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專家再發聲:電力消費比重必將下降!

社科院专家再发声:电力消费比重必将下降!

社科院专家再发声:电力消费比重必将下降!

“我國能源需求總體已達峰,電力進一步過剩已成定局”,你信嗎?面對這一問題,不少能源人士,其中不乏權威人士,普遍給出了毋庸置疑的“否定”答覆,並認為“無需多加討論”,有觀點甚至認為是“胡扯”

文 | 仝曉波

“我們的預測接近實際市場需求”

中國能源報:您的項目組是基於什麼樣的分析撰寫的這份報告?

劉強:我們有一整套模型系統,這套模型系統來自於2011年科技部的一個專項課題,名為《建設中國的系統能源模型系統》,這次的報告是基於這套模型發佈的第三個能源展望成果,我認為基本上是越來越接近實際的。

從發達國家經驗看,以美國為例,該國在2000年之後能源淨需求就已經達峰並基本穩定,而同期年均經濟增長率卻達到3%以上。以2017年為例,美國GDP增長2.8%,而淨髮電量卻下降1.5%,其中佔最大份額的氣電下降7.7%,煤電下降2.5%,其增量來自水電、風電與太陽能發電。

當然模型也還是體現了人的思想,我們在報告中也對中國經濟當前及未來的發展有一些基本判斷,比如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是增長的態勢,但人口走勢卻是在下降的。報告有些結論在我們內部也產生了一些爭議。

比如項目的管理首席、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李平所長就認為,美國的人均電力需求是1.2萬KWh,日本約為7400KWh,中國現在約為4500KWh,從這個角度講,未來中國的電力需求還應該會上升,正與報告得出的結論相反,為科學回答這一問題,下一步項目組會專門開展一個具體的分析論證。

我們在研究中使用的數據全部來自國家統計局,但是我們並不簡單相信統計數據,還會對數據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有時就會發現有些數據的關係出現異常

社科院专家再发声:电力消费比重必将下降!

中國能源報:如何保證這套模型的準確性?

劉強:統計數據並不像自然科學那樣百分之百真實。也正因此官方統計層面為了儘可能使其接近真實性,會不時調整抽樣的統計口徑,比如對小型企業的統計一直主要靠估計,但小型企業又真實存在,隨著對中小企業落後產能的削減,統計數據也會越來越接近真實性。

社科院专家再发声:电力消费比重必将下降!

所以我們在做研究分析引用歷史數據時會注意統一口徑

。我們是在對每一個行業的分析基礎上做出的預測,而不是利用計量經濟學的迴歸方法進行模擬,這樣更接近實際的市場需求,能夠反映產業的發展規律和不同產業之間相互平衡的關係。

經濟預測中最重要和最難的是拐點預測。一般預測都是根據現有的趨勢外推,在短期內這沒問題。但是一個趨勢一直外推,長期就會出現天文數字。而我們生存的環境容量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存量是有極限的。這是能源預測、溫室氣體排放預測和經濟預測的本質區別

因此,我們的預測不僅是預測,還帶有一定的價值導向和規劃建議性質,實際上是根據未來要實現的“美麗中國”目標,為經濟增長、資源產出率增加以及環境改善等的整體匹配提供一個優化的解決方案,其最終能否實現,還要取決於政府制定政策的價值取向。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的預測也並不完全真實,因為未來40年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太多

我們會隨時根據一些新情況和新命題來重新做分析,未來會分重點行業開展專題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還要對模型做一些修正。

下一步,也就是明年,我們會聯動國際市場開展預測。目前整體而言,不管做怎麼樣的調整,大趨勢不會變

城市化基本完成,能耗下降是必然

中國能源報:報告是如何得出“我國能源需求總體已達峰,並肯定電力將進一步過剩”這樣的結論的?

劉強:《中國能源統計年鑑2014》顯示,在我國,工業一直是能源消費的主體,佔能源消費總量的約70%,和電力消費的72%。過去40年尤其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託於房地產的快速發展,與之關係密切的工業,即鋼鐵、有色、非金屬(玻璃、水泥)能源消費佔總能耗的30%,算上間接消費則佔到40%

從數據上看,從2005—2015年共11年時間裡,中國的房地產累計新增住宅面積達到人均30平方米,按城市人口口徑核算則會更多,這意味著從現有住宅總面積看滿足城市剛需沒有問題

,所謂“缺口”是分佈不均的結構性問題,並不是總量問題。

我們認為中國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目前全國約70%的人口已經實際進入城市及周邊地帶這一週邊地帶在行政形式上可能仍屬於農村,但其生產生活形態已經與城鎮周邊沒有差異

所以正常講中國的房地產增速應該是下滑的,這也意味著相關的鋼鐵、有色、非金屬合計40%的能源需求增速也應該是負數。從結構講中國的能源需求總體肯定是下降的

以常識來驗證,霧霾天氣與能源消費是有直接關係的。從2016年之後,霧霾天數的下降就應該知道能源總需求肯定是下降了。在天然氣比例提高並不明顯的情況下,除了能源消費減少還能有其他解釋嗎?北京周邊關停了多少工廠,難道這不代表能源消費減少嗎?雖然統計數據是去年能源消費仍有增加,但是這一點我們不能完全認同。

中國能源報:按照這個報告的判斷,如果能源需求下降的話,是不是也意味著碳排放已經達峰了?

劉強:可以這麼說。碳排放與能源需求應該同時到達頂峰,因為碳排放一取決於能源消費總量,二取決於能源消費結構。從總量看,碳排放是基本達峰的。當然,達峰不是說不再增長,而是可能增長得慢,變化比較平穩。我們並沒有就碳排放做專門預測,中國目前還沒有公佈碳排放數據。

從碳的來源看,一是化石能源的燃燒,二是水泥、鋼鐵等行業,其中水泥、鋼鐵本身在其消耗燃料之外,其生產過程也排出二氧化碳,這兩個行業都是碳排放大戶,房地產需求下降的話,與之相關的碳排放一定是下降的

中國能源報:中國近兩年在大力削減煤炭產能、同時在推進散煤鍋爐的清潔替代,但從統計數據上看,有些地方的煤炭消費,仍然不降反增,或者降幅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您認為這是什麼原因?

劉強:經驗來講,在煤炭產能不變的情況下,煤價下降肯定是需求下降。近期煤價雖然在上升,但這種漲價是供給減少導致的,而不是需求增加。

煤炭去產能之前煤炭價格是下降的,價格下降其中重要的原因必然是需求下降。從統計數據看,產能和進口卻在增加,並沒有顯示出需求是下降的。那為什麼出現煤炭消費不降反增的情況。

事實上,原來煤炭統計數據是偏低的,特別是那些中小企業肯定存在少報煤產量的情況。這些中小企業的落後產能被削減後,實際產煤肯定是下降的,但相比於本來就偏低的統計數據仍存在上升情況是難免的。

實際上我們沒有辦法確切統計真實的煤炭產量,現在看到是煤炭增長率上升,應該是原來煤炭產量統計偏低而壓產能後煤炭產量統計更接近實際數據所致。這不是批評統計局,而是實際困難造成的。

從我們模型預測的情況看,增長率是要比絕對數據可靠。因為統計數據本身其實是一個抽樣數據,總會產生一定誤差,但增長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減這種誤差,因為是一個比值關係。

發展氣電還是核電是未來爭議焦點

中國能源報:目前看來,大家對報告關於電力的分析預測質疑比較大,對此您如何看?

劉強:從中國與美國、日本的人均電力消費差異對比角度分析中國的未來電力需求增長,其中還要涉及煤炭的統計數據。中國以城市聚集的人口分佈與能源消費狀況與日本、歐洲相似,實際上僅從發達地區看,中國的人均電力消費與歐洲、日本相差並不大。

此外,我認為目前大家對我國的能源消費情況的判斷是偏低的。這與前文提到的煤炭統計偏低有關。

要知道在美國、日本,總能源消費中電的消費佔比很高,但中國的能源消費中煤炭的直接消費比例很高。從總能源消費力判斷,中國的現在人均電力消費是美國的三分之一,而人均能源消費對美國的差距更小。

實際上如果能將中國的散煤消費統計進來,中國的能源消費應該更高,總的能源消費與發達國家相比差別應該不大。從統計數據看,2017年,中國發電量位居全球第一,是美國的1.6倍還多,是日本的近6.3倍。對中國而言,電力消費未來就是一個結構變化,各種類型的能源此消彼長。

隨著電氣化的普及,毫無疑問,中國居民,包括商業、交通用電仍然還將上升,但真正耗電大頭在工業。前三者的增長遠不能抵消工業用電的下降

中國能源報:您能不能就未來中國的發電結構做一下預測?

劉強:這取決於政策。2017年,中國的煤電佔比約佔72%,水電約佔18%,核電只佔3.8%,風電4.5%,光伏1.5%。未來煤電比佔肯定還要下降,目前對於發展哪種類型的替代電源,實際上爭議的焦點在氣電還是核電

出於各地改善空氣質量的迫切需求,以及電廠運營安全性的考慮,

我們更支持氣電,畢竟當前社會公眾對核電還是有很大疑慮。我們報告規劃的目標其實相當於美國的電源結構,我們認為未來,到2050年,中國的發電結構裡,煤電應該佔到40%,氣電大於20%、水電小於20%,風光核電相加約佔20%,光伏應該主要是離網應用。

可再生能源發電還有技術難關需要攻克,雖然目前成本已經大幅下降,但無疑也為繼續下降增加了技術難度。在歐洲一些國家風電、光伏發電比較高是因為工業需求很小,對穩定電源的需求沒有中國這麼大。而且風電、光伏本身也並非零汙染,如果煤電發電佔比降到40%也可以是清潔的

煤炭主要的環境影響來自開採過程,而不是發電過程。我們可以多進口優質的煤炭,這一點報告也有涉及。

氣電有很大的靈活性優勢,要想吸納可再生能源入網,就必須有氣電配套,核電就沒有這個優勢,這也是我們支持氣電的原因。美國氣電裝機佔比已達到30%以上,氣電已連續3年成為美國的最大電力來源。

氣電未來在中國能否發展以及天然氣能否穩定供應,還要取決於中國的體制改革。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