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爲何沒有對故宮下手?

尋覓\\錯過


壯圖山人

故宮是中國皇權的象徵。一向被一衣帶水的小日本視為高不可攀的神殿。但是,侵華日軍放過故宮,不是他們良心發現,是他們尚未喪心病狂到不買各種勢力的面子,不計各種後果。總之,故宮未遭擄掠是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但是,歷史形成的這個結果,到底是哪一種因素是主因,哪一種因素是偶然,也只有“歷史老人”自己最清楚了。



第一種原因是,日軍侵佔之前,民國政府已經將主要文物轉移。換句話說,擄掠的話,失大於得。他們怕失去什麼呢?


第二種原因,顧忌到國際組織、國際輿論的影響。侵華日軍雖是侵略中國,但是在國際上卻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為口號,他們會顧忌到國際上的影響。哪裡有去人家皇宮裡搶珠寶來共榮的呢。他們還是有這點常識的。

第三種原因,明搶不好,他們想通過滲透、蠶食等方式掌管故宮。有史料記載,1937年日軍佔領北平後,曾下令各個政府機關單位必須有至少一名日本人充當最高顧問。故宮被他們盯上。在這種危局中,張庭濟積極爭取,最終以"故宮不屬於國家機關"為由避免了日本人插手故宮事務。


進駐被拒絕後,日本人意圖通過拉攏像單士元等一批故宮的工作人員以達到裡應外合、實際掌控的目的。像當時中國的有識之士:馬衡、單士元、張庭濟、朱啟鈐、葉公綽、陳垣等人都為故宮做過不懈努力。

第四種原因,他們的狼子野心,是為自己的天皇準備。當時,中國貧弱至極,日本如入無人之境,一路燒殺搶掠,他們覺得中國甚至已成囊中之物。所以,故宮既然沒有寶物,留一個完整的建築群,留一個完全的中國的皇宮,在各方面都是得大於失的。


至於,其他原因,如顧忌到溥儀末代皇帝及其影響力,也是通觀全局的考慮。總之,種種因素制約之下,故宮就神奇般地逃過了日寇的魔爪。

冥冥中自有天意,多行不義必自斃。1945年,日本戰敗,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1945年10月10日,華北戰區受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廣場舉行。這次北平受降儀式是中國戰區16個受降儀式中規模最盛大隆重的,遠遠超過9月9日在南京中國陸軍總部禮堂舉行的日軍投降簽字儀式。




今日故宮


老照片

故宮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爆發,29日,日寇便佔領了北京,當時不少人都擔心日本人會破壞故宮建築,但令人吃驚的是,長達八年的時間裡,日寇沒有破壞包括故宮在內的北京名勝古蹟。日寇之所以沒有選擇在北京城內大肆破壞,我以為原因有很多種,但最可能的還是下面這幾個。


其一,末代皇帝溥儀的態度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時候就選擇在東北地區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雖然實際上溥儀並沒有什麼作用,但畢竟還是名義上的皇帝,日本人選擇和他合作,當然要考慮到他的態度。故宮作為清朝歷代皇帝的居所,更是溥儀從小長大的地方,溥儀肯定不答應日寇對故宮進行破壞。

其二,為了日本的“冠冕堂皇”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喊的最響的口號就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為了亞洲強大而戰鬥。雖說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在說假話,但畢竟日本還弄了這塊“遮羞布”,日本如果真的對故宮大肆破壞,那麼就是連這塊“遮羞布”也不願意要了,日本人可以不要遮羞布,但不至於為了故宮就真的連臉都不要了,這不符合日本侵佔中國的長遠利益和目標。

其三,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

正如開頭所說的那樣,故宮是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宮,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在當時的世界上知名度也是挺高的,無緣無故的破壞故宮,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怎麼看這個效法西方的“蕞爾小邦”,這是關係日本臉面的事情,日本是不願意被西方認為還是以前那樣的“蠻夷國家”。

而且破壞故宮對它侵略中國沒有任何有效作用,只會加強中國軍民對日軍的抵抗。

1946年日寇投降時就是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舉行的,據說選在太和殿也是有原因的。太和殿是明清時代皇帝祭祀告天的地方,受降於此,大概也是為了告慰抗戰中英勇捐軀的先烈們!


一樹梅花一放翁

如果以個人觀點來分析侵華日軍為何沒有破壞故宮,肯定會引起不少人的不滿。

故宮是我國明清兩朝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



我們知道日本侵略軍於1937年7月29日佔領北京,到抗戰勝利,前後歷經八年。



這期間故宮文物沒有被掠奪和破壞,北京城名勝古蹟也沒有被破壞。綜合來看,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侵華日軍盲目自大,自己天真的認為必然能佔領全中國,甚至永遠統治。所以已經視故宮為自己的財產,自己的財產自然是不會破壞的。



據說日本還妄圖未來遷都北京,把故宮當做日本天皇未來的皇宮。

2、怕破壞故宮會引發全中國人民的反抗

故宮是明清統治天下的中心,是皇權的象徵,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在中國人心裡地位非同一般,如果大肆破壞和掠奪怕引發全中國的反抗,不利於侵華日軍對佔領區的統治,也會為繼續南侵帶來消極影響。



3、故宮重要文物已經轉移

日本侵略軍佔領北京前,大批重要文物已經被國民政府提前轉移到重慶等地。因此破壞掠奪故宮意義不大。



3、顧及末代皇帝溥儀的態度

日本侵華時,日本已經扶持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此時的溥儀雖說沒有什麼權利,但是畢竟身份特殊。故宮也是溥儀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也是溥儀登基稱帝的地方,地位超然。此時的溥儀對侵華日軍還有著很大的利用價值,因此也會顧及溥儀的態度,不敢對故宮有所破壞。

4、日本文化源於中國,受到的影響太大

日本文化源自中國,中國文化已經融入日本,因此對中國文化很是喜愛。要知道,日本可是完整保存了以法隆寺為代表的幾處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實屬難得,可見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之深。



這也是侵華日軍沒有破壞故宮的一個因素。畢竟故宮代表了中國建築、文化、歷史、宗教的最高水平,因此日本對故宮和其承載的文化歷史價值極其尊重。

5、顧及國際社會的壓力

故宮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歷史建築群,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世界影響巨大。如果有所破壞,會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不利於日本的利益。

以上原因就是日本沒有對故宮破壞和掠奪的幾點原因。如果網友有其他看法和觀點,歡迎補充。

日本投降後,受降儀式就是在故宮太和殿舉行,日軍投降代表團低頭躬身,向中國人民謝罪。



在故宮舉行日本受降儀式也有著很大的象徵意義。


河洛源

沒有對故宮下手,我認為原因有四!分別是日本方面的原因兩條!中國方面的原因兩條。那麼就先說說日本方面有什麼原因!

第一:日本目的很明確,我要的是你整個中國不是你一個北平,也不只是你一個故宮,所以對於在外征戰的日本人來說,與其我花代價搶來的東西不僅帶不走,反而對於拿下整個中國沒有好處,所以沒必要這麼做!

第二:日本人的旗號是大東亞共榮,所以搶故宮這樣的大事件一定是被國際組織關注的,所以日本人還是很奸詐的,如果影響不好,那必然也是一個麻煩事情。

那麼中國方面的原因呢?

第一:當時的北平已經全部淪陷,但是唯獨故宮沒受到日本人的蹂躪,為何?因為在這國難當頭還是有很多的國家志士站出來,寧可丟了性命都要保全故宮的安危。

第二:故宮是溥儀的家,如果故宮無故被日本人破壞,無論是溥儀還是當時的奮戰力量都是會奮力抵抗的,那時候日本就更加艱難。


感謝!最後歡迎留言討論!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古語言:覆巢之下 復有完卵乎!而北平淪陷後的故宮似乎是覆巢下為數不多的幸運兒。

七七事變發生後不久,北平就被日本人完全佔領!當時的國民政府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根本無暇顧及這塊中華文明的瑰寶。

不過,就在國民政府各個機構爭相逃離北平的時候(部分珍貴藏品已轉運至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馬衡先生卻一再囑託當時的總務處處長張庭濟務必極力挽救故宮。當時,日本人進駐北平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控制,要求各個政府機關單位必須有至少一名日本人充當最高顧問。在這種危局中,張庭濟積極爭取,最終以"故宮不屬於國家機關"為由避免了日本人插手故宮事物。

儘管日本人沒能如願掌權故宮,但其狼子之心卻從未改變。進駐被拒絕後,日本人意圖通過拉攏一批故宮的工作人員以達到裡應外合的詭計。比如當時的故宮研究院單士元,但單先生寧願丟掉飯碗也沒答應日本人。不過,那個年代並不缺少卑躬屈膝的漢奸!1944年,北平的一幫烏合之眾成立了所謂的"獻銅委員會",目的就是搜刮北平的銅器敬獻給日本人,故宮也在它們的搜刮範圍內。當時的故宮主管祝書源聽聞後極力阻撓並拖延時間,最後雖然未能避免部分銅器被擄走,但相對而言損失不大!

其實,如果當時日本人決心要搶故宮,想必誰也阻止不了,但當時的日軍氣焰囂張,在中國也是鮮有對手,所以它們認為佔領中國是遲早的事,到時候這裡的一切都將會是大日本帝國的囊中之物!另外,日本對於中國有著自己長遠的戰略計劃,故宮作為中國封建王權的象徵,肆意破壞不利於日後的統治。

最後,也希望大家能記住一大批當年為了保護故宮免受傷害而作出努力的有識之士:馬衡、單士元、張庭濟、朱啟鈐、葉公綽、陳垣等。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侵奪故宮,對於日本人來說,有害無益,得不償失,所以日本人沒有侵奪故宮財物。

日軍佔領北京之前,國民黨政府已經把故宮的主要財物轉移到了大後方。

早在九一八事變後,南京政府有開啟了故宮博物院文物的轉移工程,當時,故宮博物院把文物裝箱打包,分多批轉運南下,1933年2月到5月,共轉運了13427箱另64包,同時雍和宮和頤和園的文物也一起轉運。

故宮文物的轉運中,各地軍閥付出不少努力,為了繞開北方日軍的老巢天津,文物專列走平漢、隴海再轉向京滬線,大費周章。在土匪猖獗的地區,各地軍隊在專列兩側部署騎兵接力,一路保護文物專列。

文物先送至上海,又送至南京,南京失陷前四天,故宮文物再次西遷。被存放在重慶、四川、貴州、陝西等地。解放後,這些文物也沒有回到故宮,而是存放在南京,蔣介石兵敗後,故宮文物又被送到了臺灣。

故宮文物大部分被轉移,可是搶劫故宮依舊是一個有利益的買賣。

故宮是幾百年的古都,日本不敢公開搶劫故宮,原因在於:

1,故宮是曾是溥儀的家,溥儀現在做了日本人走狗,當了偽滿洲國皇帝,如果日本搶劫故宮,偽滿洲國會失去滿清遺老遺少的支持。

2,保護故宮是周作人等漢奸投敵賣國的藉口,如果日本執意搶劫故宮,會激起這些人的反感。

3,故宮是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地,日本搶劫故宮,會激起國際社會的反感,他的“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就不能用來騙人了。

相對而言,日本更傾向於去搶劫鐵路、礦藏、人口、糧食等戰略資源。

日本人如果搶得大量故宮文物,很難給他變現,不變現就無法轉化為戰爭資源,這對於日本支持起世界大戰的巨大消耗,沒有任何用處。

日軍每到一地,會侵佔當地的核心資源,比如煤礦、鐵礦、油田等,有了這些礦藏資源,讓日本“以戰養戰”的戰略得以實施。

日軍每到一地,還會掠奪當地人口,有的被編入偽軍,幫助日本維持當地治安,甚至參與前線戰爭;有點被無償當做奴工,為日本人挖戰壕,挖鐵礦;甚至有的人被賣到國外,最後累死餓死也不能回鄉。這就日本人的“以華制華”戰略。

事實上,日本小國寡民根本不足以發動世界大戰,日本發動戰爭所需要的資源87%都來自對中國的掠奪,也就是說,日本不掠奪故宮,只是當完婊子立的牌坊而已。日本從我國掠奪的資源,遠超過故宮文物的價值。

據統計,日本在我國掠奪到的東西有這麼多

  1. 糧食,大約3億噸,中國大部分產糧區都被日本侵佔,因此抗戰14年,超過一半的糧食產量都被掠奪。

  2. 黃金,大約2千萬噸,僅南京一地就搶到黃金6000噸,連死人的金牙也不放過。

  3. 文物,360萬件,目前日本1000度博物館裡,有中國文物200萬件,大部分來自於抗戰期間的掠奪。

  4. 資源,6.4億噸煤炭,7億立方木材,稀土2億噸,銅礦5億噸,這些資源被日本無償佔有,最後我們卻免掉了日本的戰爭賠款!


時刻提防東方的惡鄰,這是目前最務實的選擇!


歷史知事

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問題!不要為日本人洗白!因為故宮裡絕大多數有價值文物都被大規模南遷運走了,沒留下太多古董,日軍只是沒有大規模掠奪而已,並非沒有下手,否則以日本人的德性,一定會明目張膽地劫掠!

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被西方列強任意欺凌,伴隨著無數文物被瘋狂掠奪。據統計,中國至少有164萬件國寶級文物被世界上47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博物館收藏,還有一些通過民間流散到海外的文物更是數不勝數。

那麼是誰最先帶頭劫掠我國文物的呢?不是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而是一衣帶水的日本!

日本瞭解文物的價值,因此文物成為他們洗劫中國的重要對象,尤其是侵華戰爭期間,日軍搶奪的文物量極其驚人。1946年3月,國民政府曾搞過一次長達四個多月的全國文物損失調查,初步損失報告顯示,被日本搶掠的各類文物多達3607074件又1870箱!這還只是初步統計,真實的數量根本無法統計。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伴隨日軍侵略的腳步,日本開始對我國有計劃、大規模、秘密的文物洗劫,他們甚至專門成立一支負責搶掠文物的部隊,所到之處,上至官方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下至民間機構、個人收藏,無不慘遭洗劫。據粗略統計,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南京城共損失各級文物26584件、珍貴字畫7720幅、書籍459579冊!

現在有些自媒體為日軍洗白,說什麼日本高層下令不準動故宮文物,說什麼溥儀保護故宮,完全就是毫無憑據的造謠!最主要的原因是國民政府組織了大量人力物力對故宮文物進行了南遷!

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北平受到嚴重威脅。為確保故宮文物安全,國民政府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從2月5日夜開始至5月15日,分5批運走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書畫9000餘幅,瓷器7000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玉器無數,文獻3773箱,以及清政府的各部檔案,明清兩朝帝王實錄、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國的檔案史料等重要文獻。

這些珍貴的文物在當時的戰亂下,先被運至南京,後又運至西南,分南、中、北三路輾轉流離,跨越兩萬餘里、十四年時光、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最後重返故宮時再次清點,幾乎無一損毀、遺失,避免落入日軍之手!這些參與文物南遷的人們做出何其巨大的貢獻!

那麼剩餘的故宮文物是不是就真的被“仁慈”的日軍放過了呢?不是的。據有關資料統計,沒有來得及南遷的故宮文物損失如下:

古物陳列所113箱,古文物館191箱,文獻館和秘書處2560箱,頤和園(故宮代管)89箱,總計2953箱。到了1944年,日軍由於資源匱乏,瘋狂劫掠銅器,還掠走了故宮銅缸66口、銅炮3尊、銅燈亭91座,連避暑山莊的宗鏡閣銅亭也被日軍掠走熔燬,1萬多冊珍貴古籍也被日軍洗劫一空。”

親愛的朋友們,看過上述資料,你還相信侵華日軍沒有對故宮下手的說法嗎?


狄飛驚

自己家的東西為何要破壞?

寫這個心情沉重啊,大家都別提什麼文物轉移,什麼據理力爭保護故宮啦。根本原因就是日本人吧故宮已經當自己家東西啦,破壞對自己沒好處。

其實整個抗戰時期,不光是故宮,就連整個東北的古蹟文物日本都沒破壞?想過為什麼嗎?因為大東亞共榮圈啊!!!



以下難以接受但是就是事實。

戰爭只是只是政治的手段,最終目的是在為政治服務。日本的最終政治目的是什麼?征服整個中國,像蒙元滿清一樣入住中原。他們民族多年以來的最大夢想就是,跳出島國,入駐東亞大陸,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無數次的戰爭證明啦這一點。

  1. 盛唐時期: 中日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2. 明朝時期: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8年12月
  3. 清朝時期: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4. 民國時期: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關於日本的野心看看著名的田中奏摺一目瞭然

“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倘中國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

這是日本的戰略目標,目的是征服不是絕對的破壞。

從侵略者角度說,征服一個國家,一個城市,除非遇到頑強抵抗,不得不破壞城池,一般不會幹隨意破壞的事情。目的是節約後期維護和統治成本。以華制華,偽滿和汪偽政權都因此建立


具體到北京城,就更不同,從元代開始,北京和故宮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不光戰略地位重要,更是沉澱了太多歷史和人文。完整拿下北京城,能給中華民族心靈以沉重打擊。有利於後期的持續侵略戰爭。

而且日本一直有遷都北京入住中原的計劃。實現統治本土化,入駐北京是基礎,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北京是重要城市,保存完好無損的北京利大於弊。

再加上北京城被佔領可謂兵不血刃,就沒有交過火,更沒破壞的可能。

算啦算啦,這篇文章寫的心裡不爽。故宮保存完好。僅僅因為是自己家東西而已。

悲哀憤恨同樣多。。。。


阿斗不傻

日軍就像是一個無恥的強盜一樣,在主人家裡放肆的殺人,放火,搶東西。南京的慘案,三光政策,體現了日軍兇殘而又貪婪的本性。



日軍對於中國文物的掠奪,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要知道,日本是列強中第一個掠奪中國文物的國家。

據不完全統計,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共1879箱,360萬件,破壞的古蹟達到741處。目前日本東京的一家公立博物館內,藏有1萬多件來自中國的文物。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北京的故宮確實算得上比較幸運,沒有被日軍的炮火摧毀。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可不是什麼日軍良心發現,也不是日軍對於故宮有著極高的敬意。而是另有別的原因。



第一、故宮曾是溥儀的老巢

日軍在東北建立偽滿政權,扶持溥儀當傀儡,這說明日軍還需要用到溥儀或者說溥儀的影響力。

而故宮曾是溥儀生活的地方,日軍沒有摧毀故宮,也是有安撫溥儀的考慮。



第二、日軍的目的是徹底佔領中國

日軍是火山多發的島國,資源貧瘠,對於富饒的中華大地早就是垂涎三尺。

日本為了侵略中國,還制定了大陸計劃,要建立什麼“大東亞共榮圈”。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國,是為了徹底佔領中國,而不是簡單的掠奪資源。甚至還有些資料上說日軍佔領中國後,準備把首都遷在北京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當然不願意摧毀故宮,因為在它們心中,故宮已經屬於它們了。而且,摧毀故宮很容易激起反抗。


第三、故宮的文物大多數已經被運走

從1933年日軍侵佔熱河開始,南京政府就開始有計劃轉移走了故宮的大部分文物,1933年6月2日首批故宮文物離開北平。

當日軍佔領北平時,故宮差不多已經是空樓了。



以上三個原因,應該是故宮免遭破壞的主要原因。至於有些文章上說的日軍侵華將領對於故宮的崇拜,純粹是無稽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