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在苏州,有人说

他心中的盘门已经消失了

时光总是这样

翻过篇章的时候

连一声提醒都不会给你

1986年,一位第一天去盘门路嘉美克纽扣厂上班的年轻人,被同事拍下了背景是盘门瑞光塔的照片,从此被带上摄影的不归路。那张照片似乎也在冥冥中注定了他与这里即将开始的缘分。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吴门桥的光影 2017年

而那些被留存在他胶片中的事物,却成了记忆的实体,足够让我们看一眼曾经。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盘门地区手绘地图

带上老照片重游盘门时,猛然发觉,悠悠岁月,已过三十载。除了城门与那几座桥,已寻不到往日生活的踪迹。

/ 水陆萦回 /

水陆城门·运河

从前的清晨总是多雾,早起买菜的人拎着篮子穿城门而过。从清晰走向朦胧,再隐匿在岁月中。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盘门陆瓮城 1989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盘门水城门 1990年

如今,盘门还是那个水陆萦回的盘门,过往的却成了如织的游人。就连水上的运输船也相应地变成了游船。时光的雾散去,时代的潮水涌来。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陆城门新貌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水瓮城新貌

运河改道后,运输船越来越少。时至今日,站在同样的位置,看到的最多只有游船。老照片里连成线的运输船成了记忆深处永恒的风景线。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吴门桥顶东望 1988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无论河面还是岸上,景象都已不同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吴门桥顶东望 1990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吴门桥 1997年

/ 桥上桥下 /

吴门桥

从前的吴门桥与人民桥一起,是连接古城与城外的交通要道。有段日子人民桥大修时,人们只能从吴门桥往返。要去城外上班的人们推着自行车涌上吴门桥。原来,这就是老苏州记忆里的“堵车”!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上班过吴门桥 1990年

如今,台阶上供推车的石板已被拆除,只留下几道深色的印子证明曾经的存在。往后的日子里,大概也无法再看到这车如流水的壮观场面。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台阶上的石板印还清晰可辨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推车上下吴门桥 2001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上吴门桥 1999年

吴门桥上风景多。你看的是运河水奔腾不息,是船只往来如织,是两岸黑瓦白墙;而他看的是你,是转瞬即逝的当下,是即将更迭的岁月。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吴门桥顶看游船 2000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吴门桥的早晨 1998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吴门桥上睡觉的路人 1995年

/ 横街记忆 /

盘门内大街·盘门外大街

从前,人们喜欢在清晨遛鸟。提着鸟笼,经过热气腾腾的早点摊,与坐着吃早点的邻居打声招呼,开始不紧不慢的一天。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几乎容不下你的一刻闲散。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盘门外大街一号居民的鸟笼 1999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盘门内大街上的早饭摊 1999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沿街的民居 2001年

从前,盘门大街上的人们质朴、热情,演绎了一幅幅温暖动人的生活场景。如今,照片里的女孩又到了哪里?是否还有人记起农历七月三十夜烧狗屎香的情景?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卖西瓜的母女 1995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烧狗屎香 1997年

/ 城南旧事 /

裕棠桥·兴隆茶馆·苏纶纺织厂·盘门路

从前,只有一座老裕棠桥。如今,它的身边又多了一座新裕棠桥。一座承载着现代的分量,一座却通往古老的时光。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新旧裕棠桥今貌

从前,在裕棠桥与兴隆桥中间的水域上,有一家设于船上的茶馆,常年人声鼎沸,凌晨两三点就满是茶客,真应了它的店名——兴隆茶馆。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兴隆茶馆 2000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兴隆茶馆 1999年

如今,这里水平如镜,只有岸边的绿柳随风摇曳。想丢一颗石子,听听往日茶馆里谈天说地的回音。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站在裕棠桥上可看到兴隆桥、吴门桥

从前,苏纶纺织厂声名远扬,人们都以在厂里工作为傲。如今,时代的车轮呼啸而过,盘门一带的厂房接连关停,新兴职业层出不穷,工人的骄傲只停留在那一个年代。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苏纶纺织厂 2005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盘门路上在打电话的女子 1999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盘门路上的自行车摊 1999年

/ 城墙人家 /

光裕里·幸福村

从前的光裕里是盘门一带为数不多的居民区之一,为苏纶纺织厂老板所造,用于员工居住。阳光洒到家门口,生活里的灰尘遮不住脸上的笑靥。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光裕里 1997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光裕里 2000年

如今,随着环古城绿化工程的展开,光裕里已变成绿化带。生活的痕迹被绿意替代,昔日的少年已经不再。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光裕里新貌

从前,运河沿岸还有一处居民区叫幸福村。人们围着水井洗衣聊天,过着不起眼却幸福的小日子,或许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幸福村井边洗漱 1999年

如今,幸福村与光裕里一样,被拆除建成了绿化带。好在,那些年落在幸福村头的雪,连同生活痕迹一起被定格在了胶片中。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盘门城脚下的雪 1998年

/ 故地重游 /

瑞光塔

从前的瑞光塔下有一份岁月的荒芜,如今的瑞光塔已被掩映在葱郁的绿化带中。而那位在瑞光塔下被照相的青年,也已变成两鬓斑白的大叔。故地重游,岁月诚不我欺。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1986年vs2018年

从1986到2018,他与他镜头里的盘门一起,慢慢变成了大叔。不知道是他记录了它,还是它见证了他。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瑞光塔 1990年

他是于祥《一路一平江》的作者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现在,与他相伴三十载的水陆盘门

也集结成《一水一盘门》一书

黑白胶片里的盘门旧时光

是送给逝去时代的礼物

更是送给那段岁月里

共同生活过的人们的礼物

/ 别急 ,还有彩蛋 /

一本书 承载着记忆的重量

一本书 却也无法将往事全部道尽

以下这些照片,是没有在书里展现的

压箱底的私藏

↓↓↓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大运河雾景 1987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盘门大街上的糕团店 1992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嘉美克纽扣厂附近 1994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幸福村 1995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光裕里西口 1997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光裕里 1998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光裕里东段 2001年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苏纶纺织厂的运货码头 2001年

于祥自述

1986年下半年,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盘门附近的一家工厂里工作。上班第一天中午就被喜爱摄影的同事拉到了盘门瑞光塔下面,在瑞光塔前拍了这张照片,算作是上班第一天的纪念吧!当时的我就是在厂里摄影爱好者的引导下进入到了摄影这个领域里。这张留念的照片应该是这本书里最早的一张照片了。

这本书里的照片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我从一个摄影初学者到摄影发烧友最后成为人文摄影记录者的过程,虽然当初有些照片拍摄手法现在看来还比较稚嫩,但毕竟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我心中的盘门。

《一水一盘门》在拍摄和整理过程中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在此感谢我的家人们。当然还要感谢影友们长期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孙义樑先生为我提供了不错的建议,美编韩桂丽女士为本书的设计与排版花费了大量的心思,谢谢你们!

回顾这些照片,往事历历在目,我深深感悟到:只有通过相机记录生活,才能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相对于文字来说照片更加感性,她就是一段故事,更是一段历史,犹如醇酒般,放得越久越有味道。总有一天你会拿出来慢慢品味!

2018年初春于景德路老宅

7月7日

人文纪实摄影师

——于祥老师

将会来到半岛音乐节

讲述一个人和一条路的往事

半岛音乐节

他用镜头,为你留下了30年的盘门记忆

售票链接

在此,我们将首批向民谣与诗的读者开放门票售卖,你们购买的每一张门票,都在为这场音乐节发声!

前100位购票的读者都将获赠民谣与诗独家定制小礼物!!!

大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