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事件:币圈神话祛魅,通证经济崛起?

起风财经:如何看待昨天刷爆屏的李笑来录音泄露事件?

陈瑞:可能很多人想不到, 监管层和专家们总在讲的“投资者教育”,会以“录音门”形式广为传播。但站到中国数字代币和区块链的发展史中去看,这既非绝对偶然也并非孤立事件。年初私人电话聊天内容在当下这样的时点被外泄,某种意义上也是早期利益同盟与底层默契破裂的外在表现。

随着传统投资者、资本和更多个体的关注和进入,原来币圈的社群结构、认知结构和与之相伴生的利益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再加上Fcoin等规则创新者带来的“鲶鱼效应“,都在促使早期凭借头部流量优势轻易“割韭菜”的入局者们感到压力并呈现分化。这种分化既考验入局者们对格局变动的判断力、预见力,也在考验人性。

这一段录音内容涉及圈内不少人,对事主和当事人没必要过分深究,他们不过是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对币圈在某个特定历史时点上的乱象做出了描述。但是,超越话题内容本身去追问事件发展的原动力或许让我们看到更多——在外部环境因金融秩序整顿不断收紧、流动性紧缩、“韭菜”前期已被过度收割的大背景下,

币圈正在从一个增量市场演变成为存量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或许会暴露出更多矛盾

这种暴露即使不在李笑来身上发生,也可能会由其他戏剧性事件来佐证。当然,也会顺势促发更多创新。

起风财经:如何看待李笑来口中的“共识价值”和“博傻理论”?

陈瑞:话糙理不糙。

早期区块链领域比较成功的投资人很多都不是金融科班出身,而是自带流量的“网红”,这跟早期入局的追随者之间正好形成一个共生关系。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等手段,可以把协作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加以防范和化解,但这仍然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潜在的心智模式、认知差异,以及基于这些因素的社群分层与社群差异问题。

不能促发“Action(行动)”的共识价值不大,而不同社群的“Action(行动)”促发机制也存在巨大差别。比如,对于科班出身、本身风险识别与防范意识较强的金融圈社群,理性说服的效果更佳;但是这些人社群规模小、说服成本高,显然不是早期“割韭菜”的最佳选择。

相反,早期最佳的“韭菜”目标,是规模大、能用财富神话标杆效应和激发认知焦虑等手段就能促发行动的人群。而这些自带流量的“网红”大佬,则能通过自身声望和示范效应,轻松实现聚合社群、充当意见领袖,以及完成从舆论引导到行动引导。可以说,共识创造可能,而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尽管各色数字货币层出不穷,但没锚定任何实物资产的比特币,其“币王”的地位迄今无可撼动,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首发效应。

关于比特币的未来,现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比特币无可撼动的头部共识地位和有限数量带来的天然通缩性,是很多人对它保值增值信仰的基础;另一方面,比特币是一种静态的、不具有生产性激励的数字资产,因此,随着未来Token经济渗透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并与实体经济不断结合,以动态激励强化社群协同的各种新型数字资产会出现并迭代,居民持有的数字资产的形式会越来越多元化。

至于这些是否会撼动比特币的历史地位,这个谁都说不准。我们能看到的是,

数字货币的出现对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和避险资产的地位已经形成巨大冲击,新物种对既有格局的挑战是社会变革的常态。

起风财经:昨日事件也引发了对价值投资理念是否值得坚守的争议,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陈瑞:我个人认为,价值投资没有错,但我们看待、考量价值投资的视野和维度,或许需要与时俱进的作出调整。

传统的价值投资理念是“做时间的朋友”,强调基于一定的安全边际,基于对项目未来收益的合理预期进行布局,最终追求投资回报的可持续性与确定性,看重的主要是经济价值的回报。而募投管退等环节本身,就内含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周期。

而在社会“泛传播化”的大背景下,价值投资的内涵、生发机制与回报形态都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比如,数字经济既是“新经济”也是“心经济”,也就是说,情感价值、社交价值、体验价值等都构成了当代人看重的价值维度,而这些价值维度与经济价值之间存在着互相转换的可能。

但是,这种价值识别、价值捕捉和价值变现的时间窗口非常短,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传播无远弗届且边际成本接近于零,价值的聚合与衰变周期很短,与传统价值投资“募投管退”经历的长周期完全不在一个认知体系内。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类似这种“价值投资”未来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周期”概念被碎片化和多阶化了,周期的动力机制与衰变因素也完全不同,需要与时俱进的去认知和识别。

起风财经:对于币圈乱象的化解,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陈瑞:我在这里主要提两点思路。

首先是我们常说的“通证经济”。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可以交付时间来解决,比如币圈乱象。大概率讲,2017年的币圈财富神话很难再现了,因为社会土壤的变化和“通证理念”的出现,把人们的视野从简单的数字资产形态拓展至更为动态化、生态化、生产性的经济系统。

所谓“通证经济学”,是加密算法和经济学的叠加,通证学派的代表元道认为,区块链是新世界的后台技术,而通证是新世界的前台经济形态。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机构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资源和服务能力发行权益证明,区块链则以技术手段提升通证价值流转的安全性、可信性和可靠性。市场自发形成价格发现功能,为各种服务和权益进行定价,并推动其高速流转和交易。

以智能合约为基础,通证经济创造的创新机遇、掀起的创新浪潮,将远远超过先前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的总和。

区块链本质是一种时间链,所有的分布式账本信息、智能合约等,都是在时间轴线上得以实现的,而“通证经济”通过一整套的动态激励体系设计,让时间轴上人们的很多行为得以通过权利和收益确权协同起来。系统在时间轴线上自激励、自组织、自生长,系统共识的原动力从流量“网红”的声誉背书和意见引领,转换为个体对自我权益和收益回报的稳定预期;这种时间轴线上的多赢协作与炒币的零和博弈和类庞氏模式有本质区别。

Token体系的本质是社群创造价值能力的激活与有效运营,其目前尚处在观念普及阶段,我个人认为其未来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是与“2C”产业的结合部,通过体系设计把客户关系管理(CRM)从传统的成本重心,转化为基于客户社群的新型价值创造重心乃至赋能中心,实现用户反向赋能。

token体系的顶层设计需要前瞻性眼光,要对token生态在成长发展不同阶段的价值创造主体有清晰的预判,预留价值分配模式的动态调整空间

当然,除了协同激励机制之外,突破边界的价值跨界流转或许是更大的生态痛点,这不光是技术问题,也与社会心理土壤、多维价值评判体系、制度环境和生态间竞争博弈等因素息息相关。

其二是多维治理。

ICO为社会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但其机制设计上的弊端及其与社会土壤结合后的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据报道,2017年第二季度,ICO融资总额已经超过VC融资总额,

如果没有去年9月份紧急叫停,我们很难想象今天国内市场会发展到怎样的局面

但叫停之后,国内币圈运营资源大量转向海外,市场却依托在国内,风险也还沉积在国内,对这种情况我们却难以有效监管,从而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就像前面所说,立足于“通证经济”的大视野,这里面蕴含了巨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由于国内观念和制度环境导致新浪、搜狐、网易等一批当年的标杆企业在海外上市,我们依托巨大的人口市场所带来的国内新经济发展红利,就这样被海外投资者分享了。事实上,我们过去二十年的高速成长,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世界工厂”这样的价值链低端角色的身份去分享全球化红利,而错失了很多新经济发展红利的分享。

去年以来,国内对资本市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让国内投资者能更多分享到新经济发展成果。上一轮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是依托人口规模优势的“消费驱动型”,如今在区块链技术和“通证经济”的理念支撑下,有望通过促动新型大规模的社会协同,把我们作为十几亿人口大国的人口红利通过“生产驱动型”(亦即生产关系的重组)再度释放出来。

当然,更为理想的状态是,在数字经济、社群经济、“心经济”的大背景下,“生产驱动型人口红利”与“消费驱动型人口红利”能双轮协同,共同推进我们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

总之,叫停ICO虽然可以赢得一定的时间窗口缓冲期,但非长远之计。或许建立国内公开透明、处于有效监管之下的数字资产交易体系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体系,才是更加明智的政策选择。

最后补充一点,币圈乱象与公众的认知焦虑与盲从心理也密不可分,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资产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以官方权威声音和规范化的投资者教育体系,去取代头部流量“网红”进行舆论引导与认知引领,也应成为多维治理的另一个重要抓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