這一次行程,他沒有說半途而廢,而是一路走下來了。所以有人說,隋煬帝這個人是被各種各樣挫折打擊到才放棄天下,這一點是不可信的,雖然對這個人本身也是有遠大的報復,(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不會因為這些小的挫折而受到打擊,而不去追求更高的目標。

真正讓隋煬帝受到打擊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呢?天下的民心,或者說天下人民的那種理念,我在過去的問答裡面,我曾經說過,隋煬帝的老子,也就是隋文帝這個人堅信天下所有人都是聖人就是為其他人考慮的人,所以我本人作為一個聖人,以身作則,然後底下的人要跟著我一起學習。

唐朝開國20年吃的仍然是隋朝存下來的餘糧,這麼多的糧食是如何存儲下的古代生產力有限,除非有兩種情況,第一,人民不吃東西,或者說省吃儉用,第二,人民加大工作量,沒日沒夜的在生產糧食。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證明了隋朝對於人民要求之嚴苛。

作為隋文帝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對於這件事情幾乎跟他老子是一脈相承,當時隋朝遇到旱災,百姓沒有任何東西吃,這個時候,隋煬帝認為百姓既然說要替其他人考慮國家需要征伐高巨力,所以要存儲糧食,不能夠把糧食下撥給你們,你們要理解你們就一起餓下肚子,都是國家度過這個困難,但是有的時候肚皮比腦子更重要。

一個個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這個時候,隋煬帝自己都想不明白我的執政理念是正確的,我要的是國家富強,你們也肯定要國家富強啊,這個時候你為國家富強付出一點點小小的犧牲,有任何問題嗎?吃不飽肚子那國家富強有什麼用。

就在這個時候,隋煬帝感覺自己有點兒累了,想去度假,這麼前十年,隋朝對各個方向上的其它民族可以說成一種碾壓的態勢,隋煬帝也一直醉心於如何處理朝政,如何去解決外交事務,如何去解決軍事上的事情,突然有一天,人民都不喜歡他了,這個時候第一感覺肯定就是心累,想去度一下假,結果這一次度假真的成為他最後一次見到他的長安城了。

古希臘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曾經是名滿天下大英雄,但是跑到小細亞半島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以後被當地的女王所折服,因此做了女王的奴隸及變女王,用鞭子抽打他,用腳去踐踏他的尊嚴,他也仍然不知道反抗,而是像一隻狗一樣生活在女王的淫威之下。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美人鄉,英雄冢,隋煬帝度假的江南可以說盛產美女,陳朝的陳後主就是在這樣的煙臺樓閣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醉心於與美色交歡,最後喪失了天下,作為當時討伐陳國的統軍大帥楊廣貌似也受到了詛咒,最後不了陳後主的後塵。

當人一旦進入享受階段之後,什麼家國天下,什麼王權富貴,都不如手中的一杯酒,懷中的美人來的重要,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以前在長安城天天有一大堆大成跟他討論家國情懷,國家大事,在這裡只有溫暖細語,我都擁有了這一切了,我為什麼還要去奮鬥呢,什麼家國,什麼情懷,什麼大事都與我無關……

我只要保住我這一畝三分地保住我這個安樂窩,我就知足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漩渦鳴人yy

擁有多少國土政權是否有所謂“鬥志”之間,是毫無關係的哦。正面回答以前,寒鯤舉兩個例子:蒙古汗國與蘇聯在世界史上算是數一數二的巨大版圖國家了吧?可還能怎樣?一旦統治根基動搖或統治集團分裂,就會陷入不穩定狀態,別提什麼“鬥志”了,國家都分裂了。

隋煬帝及其臣屬,為何在大業後期南奔江都並且顯得毫無鬥志?原因便在於隋王朝的統治根基已經被他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所敗光、耗光、用光了唄。怎麼敗光、耗光、用光了呢?

大興勞役

隋朝二帝在位期間,先後修築了長安大興城

東都洛陽城,兩城不僅不是自然形成、完全靠宇文愷全面規劃興建的坊裡式都城,而且兩城城建面積甚至快要趕上如今的西安市區、洛陽市區,在一千四百年前的生產力條件下,這是相當消耗農耕文明古代政權勞動力的事。

隋煬帝即位以來,為了轉運江南財賦經略東北戰事,疏浚、聯通、新修了一整條大運河,縱貫隋帝國的東部領土,此項工程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對民力的消耗也是很嚴重的。雖然大運河確實惠及千古,但對於隋帝國的短時間內國力消耗還是相當巨大的。

頻繁出巡

隋煬帝這個君主非常喜歡效仿秦始皇、漢武帝,大搞出巡,甚至還會到塞外去,甚至還會造龍舟下江南。且不論,皇帝出行時為了保證君臣嬪妃的日常用度,就是那些為了保證皇權威儀的用度也很難讓剛剛從四百年亂世中抽身出來的各地官民好受。

更何況,隋煬帝還巡行塞外,親征河湟谷地的吐谷渾、進入河西走廊大會西域君主、到突厥牙帳會晤可汗、多次親征高句麗,整個西北到東北的塞外,隋煬帝都去過,箇中消耗就更是嚴重了。隋煬帝下江南途中,極為誇張奢華地用龍舟巡行沿岸,這也把整個江淮地區的民力壓榨了個遍。塞北與江南,隋煬帝可是跑了個遍。

三徵高句麗

最終激化隋王朝社會矛盾的便是隋煬帝不計成本、血拼實力、親征死磕的三次高句麗戰爭,這三次征討(612、613、614)之間幾無休整,可謂連年用兵。第一次征討高句麗,調用了整整113萬的兵力與200萬的民丁,再加上供給這300多萬人的糧草、器械、服被,簡直是亙古未有之奢侈作戰,對隋王朝大業以來越發虛耗的國力,造成了最終的致命一擊,激發了隋末起義的大規模爆發。


隋煬帝君臣終於發現自己的激進作風過分虛耗了民心民力,局面已經不可控制地糜爛了,楊玄感起義所代表的官僚貴族(613年)、瓦崗軍起義(611年)所代表的基層百姓,便分別代表了隋帝國的中層士心與基層民心,已然紛紛拋棄隋帝國。何況,隋末起義是全國平均分佈的、各個階層參與的,連太原留守李淵最終都反了(617年),還能用誰去收拾全國各地的義軍呢隋煬帝面對這樣的糜爛局面,完全陷入了一種自暴自棄的狀態,日日沉溺於美酒、美色與美景,哪裡還能提得起鬥志呢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寒鯤

隋煬帝后期鬥志全無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的心死了,在他征討高句麗失敗南下江都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已經死了,剩下在江都的日子他不過是在苟延殘喘。

楊廣的人生可以說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果你把楊廣的人生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你會發現他前期太順了,簡直說像開了掛一般。

楊廣生於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出生時便因為父親楊堅的功勳被封為雁門郡公,這是什麼概念可以參考下西漢的“飛將軍”李廣,李廣打了一輩子仗,戰功赫赫卻始終無法封侯,楊廣生下來就是公爵(比侯還高一級)。

十三歲時(581年),父親楊堅代周成功,楊廣被封為晉王。二十歲時(588年)掛帥南征,隋朝的軍隊所向披靡,一路平推到陳朝的首都建康,隔江猶唱後庭花的陳後主成了他的俘虜。三十二歲時(600年)楊廣擊敗了他的大哥楊勇被立為太子。當上太子四年後,他的父親楊堅駕崩,楊廣繼承了皇位並打敗了起兵反抗他弟弟——漢王楊諒。

楊廣繼位第二年改元大業,“大業”這個簡單粗暴的年號的背後是楊廣那千古一帝的萬丈雄心,在即位後的幾年內楊廣四面出擊,在北方大宴突厥擊敗契丹,西北攻滅吐谷渾將隋朝的勢力擴張到了青海,南邊攻下了占城,東南征討流求,東南西北四方蠻夷匍匐在了他的腳下,成了“大業”的基石。楊廣不僅對外開疆擴土,對內也是建立了萬世大業,修建東都洛陽並遷都於此,開鑿大運河,改革官制,典定科舉。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漢武,整個大隋在楊廣的治下一片生平。

這一切來得太快了,楊廣即位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完成了秦皇漢武幾十年才完成的功業,在這個過程中楊廣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挫折,一切順風順水,直到楊廣徵討高句麗。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楊廣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三次征討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化階級矛盾,農民起義遍地而起,從這一刻起,楊廣順風順水的日子也到頭了。

可楊廣就是典型的“順風神逆風狗”,順起來的時候天下無敵,可一旦逆風,從來沒打過逆風局的楊廣變得迷茫了,他殘酷的鎮壓農民起義,把抓獲的人都殺死妄圖通過恐怖的手段嚇到人民,卻收效甚微,農民起義軍不但沒有被剿滅,反而越來越多。

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率領瓦崗軍進攻洛陽,向天下郡縣發佈檄文,楊廣成了罄竹難書的罪人。大業十三年,他的大表哥李淵在晉陽起兵,幾個月後攻入長安,佔了他的老家。此時的楊廣失去了往昔的威風已經不再是天下之主了。面對困境,楊廣選擇了逃避,他厭惡聽到農民起義的消息,不願意正視事實,身邊的佞臣也投其所好,謊稱民變漸少,楊廣不斷的自我安慰自己,自己欺騙自己,在自我欺騙中陶醉。

試想下,如果楊廣能像漢武帝那樣輪臺罪己,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積極做出應對,未必沒有機會。當時長安、洛陽都在隋朝的手中,這兩地是歷代政權雄踞天下的根本所在,王世充割據洛陽即可稱雄一方,李淵佔據長安即可席捲全國建立大唐。楊廣大可以進入長安、或者是洛陽穩定人心,再勵精圖治,平定各地的民變,如此以來隋朝也不會二世而亡。

只可惜楊廣早些年過得順風順水,不僅使他沒有正確的認識自己,更助長了他的驕傲,太過驕傲的他在巨大的打擊面前失去了信心,他的雄心壯志死去了,開始自欺欺人逃避現實,最終在自我欺騙中滅亡了。


托馬斯_潘恩

隋煬帝的故事有點像秦始皇,一樣的雄才大略,一樣的王朝短命,一樣的後世差評,但不一樣的是,秦始皇是死後王朝才崩塌,隋煬帝是生前王朝就已經不行了。



隋煬帝的心情很好理解,作為一個一路順風順水,並自命不凡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人,突然遭受了一連串重大打擊,整個人都變得頹廢起來,這種例子在我們身邊很多。從古至今人性都沒有變過,只不過個人頹廢傷的是個人,皇帝心裡崩潰,傷的可就是王朝了。


隋煬帝前半生順風順水,可以說是二代中最牛的那一種,隨著父皇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還辦成了一件大事。

自東漢末年一來,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結束這一切的正是隋朝,古人也不傻,也知道統一中國是一件多麼豐功偉業的一件事,而這件事的前線總指揮就是隋煬帝。當時楊光以前線總指揮的名義,指揮隋朝大軍滅了陳朝,至此中國幾百年的分裂徹底結束了。當時的隋煬帝可以說是自信到了極點,長期以實際統治者身份留在江南,這也為他失敗後躲在揚州埋下了伏筆。

當隋煬帝成了皇帝,一個更偉大的目標就進入他的視線,那就是征服朝鮮,要說明的是,遠征朝鮮不是隋煬帝一時頭腦發熱,他之前和之後的皇帝都遠征朝鮮,可以說當時的皇帝,只要是認為自己雄才大略的,一點會遠征朝鮮。

結果噩夢從此開始了,隋煬帝三次遠征朝鮮,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弄得是全國民怨沸騰怨聲載道,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大不了老子做個平庸的皇帝算了,可隋煬帝偏偏不按套路出牌,他的心裡崩潰了。

此後隋煬帝便一直躲在揚州,這個他最喜歡最熟悉的地方,就像是失敗的動物默默找個地方舔著自己的傷口。不回西北的首都,卻在江南的揚州待著,這才是隋朝滅亡的最直接原因。

隋煬帝像鴕鳥一樣,可惜躲的不是地方,他的親兵想回家,揚州這些人是呆不慣的,最後親兵造反割下了楊廣的頭。

簡單總結一句就是,隋朝大亂,加上隋煬帝心裡崩潰,結果被親兵殺了,於是隋朝就這麼短命的玩完了。


昭烈名臣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楊廣是因為挫折商太低,導致耐挫能力太差。他習慣於在順境中錦上添花,而不善於在逆境中負重前行。

楊廣即位後,迅速施展才華。政治上,定科舉制度,恢復國子監,打壓士族權勢,提拔平民人才,營造東都洛陽,擺脫關隴集團控制;經濟上,修建大運河,西巡張掖,開拓絲綢之路,通暢南北東西文化經濟;軍事上,遣將出兵,陸續攻滅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諸國,親自徵吐谷渾,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

但因楊廣驕奢淫逸,加之連連征戰高句麗失敗。於是,民怨沸騰,天下皆反。之前雄才大略的楊廣,沒有因情施策,而是在遭遇一場敗仗後一蹶不振,進而選擇了逆來順受,信天由命。楊廣在挫敗時,啟動的是應付機制,用種種消極的方式來逃避挫敗感。他帶著大軍躲到揚州,整日酒色取樂。銳意盡失的楊廣甚至對蕭後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最終,楊廣被叛軍所縊弒。


韜韜說

現在流行為隋煬帝翻案。在某些說法裡,隋煬帝已經是英明神武,儼然是千古一帝。

那怎麼解釋隋煬帝慘敗而丟失江山呢?唯一的解釋就是,隋煬帝太好了,太仁慈了,不忍心他的人民再受苦受累,所以毅然決然地死去,以儘快平復人間的爭鬥,為世人贏得和平!

隋煬帝不愧是千古完人,仁慈寬厚!


比兔子跑得還快

隋煬帝是比較虛的人,但他很會裝,裝作很厲害英明神武,其實就是躺在老爸功勞薄裡富二代,骨子裡無可遏制地浮誇,縱觀隋煬帝的一生,父母在時裝作很賢明,很孝順,一登上寶座,裝作很英明,欲作千古一帝,眼高手低,其實啥能力也沒有,只有一個字,化錢,透支人力,物力,要不然就這幾年時間,能把隋朝這麼富有的家當敗了,這個水平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488299962水皮調蝦

枝茂則傷杆,奴壯則欺主。這句話的意思是,樹枝長得很茂盛的時候,樹的主杆的營養就都會流到茂盛的樹枝上,而樹的主杆就會因為營養不良而枯萎死去。同樣的道理,奴才強壯了,就會不聽主子的調遣。甚至會造主子的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