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必看:如果企業不盈利,還有必要推行股權激勵計劃麼?

很多人一提起股權激勵,就認為是每年分利潤,利潤多就多分,利潤少就少分。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企業不盈利,就算有了股權也是形同虛設,甚至企業虧損的話個人還要倒貼,因此股權激勵肯定沒用。

案例1:A公司的主業是零售連鎖,每年持續開新店,雖然也有門店關閉,但總體保持擴張勢頭,總體業績良好。近兩年A公司發展互聯網業務,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一直處於燒錢狀態,業務本身很難盈利,靠公司內部輸血才得以維持,未來雖說也有引入外部資本的想法,但總體來看並不樂觀。今年A公司啟動了內部股權激勵計劃,公司高層倒是明確表示會將新業務納入,但互聯網業務部門的人卻幾乎一致認為,這種激勵沒有任何吸引力,因此大家的積極性看來很難被調動起來。

案例2:B公司是一家初創企業,從事醫療領域的產品開發,由於研發、申請許可的週期較長,近幾年都不可能盈利。但公司的技術實力得到了資本方的青睞,已經拿到了5000萬元的A輪投資,後續再融資的可能性也很大。在投資方的建議下,B公司準備實施股權激勵,以穩定現有核心人員、吸引更多外部優秀人才。然而很多員工似乎並不領情,對股權激勵興趣不大,公司高層對此很是無奈。

通過上面兩個案例,不難發現儘管同為業務不盈利的企業,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用業務未來是否能盈利、是否已經引入外部資本兩個維度進行,可以區分出四種企業:

1類:這是最理想的情況,當前有外部資金注入,未來業務又能盈利,企業一直都有可支配的現金流,員工的信心不是問題,股權激勵幾乎不存在障礙。

2類:儘管沒有盈利預期,但已經與資本對接,只要未來業務發展向好(未必要實現盈利),新的資金注入的可能性也很大,既然企業有利潤,大家也會很有信心。

3類:這是最差的情況,企業發展不樂觀,員工看不到希望,只有爭取轉化到其他類別,才能使情況好轉。

4類:業務本身在未來能夠實現盈利,這就是給員工最大的信心所在,儘管沒有引入外部資本,企業在激勵上仍然有文章可做。

四種人才

我們將業務不盈利的企業劃分成四個類別,並不是說同類企業股權激勵的方法就一樣,還需要區分企業中的不同人群。由於我們針對的是人才而非全員,因此可以分成四類人群:

元老團:跟隨創始人一路打拼,身居高位,收入很不錯,甚至有些還持有實股。但這些人逐漸跟不上企業發展,理想狀態是能夠幫助企業培養出關鍵崗位繼任者,保證管理團隊的穩定。因此關鍵點是平衡好他們的利益和權力,引導其成為變革的支持者。

主力軍:各個專業領域的骨幹,儘管未進入決策層,但卻是保證業務運作和日常管理的關鍵執行者。他們的收入往往不算很高,但還是能夠將眼光看向中長期,同時也希望能夠跟著企業發展而更好成長。關鍵點是兼顧中短期收入,讓高成長者能夠滿足高期望。

好苗子:就是通常所說的潛在人才,尚未成為骨幹,能力有待提升,但未來的可塑性就是他們最大的價值所在。由於暫時未能表現出很高能力,沒能得到重用,收入一般較低,很容易流失。關鍵點是短期提高保障,長期給到明確預期。

外來僧:眼界更寬、經驗更多,對於企業實現跳躍式發展很重要。但如果不能很好融入企業,則其價值會大打折扣。收入一般較高,因為要達到市場競爭力,因此會打破內部激勵的平衡。關鍵點是確定循序漸進的目標,使收入增長與價值增長更匹配。

四種激勵

針對不同類別的人才,需要採用不同的股權激勵方式,對於不同類別的業務不盈利的企業,也要充分考慮企業的特點。為便於大家理解,這裡只簡單介紹四種激勵方式:

實股:這裡指的是非上市公司進行工商變更的股權,有哪些好處就不多說了,重點強調三個坑:一是每年分紅,分紅權是股東的基本權利,因此期望也會很高,但年度分紅恰恰是股權激勵的收益中最具短期激勵性質的,會使得企業原本期望的中長期激勵變味。二是分紅金額,由於不是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不可能透明化,因此淨利潤、分紅池就成了創始人與激勵對象之間最大的分歧,因為缺少公允性,年度的目標也是又一個分歧所在。三是退出,退出就意味著股權的贖回,贖回價格確定的依據是企業的估值,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變數。

虛擬股:不去工商變更的股權的統稱,因此會附加很多規則,比如收益更靈活、考核更嚴格、退出更強制。正因為虛股靈活,因而可以適用於各類企業、各類人才,但在具體細節上也會有差異,即不能簡單用“同股同權”來作為準則。虛股最大的優勢是靈活,最大的問題也是靈活,做不好就會沒有感覺,變成“換種說法”的年終獎。

期權:期權最鮮明的特點是未來才能兌現,當前不用出資。因而激勵對象只有努力達成目標才能兌現,這就很具有中長期激勵的性質,很適合資金缺乏的企業,也很適合暫時沒有創造很高價值的人才。但也有能會使人因看不到眼前利益而放棄努力,因此不是對各類人才都適合。

分紅權:分紅權並非長期持有,每年入選者才能獲得分紅,儘管是短期激勵,但只要持續努力還是能看到未來預期,因而還是具有一定的中長期激勵的性質。適合能力和價值尚未穩定的人群,是股權激勵組合的重要補充。

以上面劃分的第4類企業為例,業務無盈利,也沒有外部資本注入,顯然很難用每年分紅做文章,企業拿得出手的籌碼就是未來有盈利,因此比較適合採用期權的方式。大家可以想象,為何初創企業中兩種人容易堅持下來:一種是一窮二白者,下定決心白手起家;一種是衣食無憂者,為的就是事業成就。對短期收益有較高期望的人,顯然在第4類企業中很難留下來,企業再變著方做股權激勵也沒用。

總結

業務不盈利的企業究竟能否用股權激勵,不能簡單回答是或否,而應該加以區分,因企業而異,因人而異。本文提供了劃分出四種企業的方法,也對企業中四種人才進行了比較分析,並講解了四種激勵方式的特點及應用中的思考,希望大家能拓寬思路、深入思考,對股權激勵有進一步的理解。

延伸閱讀:激勵對象不相信公司利潤怎麼辦?

在股權激勵諮詢實踐中,有一個問題非常敏感而又關鍵,那就是企業的利潤核算,利潤公信力的程度,往往決定了股權激勵方案實施的效果。

民營企業出身草莽,野蠻生長,老闆往往懂業務,但對於管理尤其是財務法務方面的知識並不夠,又由於我國企業稅務成本較大(更因為大部分企業稅務不規範,因此可能導致稅務規範的企業競爭成本高,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所以,企業的利潤水平一直是雲山霧裡,員工對此的信任程度普遍不高,而在股權激勵中,股權分紅、增值等收益都與企業利潤額度息息相關,那麼,在企業財務不太規範的情況下,利潤該如何呈現呢?

方法1:以公司公佈的淨利潤為準

如果員工對企業前景看好,對老闆信任,那麼,即使對公司的財務不清楚、不熟悉,也會接受公司公佈的淨利潤數字,當然,企業也要逐步往規範方向走,幾年後達到規範化了,財務報告就可以公開透明瞭,想當年華為就是如此,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就是以公司公佈的為準,後來企業實力強大了,規範成本可以承擔了,就找來四大審計機構來審計。在實際操作中,有些企業出於對等機制的設計,會給員工入股進行保本承諾。

方法2:孰高原則

以銷售額的5%或公司公佈的實際淨利潤孰高為準。一般企業銷售額的數字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這樣相當於有了一個相對基準的數據,如果公司公佈的淨利潤數字大於此,員工當然會更加容易接受。

當然,也可以兩者結合進行計算,並以銷售增量的更高比例進行計算,以我們服務過的一個諮詢項目客戶為例,“2015年度、2016年度股權激勵實施的淨利潤計算公式調整為:股權激勵實施的淨利潤=年度銷售增長額*15%*50%+年度公司公佈的淨利潤*50%;當公司公佈的淨利潤小於等於0值時,則以0值計算。2017年度及未來年度,股權激勵實施的淨利潤以公司公佈的年度淨利潤為準”。

方法3:模擬利潤

模擬利潤=公司銷售收入-直接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期間顯性費用(如:財務費用等)-其他綜合成本費用(例如:稅費、公關費用等,按銷售額的10%計算),這樣公司可以透明的都進行核算,其他還不太能透明的就綜合打個包進行計算。

企業與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和激勵機制的競爭,誰擁有一套好的激勵機制,讓更多的能人成為企業內部的創業者,讓外部的精英成為平臺的事業合夥人,誰就能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目前,中國各行各業正處於轉型的過程中,對於眾多民營企業來說是個難得的歷史機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企業家應儘早認識到股權激勵機制的重要性,運用好股權這一利器,著眼於企業未來戰略,以股權為紐帶,把企業內外部的人才、資金、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實現企業持續發展與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